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14:32:47 六年级作文

【篇一】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金色花》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金 色 花安徽省萧城一中      马  艳泰戈尔【教学内容】《金色花》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把握诗歌主旨;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2、难点:合作探究,鉴赏诗歌,利用想象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三、教学方法:1、教法:(1)师生共探朗读方法。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诗歌意境的重要途径。(2)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3)开启思维之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尊重学生的自主与创新。2、学法:(1)圈点批注(2)研读法(3)合作探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圣诞节引入母亲节,那天你是如何表达对妈妈的爱呢?(学生自由说)我们都是嗷嗷待哺地从母亲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一张卡片、一次洗碗或者仅仅是一朵鲜花(根据学生地回答而定)都是我们对母亲地一份感激。有同学送了红色康乃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学生:代表母爱)那么每个人都会送母亲康乃馨吗?未必如此,比如说印度诗人泰戈尔就送了什么呀?(金色花,课件显示金色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赏金色花,走近作者,了解文体。生回答,师补充。2、师明确学习目标。3、请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不认识的字词。同桌讨论交流,扫除文字障碍。4、请同学们听读录音,希望大家在体味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把握好语速、节奏和重音。5、师强调字音,识记字词,请生自由放声朗读。嗅(xiù)  衍(yǎn)  匿笑(nì)    祷告(dǎo) 6、刚才我们再一次地朗读了这回答(略)师:明确。①开放花瓣;   ②投影书页;   ③现身牛棚7、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孩子:天真、调皮、机灵、爱撒娇、可爱、活泼妈妈:慈爱、善良师:那么,这回答(略)师明确:舒缓的、温馨的、深情的8、师: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下面举行朗读比赛,男女生各推选出一位代表,任选两到三个自然段来有感情地朗读,其余的同学请用你的掌声来打分,好吗?师:点评(鼓励、赞赏)……(三)、品味赏析,合作探究:小组质疑、探究、对话说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疑问,主动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小组探究,使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同行,与作者的心灵同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新亮点的生成。师:假如那个天使般的孩子从印度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有话要对他说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采访他吗?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对话。生:(1)小组合作交流(2)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成果问题预设:(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师明确:(1)可以想到,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2)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陪伴着妈妈。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3)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四)、想像练习,口语表达:本文借助“金色花”的形象表达了纯真的母子之爱,这种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假如你也变成了金色花,你会帮妈妈做什么事呢?另外,你知道你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展开想像,你想变成什么表达对妈妈的爱呢?让我们来说说心里话。请以“妈妈,我想变成……,当你……的时候,我……”的句式说一句话。师小结:作文的时候,新奇的想象加上美妙的表达,加上真挚的感情,就能收获佳作。(五)、拓展延伸:那个好奇的孩子来到我们的身边,他可能也有满脑子的疑问想采访我们呢,他想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关母爱的诗词、名言、典故一定很多,你能告诉他一点吗?古诗鉴赏:孟郊《游子吟》感受母爱(齐读)(六)、总结:是啊,古今中外,“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通过大文学家泰戈尔的作品感受到了母爱的熏陶,希望大家以后都能更爱自己的妈妈,爱自己的爸爸!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七)、布置作业:1、晚上回家做一件实事,让父母感受一下你对他们的爱。例如:给妈妈洗洗脚。注意观察妈妈的神态,写下你的内心感受。2、网上搜集阅读《新月集》,做点读书笔记。附板书设计: 

惜缘

【篇二】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春    朱自清教材分析:     1.《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该课前面两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生命和人生的,而该单元的课文则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从这个意义上说,《春》既起着课文主题的承上启下作用,又起着示范课文的作用。    2.《春》是一    1.对于课文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农村学生易于理解,这是学习这一课的优势。    2.由于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参与课堂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疏于动脑,这是学习本文写景抒情方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障碍。教学目标:     1.仔细品味文中的精妙语句,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生动地写景抒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教学方法:    在读读、讲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讨。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 ,掌握生字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连续学习了关于生命和人生的两个单元的课文,学过之后,让我们得到了种种的启发。接下来要学习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这些诗文语言优美,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现了色彩斑的大自然画卷。第11课《春》,是一①.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和情感;②.注意标注生字词。    范读后提出以下几个字:嫩(注意和“漱”、“嗽”、“喇”的区别)、酝酿、蓑、(抖)擞、(黄)晕、(发)酵    2.学生练习朗读。    3.指定2~3名学生在班里接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思考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三.整体把握。    1.研讨各自然段所写内容,从而明确课文结构。    2.小结探究经验。探究课文,必须基于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思考;归纳段的内容,必须着眼整体,重重点而舍其次,提纲挈领。    1.反复朗读课文,试背诵;并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抄一遍。    2.思考:“研讨与练习”二。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1段:盼春               第一部分:总领全总括轮廓3段:春草图(草报春)4段:春花图(花争春)   5春:春风图(风唱春)    第二部分:绘春(总分) 6段:春雨图(雨润春)7段:迎春图(人迎春) 8-}10段:颂春            第三部分:总收全文,感情升华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景物美。      2.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巩固。    1.一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词语。    2.一名学生朗读课文。二.研讨新课。    1.同学们,课文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你能用一种鉴赏的眼光来说说从课文中发现的春天大自然的美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说:    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    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    2.同学们,评一评作者的表达,是我们品味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手法的有效途径。你可以从以下任何一个角度来说一说: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美的句式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我认为最清楚的层次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    3.通过同学们的品评,我们已经知道,作者的表达和他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一样美好。请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地描绘一下春山、春水、春日的美好,供大家欣赏(口头表达):    春山    春水    春日    4.在对同学们的补白描绘点评之后,提出:文中写到了春天里的人,他们又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有诗意地表达:    草地上的人    花下的人    风中的人    雨里的人    户外的人    5.同学们,这所有徜徉在春天里的人给你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能概括地说说吗?    春天里的人是……的。    6.其实,当我们在春天里“飞翔”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会对我们轻声地说话,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    春草告诉我    春花告诉我    春风告诉我    春雨告诉我    泥土告诉我    柳条告诉我三.课堂小结。    《春》这①.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再者就是动词的准确选用、句式的多样变化、口语的穿插等。②.结构严谨精美:总写-分写-总写。再: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修辞润色,可谓颇具匠心。四.巩固、释疑。   学生各自读一遍课文,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研讨与练习”二、三题。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写作特色:①.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          ②.动词的准确选用、句式的多样变化、口语的穿插。          ③.总写-分写-总写。 

李祥志

【篇三】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 学习这课文共7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起全讲演词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章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⑴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⑵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3段作者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4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朗读第5、6段,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是第二部分的第2层。  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5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第6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四、小结  第二部分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算是敬业。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课文第6段  3、 探究练习二  

周海云

【篇四】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2015人教版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与态度: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这个游戏吧!

2、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赢一次加5分,时间为30秒。(学生游戏,师巡视。)

3、学生汇报,将学生汇报的数据填入下表

【篇五】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1)把表填写完整。

(2)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变。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板书设计: 正比例

成正比例的量:

(1)存在着两个变量,它们的变化存在着关系。

(2)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保持不变。

【篇六】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

正比例的意义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题目,请同学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3小时行驶18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5小时行驶300千米,6小时行驶360千米,7小时行驶420千米,8小时行驶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3)边填表边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时,使之明确。

①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②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点拨: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③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提示:请每位同学任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样,固定不变等。

教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实际就是火车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2)观察上表,引导学生明确:

①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③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实际就是这种花布的单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3)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总价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初步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

①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点拨: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

③例1中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总价与米数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讲就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引导、点拨,并补充板书:两种量中)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两例的共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师指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补充板书:如果这 成正比例的量 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5)看书11、13页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6)教师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8)教师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9)教师提出: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教学例3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3)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教师板书: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6.反馈练习

让学生试做第13页的做一做,并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再算出各表相对应数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关系式判断。第(3)题不成比例,订正时要学生说明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2题的(1)-(9)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进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篇七】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路程=速度。 时间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总价=单价。 数量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 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

【篇八】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1

教后反思:

2

【篇九】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 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正比例的意义》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目标预设】:

1、知识能力: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试一试”是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使得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然后教材再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环节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人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

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

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复习一些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正比例意义教学“复习——教学例1——教学例2——揭示概念——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总结出新知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依据“自学——反馈——探究——应用”这一课堂基本模式设计,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学习,以求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自学

课件出示以下两组自学材料: 1、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2、一种圆珠笔,枝数和总价如下表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以学生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以表格并附思考问题的形式出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边填边思,为学生积极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二)反馈:

师: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材料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1、学生自由说,小组内总结。(小组汇报,教师小结。)

小结:像这样表里的两种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了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总价和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数量扩大,总价随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问:谁来说说这两个数量关系式的意思?

(2)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追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3)字母表达关系式。

问:如果字母y和 x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板书】: =k(一定) (4)质疑。

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两例“正比例”意义教学素材的反馈,让学生感悟其基本特征,从而由两个具体数学现象归纳抽象出数学结论,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丰富他们的数学体验,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

(三)探究: 1、课件出示表格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问: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强调: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汇报、师生交流后概括出的数学新知,再通过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进一步验证学习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用图像表示的情况,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概念模型。师生的平等交流与探讨,激起情感共鸣,增强课堂的活力。】

(四)应用:

1、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的面积。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课件演示核对。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指名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给学生练习的空间,加强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认识及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在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对新知的巩固。】

4、完成练习 。

学生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组织同桌讨论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四、课堂延伸: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

【设计意图:知识的拓展,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更广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