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的写作要求_演讲稿气写作指导

时间:2021-09-29 00:00:00 演讲稿

什么是气势? 《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形势。爱思范文23http://fanwen.is97.com俗话也说,气势如注,气势如虹,就是讲文章的气势犹如万丈瀑布,飞流直下,空谷作响;恰似长虹贯日,辉映碧空。文各有致,风格殊味。有的若山涧小溪,款款而下;有的如大流入海,汪洋恣意;有的平白如话,娓娓道来;有的先声夺人,摄人魂魄。古人作文,尤重气势。苏轼自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讲的就是文章的气势。古代文论家对文章的气势十分重视。如清人方东树说:“诗文以豪宕奇伟有气势为上。”

讲话稿作为常用的公文之一,是上级、领导或特定讲话人阐述形势、布置任务、工作动员、回顾总结、提振人心的重要载体。讲话稿如何让听众得到启迪、受到教益,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考虑听众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所谓认同度和接受度,也就是说讲话稿所传递的信息能够使听众认同或接受的程度。而这种认同接受的程度,除了讲话稿本身所具有的前瞻思考、深邃思想等理性感染力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豪气、雄气、硬气甚至于霸气等气势力量的冲击与吸引。长期以来,人们对讲话稿的价值观照追求“雅”,习惯于做“官样文章”,但现实生活中有的讲话稿俗不可耐的套路、味同嚼蜡的语言、枯竭干巴的表达,令言说者的讲话索然无味,使听讲者恹恹欲睡。其实,自古而今,无论是学界圭臬,还是政坛领袖,都十分注意讲话稿的气势与韵律。尤其是毛泽东、郭沫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他们无论是战前讲话还是政治动员等都十分注意掌握受众心理,讲究气势。像郭沫若同志的“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等等,既是政论,更是美文。所以有气势的讲话稿,能够使听众有所体悟、有所警醒。

如何使讲话稿做到气势如注?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讲稿语言本体。笔者认为,一篇讲话稿具有气势与否,主要在于逻辑的彰显、语言的表达、感情的贯通和韵律的跌宕四个方面,并由此形成理性美、艺术美、情感美和韵律美的完整统一。

首先是评事论人切中肯綮,环环相扣,富有理性美。

好的讲话稿给听众的感觉应该是一种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讲稿的内容既建筑于生活常理之中,又能独出机杼,语他人所不能语,让听者感受到新意,所以在评事论人上,要求判断斩钉截铁,干净利落;论证科学严谨,无懈可击;推理环环相扣,咄咄逼人,让听众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冲击、灵魂的震撼和理性的力量,从心底里真心信服并将其中的观点、思想自觉融入其思想架构中。所以,优秀讲话稿中透射出的思想、观念、哲理往往为听者所津津乐道并口耳相授,如晕轮般向四面八方辐射,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古人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种境界。

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文章一开始就摆出观点“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真理表明人死的意义有不同。那人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紧接着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是对前述观点的补充,更是升华,信手拈来,简明易懂。既然人的生死有轻重之分,那评判标准是什么呢?这就要看其是为人民利益而死,还是替法西斯卖力而死。前者重若泰山,流芳百世;后者轻若鸿毛,遗臭万年。这句也是逻辑学中三段论中的“大前提”部分,然后笔锋一转,“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推出“小前提”,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不容置疑,整段文字虽然篇幅不长,但文意恰似东流之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让听众从中感受到一种壮美与气势。爱思范文http://fanwen.is9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