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教案

时间:2021-10-10 14:32:53 六年级作文

【篇一】杜甫蜀相教案

《蜀相》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 《蜀相》课堂实录(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  师: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  (板书:走近杜甫)  请大家推荐一位热爱杜甫的同学读黑板上的一段文字,其余同学齐读空格处。  (生纷纷推荐,并相互提示空格处应填入的内容)  生: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顿)  齐:现实主义诗人。  生: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顿)  齐:再使风俗淳。  生:他坚信,会当凌绝顶(顿)  齐:一览众山小。  生:但政局的动荡,官场的日趋腐败,使他的理想破灭。饱经忧患的他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彻骨的感受:贫富对立,民不聊生(顿)  齐:朱门酒肉臭,  生:路有冻死骨。他忧心如焚:穷年忧黎元(顿)  齐:叹息肠内热。  生: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顿)  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顿)  齐:诗史!  生:他的诗歌艺术丰富多彩,或雄浑奔放,或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顿)  齐:语不惊人死不休。  生: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顿)  齐:光焰万丈长。  生:他被誉为(顿)  齐:诗圣!  师:同学们对杜甫了解得比较全面、深刻。这一节课我们学习《蜀相》,目标是:一、诵读,感受诗歌意蕴美;二、理解,把握诗人思想感情。  (板书目标)  下面再推荐一位喜欢诵读诗歌的同学背诵《蜀相》,推荐一位爱好书法的同学到黑板来同步默写,其他同学听读,准备评价。  (生纷纷推荐) (生背诵、默写)  师:他读得如何?  生:他读得很有节奏感。  师:说具体些。  生:首联第一句、颈联两句是“二二二一”节拍的。首联第二句、颔联尾联是“二二一二”节拍的。  师:他读得好,你分析得也很好,你懂得律诗的一些常识。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念起来很好听。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他读出了杜甫寻找祠堂的急切心情,游赏之后的感伤之情。  (板书:读得有感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很复杂的感情,还有什么,我还拿不准。  (生笑)  生:颔联第二句中的“好”字,我认为读hào,黄鹂有宛转的歌喉,自然喜欢卖弄,所以“好”有喜欢的意思。  (生笑)  生:不对。“好”应该读hǎo,“好音”是“优美的啼叫声”的意思。  生:读hǎo,“好音”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上句“春色”词性相同,形成对仗;而读hào,“好音”是一个动宾短语,与上句不能形成对仗。  (生叫好)  师:分析得对,律诗的颔联、颈联讲究对仗,应该读hǎo。  (板书:读得准确)  生:我觉得他重读了颔联中的“自”“空”两个字,而且尾联两句都在第四个字后有稍长的停顿,最后三个字读得缓慢、低沉,也有想流泪的感觉。  师:证明你了解了诗歌的大意,理解了诗人的心思。哎,别冷落了默写的同学呀!  (生笑)  生:他写得工整,我要写得这么好,上次考试就不会扣5分的卷面分了。  (生笑)  生:他写错了三个字!  (默写的同学的脸红了。好多同学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锦”写成了“绵”,“烦”写成了“繁”,“长”写成了“常”。  (默写的同学赶紧跑上讲台修改)  师:你简直有火眼金睛!颈联、尾联是名句默写经常考查的,希望大家准确书写。  好,大家对着黑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在评价的时候,觉得诗歌包含了复杂的感情,但还有些拿不准。说明对于诗歌的理解还有些欠缺,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   (板书:走进杜甫  理解,把握思想感情)  诗中哪个字眼你认为含义深刻?哪个意象你觉得意蕴丰富?哪一联诗句最能引发你的思索?任选话题,谈一谈感受,或者进行散文化改写。要求形成文字。   (生兴趣十足,纷纷拿出练习本)   (10分钟后)  生:诗人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板书:追思、仰慕、钦敬)  生:“柏森森”一词,是说祠外茂密的柏树阴森可怕,与祠内的“碧草”“黄鹂”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不对。“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树之所以高大茂密,是因为没有人去砍伐它们,爱惜这些柏树,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我见过曲阜“三孔”的大树。  生:柏树不一定只是在祠外,祠内肯定也有。  (生笑)  师:大家同意哪一种说法?  齐:第二种。  (板书:爱戴)  生:我改写了首联两句。寻寻觅觅,祠堂巍巍,形象凛凛,我心中的武侯身形依然清晰。柏涛阵阵,是蜀相图报的真诚,还是智圣浩然的叹息?你穿越了数百年的声音引领我一路走来。  师:精彩!把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大家应该鼓掌。  (生鼓掌)  生:刚才诵读的时候重读了“自”“空”两个字。我是这样理解的:两字同义,有“徒然,白白的”之意。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乐景写哀情,反衬了寂寞、凄凉之情。  生:真可谓“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生笑,复又肃然)  师:你完成了一个典型的炼字型诗歌鉴赏题,有条有理。谁说说这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生:一、解释字义。二、解释句子。三、明确表现手法。四、分析表达效果。  师:完全正确。  (板书:乐景写哀情  反衬)  生:如果颔联两句是写景,那么颈联两句是写人、写事,歌颂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我是这样改写的:先主如鱼,得孔明如水;先主如虎,得孔明如翼。先主知人善任,几番屈尊草庐,尽得创业大计;孔明鞠躬尽瘁,两朝辅佐君主,奉献赤诚忠心。  (生鼓掌)  师:用骈文改写,精炼精彩,只是难为你了。大家知道此处用了哪些典故?  生:三顾茅庐,隆中对策,三分天下。  (板书:用典  歌颂)  生:尾联抒情。我是这样改写的: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陨落,百姓失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蜀相一生的写照。涕泪纵横,青衫尽湿,寄托人们无尽的哀思。问世间谁是英雄?高山仰止,千古的仁人志士;景行行止,当世的良相贤臣。想我杜甫,许身社稷,志在匡国,无奈避趋草堂,有愧彷徨武祠。报国无门呀!  (生面容肃然)  (板书:寄托哀思  报国无门)  师:非感情深厚,多读多练,写不出这样文质兼备的文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正是鉴赏诗歌的诀窍所在。  (板书: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师:让我们怀着对孔明、杜甫的敬意,再读全诗。  (齐读) 

【篇二】杜甫蜀相教案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3)组题:康建英    时间:3月5日《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学习目标 1、分析《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分析《拟行路难》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分析《蜀相》,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品味“空”、“自”两字的作用学习重点1、理清《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分析《拟行路难》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3、分析《蜀相》,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品味“空”、“自”两字的作用学习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过程《拟行路难》(其四)导读1、解题《行路难》是     ,本为        ,晋人      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其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鲍照《拟行路难》共    首,                                    。本文是第四首。  2、作者简介鲍照(?~466),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本诗抒发了                    之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                                     作者认为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     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             ,“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                                                                                                         4、全诗突出一个       字,        ,          ,          ,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5. 本文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      ,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    时而     ,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蜀  相》导读写作背景《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杜甫如何概括?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明确:                         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                        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包括作者自己吗?明确:                                               2、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                  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                                                                                                 ,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导练1、背诵这两首诗。2、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篇三】杜甫蜀相教案

《蜀相》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古诗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关于诗人杜甫、诸葛亮的资料及写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千古名诗《蜀相》,之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古诗、自学生字和查找相关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诗意、悟诗情。

二、 诵读、品味、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配乐朗读。

3.理解题目,看三国地图、交流诸葛亮生平资料。

4.简介杜甫。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5.杜甫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6.汇报、交流。

(1) 指名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

到了什么?

(2) 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两句诗?(学生自由读)

(3) 其实杜甫在《诸葛庙》中就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

侯祠。既然杜甫已经多次去过武侯祠,他是为了看风景吗?学生读第三句诗:它让你想起了诸葛亮的哪些故事?(学生交流资料)

理解“天下计”、“老臣心”

(4) 你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就怀着这样的感

情来读一读这句诗。

(5) 诸葛亮虽有雄才大略、功绩卓著,但遗憾的是他未完

成自己的宏图伟愿,所以作者就水到渠成的写下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学生读诗)

(6)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英雄?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谁

来介绍一下此诗的写作背景。

(7) 讨论:杜甫为什么会泪满襟呢?(交流)

(8) 现在我们就带着敬仰和惆怅之情来有感情的朗读这首

诗。

(9) 总结写作特点、艺术特色。

三、 课外拓展、总结。

板书设计:

蜀相

诸葛亮 杜甫 鞠躬尽瘁 才华横溢 丰功伟绩 报国无门 英雄

【篇四】杜甫蜀相教案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

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 用多媒体出示诸葛亮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诸葛亮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请学生到白板前,用智能笔填写内容,并说出自己填写的原因,发散学生的思维。)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

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写诗的圣人,那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读出他的“圣”呢?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漂泊西南十余年,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但他想到的却是“天下寒士”。这是何等的伟大!忘记“小我”,时刻心怀“大我”,心系百姓疾苦,心忧国家命运,这就是杜甫的高尚之处。

杜甫在《访诸葛》一诗中这样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他屡次拜访此地,到底

要寻找什么?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名篇《蜀相》,体会他的情感。

三、走进诗歌。

【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读准字音、节奏 2、 读出感情、韵味 3、 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通过视频朗诵,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把握情感。多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也可以采取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都能够开口大声读。)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问题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

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 问题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时用多媒体,替换“尽”“皆”,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差别。)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 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的理解)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问题4、“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 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四、合作探究:分析人物与情感。

1.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诸葛亮,都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颈联和尾联。刘备三顾茅庐,诸葛辅助两主,星殒五丈原。

2.诗人写诸葛亮的意图是什么?要抒发什么情感?

仰慕其才华功业,自叹不如; 惋惜其事业未竟,聊以自慰。

3.“英雄” 指什么样的人?包括作者吗?

明确:泛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一切理想抱负没能实现的人。

因为天下英雄,有着共同的抱负,面临共同的命运,才如此惺惺相惜,

可以说后世的英雄为诸葛亮而悲叹、流泪,其实更为自己的命运而痛哭、流泪。

4.杜甫和孔明有什么异同? (运用幕布功能遮住杜甫的相关信息,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老师总结)

明确:既有对比失落的感伤,也有同病相怜的苦楚。

5.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壮志未酬。(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诗歌,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在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欣赏这些壮志未酬的诗句。

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杜甫蜀相教案

——辛弃疾《破阵子》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结:当时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山河破碎,百姓涂炭,一心系念国家的诗人杜甫是多么渴望能有一位如诸葛亮一样的贤相再现,救民于水火之中。杜甫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这个角度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同时暗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杜甫在这里以被称为“千古第一贤相”的政治

家诸葛亮自况,抒发个人虽为黎民但心忧天下的仁人之心。

【概括主旨】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美,美在意蕴!

五、课后作业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诗歌的最后两句哪个字用的好?

2、 诗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六、课堂结束语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绝”——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我们来看看他的发明创造——八阵图,孔明锁,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孔明灯„„ 我也要点燃一盏心灯,让它在夜空徐徐升起,那里有我对大家的深深的祝愿,祝大家学习进步,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首联,颔联:武侯祠 以景衬情

颈联,尾联:武 侯 以古抒怀

【篇五】杜甫蜀相教案

《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

《蜀相》教学设计

河北阜城中学 张立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

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杜甫蜀相教案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听朗诵,然后学生读)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问题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

问题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 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问题4、“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4、【本诗的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5、【概括主旨】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美,美在意蕴!

6、【迁移训练】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7、【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

课堂总结: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

教后反思: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是相当成功的。当然,学生们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再加上课件尽量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提一些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解决的问题,当堂提问效果也很不错,说明学生学习很用心。整堂课内容很多,只有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才能很顺利地解决所有问题。

【篇六】杜甫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板书设计

蜀 相

杜甫

意 象:碧草 黄鹂

意 境:冷落 凄凉

形 象:失败的英雄杜甫蜀相教案

情 感:称颂,崇敬,仰慕;叹惋、感伤

壮志未酬 忧国忧民

教学过程

2

3

4

5杜甫蜀相教案

【篇七】杜甫蜀相教案

《蜀相》的公开课教案

《蜀相》的教案

作者:杜甫

任课老师:兰文秀 指导老师:张桂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 2、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

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最近都在看《三国》,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就一不小心用在作文写作上了。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同学们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歌鉴赏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

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我就先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说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回答)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他有“诗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

2、了解了作者,现在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也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明确: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四、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杜甫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背景也介绍过了,那接下来就是要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了。全班齐读这首诗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译文:

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

五、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1、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1、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明确:“自”,“空”

比较理解: 1、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

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3、这里作者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啊?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记住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1、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明确:准确。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1、诗句里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六、悟一悟

1、那整首诗我们都分析品味过了,那我们现在要来感悟一下文章的主旨,主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同学们现在知道本诗的主旨了吗?思考一分钟等会儿我请个同学来概括一下 明确: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七、《蜀相》与《书愤》的对比 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内忧外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个人情感

杜甫——不的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2、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3、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因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八、作业布置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蜀相》并预习下一课《湘夫人》

九、板书设计

《属相》

作者:杜甫

读 品(知人论世 ) 悟

(字音、节拍、内容:“七何”) (语言、形象、艺术手法、作者) (感悟)

杜甫到武侯祠凭吊 寻

仰慕

诸葛亮,借此抒发情感 怀

尽 叹惜 才

借景抒情 不

【篇八】杜甫蜀相教案

蜀相优秀教案

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蜀相》教学案例

【案例展示】①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生一:我填的是“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生二:我填的是“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应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生三:我填的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晚期……

师:是唐朝晚期吗?

生:是由盛转衰时期。

生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生四:我填的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

生五:我填的是“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之情,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发的愁苦心情。

生六:我填的是“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但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 师:看来大家对杜甫有较深的了解。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生:公元760年。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生一:他刚到成都,到成都躲避战乱来了。

生二:当时安史之乱好像结束了……

师:安史之乱哪一年结束的?

生二:记不清楚了。

1

师:有谁记得?(同学们摇头。)安史之乱755年爆发,762年结束。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不算特别了解,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令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点评:一切文学皆人学;一切文学皆时学。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因此,学诗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基调和时代背景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极为重要。否则,是断难设身处地的体味其中妙处的。】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齐读课文)

师:字音、节奏把握得较好,可惜语速太快了。大家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一:是悲凉的。

生二:应该比较伤感。

师:该用怎样的语速读?

生一: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师: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比上一次好多了。我还想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们推荐)

生:(被推荐的同学读课文,声情并茂,赢得掌声如潮。)

师:读得非常有水平。

【点评:“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朗读吟诵,其实是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从而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与诗人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融。】

师: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生一:我会想到诗中的“寻”字。

2

师:为什么?

生一: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师:有多少人认为是“寻”字?请举手。(约三分之一的学生。)

师:没举手的同学想到的是哪一个字呢?

生二:我觉得是“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有多少?(近半数同学举手。)

师:这首诗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景仰之情和惋惜之情。

【点评:诗歌跳跃性强,整体把握情感走向,旨在启发学生用想像去连缀和补充被省略的内容。诗歌最富灵气。诗的灵气在于简洁,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而灵气就在空白间。读诗就要读出“空白”,读出诗人的情感主调来。】 师:接到上课的邀请后,我让同学们提出疑问交给班长。昨晚,班长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发给了我,归结了一下,同学们大致有五个问题(投影):

⑴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凭吊,为什么题目用“蜀相”而不用“诸葛祠”?

⑵“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为什么用“自”与“空”字,好在哪里?

⑶“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柏”有什么特殊用意吗?

⑷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从这个角度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⑸“英雄”包括杜甫吗?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稍后我们进行交流。

生:(前后左右相互讨论,约6分钟。)

师:哪位同学谈谈第一个问题?

生一:标题改为“诸葛祠”不好。我认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景仰。

生二: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而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立意就偏了。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许多专家也这样解读。不过老师有另外一种看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题目用“蜀相”,说明杜甫在意的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个人的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之情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圣主良相,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壮志难酬,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的伤痛是不是更深呢?

师:谁接着发言?

3

生三:我说说“自”和“空”字的妙处。我觉得这两个字写出了诸葛祠庙荒凉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相符。

生四:我认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能算荒凉,应该是“春意盎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景再好,我也无心欣赏。

师: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四: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

师:有多少人同意这种意见。(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

师:我也赞同这种理解。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鸣,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武侯类人物却不复存在,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物故人非,观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季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是动听的黄鹂的啼鸣,也失去了应有的和谐和惬意。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师:“柏森森”中的“柏”有什么特殊用意吗?

生五:“柏”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象征着坚强、忠贞,正好可以烘托诸葛亮的形象,如果用“树”就无法表达出这种效果。

师:回答得不错,能结合意象特殊含义分析,有水平。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生一:我认为上联是“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诸葛亮的才智。下联是“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

师:其他同学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二:我认为是“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师: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

生三:说明杜甫特别欣赏他这两点。

师:为什么呢?

生三:(摇头。)

师: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4

生四:是要突出诸葛亮“蜀相”的身份特点吧。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师:大家同意吗?

生:(大多数)同意。

师:为什么选取这一角度?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

师:“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一:我认为指像诸葛亮一样忧国忧民但壮志未酬的人。

师:包括杜甫吗?

生一:包括。

师: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一: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师:分析得在理。《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比如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点评:诗言志,诗歌其实是作者心志的外显。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内心有了梦想、思索、困惑、迷茫、觉悟、感慨、痛苦、喜悦……凡此种种,积蓄日久,必有一吐而后快的冲动,于是诉诸笔端、化为文字。读这些文字,与文本对话,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渴望听懂作者心声,渴望做作者知己的精神追求。文本作为一种召唤结构,在让学生分享作者有关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勾起学生原有的关于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这勾起的种种经验,足以让学生产生一吐而后快的冲动,这正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过程中,师生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这种过程,正是学生在平等话语权下,自我品读,自我表达,积极鉴赏、领悟体会的过程,是“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