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时间:2021-10-10 16:56:56 四年级作文

【篇一】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建议:一、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  作为学校,班级里也会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在学习《那树》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发生后,可以要求学生举行“我为‘大头娃娃’做律师”的综合实践课……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此外,如《变色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看着大家心悦诚服的笑脸,我又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四种品质,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的远大目标,我们就一定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战胜自身的懒惰享受之心,抗拒身边的种种诱惑,忠实于自己的追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成就辉煌的人生!”  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所以说,在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最为重要。  二、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育      学生读书阅读,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吴承恩想借助这几个形象向我们讲述什么道理吗?”看着大家莫名其妙的样子我说道:这四大形象其实代表着一个人身上的四大品质,你们想一想,各是什么?      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唐三藏代表的是理想,孙悟空代表的是坚毅,猪八戒代表的是懒惰,沙和尚则代表着忠实。师徒四人遭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则代表一个人健康成长,最后终成大业。     《水浒》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尤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是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公安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来裁定。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是法制教育的核心。      这种在阅读中的法制教学,会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考虑,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三、在学生的写作中进行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此外,还可以抓住某几句具体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可以找来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大家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我们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变脸》中运用双关,《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传销“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中,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令人诧异,《小偷告失主》中一反常态,引人注意。学生看得高兴、学得轻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法制教育中,不仅要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所以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进行法制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想办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追忆

【篇二】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新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课题:我也是名小公民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2、使学生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3、知道小学生要当好国家的小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情境导入观察导入:森林面积缩小,全不气候变暖,物种迅速减少,空气

严重污染……人类要快快重视环境问题,保护这唯一的地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电脑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这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时发出的感叹。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叹呢说说你的心理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收集的资料并谈谈你的感受。 1、观察教室四周的资料。 2、展示介绍:出示收集的有关资料,上讲台进行讲解,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和收集的材料展示,引发学习兴趣和思考。交流收集的环境调查资料。我们怎么办?

二、小组交流:

1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我们是不是公民?

2我国的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找生回答。

三、出示小博士

学生读小博士的话: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

是一个法律概念,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同学们年纪虽小,但也都是我国的公民。

《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各项权利与自由,其中与同学最密切相关的是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四、我们参与:小组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当好国家的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写一写。

五、展示总结:展示作业 课堂评价:

1、提出评价要求:先自评,再互评。

2、张贴学生作业请学生自己进行讲解、互评。

3、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4、个人评定,小组交流、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的作品。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课题:我的国籍是中国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国籍?

2知道作为中国国籍的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3中国国籍有什么规定?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从而加强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导入新课):在座的各位,你们是公民吗? (引出站题)

第一站 我们是公民

二新授: 『授课』 „„„„„„„„活动一„„„„„„„„

何为公民?

公民的含义和中国公民的含义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受该国法律保护的人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语出宪法)

(由学生看书回答,并集体朗读)

三、辨一辨

„„„„„„„„活动二„„„„„„„„

公民与人民是一样的吗? (学生说说,老师概括)

阅读教材P57的“知识链接”部分,以及P56的“社会观察”栏目,

说一说:什么是国籍?公民是如何取得国籍的? (学生思考后作答,得出)

国籍的含义以及公民取得国籍的方式

国籍是判断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根据。

公民取得国籍的方式:

原始国籍: 以出生的方式取得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继有国籍: 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公民国籍的丧失:

自愿丧失: 自动放弃 申请解除

非自愿丧失: 得外失内 法律剥夺

想一想:根据公民取得国籍的方式,那你们知道哪些人是我国公民吗?(引出)中国

公民的范围——我国社会的全体成员

1、播放一组图片,配京剧《我是中国人》(感受祖国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师:好,我来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在图中,你看到了哪些人物?

3、生答:军人、运动员、宇航员、建筑工人,三轮车夫、环卫工人、服务员、国家领

导人等

4、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我国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绩的取

得,除了党的正确领导之外,也与各行各业的人们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是分不开的,正

是他们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才使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与图中人物相比虽然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也还没有像他们中的某些人一样干出惊

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社会角色,那就是中国公民。什么

是公民?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公民意识呢?下面请同学们

打开教科书,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课第二框:我是中国公民。

师:公民与人民只有一字之差,是否是相同的概念呢?如果不同,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

联系?

四、连一连 让我们看一组图片。

1、展示图3-25、图3—26 (公民与人民辨析)

(1)图中人物是否都是中国公民,为什么?

生:图中人物都是中国公民。因为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这就是说,不论其年龄、性别、出身、职业、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

只要具备中国国籍都是中国公民,都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

师:大家说对不对?(板书:具有中国国籍)

(2)图中人物都是中国人民吗?为什么?

生:图中人物不都是我国人民。右图那些被审判的人不属于我国人民。因为他们的言损

害了国家利益或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他们的不良言行使

他们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对立的关系,是敌人不是人民。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可见,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民是个法律

概念,是指具有国国籍,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人,是指全体社会

成员。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指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的大多数。在我国现阶段是指全

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从范围看:公民范围大还是人民的范围大?

2、展示图3—27、3—28 (未成名公民与成年公民享有权利有区别)

(1)图中人物是不是我国公民?是,因为公民不受年龄限制。

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然都是我国公民,为什么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不享有选举权呢?

生:因为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是成年与未成年人的法定界限。年满18周岁意味着生理

智力趋于成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所以,我国法律赋予18周岁公民以选举权。

五、结束语

公民这一称号虽并不代表某种荣誉,却比任何荣誉称号更具价值,一旦丧失了公民的称号,

就意味着失去我国法律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公民意识,依法

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添砖加

瓦,我们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课题:我是未成年人

教学目标:1什么年龄是成年人?什么是未成年人?

2树立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意识及能力,敢于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树立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意识及能力,敢于运用法律同违法

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未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以什么年龄为分界?板

书课题

二口述学习目标 自己看书,思考:什么是未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以什

么年龄为分界?各享有什么权利?未成年权益法有哪些?

三自主学习 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是成年与未成年人的法定界限。满

18周岁意味着生理、智力趋于成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法

律责任,所以,我国法律赋予18周岁公民以选举权。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四学生交流回答 兵来将挡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来自哪

些方面的侵害?(学生发言)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随时随地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

不同的侵害,当我们遇到这些侵害时,只有正确应对,才

能保护好自己,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共同交流:如果你遇到了上述侵害时,会如何应对?学生

交流略

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侵害行为,都是一些相对轻微的民事

侵害,可以采用这些办法来保护自己:

1、宣传法律知识,进行法制教育。

2、协商。

3、调解。

4、借助法律的威力制止侵害。

教师补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平时就应增强自我保护

的意识,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才对。

环节二:紧急预案

【篇三】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四年级上册法制教案

城西新区学校四年级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

一、教材分析

本目首先介绍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法律本质、和宪法的构成,让学生对宪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分别从宪法的内容、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介绍了宪法的特殊性。认识国家机构,受那些法律保护。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三年级的学习,已经培养了一些对法制的意识。但是,到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时就不知道了,法律意识不强。然而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学法用法的意识,法律意识有待于增强。

三、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究,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

2、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能力:

1、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在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对比中、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能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真正地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和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 知识:

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知道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表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3、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守法用法意识,学会明辨是非能力,提

高自我约束与保护能力。

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五、具体措施:

1、在班会课中,加强法制、纪律、行为习惯教育,开展《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教育,开展校纪、校规教育,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各班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2、充分利用思品课主渠道作用,抓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汇,把《宪法》、《认识国家机构》、《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等法律法规和思想品德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学科渗透。社会课中有关法律的内容,教师要渗透并拓展;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涉及到有关法制的教育,教师要讲透。

六、课时安排:

在课时安排上,每两周有1节课;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的国家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父母对我们的抚养责任、爸爸妈妈,请尊重我们的权利、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美丽新世界。

第一课 学习宪法,遵守宪法

第一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授课日期: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

教材分析

本目首先介绍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法律本质、和宪法的构成,让学生对宪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分别从宪法的内容、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介绍了宪法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学习,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

能力: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知识:;知道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难点: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同志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那么,为什么说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为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其他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问题。那么什么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呢?阅读教材P1---P4页。思考: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 新课:

1、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 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从生产、修订到实施,处处都与普通百信的生活息息相关。

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根本制度居由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

宪法是母法。它和其他法律的关系,就像母亲和孩子一样。所

有的法律都必须根据宪法产生,补的违背宪法,违背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

宪法是爱法。就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我们的人格、人身和财产权益受到保护。

如:《宪法》第3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第3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根本制度:宪法第2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文化教育权利等.

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仍法纳税、劳动、受教育等。

2、法制宣传日

1982年12月4 日,我国现行《宪法》正式通过并颁布实施2001年,国家将这一天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并在全国举行大规模的法制宣传活动,此后,“法制宣传日”作为我国法制的“节日”每年度我国都要举行相关的宣传活动。将12月4日命名为“法制宣传日”,而非“宪法日”,是因为宪法与刑法、民法、诉讼法等一样都需要宣传。

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三、小结: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性质

授课日期: 2013年9月23日至9月27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就其发展规模、程度、地位、性质等,人们常常称谓这些国家为“大国”或“小国”、“强国”或“弱国”、“富国”或“穷国”、“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独立国家”或“殖民地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等等。但是,无论如何都称其为“国家”。那么,到底什么是国家呢?我国的国家性质又是什么?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

(一)学法之道

【篇四】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田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姓名:黄吉堂

时间:2014年2月

【篇五】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四年级下册法制课教案

第一课 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要求:

认知:1.知道有关公共场所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列举说明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秩序。

行为:l.在校外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要点:

1.公共秩序是公共场所的纪律,我们应当知道有关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

2.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公共秩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

3.在公共场所自己要遵守公共秩序,看见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中遵守公共秩序的情况。

2.收集与遵守公共秩序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语?(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语时你是怎样做的?

师:我们是小学生,必须遵纪守法,我们该怎样从遵守公共秩序做起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板书课题)

二、学文、明理、导行

1.生跟着录音熟悉课文内容(放录音)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2.师讲解告诉学生:

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公共秩序是人们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规则。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社会就井然有序。

3.出示(双江小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剧场看杂技表演)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遵守公共秩序?

(排队入场、按票入座、演出中役有走动、看演出时不乱吼叫、结束时场地上没有瓜皮果壳)

②剧场的叔叔阿姨是怎样称赞他们的?说明他们怎么样?

③他们遵守了公共秩序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好处?

(启发学生从心情、演员完成任务的情况、剧场工作人员的态度等方面来谈)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但是有些学校个别同学就不是这样。

三、深化认识

下面这些说法正确吗?请用事例说明理由。

1.有的同学说:“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更好吗?

2.一个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关系。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板书:个人行为影响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秩序从我做起

四、行为指导

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

第二课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伤怎么办

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司法。

2.懂得用法律手来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案件简介}1999年11月3日,蓬莱市王某有一男孩,今年九岁,上小学一年级,在学校期间被另一学生在玩耍时将左眼砸伤。经住院治疗一个多月,花费医疗费五千余元,现在左眼视力只能达到O.3。请问,应由谁承担民事责任

{律师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精神病医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

本案中,两学生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根据双方儿童过错大小由双方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又因损害是在校期间发生的,学校也有一定过错,也应承担适当赔偿责任。

第三课:玲玲能住在生母家吗

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收养法》

2.懂得用法律手来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玲玲从小就被杨老汉收养。前不久,玲玲去看望亲生父母,生母见玲玲又懂事又会干活儿,十分喜欢,就让玲玲留在身边,不让她回杨老汉家。杨老汉几次催促都遭到拒绝。

请问:杨老汉能将玲玲领回去吗?

为了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我国于1991年12月公布了《收养法》。《收养法》第22条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

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于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规定。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杨老汉收养了玲玲,并对她尽了抚养和教育义务,已经形成了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不能随随便便就被解除。因此,玲玲的生母阻挠杨老汉领回养女是违法的。如果她继续坚持自己的错误,杨老汉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请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这一收养关系。

法律规定,收养关系建立后,任何一方都不得自行解除。如果收养关系的一方或双方希望解除收养关系,应该协商解决或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二、总结全文,分组讨论

第四课:最常用的报警、报案、急救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

--监护人必教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常用的报警、报案和急救电话和方法。

2.懂得自己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因此做为监护人不但应当熟练掌握110、119、120、122这几个最常用的报警、报案、急救电话的使用方法,还应当教会孩子这些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匪(刑)警报案电话:110

1.报案范围:各类刑事案件和社会治安及危害国家安全等案件。

2.报案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10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所看到的情况简明扼要的叙述一遍。

③主要说明案发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和人数等;作案者(或受害人)的长相、身高、年龄、性别、衣着、特征等;作案时使用的工具;相关的车辆情况(颜色、车型、牌号等)等。

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

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

(二)火警报案电话:119

1.报警范围:各种火灾。

2.报警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19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火灾发生的地点(详细地址)、时间、火势情况及发生火灾地方的周围环境等简要的说明。

③如果知道是由什么引起的火灾及主要燃烧物和火灾现场及周围有无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也最好说明。

④说明火灾现场能否进大车(通往火灾现场的道路情况)。

⑤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

⑥待对方挂断电话,你再挂机。

(三)交通事故报案电话:122

说明:有些地方尚未统一使用122报案电话,应以当地公安交管部门公布的交通事故报案电话为准。

1.报案范围:各类车辆所发生的交通事故。

2.报案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22(就当地交通事故报案电话)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所看到的交通事故情况简明扼要地叙述。

③说明事故的发生地点、时间、车型、车牌号码、事故起因、有无发生火灾或爆炸、有无人员伤亡、是否已造成交通堵塞等。

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

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

(四)急救中心求救电话:120

1.急救范围:各种突发的严重急病和受伤。

2.求救的正确方法:

【篇六】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生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生安全法制教育

第1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国徽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

技能目标:使学生明确升降国旗不是一种简单仪式,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

2.从小树立尊敬、热爱、维护国旗、国歌、国徽的观念,增 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因为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尊重和爱护它们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树立起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歌曲《国歌》《红旗飘飘》,视频:《国旗、国歌、国徽》、法博士的法规等。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做什么?(升国旗)

2.为什么我们要升国旗呢?

3.根据学生回答导入本课,并对答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板书:第3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事物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识国旗、国歌

1. 屏幕出示五星红旗,提出问题:"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颗星?五颗星象征什么?"

板书:国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是用无数英雄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五颗黄色的五星角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的周围。(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3.对于五星红旗你还知道什么呢?

学生汇报收集资料。(内容大致包括:五星红旗的来历,关于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尊敬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五星红旗的升挂要求„„)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收集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多方面的了解国旗,做到自觉尊重国旗。

4.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5.屏幕出示《义勇军进行曲》图片,教师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它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板书:国歌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6.提出问题:想一想什么场合应当升国旗、奏唱国歌,升国旗、奏唱国歌时应当注意什么?

7.分组讨论:升国旗、唱国歌时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幻灯出示)

8.学生汇报结果,适当予以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9.小结:

(1)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时肃立、声音哄亮。国歌也代表我们国家,

表现出我们对国旗国歌的尊敬和无比热爱。

(2)军人行军礼,庄严而神圣。

(3)奥运会领奖台上升国旗时,运动员立正行注目礼,有些运动员习惯把右手放在心上,表示心和祖国连在一起,这说明运动员在胜利的时刻最先想到的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争光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知道从我做起自觉尊敬国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0.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11.同学们,升国旗唱国歌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忠诚,让我们重温这庄严的时刻吧!

12、全体起立,齐唱国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认识国徽

1.课件出示国徽。教师介绍国徽的构成,学生说出象征的意义。 板书:国徽

2.让我们看一看法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法律法规)

3.课件出示交流苑,讨论:有一家公司在自己的商品包装上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并且以小广告的形式四处散发宣传。这家公司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4.小结:同学们,天安门城楼上有国徽、人民在会堂有国徽、***上有国徽。国徽和国旗一样代表着国家,爱国徽同样是爱祖国的表现。

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国旗、国歌、国徽,它们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爱护,我们要为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祖国的象征 骄傲 自豪

让我们齐唱《红旗飘飘》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课外活动:

1.手抄小报比赛。

2.开展唱国歌比赛。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从小事做起。

六、板书设计:

3、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认识国旗

国歌

国旗 祖国的象征 国徽

骄傲 自豪

课后小结:

通过教学,学生认识了国旗、国歌、国徽,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知道尊重国旗、国歌、国徽就是爱祖国的表现。但是个别学生收集资料不够积极,不能有效的获得新知。今后要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更好获得新知识。

第2课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2、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出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有的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A、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 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篇七】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