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2021-10-10 14:51:35 五年级作文

【篇一】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望岳(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教法学法]     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着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着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     (4)他,是唐代着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     (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赏析《江南春》     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2?学生阅读《江南舂》,思考:     [问题一]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问题二]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诗中描写了莺、绿、红、水、村、山郭、酒旗下寺、楼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无哏贷美和向往之情)     (四)作业     I?抄写五首诗。     第二课时     (一)齐诵五首诗     (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I?揭示标题,划出标题停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将诗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奠大的精神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     [问题二]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教师范读《望岳》     1?介绍泰山。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舂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会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得到?(要点提示:登岳)     [问题二]由此首诗,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混气概)     (四)赏析《观沧海》     I?教师结合图画讲述:一个人登上一座山石,面对着波涛翻滚的大海和海中树木茂盛的山岛,看着一轮红日仿佛从海面升起。如果此时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战事连连告捷,正挥师北征,他会作何感想呢?     (2)学生自由发言:具有(心胸开阔、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一统江山、囊括宇宙、称霸天下¨予肯定)。     2?诵读全诗。     3?合作探究。     [问题一]诗中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问题二]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要点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银河代表宇宙,可它们似乎就在大海里运行,从波涛中涌出。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像融为一体,绘摹出大海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囊括宇宙的气魄)     (五)默诵《登飞来峰》     [问题一]与《观沧海》相比较,二者在写法、结构上有何相似之处?     [问题二]点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要点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六)作业     背诵五首诗- 

【篇二】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喂——出来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2.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3.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4.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重点】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难点】⑴ 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⑵ 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语句。2、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星新一(1926~),日本现代小说家,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 他擅长用白描的手法对作品主人公作浮雕式的刻画,“重神似,不重形似”,让人物在对话和行动中自然而然地展示其性格。星新一把微型小说的题材拓宽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擅长于科幻小说。作品收入《星新一作品全集》。 2.文体介绍: 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3.背景资料 20世纪中后期,由于之前一个多世纪大工业生产在全球范围的全面发展,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无止地索取,肆无忌惮地开采,给自然、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同时人们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领域的巨大变革,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对此,作者创作此                                      牟取: 棘手:                                   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                               不容置疑:3、文章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4、小说表达了怎样一个主旨?探  究  案一、通过感知,我们知道了小说中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而面对着这个洞,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奇特,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那里来?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二、文中结尾两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此处描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给人以怎样的启示?    三、假如将文章内容的设计化为三幅漫画,想一想三幅画应各画什么内容?  四、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人们应怎样处理废水、废气、废物?为什么这样处理? 

新元

【篇三】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初二语文30课《诗五首》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每首诗歌的配图。 2.范读:有关五首诗的音频。

教法学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饮酒》、《行路难》)

《饮酒》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饮酒》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录音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学生诵读。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课文研讨。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什么描写?有何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是景物描写。

B、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是人生的真谛。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

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4.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行路难》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回忆李白诗歌及诗人形象,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三.再读诗歌,探究学习。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5.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6.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四.品读诗歌,赏析艺术手法

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明确: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第二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现实主义诗人。教师板书。)人们叫他为?(“诗圣”。)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二、初步感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段意:(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愿

三、诗歌赏析

1.根据第一诗节的内容,在“秋风”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阐述理由。 明确:“卷”字好,因为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 ”-“飘转”-“沉”相对应。

2.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么心情?从本段中找出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

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在具体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方法叫“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群童为何抱茅?

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篇四】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1)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可采用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

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篇五】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30课《诗五首》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第30课 诗五首

教学目的

1.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饮酒》和《行路难》,并加以鉴赏。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习《饮酒》

情景激趣

公元416年,刘裕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时间问题,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他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醉酒之后他反而诗兴大发,先后写了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由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文选自第五首。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相与﹕相伴。 见:在这里读音为:“jiàn”,看见。

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真:指人的自然本性。

二、整体理解

前四句:作者的人生的态度。

后六句:获得的享受与启迪。

小结: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意

2.老师评点强化

译文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

(傍晚南山)山气氤氲(yīn yūn),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车马喧”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2.你赞成作者“心远地自偏”的说法吗?

明确:赞成。因为“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有了这样的精神世界,就不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分析一下它成为名句的原因: 明确:用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而用“菊”象征了作者高洁的品格。

小结: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篇六】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学设计之五

《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篇七】30,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学设计之一

《诗五首1》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