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14:23:32 六年级作文

【篇一】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学会感悟”——“有感而发”写作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学会感悟”——“有感而发” 写作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  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2.  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课时安排]:课时,一课时。[课堂实录]:师:今天,我想搞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生:我总是感到不太满足,我看到别人穿着李宁牌的跑鞋,跟爸爸商量,也想买一双,不管我怎么好说歹说,爸爸就是不答应,一双鞋不就是几百元钱吗?为何要让我不开心呢?师:你认为这是一种痛苦,你们大家是否都这样认为呢?有谁想评论一下吗?生:我认为他所说的不开心,其实不能算是一种痛苦,因为有可能爸爸没有这笔钱,可能他的要求已经超过了他家的客观条件,再说,就算这是一种痛苦,我认为,这是他自己造成的。师:(插话)那你认为怎样才叫痛苦?生:(继续说)我认为真正的痛苦是外加的,例如,我来到这个班级,发现我在小学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我这个才算是“痛苦”。师:(插话)你很会思考,也很注意与别人与过去比较,这是很好的品质,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畏惧?不少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1:我的压力最近很大,因为妈妈总是说:“你一定要保证在班级前五名”,要知道,这有多难,因为我们这个班个个都是强手。生2:你这还好,我爸爸非让我在班上跨进前三名,理由是:我小学六年级没有低于前三名过,可他哪里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在小学时大多是班级前几名的。生3:可不是,上次英语单元检测,我得了96分,回去还是捱了一顿教育,妈妈说:班上既然有人考到100分,就没有理由比别人少。你们说,我该怎么跟我妈妈说清楚,这才是最大的痛苦。师:你们的谈话,把痛苦集中到了生活上、学习上,还有谁想补充?生:痛苦还应包括在思想上的。师:(插话)能否举个例说一说。生:我爸爸、妈妈现在都已下岗,回家看到爸妈为了找工作而无头绪时,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师:你小小年纪,已能注意关心父母的事,你长大了,你懂事了,学会分担别人的痛苦,是高尚的!师:(继续)刚才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并且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三个方面举了例,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当怎样来评判呢?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幸福是朴实的最近和几位女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幸福”二字。我吃惊地发现,居然有一半人觉得自己不幸福。晶说:依我看,幸福就是能随心所欲。所以我羡慕那些有丰厚经济基础的人,衣食无忧,不为生活所迫,可以最大可能地满足自己的心愿。凯说:我认为,幸福就是享福。我总是觉得很多人都比我幸福——  人家自己创业成功,从此不再受老板的气;人家有份好工作,可以经常见世面;人家……云说:我觉得,幸福就是能够心想事成。可是你看我,①                                                        真的吗?幸福真的这么难寻?为什么很多人眼里的幸福都在别的人身上出现?我想起了两个月前去洛杉矶,在圣塔莫尼卡的海滩上遇到的一对韩国老夫妇。那天,天空很蓝,海面翻卷着白浪。我们注意到,在一个高山海滩的土坡上,有成群的白色海鸟起起落落。走近一看,那对老夫妇正在从小麻袋里掏出食物喂它们。看得出来,老夫妇和这些海鸟很熟,因为几乎每一只鸟他们都能叫得出名字来,还指指点点对我们说哪只鸟最调皮,哪只鸟最近刚做了妈妈。原来,老夫妇住在这里已经七年多了,七年中的每一天下午,他们都会来喂海鸟。“我们都觉得这是生命中的幸福时光。”老夫妇对我们说,“大自然这么美,我们觉得只有做点什么才能回馈。”现在,回过头来再想“幸福”二字,我很想说——有的时候,是不是因为我们过于物质化,而人为地夸大了幸福的标准,把幸福当作是一种可以炫耀的外表?或者是说,我们眼里的幸福,太多地与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联系在一起,以致于当我们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怨气?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现有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幸福的感受。当然,生活中仍然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但这些不如意不足以改变我们对幸福的体验。对,幸福是一种体验,是每个小小心愿的满足就能给你带来的美好感觉。好比,有人爱是一种幸福;有人分担苦恼是一种幸福;有人愿意一直等着你也是一种幸福。想一想能够让我们感到幸福的那一刻——第一次见到大海,站在海边久久地享受着温柔的海风;又饥又累的旅行途中,吃了一顿香喷喷的饭;燥热的夏日午后,坐在清凉的家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说,幸福是朴实的。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它不一定是物质的,也不能够量化。要获得它并不难——只需要你有一颗懂得欣赏、充满感激、安宁的心。(摘自《女友》2002年第18期)注:①学生根据提示自己设计一段话。学生认真读,认真批注。】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我认为这幸福是朴实的。生2:我认为这我认为这你们三位概括得真好。那么,作者是怎样让你们一下明白这些道理的呢?能否具体一点谈谈这这她们有哪些看法?生:一位晶的女士说,幸福就是能随心所欲花钱,这是从经济方面来解释所谓的幸福;另一位凯的女士是认为幸福就是享福,主要是想有份好的工作,这是从工作方面来解释的,还有一位是说幸福就是能够心想事成,这应当是从心理角度来写的吧?师:不要用怀疑的口气,这就是从心理角度来说的,谁接着谈自己读后对这开头是写三种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其实,这三种理解看似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就是把幸福当作一种“接受”,正因为是要求别人给予,因此,总觉不容易得到。文章接下去写的韩国老夫妇,就是一种对幸福的不同的理解,他们是把幸福当作回馈。师:(插话)“回馈”是什么意思?生1:“回馈”就是“回馈”。生2:“回馈”就是回报。(学生议论……)师:就是感恩图报。师: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放在一起目的是什么呢?生:(抢答)形成对比,让我们读者明白应当怎样正确理解“幸福”的含义。师: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认识幸福呢?文章怎样写的?生1:幸福是一种体验。生2: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生3:幸福是朴素的。师:大家谈得很好,说明大家已读懂了这先抓住一种现象,这现象又应当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最好是熟视目睹的那种。生2:让事实来说明一种道理,应当是不知不觉的。生3:要能在事例的叙写中,悟出一点道理,这道理应当是大家接受的,不能是空调的。师:好!能找到不少规律,你们重在内容上的分析、归纳,其实,表达方式上也要注意。(学生思考、讨论。)生1:要叙议结合,重在议论。生2:不一定,叙要具体,有情感。生3:开头三种人并不是具体的叙,我认为叙的内容,要有代表性。(学生争议较大。)师:其实刚才大家在谈话时,只注意站在自己的这方面思考,要注意思考问题的完整性。师:思考一下,应当怎样说,学生自言自语。【出示幻灯,内容如下:学会感悟写感悟类文章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议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师:能否根据我们刚才的归纳总结出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呢?大家讨论,每小组总结一个。(小组交流、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说本组总结的模式。)生:先写一种身边的事。再进行对比,最后写出感受。师:这是《幸福是朴实的》的结构,既然是模式,最好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普遍性。生:一种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写一些感悟。师:不错。(师板书:一种现象、一点分析、一点感悟。)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文,还能从中找到写作的一些规律。很不简单,读书就当如此,但读书到此,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应当是“写”,你们就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如何?可以写一点感受,写一些认识,也可自己确立内容写,时间十五分钟,现在就开始——(学生立刻进入思考状态,不少人开始动笔写作。)师:(十五分钟后)谁先带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一下?【学生自动上台,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自己朗读。学生习作四快乐其实很简单华罗庚中学初一(2) 叶圣超不求过得奢华,但求活得充实。充实就是有事情做,去干有价值的事和你喜爱的事。打个简单的比方,充实好比是春天播在地里的一粒种,发芽、开花、继而结果,哪怕是这世间结出的最平常的果实。有些人常常苦叹生活中没有阳光,顶着一副发霉变质的臭皮囊虚度年华。其实不然。生活是需要填充的,如要快乐起来,充实自己则是关键。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容入集体。漫步于街心小径,感受茫茫深秋的凉意;观赏一番老者们“排兵布阵”,领略古老而深邃的精典;投入漫无边际的学海,请教“快乐”的诠释。如此充实,因而如此快乐。充实不是忙得团团转,而是忙得其所;不在于忙不忙,而在于忙什么;不在于忙多少,而在于怎么忙。快乐的生命不一定都充实,充实的生命却一定隐藏着许多快乐。 有位伟人说过:“忙是幸福的第一秘诀。”充实不仅能给于快乐,而且也能让心淡泊而宁静;充实不仅能给予自身快乐,而且他人也能被你的爱所包围、继而随之升华!奢华的生命使生命腐烂。充实的生命使生命绚烂。我充实,所以我快乐。生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初一(2)班  袁永昌已是深秋的一天。许多动物都不住秋的萧杀,大都渐渐绝迹了,而我竟然还能找到一只蚂蚱,轻轻地对他说。它当然不会回答我,只是在我的掌里不停地挣扎。我手一松,它便跳到了地上,欢快地跳来跳去,我的心微微一振……“快回到你的草丛里去吧,小家伙。”我微笑着对它说。可我话音刚落,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过去了,似乎压到了那个小生命。我连忙跑过去,果然,蚂蚱身躯的后半段被车轮碾得粉碎,柔软的身躯和翅膀已经贴在地面上,六只小足正在不停地舞动,我知道它身体里有莫大的痛楚。我不忍心再看下去,站起来。“唉,可怜的小东西,你生命就这么短暂……”我叹息道。不过,它又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并没有死,正在努力地向前爬,一步,两步……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每一步身后都会留下碧玉般的血丝,可见它忍受着多大的痛苦。但它的步子却又那么坚定,充满了对草丛的依恋,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充满了对生命的执着!就这样,一步,又一步,它终于走完了草丛之间那段短暂而漫长的路程。它终于回到了草丛,在这时它也用尽了最后的体力,不再动了默默地死在了这片它所热爱的土地上。我的心又震憾了一下……“自从被车轮压到的那一瞬息起,它就不可能再活下来……”我自言自语道。可它多么想生活下去。碎语心香华罗庚实验初中一(2)班   夏翠琳(一)站于河东,眺望河西的时候,别忘了我们只是平凡的一介苍生,无法一苇渡江,心想事成。你可以用三十年渡达彼岸,但请不要把彼岸了望成三十年。(二)时间好比是你掉落的头发,无法再回到你身上,但它的的确确曾是你的东西。光阴就像是一个致命的伤口不断流出来的血一样,终有一天会凝砌成坟墓。(三)人生是一件易碎品,需要细心呵护。青春那晶莹的玻璃划过心间,会使人留下伤痕。伤口是一张草稿纸,用来书写你人生的方程。别人受伤时,你应思及自己也曾受伤,多付出一份关怀;当你受伤了,坚信无论怎样,明日破晓的东方天际,照样红日喷薄。(四)人心是帘幕重重,你可以让渴慕你的人进来,也可以拒之于千里之外。生活就像帘内幕外,也许帘内风雪交加、百草凋零,幕外则大千世界、鸟语花香。心为门。关上,一个人就是全世界;打开,世界是快乐与许多人。有人敲你的门,请说:进来。聆听呼吸华罗庚实验初中初一(2)班    沈琳手捧一杯茶,静静地依偎在椅上,享受这一份宁静。一股暖流很快涌边我的全身,顿时恢复了精力。这时,我听见一阵急促而平缓的呼吸,轻轻的,匀匀的。在这个寂静的夜,显得十分清晰;在这个安祥而和平的夜,显得十分和谐。感到心在一次次跳动,感到血液在缓缓的流淌,感到骨骼在一点点生长。如一抹闲云,自在地飘浮,如一层薄雾,朦胧地笼罩,如一丝丝雨,深情地滋润。没有烦恼,没有悲伤,没有顾虑,没有卑微之分,没有贫贱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平淡地度过生活。但在平淡中,有情感,也有思想。静下心来,深深地呼吸,一种幽香、一种清凉、一种安慰贯通全身,好像温暖的阳光,好像清澈的湖水,好像飘逸的清风……闭上眼,随着一呼一息,我的心飘荡在蔚蓝的天空,去汲取一份悠闲,跌荡在碧绿的草地,去索取一份清新,晃荡在一枝柔弱的枝条上,像一只轻灵的鸟儿,寻找一份乐趣……人生有时可以暂且忘记一切烦心的事儿,像我一样,坐下来聆听自己的呼吸,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逝去的童年记忆,散不去的新鲜事儿,以及无限的遐想,都将在这一刻出现,没有旁人的打扰,一切都是自己的。我聆听着自己的呼吸……】师:下课。[几点说明]   1.所选阅读材料是《读者》杂志上的,平时,除课本所选课文之外,还要增设三十学生学习语文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感悟两个方面,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面,这是运用阶段。因此,学语文必须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似乎总是作为一门学科单独进行,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初中阶段既没有系统教材,也没有课时安排,虽教材中每单元之后有明确的训练项目,每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读中悟写,写中促读。我以为,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指导,因为阅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从作者作文的意图上思考,才能准确地深入地理解文章;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指导,作文教学只有在阅读的具体指导下,进而感悟作者的思想,领会作者的用意,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阅读与写作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具体操作方法是:读什么,写什么。例如读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要求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模仿,在写作内容上改变,以《致语文书》为题写一“我们无法告诉你们怎么做,但我们愿意同你一起探讨该怎么想”。这节课就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该怎么想”上下了功夫。我们一向认为,一个人能写出好文章,首先得有思想,而后才是占有材料,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而我们平时的很多作文教学,往往与之相反,老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训练上,忽视了让学生想——思维训练。张老师则致力于学生“想”的训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想”了痛苦与幸福,再通过阅读例文,“想”通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又对例文及平时所读课文的结构进行整理,得出大致的写作思路。通过“想”提高认识,通过“想”整理思想,从而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及对写作本身的感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良好的写作状态。感悟是认识的提高,是思考的深入,也是情感的升华,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小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这是一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写作训练课。学生在一堂课上,是否成为主体,不仅仅要看学生的所谓“活动”占一堂课时间的比例大小,更要看他们是否成为“思维”的主体。语文课,首先是思维训练课,写作课尤为如此。张老师这堂课,不但照顾到学生思维的量,而且照顾到学生思维的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觉地思维,积极地思维,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思维。张老师从“民意测验”的形式入手,让学生由己及人、由表入里地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地给予即时的评价与激励,让学生运用联想对比等方法,在议、思、读、思、写的过程中取得感悟,形成思维的成果。学生由会得不多到会得较多,学生由知之甚浅到知之较深。而学生的会与知并不是老师直接传授的,而是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的,教师的角色,也较多地转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这正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这堂课在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其探索之一。本堂课中,张老师较好地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整合在一起,二者并没有让人感到有主次先后之分。在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把真善美的熏陶与之合二为一。讨论痛苦与幸福,阅读《幸福是朴实的》一文,既是提高分析能力,整理写作思路的过程,也是培养人高尚情操,提高对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努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与读写训练融为一体是其探索之二。一切训练都是一种学习行动。张老师通过不断的引导与激励,让学生在讨论思索中,即学习的“行动”中接受美与善的熏陶。正因为是“熏陶”,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渗透”在训练之中的而非强加的。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是其探索之三。因为兴趣与自信心是写作成功最重要的“内驱力”,而这恰恰是写作课中情感态度目标达成的重点。过分强调技巧训练与材料搜集而忽视这一“内驱力”的激发,是写作教学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没有内驱力,学生就不会更不愿去主动思考,去主动挖掘生活经历中的素材,这正是学生把作文视为畏途,大量产生千人一面平庸之作的根本原因。张老师不断对学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肯定与鼓励,就是称赞学生“你长大了,你懂事了”,就是为努力保持、增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当然,这堂课容量较大,时间似乎不够。如能再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相互评价,评价后再进行自我修改或合作修改,并再次交流改后的作品,恐怕这堂课的效果会更好。

【篇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石榴》教案                    石 榴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       1     教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能力目标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情感目标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重点1.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教学用具教     学     程    序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奇崛(jüé)  枯瘠(jí)  玛瑙( mǎonǎo )  琢成(zhu)  犀利(xī)劈刀( pī)  皓齿(hào )  束缚( fù )  唾津(tuò )  潜溢(yì)2、解释下列词语。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劈刀:刀背较厚的刀,用来劈竹子、木头等。匀称:均匀;比例和谐。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柔媚:柔和可爱。争妍斗艳:竞相比美。妍,美丽。奇崛:奇特突出。枯瘠:枯瘦。瘠,(身体)瘦弱。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不禁,不能自制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忍笑丰腴:这里指丰盛饱满。二、导入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初一时我们学过的《往事依依》,中间有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曾经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了解石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植物。课前布置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石榴的小知识、有关郭沫若的常识。学生介绍: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人。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讨论课文思路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思考:文中说石榴是最可爱的,你认为石榴可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学生朗读后总结:石榴枝叶美、花美、果实美。找出相应的段落,理清文章思路。四、研读课文,思考:文章第二部分怎样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主要句子,讨论、交流。明确:这一部分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与此同时也写出了夏华秋实的变化,充分展现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板书: 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第2段)                          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3段)  描写石榴花的特征:   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4段)(第3—5段)        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5段)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第6段)  文章第二段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石榴的枝干、叶片分别同梅树、杨柳树相比,通过比较,充分肯定石榴取长去短的特点,“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第三段,描写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把它誉为“夏季的心脏”。首句用“最可爱”领起全段,引出对石榴花的赞美:“深红色”的以鲜艳的色彩动人,单瓣的“陆离”以色彩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以华丽珍贵悦人,这是从形态色泽美的角度描绘石榴花的“最可爱”;而“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则突现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点明了作者觉得它“最可爱”的深层原因。第四段形象地描绘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骨朵逐渐翻红,花瓣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那样多的花瓶儿都插上了花,这用“奇迹”一词来称誉一点也不过分。第五段形象描绘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红玛瑙的花瓶儿”,承前一段而来,“希腊式的安普刺”是它的中期阶段,“中国式的金罍”是它的后期阶段,果实进一步成长,就在表皮上出现各种斑驳的花纹,于是有了“各种锈形”。这种种比喻,生动逼真地展现了“一段妙幻的演艺”。第六段,形象地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字里行间充满石榴的自豪与作者的欣赏之情。五、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评点或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1、理解文章关键句子。例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又如“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2、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学生讨论举例分析。七、迁移训练为下列事物(也可自己选定一些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浪花:信鸽:松柏:螺丝钉: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写出的话短小而富有寓意,答案不求统一。八、小结文章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点和内在品格,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九、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第二至六段。2、选用随堂练习。随堂练习一、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例如“镜子”、“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例句:(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                                                            风筝:                                                            二、说说文中句子的含义1、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2、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3、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板书设计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第2段)                          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3段)  描写石榴花的特征:   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4段)(第3—5段)        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5段)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第6段) 

【篇三】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张喜东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榆中县三角城小学 张喜东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科书P59—60的例5、例6,以及P60页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九3—7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决问题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设计思路】

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已经会解决了。本节课要让学生用另一种数学眼光,从比例知识的角度寻找一种新的解决这种特殊数量关系的方法。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数学应用意义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上,能否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其关键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引导启发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比例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要为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教学关键】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2)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法,感知策略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板书:相关联的两种量:水费、用水吨数)

2.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发放学习记录卡(每个学习小组一张),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

和( )的( )相等。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记录卡”的应用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形成策略,展示成果

从上表可以知道( )一定,所以()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

从上表可以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或12.8:8=x:10),比例的解是x=16。(板书解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

(四)检验反思,提炼策略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

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设计意图]“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系。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三. 应用策略,拓展新知

1.例6:印刷厂工人忙忙碌碌在搬运印好的书,一位工人师傅说,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另一位师傅说: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

(1)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解决过程。

(3)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独立解决课本上第59页的做一做中的问题。

师: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揭示主题

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强调: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和解题步骤。

五、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出示)

1.独立去思考,列式不计算。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仔细去分析,巧妙来选择。

(1)李师傅5小时做8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6小时可以做多少个零件?这题( )

A.用正比例解 B.用反比例解 C.不能用比例解

(2)装订一批书,计划每天装订1800本,40天完成,实际每天装订2000本,实际几天可以完成?解答时设实际X天可以完成。正确的列式是( )

A.1800X =2000×40 B.2000X=1800×40

3.争做小法官,认真来判断。

(1)某食堂12天烧煤15吨,照这样计算,100吨煤可以烧多少天?

解答时设100吨可以烧X天。列式为12:15 =100:X ( )

(2)一辆汽车行驶100千米节约汽油2千克,照这样计算,行驶1500千米,可节约汽油多少千克?这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 )

4.合理选条件,帮助他编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能帮助他编编题吗?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循序渐进,围绕所学基础知识设计变式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想。练习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六、盘点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七、作业布置: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12.8:8=χ:10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8χ=12.8×10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χ=128÷8

四解(解比例) χ=16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篇四】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成正比例)

(3)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2.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1)例5中的已知条件是:

张大妈家:用了( )吨水,水费是( )。

李奶奶家:用了( )吨水。

所求的问题是:

师: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的单价和用水量。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单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2)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3)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4)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探究解法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两种量?

(2)哪种量是一定?

(3)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讨论分析:从上表可以知道( 每吨水的价钱 )一定,所以( 水费 )和( 用水量 )成( 正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水费 )和( 用水量 )的( 比值 )相等。

(4)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

张大妈家水费 = 李奶奶家水费

用水吨数 用水吨数

(5)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解: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 (板书)

28 :8= x :10

8 x=28×10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钱。

3、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师: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同学们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4、检验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三、变式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巩固练习:智慧城堡

1、小明买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提示:你知道哪种量不变吗?你能试着用比例解决吗?

2、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

提示:你知道吗?影长与身高的比是一个定值!试着用比例解决吧!

五、课堂总结

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判)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设)

(3)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式;(列)

(4)解比例;(解)

(5)验算,作答。 (验)

六、布置作业: 第63页练习十一,第4题; 第64页练习十一,第6题、第7题。

附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张大妈家水费 = 李奶奶家水费 用水吨数 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12.8×10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篇五】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金寨中心学校 刘世梅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含正、反比例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在前面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本节学习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的量。

2、能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重点]

能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单价一定,总价与购物数量。

(4)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二、情境引入,教学新课

1、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5

师: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有,关于计算水费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用小明的方法计算水费他们也会算;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师:那就先请同学们用你会的方法计算出10吨水要交多少水费。 学生计算:12.8÷8=1.6(元) 1.6 x 10=16(元)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10吨水的水费问题?

设计意图:安排小组合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主动找出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含有归一、归总数量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只有给学生时间,创设一定的氛围,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预设:在讨论中学生肯定能发现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分析一下,有的办法是我们以前就会的。同学们讨论到,因为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李奶奶和张大妈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都是每吨水的价钱,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水费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交流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预设:当学生谈到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时,要抓住时机,多问为什么?为什么水费和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用正比例意义去解决问题时要先设出什么量?数学格式是什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方法,自己讨论意义,自己研究数学格式。自己经历学习研究的过程。

师: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学习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3.练习巩固。

(1)判断题:

①、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②、圆的周长公式中当C一定时,π与d成反比例.( )

③、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 )

④、y︰8=x(x不是0),y和x成正比例。( )

(2)、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3)、“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艘游轮,但令人意想不到是第一次出海远航,就撞上了巨大的冰山,游轮右侧底部撞破了,冰冷的海水汹涌地涌入船舱,5分钟后就约有24吨海水进入,照这样的速度,当游轮进水约192吨左右就将全部沉没,可当时离它最近的“海神”号也要90分钟才能赶到,能来得及救到“泰坦尼克”号上的游客吗?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全课小结。

师:你觉得用比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

设计意图:锻炼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总结出主要步骤,如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引导、点拨。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验算,写答。

四、板书设计。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8:8= X:10

8X = 12.8×10

8X=128

X =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五、教学反思 :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在探究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始终

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篇六】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刘瑞涛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牌楼小学 刘瑞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含正、反比例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在前面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本节学习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的量。

2、能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重点]

能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单价一定,总价与购物数量。

(4)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二、情境引入,教学新课

1、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5

师: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有,关于计算水费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用小明的方法计算水费他们也会算;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师:那就先请同学们用你会的方法计算出10吨水要交多少水费。

学生计算:12.8÷8=1.6(元) 1.6 x 10=16(元)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10吨水的水费问题? 设计意图:安排小组合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主动找出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含有归一、归总数量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只有给学生时间,创设一定的氛围,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预设:在讨论中学生肯定能发现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分析一下,有的办法是我们以前就会的。同学们讨论到,因为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李奶奶和张大妈两家的水费和用水

吨数的比值相等,都是每吨水的价钱,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水费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交流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预设:当学生谈到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时,要抓住时机,多问为什么?为什么水费和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用正比例意义去解决问题时要先设出什么量?数学格式是什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方法,自己讨论意义,自己研究数学格式。自己经历学习研究的过程。

师: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学习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3.练习巩固。

(1)判断题:

①、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②、圆的周长公式中当C一定时,π与d成反比例.( )

③、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 )

④、y︰8=x(x不是0),y和x成正比例。( )

(2)、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

(3)、“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艘游轮,但令人意想不到是第一次出海远航,就撞上了巨大的冰山,游轮右侧底部撞破了,冰冷的海水汹涌地涌入船舱,5分钟后就约有24吨海水进入,照这样的速度,当游轮进水约192吨左右就将全部沉没,可当时离它最近的“海神”号也要90分钟才能赶到,能来得及救到“泰坦尼克”号上的游客吗?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全课小结。

师:你觉得用比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

设计意图:锻炼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总结出主要步骤,如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引导、点拨。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验算,写答。

四、板书设计。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8:8= X:10

8X = 12.8×10

8X=128

X =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篇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教材61页例5内容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第61页例5,练习十一3、4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正反比例,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班学生基础较好,学习程度较好,对解决问题和分析题意,大多数思路都比较清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步骤,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类的正比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究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反思的数学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正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相关联的量并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分析法

学法:自主探究,交流汇报,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课件展示)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正比例)

2.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正比例)

3.书的总数一定,每包的本书和包数。(反比例)

4.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时,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正比例)

5.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反比例)

6.差一定,被减数与减数。(不成比例)

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教材例5主题图,全班齐读题目。

(2)整理信息:

已知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 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3)以合作的方式,四人一组在自学提示下进行探究 自学提示: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4)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请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自行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取不同的解答方法。

2、课件展示,汇报交流

方法一:(算书法)

28÷8×10 或 28×(10÷8) = 3.5×10 = 28×1.25 = 35(元) = 35(元) 先算出每吨水的单价 先算出李奶奶家的用水量 是张奶奶家的几倍

方法二:(成正比例)

(1)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28 : 8 = Χ : 10

8Χ=28×10

Χ=28×10÷8

Χ=35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两家的水费与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2)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 :28 = 10 :Χ

8Χ= 28×10

Χ= 28×10÷8

Χ=35

因为单位价钱内所对应的用水吨数一定(也就是支付每元所对应的用水吨数一定),所以用水吨数和水费成正比例关系,两家的用水吨数与水费的比值相等。

3、体验并齐答。

4、组织学生观察两种方法,对比算术法和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那种方法更具有直观性?更方便于理解和解答?

三、知识拓展

修改题目:已知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四、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回顾与反思”以及练习十一第3、4题。 再次体会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给大家说说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吗?解答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回答,师总结。

【篇八】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赛口小学汪卫琴

【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第61~62页)

【教材分析】: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代数知识的范畴,是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拓宽。教材中的例5,是一道用正比例知识解答的应用题,只要抓住李奶奶和张大妈家每吨水的价钱相等,就可以根据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列出比例;例6是一道用反比例知识解答的应用题,只要抓住书的总数相等,就可以根据两次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列出方程。因此,列比例时要注意变化的量相对应。教材要求通过联系算术解法,使学生了解用正比例关系解答的应用题,就是以前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用反比例关系解答的应用题,就是以前学过的“归总应用题”,都可以用算术法解答。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课件出示:学校的国旗旗杆)

1.师:同学们,熟悉这个地方吗?现在我很想知道这根旗杆的高度有多少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师:其实我们有一种既科学又方便的测量方法,但需要同学们掌握好这节课的知识才能正确地测量出旗杆的高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不成比例)

(3)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4.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

5.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

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

6.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吧!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课件出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每个小组发放一张学习记录卡)

《用比例解决问题》学习记录卡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从上表可以知道(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②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③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学生可能通过复习题3的复习,想出不同的解法。)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3.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4. 提炼方法

师:解决了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

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二)教学例6

1.师: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刚才归纳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2. 课件出示例6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出题意。

3.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

(1)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解决过程。(算式和比例)

(3)25χ和100×5分别表示什么呢?

4.例题改编: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几天?

5.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质疑互动,比较建构

1. 让学生阅读p61-62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预设学生可能会质疑:

(1)为什么学习了算术方法,还要学习用比例解?

(2)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时,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 组织学生讨论:“用算术”和“用比例”解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体会“用比例”和“用算术方法”解题思维过程相反,即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算术方法”没有比例的“模型”的要求,思维过程更具灵活性、广泛性。

3. 建议学生:“用比例解”、“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形成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思维。建议学生今后用比例解这样的问题,并在检验环节中用算术方法解题来进行验证,可以“一举多得”。

四、巩固提高。

1. 教材62页的做一做:1、2题。

2. 教材练习十一的第3、4题。

五、全课总结。

1.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2. 我们学习了用比例解决问题,通过练习九的第3题的学习,现在你们懂得怎样利用太阳、人和影子计算出我们学校国旗旗杆的实际高度了吗?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y:x=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例6:xy=k(一定)x和y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y天。

28:8=x:10 25x=100×5

8x=28×10 25x=500

x=280÷8 x=500÷25

x=35 x=20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