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16:03:06 二年级作文

【篇一】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计

创设教学情境促进自主学习 (人教版上册)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创设探索性情境,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一名荷兰学者曾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和创造出新知识、新方法。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之后,在学生初步明白可以用“量”、“滚”等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不失时机,创设“用线球在空中划圈”的情境,问:“这个线球在空中划成的圆的周长,你量得出来吗?怎么办?”迫使学生要去探索出一个较为简便的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多让学生参与探索、实践,手脑并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二、创设兴趣性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是蕴含丰富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认识水平等因素,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入手,采用猜谜、故事、辩论、游戏、讲述名人轶事等活动形式,创设兴趣情境,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乐于自主学习的目的。1、创设故事性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爱听故事是小学的特点之一,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环境,也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如我教学复习课《名数的化聚》一课时,采用故事《名数家族晚会》贯穿全过程的方法,并在过程中适时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归纳出化聚的方法等。故事如下:晚上,俱乐部举行“名数”家族晚会,小时、千米两个调皮鬼随着人群也向门口走去。“停下”卫士挡住了小时和千米,指着旁边的告示牌读着:“含有计量单位的数叫名数,你俩只是计量单位名称,不是名数,不得入场。”聪明的小时拉过让在一旁看热闹的3.5,并让千米也拉上个数2,他俩一下子成为3.5小时、2千米,这样就大摇大摆地进入了会场。只听主持人宣布:“只含有一个计量单位名称的单名数到前面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量单位的名数是复名数,复名数请往后站。”3.5小时拉着2千米急急忙忙挤到了会场的前面。随着音乐,单名数们开始翩翩起舞,音乐声中,只听主持人宣布:“请大家变换成低一级单位的单名数”。2千米只稍作变化就成了2000米,3.5小时却束手无策了。2000米在他的耳边悄悄说道:“3小时是180分钟,0.5小时30分钟,你不就是210分钟吗?……”2、创设猜谜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猜谜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如果我们把某些教学内容编成谜语,引导他们竞猜,这样既可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其思维能力,如教学“分、秒”时,我出示如下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得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是几点整?(猜一钟点,6点整)”……通过对谜语的竞猜,唤醒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揭示了钟面的特点和“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儿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3、创设名人轶事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名人趣事,介绍一些巧妙的解题办法,结合幽默风趣的提问,可以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譬如介绍陈景润钻研“歌德巴赫猜想”和爱迪生学鸡孵小鸡的动人故事。又如介绍高斯在念小学时巧妙计算“1+2+3+……+100”的方法,在教圆周长和圆面积时,学生经常用到“π”为了使学生记牢“π”的近似值,我采用了一个笑话故事,很快使学生记牢了“π”的近似值。山顶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3.14159、26535、897、932、384、626)。三、创设问题性情境,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发问质题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交流的一个重要步聚,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匠心独到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问题氛围,使学生有问题可提。如教学“循环小数”课一开始出示:13÷7,20÷9(要求用小数表示商),让学生计算并比比谁算得快。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在加紧演算的过程中,不久就发现了问题,怎么商也商不完,于是就产生了疑问,“怎么没完没了?”接着提出问题:“老师,这个算式的商怎么写?……”。再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例2 时,指导学生看图和加法算3+3+3+3=12 这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书上是竖着看图列出加法算式的,我们能横着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吗?”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问”可提,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愉快地获取知识。四、创设竞争性情境,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求学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防也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间的赶超。如我在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使之变成长方体,让学生发现可以采用“底面积×高”进行计算之后,我又创设了一种竞争性情境,哪位同学不用以上方法同样可以计算圆柱体积的。这一情境的创设再次把学生引入思考探索的情境之中,再次迸出新的思维,增强了“自主发现”意识,从而得出了也可以采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及“底周长的一半×高×半径”的不同方法。通过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体验了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田心静

【篇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P78例3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78页,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例题3

(如图)。

【教材分析】

例3教学有多余条件的、稍复杂的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例3分3

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包括情境图及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情境图

中呈现了多种文具的价格,在“怎样解答”中重点突出对必要信息的选择与分析,

同时突出以画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强调运用

乘法的意义选择乘法运算解决问题。在“解答正确吗?”中借用小精灵的话对数

量关系进行总结与概括,使学生初步感悟“总价=单价×数量”这一数学模型。

第二个层次即“想一想”部分,借助第一层次的经验解决类似问题。第三个层次

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全方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深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次体验、感悟,建立求总价的

数学问题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画图等。本单元编排的例3中,学生不但可以对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且能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还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与单价、数量与总价相关的乘、除法的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感知求总价的数学问题的数学模型。

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知求总价的数学

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模型

师:老师要给这个学期表现好的同学们准备奖品。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奖品?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中有什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草莓?你怎么列式?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今天我

们继续用乘法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简单说出为什 么用乘法计算,使学生理解用乘法计算的道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最近发 展区”。

二、初现模型

1、收集信息,理解问题

师:除了香甜的水果,老师还想为同学们准备一些文具呢,你们喜欢什么文具呀?我们一起到文具店挑选吧!

出示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预设:文具盒8元,橡皮2元,日记本4元。铅笔3元。)

师:“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

(学生预设:“文具盒8元”就是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8元钱。)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能把信息说得完整些。谁愿意再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选取购买奖品为解决问题的开篇情境,意在使学生体会 购物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呈现情境图后,让学 生充分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提取数学信息,并深入 挖掘这些信息的含义,初步感知物品单价的意思,为后面学习解决问题作好铺 垫。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文具的价格。下面我们继续看图(出示问

题),从图上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预设: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师: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为什么?

师:怎样解答呢?请把问题以及跟问题有关的两个条件连起来读一读。 师:这里有关系的是几个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一次,一边读,一边寻找他们的关系。请用一幅图把你刚刚读懂的和想到的表示出来,然后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预设: 8元 8元 8元

?元

8×3=24(元)

师:算式列出来了,我有什么疑问?

师:好!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计

师:谁来回答同学们的疑问?

3、小结:

3、回顾与反思

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学生预设1:(用加法检验):1个文具盒是8元,3个就是8+8+8=24(元)。 学生预设2:(再算一遍):要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8元,乘买的个数,也就是8×3,三八二十四,一共是24元。

4、小结

师:很好!刚才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如果要买5个文具盒怎么办呢?6个呢?8个呢?应该怎样列式解决?

师: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知道了1个文具盒的价钱,求买几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可以用

1

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中多个购物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求总钱数就是求几个几是 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同时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建立 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逐步建模

师:还是这幅图,现在让我们求什么?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重点说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怎么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请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看图自主选择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提炼模型,进一步提 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某种文具的价钱,求买几个文具用多少钱,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小结:像这样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6支铅笔一共多少钱等,都是求几个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少,我们都可以用一个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

设计意图:归纳、概括一些简单的求总价的问题,建立“单价×数量=总价” 这一数学模型,为后续的学习积累经验。

四、深化模型

1、看图列式。

【篇三】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计

表内乘法(二)例5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表内乘法二 例5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4页。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多样化分析、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老师示范主题图、学生画图卡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导,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科技馆吗?今天老师要让你们大开眼界,带你们去参观科技馆。

不过去科技馆之前必须经过老师的考验哟!

复习:

1. 口算

2. 你们可真厉害,算得又快又好!老师可开心了,就像这些笑脸一样开心。诶?这里有多少个笑脸?你是怎样算的?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3. 好吧,我宣布:你们经过考验了,那我们现在就乘车去科技馆吧!瞧,车来啦!

二、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哎呀,真可惜,我们晚了一步,有人在我们前面了,我们只能等等再上车了,不过,好像他们遇到了点问题,热心的同学们我们一起去帮帮他们吧!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1)生读题目: “原来是其他学校的二(1)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谁来说一说。”

2)找问题:坐得下吗?

3)理解“做得下吗?”的意思,找出已知条件。

坐什么?谁来坐呀?你能从这两句话中获得破解问题的线索吗?

明确:有32人要坐车,一共需要多少座位?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计

如果车子的座位比32个少就怎样?什么情况下就坐得下呢?

4)设疑:“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有多少个座位”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知道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我们能求出“坐得下吗”这个问题吗?缺少了什么条件?(客车有多少个座位)

教师说明:对了,只要知道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和总人数进行比较,就能知道能不能坐得下。那么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呢?

2. 课件出示座位示意图,仔细观察,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引导生:纵向观察

横向观察

请你们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讨论,说说你的想法,然后试着把你的想法在座位示意图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计

3. 交流方法,呈现多样化解题过程

谁能结合这幅图完整的说说你的想法。(生结合图形说出解题思路) 谁的想法和他们的不一样?(引导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现在,你知道客车能坐得下吗?(引导生比较)

4. 小结:都是求座位数,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种的方法呢?

师说明: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但结果是不变的,而且我们都用了乘法和加法,以及画图的方法帮助自己。

5. 这6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深化

好啦,热心又聪明的同学们,多亏了你们的帮忙,现在我们可以早点上车去科技馆了,我们班租这辆车,坐得下吗?至少要租几辆?你们瞧,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我们可以快点出发了!

课件出示科技馆图片

好了参观完了,科技馆的馆长要考考我们呢?(课件出示做一做题目)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问题:坐得下吗? 坐什么?座位 客车有多少个座位?

2名教师和30 有( )人坐车。

有32人要坐车,一共需要多少座位?

比较:32 < 33 答:坐得下。

【篇四】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例5解决问题教案及教后反思

1 / 4

学习单:

例5:二(2)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8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你能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几种算法吗?)

法二:

2 / 4

方法一:

方法三:

学习单:

例5:二(2)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8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你能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几种算法吗?)

方法四:

法五:

3 / 4

方法六: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节联系生活的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到了学习探索的乐趣。我在教学时利用学习单(上面有主题图),形象、直观,方便学生进行分析,计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体会学习收获的快乐。注重过程的交流和总结。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让个人和一部人的思维为大家所用。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我心急,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没有照顾到后进生。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多关注后进生,多提问,多让他们说一说想法和算法,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何凤琼

2015年11月26日

4 / 4

【篇五】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例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崔坝小学 毛继万

2014年秋季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8例3和P79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教科书P78例3是教学有多余条件的、稍复杂的用乘法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呈现的例题是商店里多种文具的价格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突出用画、填、说、算等多种形式来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和掌握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画、说、算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同时利用直观的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题目意思。

2、能选择正确的数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钱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铺垫,导入新知

1、开火车口算。

3×5 7×6 8×6

6×2 4×5 1×6

8×7 7×3 6×5

2、创设情境引入:看来同学们对乘法口诀掌握得非常好,老师想给同学们准备些奖品奖励大家,想不想?

二、学一学、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呈现如下主题图:(教科书P78例3情境图)

师:同学们,在文具店里这么多文具,你喜欢什么作奖品?

2、提出问题:老师想买文具盒做奖品可以吗?那么,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你们会计算吗?

(二)解决问题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图,算一算。

(2)同桌讨论,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答。

(3)汇报方法:

① 画图 8元 8元 8元

?元

②1个文具盒是8元,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 )个( )元一共是多少。

③ 列式:8×3=24(元)

3、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指着算式8×3=24(元)问:这里的8表示什么?(板书:1个文具盒的价钱)这里的3表示什么?(板书:买的个数)24是指什么?(板书: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4、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用加法检验):1个文具盒是8元,3个就是8+8+8=24(元)。

5、议一议

(1)师(老师用手指着主题图上的另外三条信息):这三条信息你们怎么没有用? 预设1:买( )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预设2:买( )本日记本,一共多少钱?

预设3:买( )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2)小组讨论,并交流汇报

①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② 怎样解答?

③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填空:就是求( )个( )元一共是多少。

(3)小结归纳

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了某种文具的价钱,求买几个文具用多少钱,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师:像这样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有多少钱、( )块橡皮一共有多少钱、( )支铅笔一共有多少钱等,都是求买几个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少,我们都可以用一个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书本P79第1题。

1) (

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后列式解答,并将结果转换为复名数,汇报时让学生说清是怎么想的。

2、对比练习。

(1)一枝钢笔8元,小红买了4枝,一共需要多少钱?( )

A、8+4=12(元) B、4×8=32(元) C、4×8=32(角)

(2)一枝钢笔8元,一本笔记本4元,小红买一枝钢笔和一本笔记一共需要多少钱?( )

(2)

A、8+4=12(元) B、4×8=32(元) C、4×8=32(角)

3、拓展提高

(1)书本P79第5题。

师:从图上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要求“全家人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师:这个问题一步计算能完成吗?怎么办呢?

师:解决正确吗?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8元 8元 8元

?元 求(3)个(8)元一共是多少

8 × 3 = 24(元) 1个文具乘 买的 等于 总钱 数 盒的价钱 个 数

验算: 8+8+8=2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