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听评课总结

时间:2021-10-10 18:02:44 四年级作文

篇一:《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百手整理 起驾为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 ….(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 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 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 ①“长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小学数学四年级听评课总结}.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 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 边 形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篇二:《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方程的认识》评课稿

永嘉县金瓯学校瓯北校区 徐{小学数学四年级听评课总结}.

4月13日,我去温州白鹿外国语学校,有幸听了杜纪东老师执教的《方程的认识》一课。由于其教学经验丰富,上课幽默。这一节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方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抓住了重点、难点。

三、教具

教具准备充分,课件设计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

新授环节充分利用教学实物的作用导入新课。从认识天平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天平的状态与等式(不等式)的关系。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引起学生回忆旧知,用字母(x、a)代替。得到不等式100+ x>100。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 x<300。天平向右侧倾斜。引起学生的思考。砝码加多了,应该加一个小一点的砝码。从而得到100+ x=250。称出了水的质量。得出这些式子后,老师继续提问,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想法而非老师的想法进行分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式子可以按有没有等号,有没有未知数进行分类。接着老师并没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写式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员写出的式子再进行分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然后老师用集合的形式列举出这些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式子。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紧接着老师反扣概念,进一步强化方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数,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李焕玲老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还很值得一提的是,杜老师的练习设计很有意义,为学生更好的巩固方程的意义很有帮助。如练习设计紧密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几方面来练习,学生从中更深刻的理解方程的意义。

五、最后提几点不足之处

1、方程的左右两边应该以学生的方向为准。

2、后面几题练习有点难,导致时间不够。

3、没有进行课后小结。

2013/4/19

2011年6月2日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鲜花(

) | 编辑

上一篇:  下一篇: 

篇三:《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很喜欢听邓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精神抖擞,激情澎湃。

1、导入的生活信息栏贴近生活,从中让学生找共同点是都用了同一词“平均”,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自然巧妙。

2、看到“平均数”,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表现出乎意料,很准确的说出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所以我们要学会相信学生,有时候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小学数学四年级听评课总结}.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邓老师让学生提问题,求平均数,总结数量关系式,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发现了什么?平均数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邓老师的问题引领性强,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

4、练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贴近生活,其中关于本班成绩与一般成绩的均分比较给我印象深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的来源,更好的理解均分与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小学数学四年级听评课总结}.

5、板书清晰,条理,归纳性强。

总之,这节课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建议:

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多关注学困生。

篇四:《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篇五:《角的分类听课评课记录》

角的分类听课评课记录

日照街道十里小学数学教研组

(一)卢立美老师:

我认为刘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工作认真、踏实。

从课题的选定,教学的设计,到教案的反复斟酌、修改,刘老师花了很多的时间与心思,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备课上课。

2.教态自然,方法灵活。

教学语言亲切,师生关系融洽。刘老师上课很有亲和力,学生课堂表现非常自然放松又很活跃。

3.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认识平角和周角,并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这5种角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动脑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游戏的环节更是体现了一种寓教于乐的精神。总之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阵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这样的教学思想。

至于语言上的简炼,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假以时日,相信刘老师会做的更好。

(二)张惠玲老师;

听了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刘老师的整堂课一直围

绕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来教学,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经历数学,体验数学”的教学思想。学生不仅吸纳了知识,还体验到了数学课堂的乐趣。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点浅见:

一、结合现实生活,唤醒学生已有的旧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刘老师找准了这一起点,上课开始就通过展示扇子的转动形成了哪些角,并让学生把他们分一分类,十分自然地引入到旧知,轻松得复习了三年级学习的知识,又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通过演示和操作,使重点与难点认识到位。数学课堂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数学课堂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认识平角和周角,并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这5种角之间的关系。刘老师预设到学生对于平角和周角的知识仍十分模糊,通过黑板上的活动角和学生手中的活动角,先指名让一个学生上台转动活动角展示周角和平角,肯定学生后教师自己转动展示,再课件演示,最后让全体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活动角摆一摆来体验平角和周角形成的过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体会到周角和平角产生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于周角和平角的认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接着教师通过举例和后面的判断练习加深了对直线和平角,射线和周角之

间关系的认识,使整堂课很真实,很扎实。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刘老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平角和周角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平角和周角,使数知 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也充分体现了多媒体的应用给现在的教学带来的方便,值得我们学习。

(三)曹翰文老师

今天上午听了刘老师“角的分类”这节课,角的分类这一节是建立学生二年级已经掌握基本角的情况下再做的进一步的学习。总体来说有优秀的一面,也有自己需要改正的一面。

1.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动起来了,课堂较活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也用起来了。

2.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现在能有意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3. 基本完成教学重难点。 需要改进的有:

(1)、 有些知识介绍的不清楚。针对个别知识点讲解的很繁琐.

(2)、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 希望自己以后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3)、 既然学生自己做了一个活动角,不妨让学生上台展示角的形成过程。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还有些简陋,还可以继续深化、提高一些。

(四)马先春老师:

刘老师的这节课一直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来教学,并通过

相关的数学 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浅见:

一、 通过演示和操作,使重点和难点认识到位。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这5种角之间的关系。刘老师预设学生对周角的知识是难理解的,他通过课件演示,边演示边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角,不仅认识了周角的形成,同时巩固了锐角、直角、钝角及平角。

二、 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拓展。本节课对于学生而言认识平角是一重点也是难点,刘老师在让学生认识平角后,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说平角就是一条直线,你认为对吗?加深了学生对直线和平角之间关系的认识。

三、 结合生活中的原型来帮助理解平角和周角。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刘老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现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平角和周角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平角和周角,使数学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对刘老师这堂课我还有一点想法:在学习平角时,在让学生仔细观察,再说说怎么形成的基础上,还可以再画一画,可能对下节课的画法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最后,在学习完周角,也可以抛出一个问题:周角是一条射线对吗?让学生讨论,加深对射线和周角关系的认识。

(五)庄玉香老师:

总的来说:刘老师这节课在“做”字上狠下工夫,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形成。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是“做数学”的关键。刘老师的这节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些。

心理学家皮来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已接触了很多的角,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些相关角的知识。为此,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机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找到很多的角,为角的分类作好了素材的准备。同时,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平角、周角这两者是不是角?这样,疑问在操作中产生,角的概念的理解在争辩中升华。这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新境界。

总之,我认为刘老师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值得我们学习。

篇六:《小学数学听课心得体会》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小学数学四年级听评课总结}.

万桂红

感谢金阳教委为我提供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有一

些体会:

1、在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中,刘老师运用了分类的思想,从天平

的平衡中,先得出等式和不等式,再进行归纳分类,结果得出方程的概念,但不是得出概念就没事了,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反问,如:你认为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你觉得这些都是方程呢?等等适可而止的反问,充分暴露学生思考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反思。古语说的好:反思是数学思维的内在动力和核心,如果在课堂中,我们也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必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评课环节,我进一步认识教学方程的意义,体会它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在教学是要落实:

(1)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2)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

(3)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听了这节课以后给我的启发: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有语言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要做

到严谨简练,并且要具有亲和力,对孩子要多表扬,多鼓励。刘老师语言很轻柔,很具有亲和力,儿童化的语言一直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表扬孩子,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的一点。

数学源于生活,最后必须要回到生活当中。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

如果脱离实际来学知识的话,其学习的意义不大。所以在数学课上,必须让学生知道在现实中的应用。刘老师在讲课始终,都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也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做的。

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刘老师的提问有效,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

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篇七:《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听评课记录》

《搭石》听评课记录

《搭石》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围绕“爱”编排,捧读文本,我们会感受到一种乡间的清新与一份乡民纯朴的情感,《搭石》这篇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的情感。

郝聪聪:

课伊始,马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乐曲,配以教师美美的诗意语文,把孩子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 王美秀

马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读文,想象画面,让生归纳出了五个画面,(摆、固、走、让、背过)通过这五个画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在这里教师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合作展开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选项择自己喜欢的的画面去学习、

交流,体现了教学的选择度。

张修长:

在教学中,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和“相背而行”这五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 刘倩: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协调有序。老师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便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表演中理解了词意。老师就是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篇八:《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从磨课到最后的展示课,俞老师的这节《解决问题》我听了不下6次,每次听完都会有新的收获。作为一个同样教龄不到一年的新教师,俞老师的课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由于老师们已经从每个我能想到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严谨、周密的评价,我只能从个体比较的角度来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课前谈话,畅所欲言,体现距离美。

曾经也在自己的赏析课前设计了课前谈话,但基本上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谈话环节趋于形式。再看俞老师的这一教学环节,在课前谈话中创设了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境,有目的地渗透了物体之间的比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比年龄,比身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小朋友们畅所欲言。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新知的引出作好了铺垫,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语言简练,恰到好处,体现简洁美。

小学数学课堂上,语言传递着老师和孩子的智慧。俞老师抓住“简练”这一语言特点,表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整堂课,俞老师很少有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每一句过渡语都恰到好处地点出问题的关键,也能很简洁地总结出解决相差数的算理与算法。反观自己的教学语言,不严谨是标志,拖泥带水是常态。在课上我还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那些错误的答案,充分体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成熟。

三、练习丰富,切合主题,体现多样美。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有效地练习。何为有效,及落实教学目标。然而在每次的练习设计中,我更多的是复制粘贴别人的想法,很少考虑每一道题目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小学数学四年级听评课总结}.

回顾俞老师的练习设计,她巧妙地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专项练习——选一选,基础练习——填一填,综合练习——连一连。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提高创新,体现思维美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俞老师设计了一道贴合实际生活,又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气象信息。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既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也会在教案最后设计一道拓展延伸题。但是没有把握好时间的火候,通常还没开始拓展,无情的下课铃就响了起来。

课堂教学中,俞老师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俞老师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清晰的教学流程,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借鉴。

篇九:《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

在观课中,老师们选择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实地观察了王老师的这节数学新授课,现将老师们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观察点选点说明

观察视角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维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堂气氛营造、师生双边活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与诊断,旨在正确认识、了解教学中课程开发、师生的双边关系的处理,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二、观察结果分析:(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

(一)总体评价:

《角的度量》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学好角的度量,从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想好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这样可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二)主要优点: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资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上、课堂氛围”等方面的优点作如下分析:

A、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该教师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

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欢欣愉悦的教学环境,使数学学习更好地体现生活性和思维能力。

2、所利用的教学资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真实。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

3、该教师适当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积极利用声像资源等,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4、丰富的课程资源,较好地开拓了教和学的渠道,更新了教和学的方式,使数学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开放和灵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5、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尽可能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应用于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逻辑思维的能力。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

B、课堂气氛营造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角的

知识,所以本节课一开始,老师就组织学生回顾旧知“角的定义”并让学生任意画一个角,为促进概念的同化,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新知。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同桌比谁画的角大引出题量角工具-量角器,再让学生观察量角器,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元是什么?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建立1°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探求量角的方法,最后探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结构。

1、量一量上课开始我们自己画的角,同桌之间再比较下,到底谁画的角大,大多少?,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角。

书本41页做一做的第二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C、师生双边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直接讲解、间接

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应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和语言交际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对于这堂课还一些建议:教学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如中心、0度刻度线时应让学生指一指,并练习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就会更准确了。另外,在出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口诀之后,都是师自己在解释,可以放手叫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样效果会更好。

篇十:《小学数学第三大组听课评课小结》

小学四、五、六年级数学 “全员性听课评课活动”小结

南昌市城北学校 第三大组备课组

本大组四至六年级共七位老师参加上课,其中六位老师参加评课。现将情况小结如下:

一、亮点赏析:

1、认真对待,充分准备,突出了常态化课堂的“实”。

各位教师都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钻研教学目标、深挖教材、精备教案、细备学生、制作课件、设计教具与学具、精心设计教学板书。尤其是五年级彭筠老师从课件到板书设计与自己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融为一体。

2、教师授课风采各异,形式多样,使人耳目一新。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六位教师授课风格各异,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尤其是六年级的三节课,分别从“通过手工拼图活动,让学生了解‘鸡兔同笼’是个什么样的问题”,“通过‘化繁为简’了解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比较、转化,让学生理解‘鸡兔同笼’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关系”三方面不同的侧重点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授课。渗透了各自不同的思考,抛砖引玉,用课堂实践来引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

3、现代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手段相结合。

教师们制作的课件摈弃花哨好看的弊病,充分考虑其辅助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切实做到多种媒体手段相结合。如四年级廖文、卢霞老师通过与学生玩纸牌游戏;五年级的彭筠老师、杜晓明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六年级的万煜乐老师通过学生动手玩拼图游戏。将电脑课件的直观性、可视性继续延展,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从而促进动脑思考。尤其是彭云老师,在电脑演示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不同方法后,将孩子

们的不同转化方法贴在黑板上,很好的弥补了电脑课件不能保持、停留的缺陷,为本节课难点的突破发挥了最大的实效性。

4、不盲目追求课堂上的花哨形式,不局限于教材的编排内容。 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里,各位教师没有花哨、夸张的课件,课前引入也是从孩子实际着手,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展开。如四年级廖文、卢霞老师,紧扣孩子年龄特点,用“和老师玩纸牌游戏比大小”引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五年级彭筠、杜晓明老师通过复习回顾为后续学习进行有效铺垫。

5、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授之以渔。

本组各位教师均能较好的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教授数学学习方法。其中六年级的涂恒伟老师、五年级的彭筠老师尤为突出。较明显的体现了“数学是用知识,是冷静的理性分析,是使用一种本性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和追求知识的欲望”。

6、听课积极主动,评课认真到位。

大家在自身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的情况下,积极地调好课不仅百分之百的完成本组听课任务,而且主动听取其他组别、其他学科的课,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对比自己的课堂寻找着差距。

12月20日下午的评课过程中,大家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个人都认真的向大家说课、自我反思。大家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坦诚的交流,原计划一节课40分钟完成的评课工作最后足足讨论了70分钟。

二、问题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次同课异构课堂研讨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最主要的表现为:

1、部分年级对“异构”的挖掘不够,给人以“大同小异”的缺憾感。

2、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宏观调控上驾驭不够,没有进行充分的巩固练习。

3、对于练习环节中的练习题的选择,有个别教师缺乏前瞻性(出的题是学生一时无法解决的,甚至连现场听课的教师都有些不知其所解)。

三、困惑思考:

我们在思考:一堂数学课,若要扎实做到“先学后讲、当堂训练”,40分钟是不够的,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从模式上有所改变,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精讲多练”。而这个改变应怎样才是方向正确的、实施有效的,这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现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适应形势发展,更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夯实基础的,因此课表上体育课、音乐课几乎与数学课的课时量差不多。但是从现在的教育制度、教育机制对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来看,教材内容的编排让教师们觉得课时远远不够(要么按照上级的课时安排,每节教学内容点到为止,更别说查漏补缺;要么就是要期末考试了新课都还没有结束)

经过本组七位教师一致表决通过,本组本次全员性听课、评课活动中推出优质课为:

彭筠、卢霞、涂恒伟

执笔: 刘红、万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