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第二段模仿论文

时间:2021-10-10 15:05:58 六年级作文

第一篇:《为人民服务(公开课)》

为人民服务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 课型:新授课(公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PPT课件。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第下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担任中央警备团的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9月8 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主席同志在会上作了著名的演讲,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本组课文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的阅读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和同学交流讨论,并且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有机的复习。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

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一节课的开始,我们师生都要互相问候,老师说同学们好,你们就会说老师好。如果老师说同学们辛苦了,你们将怎样回答老师呢?(生回答。预设:老师您辛苦了„„)嗯,大家都是这么回答老师的,那,如果我问在座的各位老师,他们会怎么回答我呢?你们猜猜他们会怎么回答?(指名两三名学生猜)那现在我来问问在座的各位老师:给位老师,今天是星期二,本来第一、第二节课大多数老师都是没有课的,课却因为今天有公开课,所以老师们都不得不做到这里来听课,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老师们回答)

师:你们听到了吗?他们怎么会这样回答,他们是不是我的“托儿”?他们怎么会用我们今天的课题来回答呢?(生发表意见)现在我想请大家看一段录像。(播放视频)

师:看完视屏,大家都恍然大悟了。那一边又一遍的口号喊的是?(生:为人民服务)大家能不能再整齐一点、响亮一点,再来一遍(生:为人民服务)

师:战士们一声声铿锵有力的“为人民服务”是那么的感动人心。这个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从上个世纪40年代一直走到了今

天,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它是经久不衰,深入人心。为什么这个口号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经典的课文。大家一起再深情的读一遍课题。(生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感悟文体{为人民服务第二段模仿论文}.

大家都预习过这篇课文了,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点不一样?有没有发现有点不一样?(指名学生回答)我们都学过许多不同类型的课文,比如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的是人,它是吗?《颐和园》是写景的?它是吗?不是写人的,不是记事的,不是写景的,也不是状物的,它非常特殊,它是一篇———议论文。(板书)

2、理清条理

(1)师:这是一篇议论文,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毛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的演讲词。

(2)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稿,毛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的这个演讲?请同学们阅读课后“资料袋”后再进行回答。(课件出示“资料袋”)

(3)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老师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议论文、演讲词,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为人民服务第二段模仿论文}.

(4)听课文朗读,学生勾画出相关句子。(课件播放课文朗读)

(5)小组合作,归纳反馈

师:现在请前后四个同学合为一小组,再对每个自然段进行归纳,也可以用小标题进行批注。

(学生合作交流)

(6)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我们就按自然段的顺序来汇报交流结果吧,你们觉得那一段你们归纳的最好就赶紧举手哦。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死的意义: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 改正错的

4、团结互助:互相关爱 互相帮助

5、开追悼会:寄托哀思 团结人民

二、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1、师:现在我们就以第二自然段为例,一起来研究一下,毛主席师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毛主席师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3、课件出示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引用)

(1)指名读。

(2)教师: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

第二篇:《为人民服务》

12 为人民服务

一、创设语境,导入课题,懂得什么是议论文。

师:同学们!上课前,首先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战士们那一遍又一遍的口号是——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真是经久不衰、深人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 生:(齐读)为人民服务!

师:打开第12课。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与我们以往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设想 生1: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我们以前学的很多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如:《詹天佑》、《唯一的听众》等,可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生2:这篇课文是议论文。

师:哦,通过预习,你知道了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板书:议论文),那它与我们以往所学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区别?

生:……

师小结: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只是围绕一个观点,跟你摆事实,讲道理,分析问题,这种体才就是——议论文。你们知道吗?《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

师: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因为它是一篇演讲稿,是毛主席1944年9月8日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稿。(板书:演讲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过渡: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去摆事实,讲道理,请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幻灯出示)

1、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2、课文围绕什么中心论点论述的?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一)、学生词

师:(幻灯出示)生字词,读一次(个别、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词语里有一个生字特别难写。(板书:鼎)

分析“鼎”字的笔顺和查字典的方法。

师:什么是“鼎”?

设想 生1:就像是寺庙里上香的那个炉子。有三个脚,圆形。

师:那可不是“鼎”,那叫——(众生答)香炉。

生1:我知道,我是说像它那样。

师:那你说对了,“鼎”一般也是圆形、三脚。(画示意图)

生2:“鼎”是古代人煮东西用的。

师:没错。“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

师:看到这个“鼎” ,你会想到跟它有关的成语吗?{为人民服务第二段模仿论文}.

生1:三足鼎立。

师:就像三国时曹操、孙权、刘备割据一方,三足鼎立。

生2:鼎鼎大名。

师:鼎鼎大名,名气真大啊!

生3:人声鼎沸。

师:你看,像在这里煮开了一样,热闹极了。(师指示意图。)

生4:一言九鼎。

师:一句话九个鼎,说话多有分量啊!

师:老师已帮你们整理了一下,看——(出示含鼎的成语),齐读一遍。

现在请你们选2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在课文中记下来,注意把“鼎”写端正、写稳当,笔画笔顺要正确。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已自读了课文,请问课文围绕什么中心论点论述的?

生: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论述的

师:对,课文的题目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现在,我们再把论点读一次。(生齐读)

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先看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1:为人民工作 (板书:为人民工作)

师:你是根据哪个句子概括出来的?

生:第二句

师:是呀,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

结尾,当然也有例外,如第一自然段。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寻找其他各段的论述要点。(生自学段2——段5,师巡视)(用四个字)

2、生2:死的意义。(板书)

生3:不怕批评。(板书)

生4:互爱互助。(板书)

生5:寄托哀思。(板书)

3、师小结: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很好。现在请同学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长、那么难的一篇文章,现在只剩下了几个关键词,简单明了。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谈了————(引读)这些问题

师:同学们,这样抓关键词、重点句去理解课文,理解文段的方法很重要,以后我们在分析文章时,多使用这种方法,这样就会化难为易。{为人民服务第二段模仿论文}.

三、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1、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团结互助。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生1:这样太简单了。

生2: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

生3:这么简单,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

师:那怎么办?

生:还得展开说,说清楚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就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的说、具体的说、深入的说, 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从本段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第二句){为人民服务第二段模仿论文}.

(对比出示2句话){为人民服务第二段模仿论文}.

A、理解“完全”、“彻底”

B、比较两句话的不同。

师小结: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这段话开篇就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板书:根本宗旨)

3、接着,主席在第二自然段论述了死的意义,我们再来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自由读。)

师: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用了列举名言、举例子、对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噢!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怎样引用?(板书:引用)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幻灯出示)

师:怎样理解这句话?

(解释“固”、“或”“鸿毛”,整体理解)

师: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什么年代的人?

生:(逐一回答)几百年,一千年,一千几百年,反正很遥远……

师:不,2000千多年。干吗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话?

生1: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师:对啊,古代的名人都这么说了,它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啊!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指句子)

(一生读。)

4、师:读得真好,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幻灯出示)

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生死观,女英雄也可以豪情万丈啊!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5: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些名句读一次。(生读)

师小结:毛主席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文章更有说服力,于是,他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用名言)。

5、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方法证明观点呢?

生:对比的办法。

师:对比,怎么比? (板书:对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课件出示语句) 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曾经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如果死了,就比泰山还重,但如果只为法西斯那些统治者、剥削阶级做事,就比鸿毛还轻。

师:(点击课件:而死) 死,什么意思?它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能换个词解释它吗?

生:(逐一回答)牺牲、就义、献身、捐躯。

师:你知道有哪些这样的人?

生:闻一多、文天祥、岳飞、周恩来、毛岸英……

师:很好,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去死),同意吗?

生:(纷纷举手,逐一回答不同意,这个死,得用“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解释。

师:哎,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们却用完全不同的解释?

生:因为他们死的意义不同。

师:这样的人,又有哪些?

生:汉奸、犯罪分子……

师:同学们,读这句话时,我们该怎样读?

生:这两个死,一个表达对法西斯的憎恨、蔑视,一个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爱戴。

师:是呀,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情。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你们自己试试看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此句。)

师:好,谁来读?带上不同的感情。(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在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对比呀,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

6、师:主席用了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