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时间:2021-10-10 16:28:17 四年级作文

【第一篇】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4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我,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今年我读了许多书籍,有幽默无比的《淘气包小跳》;有让我笑口常开的《笨狼的故事》; 有写出了女孩心声的《贾梅全传》;还有情节感人的《红楼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别看我年纪小,才读了一遍一至十回,我还真懂得了不少,也时常掉眼泪。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

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小无猜。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琵琶、办小报……。呵呵,好像跟林黛玉有些相似,我也很爱哭,而且,哭起来没完没了。不过,这些应该改正,现代的孩子要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

论《红楼梦》待人与言辞

红楼梦里梦红楼,一个梦字,尽是哀伤。每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儿,都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特点,都有让喜爱的地方。阅完了整本《红楼梦》,欲哭无泪,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魂魄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这千古绝唱。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好呢功夫不同,眼光不同,看法就种种:经学家见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文学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以我这个身份来看,我的知识过于浅薄,还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现在想来,喜欢的就是书中的草灰蛇线,暗喻,伏笔,大多都是一语成谶。初看懵懂,看过后有恍然大悟的惊醒,再看便是不撞南墙不死心了,一点点地印证期待,与无奈。可能是一直在书里活过的人,恍如隔世。

给予我最大的人生启示,莫过于对人生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言辞。黛玉这样的女子,其善解人意与蛮不讲理于一身,集聪明活泼与孤芳自赏为一身,她的性格有丰富的层次,活在现代,便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奇女子,绝不发欣赏她的人。但宝钗却比起黛玉要识大体的多,她为人处世会察言观色,厚道。对于任何家中之事,她有她的思维与见解,知礼守礼,遇逢尴尬场面都能轻松化解,为了顾全大局,也会极力隐藏自己的内心,不会把情感轻露于言表。所以说哦,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既要真诚也要识大体。太过于小心眼或着力于算计他人,最后很有可能落个“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同时,言辞也不能过于尖酸刻薄,给人以虚假之虑,要根据你的性格来思考自己说过的话是否妥当,若是个性张扬,说话豪爽一点也无妨,若是个性内敛一点,说话细腻一些也不会让别人多疑。

妥当待人,妥善言辞,这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态度。但那种不畏惧他人的胆魄也不是并无可取之处。若是死后招人恶骂,这能不是一种悲哀?

悲剧《红楼梦》读后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它不仅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还大胆地了封建统治的未来。

作者曹雪芹笔下那“富贵不知乐业,贫贱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第一无能,古今不肖无双。”的反叛逆子、混世魔王贾宝玉就是那封建统治下的牺牲品。那“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颦儿林妹妹亦是如此。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是金玉良缘。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对待宝玉的叛逆,那情投意合的林妹妹姿势十分支持,而那相比显得格格不入的薛宝钗却是苦苦相劝。本就这,宝黛的结合应是最美的结局。而现实却并没有般的美好。面对家人的规劝,天意的指令和内心的挣扎,只逼得宝玉皈依佛门,黛玉完成“绛珠仙草”的诺言场面于世。

而随后,四大家族纷纷衰落。再回头看看,曾经的“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为”“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繁华景象也只能成为传说了。

宝黛的悲剧,十二钗的悲剧,四大家的悲剧,无不叫人叹息。封建玷污了他们的真善美,迫使红颜不得不薄命,可悲可叹,呜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的《红楼梦》,让人为之叹息的凄美爱情,真的是“一把辛酸泪”啊。

希望它可以冲刷人们心头的尘埃,洗涤世俗的恶浊,唤醒人们的真善美。望“一把辛酸泪”能“解其中味”。

虽然他们留有遗憾,但我仍他们。祝福“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做一对比翼鸟,双宿双飞照耀人间。

幸福的林黛玉读了《红楼梦》有感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且听我细细述来。

黛玉还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宝玉与宝钗过着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时伤心的模样吗?再者,她能接受贾府被抄的打击吗?我想,非也。

在宝玉拜堂成亲的那一刻,高鄂将高傲孤僻的黛玉写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没有笑着离开,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黛玉吗?不是。我觉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给不了黛玉幸福。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我们还指望他来保护黛玉吗?整天跟在一群女孩的后面,对她们温柔体贴。你怎么知道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个女孩,便抛弃了我们黛玉,嫌弃我们黛玉。就如紫娟说的那样:“你的花言巧语我们已经听腻了,就只会抠死人。”他与宝钗结婚后,在宝钗怀有身孕之时,弃她而去,做了和尚,让宝钗独守空房。他对宝钗如此,那么,他对黛玉也可以如此。再者,如果有一天,贾府重整旗鼓,你能黛玉洗碗下厨做汤的情景吗?到了数年之后,宝玉突然发现黛玉老了,脸上的皱纹多了许多,再看看,身边的袭人就宛如当年的赵姨娘,他怎得又不想起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呢?

现实本来就不应是非黑即白,也许历来许多人悲叹黛玉之身世,可谁又能确定黛玉不是世间的幸运儿呢,毕竟爱过、痛过、哭过、笑过便是人生,既然尝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没有白走世间一趟。她的在故事最华丽之处结束,如昙花一现,留下世人的无限唏嘘,也是一幸事呀。

因此,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万幸啊。

如花生命读了《红楼梦》有感

红楼一梦,诉说着一个钟鸣鼎食的家族走向衰败的故事,见证着一段真挚的感情的萌发、发展及结果,倾听着诗一般的女子对的吟唱。如梦般扑朔迷离,醒来却依旧刻骨铭心,黛玉的《葬花吟》仿佛在耳边低吟,宝钗看着宝玉弃自己而去的痛仿佛穿越一切界限萦绕在眼前……我细细咀嚼着,用自己的写下对她们的认识。

理性的牡丹

那一回抽花瓶签,她抽到了牡丹,下边是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乃群花之首,宝钗当之无愧,她恍若一位“冷美人”用理性增添自己的美丽,而这美丽宛若带刺的,刺痛着自己的心扉。

本来,她冰雪聪明,是大观园里惟一能与黛玉相提并论的才女,但封建礼教让她不得不处处掩饰自己的才华;本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她的写照,但她却用“女子无

才便是德”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本来,她善良,但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她冷漠对待金钏儿的投井,一心只想着怎样取悦王夫人。

虽说如此,但宝钗以自己的理性赢得大观园上下一致好评。她做事有分寸,懂地察颜观色,对每个人都很热情并与她们相处得很融洽。她的冷是内心的平和与安静,不同于黛玉的孤傲。

宝钗,你把爱与苦藏在心中,你是最累的,但你活得精神,冷得精彩,理性得出众!

哀愁的桃花

寄人篱下,谁能了解的苦楚?众人的冷落不是虚构。不信,请看书中第六十二回,探春算他们家一年从头到尾的生日时,就是记不起何时是黛玉的生日,并拿黛玉与身份卑微的戏子相比,以此来取笑她。大观园的生活对于黛玉是“风刀霜剑严相逼”,而黛玉骨子里的敏感与自尊使她对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哀叹,或是“花谢花开开满天,红香消断谁来怜”或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土两不知”,这都是黛玉的写照。

善良真诚,谁能发现她的本性?黛玉的本性是善良真诚的,尖酸刻薄的话语和狭獈的心胸不过是捍卫自己自尊的表现,教香菱写诗,为自己误解宝钗而真诚道歉,为金钏儿的死泪流满面,这些都是黛玉善良真诚的表现。

木石前盟,谁能体会其中真挚的感情?从宝玉一句“你且站住”牵引出的情谊,成了黛玉精神的寄托。他们彼此爱护、赏识,以为会是天长地久,但当得知宝钗与宝玉正在进行婚礼时,她的病情更加恶化,在即将玉消石陨时,颤颤巍巍地道出一句“宝玉,你……好……”包含多么深的情!

本应快乐的桃花,栽进了大观园这个名盆,失去了自由自在的快乐,日子便多了叹息,但哀愁的桃花也是美丽的,美在她依然炽热的心里。

生命如花

两朵花以她们的方式绽放在大观园里,又以不同的方式凋谢,但花开花落经历的一切哀愁,快乐和无奈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中,清香永远萦绕在身边。如花般的生命,如花般绚丽,花的灵气带给了我们别具风格的美,我怜宝钗,也惜黛玉,为她们的才气与拍手叫好!

【第二篇】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让孩子自己走回家

让孩子自己走回家

东风小学四年级三班 郭瑾 家长张桂莲

大家可能都会记得小时候的这样的事情:同妈妈一起出去玩,然后在回家的路上,你感觉有点累,但是你知道自己能够走回家,其实妈妈也同样知道。这时你说走不动了,要妈妈背,妈妈可能也累了,不愿意再背上你,你装作很痛苦的样子,或用眼泪这个武器,告诉妈妈你腿疼,其实你的腿并不疼。妈妈出于爱,也假装你的腿真的疼,然后背上你回家。

趴在妈妈的背上,你享受着轻易得到的好处。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你会说这是一件平常的小事,值得一说吗?

我并没有背孩子回家,而是让孩子自己走回家。我觉得这个时候正是父母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时候,一棵大树也是由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的 。

我和孩子这样交流:“孩子,妈妈知道你走了很多的路,有些累了。是不是?”

“同样,妈妈也走了一样多的路,妈妈是不是也累了?” “妈妈是大人,力气比你大,所以要照顾小孩,我的宝贝累了,妈妈很心疼,当然可以背你。”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如果妈妈也非常累,走不动了怎么办?”

“虽然妈妈很累,但是妈妈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我可以自

己坚强的自己走回家。”我问孩子“宝宝是不是一个坚强的孩子?”

“妈妈的孩子最坚强了,宝宝你说是不是啊?”孩子看着我,像是在思考。然后点头。

“宝宝是坚强的孩子,那好,这样咱们一起休息几分钟,然后一起走回家。”

通过和孩子的交流,让孩子知道:妈妈对孩子做过的事情是肯定,孩子会感谢我对她的理解,认为自己有价值;让孩子知道父母同样辛苦,孩子会明白世上不只有她一个人需要关心 ,让孩子具有关心他人的爱心;孩子也会明白孩子是弱小的,爱和保护他们是父母的在责任。父母对他们是有责任心的;父母有了困难她会怎么解决。从她的回答我就知道:“妈妈,你走不动了,我来背你。”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孝心、培养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孩子以妈妈为榜样,勇敢的、坚强的、快乐的自己走回家。

【第三篇】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读后感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读后感

以前读过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收获颇丰富。在书店看到了《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这本书,是台湾洪兰教授的著作,尹建莉老师主编的,便毫不犹豫收入囊中,一口气读完后,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粗浅感受:

一、好“衣料”需要有好“裁缝”。

洪兰教授在书中这样写道:“资质”就像是一块布,要剪裁成什么样子,全靠后天的努力,料子的好坏只是影响你在缝衣时会轻松一点或者费力一点而已。父母不应该太多注重孩子有多聪明,而应该将教孩子的重心放在品德、毅力上。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这一群中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是这群人中最勤奋、最有毅力、最锲而不舍的人。

联系我们平时的生活,有一些父母会怀疑自己的孩子脑子不够聪明,学东西比较慢;也有一些父母会认为孩子很聪明,不太用功都能学好。这两类家长都没有用心反思孩子的品德、习惯、毅力如何,长此以往,“不聪明”就成了阻止孩子进步的绊脚石,“很聪明”也许会成为孩子固步自封的好借口。

洪兰教授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的个性、性向、包括聪明才智在内,都是先天和后天共同的产物。如何做父母是学来的,而不是继承来的。如何学习做一个快乐而有智慧的家长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洪兰教授在《半是先天半后天》这一章中这样写道: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最近送淳上幼儿园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身宽体胖的爸爸来接一个小小班的小女孩,爸爸抱着女儿,女儿却一直在哭闹,嘴里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爸爸耐心安慰女儿,还指着淳淳说:“你看小哥哥都不哭,还是自己走呢。”女儿仿佛什么也没听进去,依然在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爸爸无奈地说:“平时我太忙了,今天好不容易不忙了,我来接你,你还要妈妈!”我很想对这位爸爸说:“不管您平时有多忙,最好每天都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等下次有机会了吧。

摘录洪兰老师的一段话共勉吧:如果常带孩子出去玩,多陪伴孩子,肯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父母可以从中观察到孩子的兴趣,了解孩子的长处。此外还要常念书给他听,让他的想象力能够飞越时空的限制,奔向无限。当他有好行为出现时,夸奖他,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当坏行为出现时,改正他,使他能分辨是非,去做符合他能力的事。让孩子认识他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他的良好本性自然会发展出来。这样养育的孩子,一方面精神愉快,活得长,可以把基因传下去;另一方面,愉悦的面孔讨人喜欢,讨人喜欢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正向回馈的结果会使他更成功!

三、坚持每天运动,让孩子健身更健脑。

柏拉图说:为了让人类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两种管道——教育与运动。研究表明:运动一方面使人心情愉快,另一方面增加了大脑的血液流动,促进海马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表现,帮助记忆。教育和运动这两种管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洪兰教授认为:运动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运动是坏情绪的宣泄渠道;运动能治疗“多动症”和抑郁症等。

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放学回家几乎都和打仗一样,吃饭、写作业、上辅导班、读课外书......为了孩子有充分的睡眠,家长们争分夺秒,不敢浪费一点时间。如果每天早上起床或者放学后,让孩子们有半个小时的运动时间,孩子的学习效率会更高。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早上起来太早,孩子还没睡够呢?孩子放学后下楼玩,如果玩疯了,半天也叫不回来,在家写作业也不安心,还不如别让他下楼。建议家长们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运

动公约”,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孩子每天的锻炼时间,因为任何时候,孩子的身体都是第一位的。

四、给孩子自由,他才有时间思考与创新。

洪兰教授在《提早入学害处多》一章中这样写道: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的自由意志。在不过分的情况下,应该给他一点自由度让他享受他的游戏和童年。孩子的时间其实不应该每一分钟都被控制,家长必须留给孩子一点做白日梦的时间。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自由联想”是创造力很重要的一个来源。科学上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散步、洗澡、心思不被占据,可以自由联想时,突然跑出来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上学期让班里的孩子们在本子上《我有话说》的小日记,想写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最喜欢批阅的就是这个作业,大部分孩子能把一天当中他认为最有意思、最好玩、最高兴、最难过、最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真实生动,妙趣横生,富有童趣,很多孩子在这个作业中思维活跃,妙语连珠,看得我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眉头紧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孩子还给我们的必将是快乐与新思路。

五、阅读让孩子全面成长。

阅读的好处很多,英国的教育部长郎凯曾说:“阅读解放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智翱翔。”洪兰教授说:“一个有创造力的心灵必须是自由的,它必须不被束缚,而阅读正是解开他的束缚、使它飞翔的金钥匙。在创造力如此重要的今天,让我们从创造力的基本做起,鼓励孩子阅读,打开他心灵的世界,获得足够多的背景知识,放他去展翅翱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不只是为了学习,更能培养孩子的信念和品格;阅读不只让孩子体会阅读中的乐趣,他的恩泽能让孩子受用一生。洪兰教授建议:如果要促进孩子的神经发现,应该鼓励他们多阅读,少看电视。

班里的孩子大都喜欢读书,最喜欢看他们每人手捧一本书,静静地做在座位上读,分享学生小赫对妈妈说的一句话——睡觉时,书在枕边,能闻到书的香气,印墨也有墨香。多有灵气的话语啊,书会更为她最好的朋友。

六、亲子关系好,教育才有效。

爱孩子就要做到不溺爱不苛责。最近的研究发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可以分成“快乐时间”(陪着孩子、听他说话,一起做他喜欢做的事)和“管教时间”,这两个时间的比例应该是7:1。如果管教的时间超过了快乐的时间,父母要检讨,因为这样教出来的孩子缺乏社会竞争能力。参与孩子的生活不只是时间的陪伴,而是透过轻松的生活场面,把父母理性的处事和与人对话交流的方式教给孩子,学会不用发脾气的方式处理情绪,学习说话表达的艺术。洪兰教授建议孩子多参加劳动,父母和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以身作则。

这是我最应该反思的地方:有时候发现淳淳有一些不对的行为,我会大声批评他,偶尔还会和他生气。现在淳如果有什么想法没有实现,他也会说:我生气了。不过马上就好了。在没有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还是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比较好,免得他今后脾气暴躁,不把心里话说给我听。现在他和爸爸关系特别好,我得加油喽。

七 、现在的你和五年后的差别。

洪兰交流在书的后记《人生苦短 莫负今生》中写到,现在的你和五年后的你差别在:你跟谁在一起和你所读的书。

读后感粗略地记录了我的读书感受,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行动,就有收获!”坚持读书,慢慢思考,以身作则,不断反思,把握时光,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第四篇】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孩子脚下的路必须自己走

孩子脚下的路必须自己走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西门附近,有一座不高的土山,闲暇时常去那里散步消遣。沿着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一路攀登上去,脚下沟沟坎坎,身边丛林瑟瑟,疾风劲草,黄花点点,那种久违的野田情趣,足以令人陶醉和欣慰。

西侧山脚与一大片草坪接壤,时值晚秋,杂草已近枯黄。翻过山来,席地而坐,稍息片刻,忽听得远处传来一阵孩子的啼哭声。翘首仰望,山坡上缓缓下来一对父子,父亲30岁开外,儿子是一位2岁多的男童。父亲在前,儿子随后,没有携带任何可以代步的孩子工具。

“宝宝累了,爸爸,抱抱......。”

孩子大声央求着,父亲不许,依旧缓缓前行,将身后的孩子抛在十米之外。孩子哭闹无果,索性原地不动哭嚎起来。只见这位父亲回过头来,不喊不叫,不急不恼,俯下身去,态度和蔼可亲,语速慢条斯理,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安抚和鼓励道:

“宝宝长大了,自己会走路,爸爸就不能再抱着走啦,乖孩子,路要自己走。”

说罢,这位父亲起身立起,抬腿独自一人渐渐远去。小小孩子,可怜兮兮!令局外之人都好一阵心痛,这位父亲竟然无动于衷。孩子万般无奈,只好随之而行,一路地哭哭啼啼。

凝望着这对父子远去的背影,一前一后,一大一小,穿过草坪,跨过马路,沿着右侧的便道渐行渐远,孩子的啼哭声渐渐消失在人流中。

细细想来,这位父亲的做法虽有悖常理,但为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顽强意志,坚持不妥协、不动怒、不让步,迫使孩子脚下的路必须自己走。教育子女,严爱相济,耐心执着,此开明之举令人佩服,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现实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对子女娇惯溺爱过度,这已成为不争的社会事实。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子女步步紧逼,父母步步退让,无奈之下,父母对子女的无理要求百依百顺。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个个被娇惯得如同皇帝和公主一般。

比较中外家庭教育理念,彼此相距甚远。

【第五篇】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边走边叹读后感

《边走边叹》读后感 为期一周的上海管理培训中,偶遇郑杰的《边走边叹》。郑杰,曾任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认识他并不是从《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开始的,而是从《上海教育》中逐渐认识并了解了这个另类校长,当时在看介绍时,对他还是有些佩服的,将一所“不起眼的普通而又面临重重困难的学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变成了上海的知名学校,家长都争相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这所学校,可以说郑杰校长的改革成功了,他的成功是他观念思想的成功,看看他给他们学校老师写的这一百条新建议,你会觉得这个校长一

点都不另类,反而会觉得他十分的有素质,十分的有思想,让人对他产生一种佩服之情。 《边走边叹》是郑杰写给女儿的52封信,在我看来,并非女儿多么需要这52封信,作者也不一定让女儿这个年龄去阅读这52封信。郑杰之所以写这52封信,把正在读中学的爱女作

为了倾诉的对象,是因为是郑杰需要倾诉,倾诉对教育的爱,倾诉教育的无奈和心中的忧患。 从郑杰的笔下,我看到教育的诸多问题大部分事实上不是教育问题,而多是教育之外的,或教育之上的,更大更广阔的系统问题。郑杰呼唤传统的书院、私塾、贡院的教学形式和内在精神,呼吁中国教育不能再大刀阔斧地瞎折腾了,不能老弄些新潮流的教育新名词糊弄人了。著名教育学者李镇西曾说中国教育脂粉太厚,穿着华丽的旗袍,涂着厚厚的油彩,太不朴实。

()教育部艺术教育专家周荫昌先生还说,现在的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做宣传,喊口号。 同时,从郑杰的笔下,我发现郑杰是一个十足的文人,他认为自己当校长在大部分时间得看别人脸色行事,揣摩别人心思,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他说,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是他与身俱来的懒惰。人的一辈子很少有真正完美的,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走不定期的路,总是觉得脚印歪歪扭扭,满是遗憾。是啊,我也在遗憾自己有时候比较随性。原本要求自己每天看《给教师的建议》其中的五条建议,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的事却往往完不成。计划,放弃然后原谅自己,最终把一切遗忘,这大约正是人生活的常态。郑杰告诫我们,应该反省,可以焦虑,但切莫自责太甚,因为这就是人,人是人,人不是钟表或其他的机器。作为校长,有那么多外部的威压,还有那么些诱惑,都不能使他保存自己的一点傲骨。郑杰不愿意让自己自由的天性受压抑,直至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他采用逃避的方式离开,从北郊校长的位子上下来,再到年薪20多万的民营学校做校长,几年后再辞职,最终,他带着对教育深深的爱和刻骨铭心的伤痛离开了教育„„郑杰太纯粹了! 作为坚守在教育岗位的我们,不愿意向不公平的命运低头,不服输,用十二分的努力证明着自己存在的价值。郑杰告诉教师们,发展就是拓展自由的过程,要有能力拓展自己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自由。

【第六篇】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孩子的路,留给他们自己走

孩子的路,留给他们自己走

文 安家琦

打开微机,心常常被各地学生花季生命的凋谢揪疼。因为教师的几句批评而自杀;或因早恋受到挫折去轻生;或者因为涉世不深而遭黑手;甚至是家长自己恨铁不成钢而错下杀手;或者、、、、、、原因太多,我们呢,总在惊叹之余,惋惜之后渐渐把这些血淋淋的现实淡忘。直到某一天,悲剧再次上演,一次次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怵目惊心,甚至会神经质地担心起自己的孩子。也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怎么心里承受能力这么差?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怎么就那么不够坚强?其实想想,作为家长,我们给孩子机会了吗?由于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奉若掌上明珠,我们不肯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结果呢?成就了我们孩子今天的样子,经不起打击,脆弱得像玻璃花瓶,不知道哪天会碎。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再望洋兴叹,必须硬起心肠,把孩子自己该走的路留给他们自己走。

不要挪开孩子要碰的钉子 孩子初来人世,单纯幼稚,假如家长处处都按自己的想法替孩子安排得细致周到,那孩子就不会对这个世界真正了解,将来就很可能碰到大钉子。正如鱼儿生下来就要在水中游嬉一样,如果好意地为它套上一个救生圈,后果会怎样呢?所以,当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发生争执,甚至被打骂时,家长应躲在一边静静的观望,借此机会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冲突,化解矛盾,学习如何商量,如何合作,如何交换,学习等,让他们在冲突中,尝试失败是成功之母,小小的失败不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会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细心更加谨慎。只有让孩子尝试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不要替孩子动脑筋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应该给他们一定的空间,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而来也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甘苦。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简单事情可以让孩子试着去完成,比如让孩子在饭后擦餐桌,如果没有抹布还可以怎样做?孩子会做出他的决定,不管是否合理家长都给与支持,给与指导并不是直接告诉他该怎样做。

不要把孩子会走的弯路拉直

其实在生活中家长或者长辈会经常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我们大人心目中所谓的捷径,但是孩子们却未必买账,即使走在家长提供捷径上 ,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来往前走,反而会对自己设计路难以忘怀。当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时,家长经常会说:“别管他,他自己撞了南墙就知道疼了”之类的话,当孩子真正撞了墙他自己也会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且会很大幅度的减少出现这类错误的机率。所以有些时候,那些没有过程的结局,没有挫折的成功,反而没有什么意义。倒是在挫折在弯路中的经历会给孩子很大帮助。

不要替孩子受累

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来之不易。人要劳动,才会有收获。否则,他们就不会珍惜它,理解它,容易导致身在福中不知福。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不能生活自理,当然我们不会要求幼儿去洗衣服之类的事情,但是至少应该让孩子知道很多东西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要我们付出的。所以在生活中家长完全可以让孩子独立完整的去完成,不要担心孩子累着,因为孩子

会乐在其中。

不给孩子添麻烦

现在的每个孩子的周围至少都会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位长辈。孩子在爸爸妈妈身边一般比较听话,但是在爷、奶、姥面前就不一样了跟妈妈一块出门时会自己走着,可是跟奶奶在一块却会让奶奶抱着,为什么呢?因为奶奶总是顺着孩子,而孩子也会欺负老实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而且在家长告诉孩子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己身体力行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具备自己能做的是一定要自己做,面对挫折,战胜苦难的优良品种。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直面问题,讲清道理

在生活中有些需要正面解释的事情必须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复,免得让孩子胡乱猜疑,含糊不清,移植误入歧途,甚至酿成大祸。从董事起,就因该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父母挣钱不容易,不能见到什么就买什么。买了用处不大的东西就是浪费,花钱要看花的值不值。孩子的欲望是无穷的,一味满足他们的欲望,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成为一个为大局着想,为别人着想的人。

孩子的路要让孩子自己走。我们爱孩子,但是不应该溺爱孩子,应该让我们的爱更科学,更有艺术,更有感染力。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才是父母对子女应有的爱。

【第七篇】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篇一:目送读后感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篇二:目送读后感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 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

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

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篇三:目送读后感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

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篇四:目送读后感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 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

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篇五:目送读后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

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的这段话,像小心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尘一样轻轻地飘入我的眼帘,但却软软地划开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条叫做成长的路途,他已充满力量,蓄势待发,急着去披荆斩棘去开天辟地,再也不能忍受母亲对他缠绵的爱。于是只是吝啬地留给她一个无情的背影。着背影轻飘飘却冷得彻骨,灌入母亲的瞳孔里如同倒入一股寒风。母亲只能目送他,最终她双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风吹灭,没有任何火星的残留光亮,只剩下一滩湿漉漉的灰烬,散发着草木香灰的悲凉后调,沉淀出无奈心酸的轮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思绪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锈的时光中。“文韵!走慢点,妈帮你背书包送你进去吧!”母亲的嗓音突兀地闯入寂静的校园。我不耐烦地转身对她翻白眼,“不用。”冰凉的声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凛冽的光。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诉她:不必追。于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离开。而那句“不用”的话语断在阳光里看不到痕迹,

可是谁都听得到那些痕迹破裂在她的内心深处,千沟万壑。唯独我选择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来,这段回忆在我的心上践踏出一片空荡荡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恼自己当初为何不给母亲爱我的机会,为何还要伤害她呢?只是因为嫌弃她穿得像大婶,怕给自己丢脸?我真是不孝啊。要补偿还来得及吗? 后来我常梦到这样一个梦。梦中,我和母亲分别,我离去的背影牵扯着母亲绵长的目光,我不断回头,瞥见她的目光里盛满温柔,仿佛夕阳一般笼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涟漪般徐徐散开的笑容抚醒了一大簇绚烂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但是请在离别时,回一次头,给那个目送你的人一个微笑,哪怕只是轻轻的一瞥。趁现在,趁她还在。当记忆的时钟缠上碧绿的爬山虎与白色的野蔷薇穿插在我们灵魂的空隙时,才不会留下遗憾。 篇六:目送读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 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 翻开《目送》,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伤感和彷徨。她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悟。读起来,连呼吸也充满了与之共鸣的渴望。 她,拥有着不凡的骄傲和锐气,然而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在浮华的万千世界中,她常常这样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却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辞去了文化局局长的官职,抛开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环,重归学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朴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虚浮和掌声过后,在繁华落尽之时,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细腻的母爱;她的优雅知性,也使孩子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理应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变得容易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们最柔软的心房上,让人流下暖暖的泪来。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们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转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与亲爱的人相伴走完整个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顾着留意峭壁上那丛艳丽的花,等突然惊觉四下阒然无声时,却早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