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14:30:49 五年级作文

【篇一】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

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二】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3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文重点:全文

感情朗读训练点:全文

读说结合训练点:用自己的话夸一夸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预习设计: 1.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标出自然段序号,给难读字注音,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做注解。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西部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3.认真读课文,能认识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及相应的词语。

戈壁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4.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祖国的西部,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的风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成果展示

1.检查字词。

(1)请“小老师”听写生字词,小组对改。

(2)重点指导听写中出错较多的生字,如:疆、晰。

2.课文围绕白杨讲了哪些内容?可分为几部分?

三、精讲点拨,感悟理解

(一)感悟白杨树的特点。

1.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白杨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写白杨的特点?边阅读边体会并做批注。

2. 小组内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

(1)不择环境。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①请用一个词概括大戈壁的特点。

②这段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既突出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也为理解后文边疆建设者工作环境的艰苦做了铺垫)

(2)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引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体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戈壁滩上的卫士。

引导学生理解:“卫士”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那不是树,那是大伞。你看它多直!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抓住兄妹的争论,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3)顽强生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引导学生想象:哪儿有可能需要它?它会在那里怎样生长?给那里带来什么影响?

②本段写法有什么特点?(巧用关联词)

③借助关联词背诵爸爸说的话语,比比谁背得又快又准。

4. 快速浏览第5—12 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其写法。

5. 分角色读第5—12 段课文,读出提示语所表达的情感。

6.小结:作者在介绍白杨树时,先后运用了“环境衬托”“对话揭示”以及“比喻拟人”等方法,把白杨树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表白心声。

1.质疑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作者仅仅是在向读者介绍白杨的特点吗?你从哪儿看出的?

2.问题引入:爸爸表白着一颗怎样的心?你从哪儿看出的?

3.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第13 自然段的设问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第12 自然段,爸爸表面是在赞美白杨,实际上是在赞美谁?

(3)第14 自然段:

①这段中,作者连用三个“只知道”,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请根据上下文推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推想出———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在这儿工作,是怎么工作的。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新疆的条件怎样。

②出示新疆今昔对比的资料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想: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是什么人做了怎样的努力才使这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模仿第12 自然段描写白杨特点的方法,夸夸边疆建设者。

四.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1)质疑思考:题目是“白杨”,作者的目的仅仅是赞美白杨吗?还在赞美谁?

(2)揭示方法: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五.限时作业

1.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推荐阅读。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篇三】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师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1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2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

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布置作业1、造句: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

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篇四】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白杨和爸爸的心愿。

3、理解并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白杨和爸爸的心愿。

2、理解并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入课题。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展示大戈壁荒凉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感受。(荒凉、浑黄一体)可以说这里的环境相当恶劣。难道这茫茫的大戈壁就没有一点绿色了吗?

再展示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有了白杨的戈壁滩是什么样的,谈谈你的感受?(充满生机)正是有了这些白杨树,我们的戈壁滩才变得生机勃勃,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袁鹰的《白杨》,去亲近这些边疆的绿色卫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播放图片,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在去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围绕什么展开了讨论?

你对白杨树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壮,高,挺拔)

【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三、品读对话,感悟白杨

师:文章中的父子三人对白杨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快速阅读4——12自然段。稍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师提要求: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从父子三人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以画画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注出来。【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师: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高、直、像大伞)

师: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齐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屏幕显示)

这段话一共有几句?(三句)分句分析。

生读第一句。

“本来”这个词可以换个说法吗?(生:原来、一直、原本„„)看来白杨树“直”没有经过人工雕饰,而是它的本性。【从而引出白杨的品质是从本质上就很直】

生读第二句。

师:我听出来你刚才强调了“哪儿”这个词,想象一下,白杨树可能生长在哪儿?

请你试着把它填进去,读给大家听。(沙漠,草地,城市,乡村,校园„„)

师: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现在,大戈壁需要它,他就在大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你能从这句话中看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板书:不择环境)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用到了一个关联词语(不管„„不管„„总是)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生谈到白杨不惧任何自然灾害。板书:坚强)

多么坚强的白杨树啊!

师:同学们,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狂风卷着的雨雪来了,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可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可白杨总是(引读: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在这茫茫的大戈壁上,白杨树始终毫不畏惧地守卫着千里边疆,此时此刻,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崇敬)让我们带着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再一次读读爸爸的话。【师生对话,加深理解】

你能试着把空填上吗?(再读一遍)

四、寻找共性,理解写法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然而孩子们能理解爸爸的心愿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一下(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只知道这些,说明他们还有很多不知道。谁来替他们说说?(爸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做什么工作?爸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书?新疆究竟是什么样的?)那么我们知道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他们为了祖国的需要,舍弃了城市舒适安逸的生活,告别了父母儿女,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爸爸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我们现在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了吧?

【篇五】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本课的生词,提醒、指导容易写错的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4.深刻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并学会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点:

品读既描写白杨树又赞美边疆建设者的重点语句,感悟白杨和边疆建设者的相同的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谈话交流:

1.师:同学们,这是清晨的第一堂课,由崔老师和大家一起上,坐在这里,谈谈你此刻的心情。(生随便说。)

【设计意图:课前轻松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快乐的进入课堂】

一.揭题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第三课,走进戈壁滩上的白杨,看看堂课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2.请大家齐读课题。生:白杨。师:有感情的再读一遍。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自主学习单,请孩子们上台汇报字词听写部分,并提醒同学容易写错的字。

2.师总结:写错的字,我们一定要把它多写几遍,要知道写错的原因,更要找准记忆这个字的方法。不要再次出错。

3.整体感知:文中的白杨树,在你的心目它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的汇报,检查学生们课下自主研学的效果】

三.品读学习,感受借物喻人的方法

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小组合作)

1.问:作者是如何把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联系在一起的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ppt出示:小组合作的问题和要求)

2.小组汇报展示。师随机指导。

3.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读出自己所感所悟。

(汇报过程,请其他小组的学生评价并补充)

4.师: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发现白杨和边疆建设者都有着,不择环境,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相同点。(板书:不择环境,坚强不屈,默默奉献)

5.师总结:读着描写白杨的语句,却让我们联想到了和白杨有着相同品格的人,这样的写法叫什么呢?【板书:借物喻人】作者就是在借赞美白杨赞美了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6.师:孩子们,父亲的这些话,不仅是赞美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啊。他在表白什么? (生汇报,品读,感受爸爸的心愿)

7.试着齐背父亲的话。 生背。

总结:师:父亲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一生的志向,这就叫“托物言志”。板书

继续品读【最后一段】

1.师:课文只有这一处对白杨的描写,让你想到了边疆建设者吗?还有哪里,哪个小组继续汇报。

2.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师随机指导。

3.师:请汇报的两个小组把这一段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12自然段父亲的话和最后一自然段,既描写出白杨的特点,又可以让孩子们联想到边疆建设者,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感悟他们优秀的品质,并通过反复品读,升华自己的情感,走进父亲的心愿。通过学习汇报,孩子们便体会出写借物喻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所借之物与所欲之人的相同之处来写】

【第一自然段戈壁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

1.同学们,除了这两处直接借白杨来赞美建设边疆,守卫边疆的人,其实,还有一个地方的描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我们一起读。(ppt出示第一自然段)

2.师:作者开头写了荒无人烟的大戈壁,这属于什么描写?生:环境描写。(引导生感受环境描写的好处)

3.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仅仅是白杨生长的环境吗,还是?(生:边疆建设者生活的环境)

4.师总结:所以说写借物喻人的文章,不仅要抓住所借之物和所喻之人的相同的特点来写,还可以抓住所写之物和所喻之人的相似的特殊环境来写。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第一段,感受白杨和边疆建设者相似的生存环境,从而学会写借物喻人的文章还可以抓所借之物与所喻之人相似的环境来写】

四: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其实像白杨这一课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学习过,想一想,哪篇文章是关于借物喻人的。落花生。(ppt出示)

2.拓展阅读《荔枝蜜》说说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落花生》这篇文章,让学生脑海中的知识进行合并。《荔枝蜜》的阅读,再次让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写】

五:达标检测,小练笔。

1.出示生活中有特点的事物“小草、梅花、蜗牛、雨伞”。选择你所熟悉的,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谈事物的特点,激发的学生思维,运用本课所学,潜移默化的训练借物喻人的写法】

2.小练笔: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事物,比如:野草、崖缝里的小花、蜡烛、雨伞、蜗牛……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 要求:抓住所写之物与所喻之人的相同特点,语言要生动流畅。

3.生展示自己的写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让孩子们把本课所学进行运用,锻炼孩子的能力】

六:推荐阅读。

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

板书:

白杨

不择环境 借 托 坚强不屈 物 物 默默奉献 喻 言 人 志

【篇六】人教版白杨的启示教学设计

(省赛课教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