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二十四节气

时间:2021-10-10 17:36:55 六年级作文

篇一:《六年级校本《二十四节气》课程教学计划》

六年级校本《二十四节气》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立 ” 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 “ 日北至 ” 和 “ 日南至 ” ,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 “ 分 ” 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 暑 ” 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 “ 处 ” 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2、教学重难点

(1)、注重实践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反映生活。

(2)、走向社会,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

3、组织有关的活动素材。

(1)、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学习新知。

(3)、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让学生互助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带领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学生了解一些节气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3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各种自然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认识节气对农业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三、具体的措施及注意的问题

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篇二:《二十四节气》

石望湘整理编排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和诗歌。

节气谣谚诗歌

节气分类

节气的安排及含义

二十四番花信风

各地有关节气的谚语

节气谣谚诗歌

民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或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民谚: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在四川地区,还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夏九九歌: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回到菜单

节气分类

反映季节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和季节的转折点。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反映气候特征

冷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一年中最热、最冷时期来临以及寒暑变化。 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水、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反映物候现象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回到菜单

节气的安排及含义

立春

2月3日~5日,太阳达黄经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

2月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7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六年级二十四节气}.

清明

4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

朗的景象。

谷雨

4月19日~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

5月5日~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小满

5月20日~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5日~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夏至

6月20日~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 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们也都轻松一下。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是用来驱热的,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这天,把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因为菊叶灰里含有一种杀虫的化学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种绿色“农药”。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小暑

7月6日~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六年级二十四节气}.

7月22日~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立秋

8月7日~9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2日~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7日~9日,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24日,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

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霜降

10月23日~24日,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11月7日~8日,太阳移至黄经225度,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

11月22日~23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篇三:《六年级综合实践》

1

2

3{六年级二十四节气}.

4

5

篇四:《小学六年级上册.doc 复习》

小学六年级上册

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

一、 从小学创造

1、 从问题开始

①法国作家法朗士说过: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① 好奇心是创造的动力

② 人类梦想能够飞翔,从而发明的飞机

③ 提出问题是向创造迈出的第一步。

④ 人类从诸如“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传说中获得灵感,从而登上了月球。 ⑤ 人类从鱼潜水得到了启发,发明了潜水艇。

⑥ 想象力是每个渴望创造的人成功的重要条件。

⑦ 有幻想、做白日梦是创造的开始。

⑧ 幻想会成为科学家探索的动力和基础。幻想并不是空想。

⑨ 昨天的幻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幻想是明天的希望。我们幻想通过创造一定能变成现实。

⑩ 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呢?

2、 创造的快乐

① 创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平凡的生活中到处蕴藏着创造的机遇。。

② 毕升 活字印刷

坦莫尼尔 缝纫

胡克 显微镜

玛丽安娜 纸尿片

迪斯尼 米老鼠

蔡伦 造纸术

③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④ 从小学创造,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⑤ 世界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了世人没见过的新物质和己知物质的新性质。(苏)依•尼查叶夫

⑥ 爱迪生是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失败的勇气,看不到失败的价值。“没有一千次的失败,就没有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怎样理解这句话?)

⑦ 创造之路是坎坷崎岖的,充满着荆棘和峭壁。只有能经受住失败考验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二、 从田野到车间

1、 让田野告诉你

① 写一句农谚:

② 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法宝。种庄稼不仅辛苦,也是一门学问。

③ 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为我们提供粮食、工业原料。我们离不开农业。

④ 农业生产就是人们从事的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员动物的生产活动。栽培的植物包括农作物、果树和林木;饲养的动物包括家禽和家畜,以及养殖或捕捞的水产品。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业、牧业和渔业。

⑤ 一年又一年,农民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播下种子的同时,也播下了希望,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收获着快乐。

2、 走进车间① 瓷器的制作过程:和瓷泥→制坯→烘干→上釉→烧窑→质检

② 写一段感谢工人或农民的话:

③ 纸的制作过程:

3、 插上科技的翅膀

① 逐渐淘汰的用具:

② 逐渐消失的行业:

③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了工农业生产中.

④ 传统的工业、农业正在走向现代化。⑤ 袁隆平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 走进信息时代

1、 坐在家里看世界

① 从古代的烽火台、驿站到今天的传真、电子邮件和网络,到现在的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② 报纸、电视、电话、网络,在为我们传达室递信息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财富。 ③ 现代通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④ 通信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 古时候,人们靠烽火、邮驿等方式传递信息。邮驿是我国古代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出了唐朝诗人杜甫对信息传递难的深切感受。 2、 沟通无极限

① 寄信是常用的通信方法之一,以其简便、安全、费用低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 ② 寄信时要使用国家统一监制的信封,并按规定格式写。

③ 邮件的种类:平信、挂号信、航空信、特快专递。

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话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最为普通的一种通信方式。电视、计算机、网络、广播、报刊等各种传媒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渠道。

⑤ 信息高速公路是更具威力的信息网络,它将真正成为地球的“神经网络”。

⑥ 2011年末,全国固定电话用户达2.8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9.86亿户。

⑦ 每种传媒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合理运用,就能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 我的信息生活

① 小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网做些什么呢?

在网络上,我可以向作文网站投稿,设计自己的网页、在网上查资料、在网上超市听我喜欢的音乐。

② 上网利大于弊:

③ 上网弊大于利:

④ 我们在网络世界中,要遵守网络规则,还要提高警惕,免受伤害。

⑤ 中小学生不要去网吧上网。应该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上网。

⑥ 跟网络说你好,跟网吧说再见。

⑦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P59。

四、 人类文明的足迹

1、 灿烂的古代文明

①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② 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中仅存的一个。

③ 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

④ 对金字塔的评语:人们怕时间,时间却怕金字塔。

⑤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有了不起的文明成就,它们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六年级二十四节气}.

⑥ 文明古国的人们创造了文字,开始了农业、手工业生产,能用金属制造先进的生产工具,这一切,表明人类“文明的大船”起航了。

⑦ 古巴比伦创造出楔形文字,古埃及创造出象形文字,古代中国出现了甲骨文。 ⑧ 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是古埃及人创造的,以七天为一星期,是古巴比伦创造的,现在使用的0到9这10个数是古印度人发明的。

2、 伟大的科学成就

① 18世纪中叶,英国机械师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把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② 蒸汽机带动纺纱机,纺纱效果大大提高。英国人斯蒂芬逊利用蒸汽作动力推动了火车。斯蒂芬逊发明的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美国人富尔敦用蒸汽机作为动力,制造出了第一艘汽船。

③ 隆隆的轮船和飞驰火车的将全球连成一体,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工业时代。 ④ 181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弟完成了磁场产生电的实验。

⑤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人们称他是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

⑥ 发电机的发明,使电力得以广泛应用。电力掀起了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引领人类进入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

⑦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他创立了“太阳中心说”,带动了一系列观念上的变革。

3、 绚丽的文学艺术

①《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的一部宏伟的民间故事集,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许多著名作家都从中汲取了营养。

②《农夫与蛇》《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等选自《伊索寓言》,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寓言作家伊索他作的寓言故事集。它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为后世欧洲寓言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大师钱钟书很喜欢读《伊索寓言》。

① 在人类灿烂的艺术星空中,雕塑、绘画是其中耀眼的两颗星辰。

② 伟在的文学家雨果说,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一把钥匙。还有人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③ 音乐:《二泉映月》《蓝色多瑙河》《欢乐颂》《天鹅湖》

④ 艺术作品与作者

清明上河图 米开朗琪罗

大卫像 张择端

蒙娜丽莎 贝多芬

欢乐颂 达芬奇

吉普赛女郎 雨果{六年级二十四节气}.

水浒传 哈尔斯

巴黎圣母院 施耐庵

六骏图 莫奈

日出印象 徐悲鸿

4、 文明遗产知多少

①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② 我所知道的世界遗产有:天坛、张家界、泰山、龙门石窟。

五、 我们去环球旅行

篇五:《六年级上册知识顺口溜》

《历史朝代歌》唐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

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会造工具能用火, 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

北京人在周口店, 手脚分工已明显,

群体劳动和生活, 打制石器已出现,

保存火种用途广, 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

山顶洞人一发现, 距今一万八千年,

磨光钻孔新技术, 人工取火史无前,

血缘关系成氏族, 没有贫富和贵贱。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二)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 还会纺线和织布。

三、华夏之祖

“人文初祖”是黄帝, 禅让制度尧舜禹,

第一夏朝禹建立, 奴隶社会从此起。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五、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

夏朝开国是夏禹, 早期国家已建立,

王位传给儿子启, 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朝经历470(年), 暴君夏桀被商取(消)。

(二)

商汤灭夏建商朝, 盘庚迁都到殷商,{六年级二十四节气}.

有名暴君是纣王, 武王伐纣灭掉商。

(三)

武王伐纣灭掉商, 西周定都镐京上,

分封制度定国策, 天子统治有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