汉族的由来的作文

时间:2021-10-10 18:29:17 六年级作文

篇一:《汉族的由来与发展》

漢族的由來與發展

一、前言

二、漢族的起源

三、漢族的融合與同化

四、漢族的發展與特質

五、結論

陳偉之

玄奘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0936-253-819

weichih@hcu.edu.tw

一、前言

報載「民進黨執政跨過5個年頭,為擴大群眾支持基礎,黨內悄悄醞釀拉攏外省族群的一系列活動,正討論將外省人第一代正名為『來台祖』」[u1]。報導中指出,民國93年總統大選後,族群嚴重撕裂,民進黨內開始有人提出此一構想,但當時陳水扁總統兼任民進黨主席,「愛台灣、不愛台灣」的競選主軸是由陳總統主打,若立即討論族群問題,恐怕會被視為檢討陳總統路線。94年2月,民進黨主席由蘇貞昌就任後,才敲定整套計畫案。

綜觀這項報導,對於民進黨有意採取行動,圓融因為總統大選所造成的族群撕裂危機,著實令人激賞。但是如果這項行動鎖定民國38年隨國民黨政府來台的所謂第一代外省人是「來台祖」,藉此區隔「台灣人」與「中國人」的不同,並希望因此號召這些外省人認同台灣,從而成為名符其實的「台灣人」,姑不論其成效如何,只恐怕仍無法消除族群撕裂危機,對於台灣社會所可能造成的紛亂與傷害。

換言之,台灣各族群之間的對立或撕裂問題,若從減少負面影響考量,必須找出其真正的病徵,對症下藥;若從增進正面和諧考量,則更須找出足以促進不同族群彼此合作的認同因子,才能產生具體成效。

為達成這項目標而找出促進台灣各個族群和諧的可能方法,正是本文論述的目的。

二、漢族的的起源

今日台海兩岸人民,居多都是漢人;換言之,不論是3、4百年前自大陸移民來台的先民,或只是於民國38年後來台的大陸人,可以確認的是:「他們都是漢人的後裔」。這是歷史發展下的事實,是不容人為變造的。

根據中共於1982年實行的人口普查,當時中國大陸人口已超過10億,推估到21世紀初將突破13億。其中漢族約佔93%[u2]。其實自古以來,漢族就是中國的第一大族;然而,就民族學而言,漢族並不能視為一個民族,而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漢族以象形文字以及儒家思想作為凝聚力,逐漸融合境內的異族而成為一個超大民族。

然而,所謂的漢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歷史考證是這樣的[u3]:

中國第一個被考證確實存在的王朝,是距今3600前的商朝,它的位置大概在今日中國華北平原黃河流域的河套一帶。西元1920年代考古學家發現了商朝的甲骨文所列出的商朝各代君王的名號,與古代文獻所列的商朝各君王名號完全符合。因此,確認了商朝的存在。 至於商朝之前的朝代是夏朝,是由大禹創建,比商朝還早400年,但因迄今並未發現當代文物,因此,學術界無法確定此一朝代是否確實存在。但學界可以肯定的是商朝不可能憑空建立,在商朝之前的夏朝,或說是另一種型式的先民組織型態已經存在。

中國文明基本上是獨立發展而形成的,因為他的西邊,包括西北和西南都是高山,阻絕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但中國文明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向北傳到蒙古、滿州,向南傳到越南,卻有明顯的軌跡可循。至今這些國家的文化仍深受中國文明的影響,甚或完全同化。 唯上述以華北黃河流域為主的中國文明的對外影響,並不表示廣大的華南地區只有接受影響的份,而無任何回應。考古證明,水稻、水牛、雞和豬都非中國北方土產,而是很久以前從東南亞原產地經過華南傳入的。新近在長江下游流域和長江以南的考古發現,華南文明的起源可能比華北更早。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東南亞青銅器和最早的水稻種植,證明是來自今日泰國北部和越南地區,而這些事物在商代早期已經在北方出現,說明早在商代之前,雖然華北和華南在人種和語言上均不相同,但兩地在文化上已充分交流。

惟儘管中國文明在商朝之前已經逐步交流,但直到西元前3世紀,原為周朝領地的秦國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之前,中國華北在眾多不同民族、文化和國家中,仍沒有出現一支佔優勢的力量擁有今日中國的領土。此外,南北的政經型態也不一樣;以周朝戰國時代位居華中地帶的楚國為例,它跨越長江中游流域兩岸,靠著豐沛的雨量而享有豐收的農業,以及依靠水運而形成的城鎮及其繁榮的商業,就與華北列強的政經型態不同。

然而這些差別最後都在秦始皇於西元前230至220年間一系列的征戰與勝利之下而告統

一。這些作為包括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書寫字型,採用統一的新法律,甚至規定了統一的車輪距,修建以全國為範圍的道路及運河系統。此外,秦朝於西元前221年建國後進一步發動南征的戰事,既打通從長江南下的路線,也拿下了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包括今日越南北部的領土,而加速了南北文化與人種的融合。

不過,秦始皇雖然統一了華北列國,也兼併了華南等地區,但其王朝因苛政引起民怨僅僅維持了15年,而由漢朝於西元前206年接手。到西元前141年至87年間,漢武帝繼位後又開始實施擴張政策,西元前111年,漢武帝矛頭首先指向今日華南的福建、廣東及越南地區;西元前109年,漢武帝再將矛頭調回北西征服了南滿州和朝鮮。隨後發動的幾場戰爭控制了今日中國西南境內的貴州及雲南等地。

在上述漢武帝積極擴張領土的年代,位於今日中國新疆內的主要遊牧民族是突厥諸族之一的匈奴,秦朝將領即曾抱怨[u4]:「夫匈奴無城郭之屈,委積極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但漢武帝還是在一系列戰役中擊敗他們,而掌控今日內蒙古、甘肅和新疆的大部份地區,然後在那裡沿著絲路各個綠州安置軍隊並墾地殖民,至今當地仍可看到殘敗的漢代廢墟中的軍事瞭望塔遺跡。

歷史考證顯示,中國自秦漢建立王朝期間所取得的領土和確立的政治及社會制度,一直維持到今日,沒有太大的變化(西藏例外)。中國人至今仍自稱漢人,並多少充斥著漢朝光輝的驕傲,可見一斑。

三、漢族的融合與同化

中國的文化中心原在黃河流域中游地區,但歷經秦、漢兩朝440年間境內各民族、各文化的交流,可謂進行了第一次的民族大融合。後來漢朝雖也於西元220年滅亡,但是這項民族及文化大融合的潮流並未中止;到西元4至6世紀魏晉南北朝期間,北方的遊牧民族更見

大舉南徙,造成史稱「五胡亂華」的情形,但其結果都是入侵的異族大多被漢族同化,而南下避難的漢族又同化了若干南方的土著民族。使得今日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再次進行大融合。這次大融合,根據史書的記載是這樣的[u5]:

西元220年東漢滅亡後,華北逐漸被匈奴和其他遊牧民族蠶食,到西元4世紀初,這些北方遊牧民族已經掠奪了長安和洛陽這些原屬秦漢建國的首都地區,而成為今日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那時,中國南方也類似北方分裂成幾個競爭的國家,而北方上層的貴族世家紛紛逃離故居地,遷往南方,形成中國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從西元220年漢朝滅亡至西元589年隋朝重新統一中國止,又經過將近四個世紀。其後出現燦爛的大唐文明,可以說是歷經800年民族大融合的結果。

大致而言,漢朝滅亡後的四百年間,中國北方多半處在異族統治之下,反倒是中國南方承襲了中原文明及政治制度,這又與南方王朝擁有大批從北方湧入的貴族世家的難民有著密切關係。這個局面雖說到西元589年隋文帝再次統一全國而告終。但因其繼承人隋煬帝(604~618年在位)同樣仿效漢武帝的擴張政策,再次征服越南北部及新疆和蒙古大部份地區,反倒使得漢族融合的疆域又向四周更加擴張了!其後,雖說隋煬帝同樣因為苛政擾民而失去政權,但隨後繼起的唐朝則是再創光輝的時代。

唐太宗在位期間(西元626~649年),包括新囊括的西藏和早於漢朝即納入控管的新疆、蒙古和南滿等地,都成為唐朝的藩屬而構成今日中國的一部份。另外,這段期間南方長江流域以南的原來不屬於漢人的異族居民,漢化的過程也加快了腳步。到晚唐時,唐代帝國的大部份稅收已來自生產力較高的南方[u6]。這個現象一直維持到唐朝末期,當發生黃巢民變之後,又起了劇烈變化;因為自西元906年起的54年間,史學家所稱的「五代十國」的階段,北方異族趁著唐朝國勢衰弱紛紛入主中原。當時北方最大的半遊牧民族是發源於中國東北的契丹,他們曾經擁有包括長城以南一帶的燕雲十六州的土地,連今日的北京也在內。從此給予了北方民族大幅接近中原的機會。其後取代契丹的女真人,從他們的故鄉南滿州蜂擁而出後,建立的金朝對於南宋的威脅,猶勝契丹(國號遼)對於北宋的威脅;惟其結果一樣,都是促成契丹人、女真人的相繼漢化。

這些威脅直到元朝入主中原,才告一段落。然而研究卻指出[u7],「大約從元朝(西元1368年)起,漢族的結構大致已經定型。北方的漢族融有北方遊牧民族的血統,體型平均較為魁梧,民族性較為粗獷,而南方的漢族也融有北方漢族的血統,體型平均較為矮小,民族性較為靈活。」如此看來,儘管南北仍有差異,但漢族卻已成型。其後,漢族在元朝及清朝的統治期間,又因朝廷對外爭戰而大幅擴增了影響範圍。歷史的記載是這樣的[u8]: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西元1260~1294年在位)於西元1264年定都北京取國號元。他又先後征服朝鮮、越南北部及中國西南部各族群,包括以雲南西部大理為根據地的傣人王國南詔,迫使他們不得不南遷至今日泰國境內。元末天下再次大亂,明朝建立,蒙古人被迫退回蒙古地區,但今日中國內蒙古境內許多蒙古人已經漢化。至於今日中國境內的西藏地區,持久併入中國則是由清朝於18世紀實現,而清朝也把故鄉滿州徹底漢化而融入漢族體系之中了。

如今,特別是中共統治中國大陸之後,南北各地的漢族被大批遷移到內蒙、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一波新的民族融合正在加速進行中。

四、漢族的發展與特質

從過去將近2500年的歷史發展推論,漢族未來在東亞的發展,範圍應該是愈來愈大,也就是說以象形文字及儒家思想為文化中心的這個族群,將來將會融入更多的周邊異族而形成一個包羅各種民族與文化的共同體,成為一個獨特的民族----漢族或中華民族。

這項推論,是源自漢族本來就不是一個血統單純的民族,因為自秦漢統一中原以來,不

僅境內各族群高度同化,其周邊所謂的異族也不斷因為中原的各個王朝對四周擴張勢力,或因國道中衰而由異族入主中原,而促成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與文化的交流。

其實,今日中國境內的各個大大小小的少數民族,還有55個:人口超過一千萬人的有壯族;人口在千萬以下、百萬以上的有回、維吾爾、藏、蒙、苗、彝、布依、朝鮮、滿、侗、傜、白、土家、哈等14族;人口在百萬以下、十萬以上的有哈薩克、傣、黎、傈傈、佤、畬、拉祜、水、東鄉、納西、柯爾克孜、土、羌等族。而且這些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大多皆已漢化或正在漢化中[u9]。換句話說,自從秦漢以來即在不斷融合與發展的漢族,並未停止擴大,而且是明顯的還在持續當中。

這個現象自有其時空背景。前文中已經論及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文明基本上是獨立發展而形成的,這是因為它的西北和西南都是高山,而漸次向東南傾斜,於是形成與中亞隔絕的特殊地理環境。在這個環境當中,以華北黃河中游為基地發展起來的中原文明,因為較四週其他地區文明較高,無形中成為各民族與文化交流中的主要融合力量。加上各朝盛衰迭起,不同族群之間勢力互有消長,也都有各自建立政權的情形,更加速了南北及東西方向之間民族的遷徙與交融。

當然,現實的地理條件,顯然是今日中國境內東南半壁要比西北邊境更適合人們的生存與生活,而有人口逐漸集中東南半壁的現象。今日中國境內仍有的55個少數民族,估計僅占總人口的7%,但是這些少數民族所居住的地方卻幾乎占有全國國土的一半,尤其是西部國土,可說是盡是少數民族的天下。他們的生活條件大多比不上東南半壁大多數國人的水平。中共為了解決人口不斷向生活水平較高的東南沿海省份遷移,若干年前推出的建設大西北計畫,即是希望藉由工商平衡發展,維持甚或吸引更多的國人到大西北地區發展。中共這項經由經濟發展所可能造成的中國境內少數民族,快速融入漢族文化的程度,恐怕更會勝過過去各個朝代。

其實,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中國人」的概念和國界、民族素來無關。凡是認同中國文化或儒家思想、行事合乎中國禮教規範者,即被視為中國人。兩千多年前,孔子即已提出:「夷狄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夷狄則夷狄之。」因此,一個人是否能作為「天朝大國」的臣民,文化認同是最重要的依據,民族因素則不必列入考量。這種文化認同為依歸的民族觀,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漢族得以融合成超大民族的主要原因。

五、結 論

漢族的源起,不是單一民族形成的,它是2500年前由位於今日華北黃河中游地區的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張並吸收所謂異族文化,經過長期融合而形成的。

由於地理條件的因素,導致漢族人口集中在今日中國境內的東南半璧發展,西北地區反而顯得空蕩。今日中國境內儘管仍有55個少數民族,但僅佔總人口的7%。又由於中原文明較四周地區高,以象型文字及儒家思想為主的漢族文化,不斷同化其他少數民族;而且這個現象隨著科技文明、經濟發展的快速成長腳步,不但未曾中止,尚且有日漸擴大的趨勢。 台灣位居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儘管隔著台灣海峽而與大陸相望,但是居民大多來自福建南部或廣東東部。今日姑不論是溯自300多年前即已陸續渡海來台的先民們的後裔,或是於民國38年台海分治以後才來台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外省人,無疑的都是漢族的子民。因此,無論從漢族的由來,或其融合與同化的過程,或從漢族發展與特質的角度觀察,都不能割斷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民族的血緣或文化關係。

今日所謂台灣人與外省人之間的族群問題,或有其時空背景,或由政治因素造成,一時之間看似矛盾多多,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終究只是茶壺裡的風暴,難起什麼作用的。倒是時下為了避免這項矛盾帶給現實人們生活中過大的衝突,有識之士應該努力從歷史根緣中去找出足以化解或降低彼此裂痕的中心思想,促成彼此更加團結合作,共存共榮。

台灣執政的民進黨領導人中,已有人意識到政治角力中所造成的族群撕裂危機,而有採

取措施化解的想法,例如擬將外省人第一代正名為「來台祖」,以期爭取他們的支持,並盼他們認同台灣而一起打拼。這項措失,吾人寧願相信它是有益在台的全體國人共同化解族群危機的好方法。但是如果這類措施的內涵不能認同中華文化或漢族血脈,卻寄予族群和諧的厚望,無異緣木求魚。

本文企圖自敘述漢族緣起、融合的過程,到探討漢族發展的過程,論述漢族的發展乃是一項同化的歷史,其特質則在彼此享有共同的文化;如今台海兩岸人民實無法在漢族及其文化中,區分彼此。因此,誠摯提醒執政者任何暗藏分化漢族的思維與做法,均不可取。而所謂拉攏外省人投入「台灣人」陣營的「來台祖」正名措施,都將難以達到其分化台海兩岸人民的政治目的;反之,在台國人如果都能認清漢族發展的由來與特質,從中找到能夠團結各族群的中心思想,必能有助台灣的政治運作和諧發展。

參考書目:

1.羅茲.墨非,亞洲史(2004),海口:海南出版社。

頁123~154、189~217、281~314。

2.放眼新世界叢書1----東亞(1996),台北:錦繡出版公司

頁86~89。

3.傅樂成,中國通史(1996),台北:中國圖書公司。

4.李天鳴,中國疆域的變遷(1997),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u1]見聯合報,民國94年10月10日A4版。

[u2]放眼新世界叢書1----東亞(1996),台北:錦繡出版公司,頁86~89。

[u3]羅茲.墨非,亞洲史(2004),海口:海南出版社。

頁123~124。

[u4]羅茲.墨非,亞洲史(2004),海口:海南出版社。

頁144~146。

[u5]羅茲.墨非,亞洲史(2004),海口:海南出版社。

頁151~154。

[u6]羅茲.墨非,亞洲史(2004),海口:海南出版社。

頁189~205。

[u7]放眼新世界叢書1----東亞(1996),台北:錦繡出版公司,頁86~89。

篇二:《汉族的端午作文》

汉族的端午作文

汉族的端午

六年二班 徐颖莎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有五十六个名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藏族的雪顿节,回族的开斋节„„而我身为汉族人民,就来谈一谈汉族的>端午节吧。

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在这天里,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那是用粽叶做外皮,用糯米和红枣或蛋黄等食品做“馅儿”的食物。当用手剥开粽叶时,扑面而来的就是糯米香了在这天里,我国很多地区都会赛龙舟,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子都要参加。五六条窄窄的长长的舟子,前面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划桨。而岸上的女人们,则会为男子加油。最先到达终点的队伍,就会>收获一桌美味的食物了。此外,人们还会挂艾叶,剪虎形纸片,喝雄黄酒。

可是,为什么在端午节这天大家要吃粽子,赛龙舟呢?原因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仗义执言遭革职放逐。后来,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后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身亡。后来,百姓打捞屈原尸体不成,便拿出食物,投入江中,不让鱼虾咬伤屈原尸体。从此以后,人们用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这位以身殉国的爱国诗人。

我爱我们的民族,爱民族的端午节,更敬佩屈原的爱国精神。

篇三:《年的传说(350字)作文》

精选作文:年的传说(350字)作文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的太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名字叫做年。年生性凶残,

平时都在深山密林中活动,小到磕头虫,大到狮子老虎,甚至是人,它都喜欢吃。所以人们

对它很是害怕。幸好,年一般只在每年的岁末,也就是农历腊月(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

来到人间,伤人性命、破坏田园。人们逐渐掌握了它的出没规律,所以在腊月三十儿这天,

人们会在天还没黑的时候关上家门,一直不敢睡觉,直到天亮才放下心来。第二天,邻里亲

人就相互问候,庆贺相安无事。 后来在一次偶然事件中,人们发现凶残的年对响声和红

色非常畏惧。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人们便穿上红色的服饰,挂起红灯笼,贴上红纸但是红

纸太过单调,人们又在上面写上祝福,这就是春联的来历。并且在除旧迎新的时候大放爆竹,

制造响声和喜庆的气氛。 这就是过年的由来。河北衡水景县刘集中心完小二年级:开心小

龙女

篇一:关于年的故事

年的传说故事

?年?起初是一种怪

兽的名字,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制造了火药,把?年?给赶跑了,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大

家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人们为了几年把年赶跑,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那一天

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

过年的习俗及由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

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

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

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

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

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

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

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

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

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

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

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

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

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

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

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

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几种说法,

1、相传,中国古时

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

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

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

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

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

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

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

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

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

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

失色,狼狈逃窜了。篇二: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

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

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

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

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

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

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

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

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

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

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

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

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篇三:迈航教育作文

辅导四年级 共 5 页 地址:老隆镇水贝派出所斜对面,新东方宾馆正对面,一体大酒

店旁边一楼

---以人为本、{汉族的由来的作文}.

开发潜能、培养兴趣、提高技能---

3、情节夸张、充满

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

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二)传说的形成一

般有三种情况:

(1)解释某种事物、

某些历史人物、风俗习惯的由来而产生的传说。尽管它是幻想性的故事,有某些附会的因素,

但是以追本溯源的形式出现,而且有可信性。此外各种风俗传说也是解释性的,如端午节为

什么吃粽子、划龙舟等等。

(2)有的事物、人

物与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地方毫无关系,而有某种相似,纯属附会而产生的传说。

(3)某些事、人物

符合某些人的心理、愿望而加以增溢、夸大、理想化或神化而成的传说。

(三) 民间传说的

分类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类别也就不同,现以内容为依据,分为以下六类:

1、人物传说。

(1) 远古人物的传

说。如杜宇、李冰父子的传说。

(2) 农民起义领袖

的传说。如李自成、张献忠的传说。

(3) 革命领袖的传

说。如《朱德的扁担》等。

(4) 文人的传说。

如关于曹雪芹、施耐庵、蒲松龄、郑板桥的传说等。

(5) 能工巧匠的传

说。如《鲁班的故事》等。

(6) 清官的传说。

如包公、海瑞的传说。

2、历史事件的传说。

这类民间传说以叙

述历史事件为主,是劳动人民对历史的认识。它们往往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广泛刻划各

界层、各方面人物的动态,揭示历史的真实,表现人心归向。与人物传说有所交叉。一般分

为三种:

(1) 反对外族侵略

的传说。如各种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的传说故事。

(2) 表现农民起义{汉族的由来的作文}.

的传说。如反映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重大事件《黄巢的传说》、《李自成度黄河》、苗族的《张秀

眉起义》等。

(3) 革命历史事件

传说。如 共 5 页 地址:老隆镇水贝派出所斜对面,新东方宾馆正对面,一体大酒店

旁边一楼

---以人为本、

开发潜能、培养兴趣、提高技能---

间被称为“女菩萨”。

大年三十到了,皇帝

和皇后就一起坐着豪华的马车出了宫,来到了民间。皇帝下了马车,一家一家地查,看到每

户人家都贴了一个“福”字,就笑着点点头,百姓才松了一口气。突然,皇帝紧皱起了眉头,

火冒三丈!原来,有一户人家不认字,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厉声喊道:“大胆刁民!

竟敢违背我的命令!来人呐,拖出去斩了!”旁边的皇后灵机一动,说:“慢!”一旁的侍卫立

刻停了下来,皇后又说道:“皇上,臣妾认为,这‘福’字可是另有含义。您看,他把‘福’

字倒过来,不就表示福到了吗?这位老百姓的意思是:皇帝来了,福就到了。您为什么还要

杀他呢?”皇帝听后,觉得有道理,便转怒为喜,说道:“这位老百姓果然聪明啊,以后大年

三十,大家都要把‘福’字倒过来贴。来人呐,把他放了!”

从此以后,每到大年

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倒贴“福”字,表示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福”气越来越多,平安越来越

多!

习作二 赵佗定县龙川的传说

赵佗,是龙川首任县

令。佗城,最早定为龙川县治所,说起这个县治所的建置,民间流传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秦始皇三十三年,赵佗接受秦皇诏封为龙川县令后,为择建龙川县治所址而殚精竭虑。他顶

风雨,冒寒暑,不辞劳苦地驾舟沿东江而上进行勘察,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仔细察看山势

水脉和乡情民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

辛考察,赵佗认为在佗城建置县治所最为合适。因为佗城依山傍水,土地开阔,背靠嶅山,

面临东江,水上交通便利,东面有蓝关险道,北面有五合(枫树坝)要塞屏障,是个建置县

治所的风水宝地。便召集沿江乡绅官宦进行商议,把在佗城设置县治所的设想告诉大家,但

是,有的乡绅官宦却坚持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柳城地面平坦,也面临东江,县治所应该建在

柳城;有的认为黎咀最佳;有的认为建在四都最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