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读后感

时间:2021-10-10 14:03:58 五年级作文

第一篇:《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赏析》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赏析

参考篇目:

1. 《穆时英小说全编》 贾植芳等编

2. 《新感觉派小说选》 严家炎

3.《论新感觉派》 黄献文

4.《繁华都市的现代书写——穆时英都市小说论》湖南师范大学 黄伟明

5.《精神流浪与感觉狂欢——穆时英小说论》宁夏大学 马占俊

6.《论穆时英小说中自我生存的现代书写》山东师范大学 龙希利

7.《穆时英小说的空间现代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杜欣

8.《生命激情中绽放的艺术奇葩——论穆时英小说的独特性》华中师范大学 施一虹

9.《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个体之张裂——穆时英的生命履痕》西南师范大学 胡希东

10.《现代与传统之间---穆时英小说论》中南民族大学 李敦东

11.《在亲近与疏离之间——再论穆时英》上海师范大学 傅强

12. 《“在生命的底线上游移着的旅人”——论穆时英及其小说的虚无建构》 湖南师范大学 王贞兰

13. 《“忠实于自己”的写作——穆时英小说创作论》 福建师范大学 杨斌

14. 《穆时英论》 江西师范大学 郭亮亮

摘要

穆时英是三十年代中国极具个性的作家。他对三十年代都市化的骚动和危机有异常强烈的感受,他以都市人特有的敏锐眼光和异样的笔触,再现都市本身灵魂和生活在其中的都市人的魂灵,直达醉生梦死的都市人狂欢面具下的焦灼与孤独,创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的现代主义气息的小说世界。他在小说中运用新感觉派富有力度和新意的表现技巧,呈现了人物的或张扬或困顿、或圣洁或颓废的精神状态,也成就了自己“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的传奇。本文将较深入地赏析他的作品《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解读穆时英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

穆时英 新感觉 都市 精神 空虚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内容概要

这篇小说创作于1932年的冬至日,当时穆时英才20岁。小说中重点描写了五个具有同样心情的失意之人,在同一时间,聚集在“皇后夜总会”——都市生活的糜烂交集。在这里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破了产的金子大王胡钧益,失去了青春的交际花黄黛茜,研究《哈姆雷特》的怀疑主义者季洁,失了恋的大学生郑萍,失了业的市府秘书缪宗旦,在周末晚上走进夜总会,戴着快乐的面具,寻求疯狂的刺激。他们谁也不理解谁,也没有人怀有被理解的企图。第二天黎明出门时,胡均益开枪自杀。几天后,其余的四个人为他送葬。感到“做人做倦了,能像他一样休憩一下是值得羡慕的”。

人物解析

穆时英给小说中的人物十分优越的背景,却又在瞬间把他们打入地狱。这种落差往往能制造出最最低靡,绝望的心情。最先出场的是金子大王胡钧益,“八

十万家产也叫标金的跌风处破了”,;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郑萍,为了移情别恋的女友,“连头发都愁白了”;美丽高傲的交际花黄黛茜,因年轻人一句“女人是过不得五年的”暗自吞心;一心研究《哈姆雷特》的季洁,也迷失在了“你是什么?我是什么?”的问题中;安乐的一等书记缪宗旦也收到撤职书,告别了“坐沙发,喝清茶”的生活。五个跌入生活谷底的人在舞厅相遇,整个夜晚,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丑态完全暴露,一群不管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不管流浪街头孤儿的生存状态的人,在上海这一片尚“安全”的地带,他们在纵情的欢声笑语中流露出心底的空虚与迷茫。

周六晚的“皇后”有点痛,那扇与世隔绝的玻璃门被频繁打开,关闭。 最先走进来的人是黄黛西,前面是刚买的一只哈巴狗,后面是为她买狗的胡钧益。黄黛西这天满二十八岁,但她自认为已老不可堪,感伤年华逝去太快。面对容颜的消损,清高自傲的她难以面对,心境的变化让她置身于灯红酒绿的舞厅。尽管她极力用跳舞来转移情感注意力,可是“女人是过不得五年的”,“一秒钟比一秒钟老了”,旁人的非议无时无刻不在击打她紧缩的心。她怎样也掩饰不住自己的恐惧和对空虚的都市生活的疲惫,所以在唯一的知己死后说“我真是做人做疲倦了”。

紧跟着黄黛西的是破产之身并且怀着自杀念头的胡钧益。当标金的跌风吹过交易厅时,有为青年胡钧益的理想也被摧毁了。带着最后的眷恋黄黛西来到舞厅,跳一曲死亡之舞。在舞厅的几个小时里,他始终镇定自若,还一心安慰着心爱的黄黛西,其实此时他已经消极到了极点,他想到了“床旁小几上的那瓶安眠药······六寸手枪”。无力回天的他只好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在空虚的舞厅里寻求死前的麻痹。

玻璃门又开了,进来的是失恋大学生郑萍。郑萍受金钱社会的影响,恋爱受

挫,眼看着爱慕之人依偎在别的男子身旁,受到恋人的刻意回避和情敌的嘲讽,心生怨恨,却无处宣泄,只得徘徊在舞厅里。可是在舞厅又遇见他们,位置近在咫尺,感情却相隔千里,他只能寂寞地对着毫不理睬他的季洁讲笑话,心中反复唱着“陌生人啊”。如此长久积攒下来的抑郁之情愁白了他的黑发,迫使他在为胡钧益送殡时太息“我也有了颗老人的心了”!

第四位不幸的人是缪宗旦。他一向工作“勤勤恳恳”,本分的活着。但是,市长突然发来的撤职书中断了他的前程,在舞厅的喧闹中,越发走向消沉。消沉到没把挽着的恋人放在心上,消极到对约翰家悲惨的麻木,消极到疯狂地在舞池跳,消极到羡慕自杀的胡钧益“他倒做完了人咧!能像他那么憩一下多好啊!”。

无疑,研究莎士比亚文学的季洁是五个人中突兀的存在,他既不是情场失意,也不是商场败北,更不屑谈官场不顺。但他是一个精神上空洞更大的玄思者,他消耗大量的时间想象虚无的问题“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他没了灵魂似地在灯红酒绿中舞着,疑惑着,痴呆着。所以精神空虚的他永远也弄不懂“你们的话”。

其实,小说还有一个主要悲情人物——约翰生。“我要哭的时候人家叫我笑!”常人很难体会到这种异常纠结的心情。当妻子因产子昏倒,最后死亡的时候,却不被允许离开这个“没有理性”的舞厅,还要陪酒,陪笑,奏出欢快的舞曲,这种非人的情感压抑谁能承受。作者通过约翰,把五个人的麻木不仁,心理变态的形状展露地淋漓尽致。

一一透析人物,可以看出他们心死成灰,毫无生气。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来自不同的人群,带着自己所属人群的悲愁,胡均益投资家的破产,黄黛西的慨叹“美人之迟暮,草木之零落”,郑萍饱受爱情的创伤,季洁沉醉于哲学思辨的折磨,缪宗旦官场的跌落。五个人来自不同的阶级,带上他们那个时代苦难中国的苦难的烙印。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充斥着外国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读后感}.

东西,约翰生的酒铺,拉莎罗的香烟,但中国人独自的人格哪去了。五四运动摧毁了中国人传统思想的各个层面,然而他们却没能给中国人找到一个真正适合他们的思想信仰,许多人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们的思想注定受到外国腐朽思想的奴役,金钱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紧紧的勒着他们,他们的心在一点一点的死去。然而他们也对生活有着眷恋。在爱情的放纵中,长脚汪拐走了郑萍的情人林尼娜。谬宗旦夺走了长脚汪的情人芝君。他们的笑声也无所不在,千态百姿。芝君笑弯了腰,黛西那着手帕掩着嘴笑,郑萍捧着肚子笑,缪宗旦哈哈大笑。他们的笑连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了。至此他们的心已完全死了。他们象躯壳一样疯狂的跳舞,时间在折磨着他们,“每一秒钟象一只蚂蚁似的打他们的心脏上面爬过去,那么快的,却又那么多”。

写作特色

穆时英的小说集中体现了“新感觉派”特色。

一. 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为了适合表

现繁华、喧闹、复杂、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穆时英也在小说中

大量地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组合画面和情节,从而使不同的

画面和情节之间产生连贯、呼应、烘托、对比、暗示等艺术效果。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简直可以说是不用镜头的电影分镜头剧本,

其中每一段落都可以视为一个镜头或系列画面。电影手法的运用带

来了穆氏对中国现代小说结构的变革,过去的小说都是在时间里展

开故事情节,而他的小说结构带有空间化的特点。

二. 印象式的描述,把光怪陆离的都市夜晚,用简单的色彩表现出来,

赋予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写道“红的街,

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的都市啊!霓红灯跳

第二篇:《穆时英读后感》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穆时英《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读后感

1、《公墓》

这本小说集收录8篇小说并以《公墓》为名,穆时英曾在他《公墓》自序中提到类似这样的话:这部小说集和南北极这两种不同的小说几乎是同时间写的,两种不同的情绪,这其中原因,是因“这矛盾的来源,正如杜衡所说,是由于我的二重人格。”穆时英认为,忠实于人的本位在文学表现上尤为重要,他鄙视出于政治需要而掩盖真实自我继而保全地位或抬高身价的文人墨客,他也反对他人将他的小说评论成事与社会剥离的,认为生活不只是农工大众,重利盘剥,天明,奋斗之类,他在序言中明确说过,《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和《公墓》是比较早的东西,目的是想写被当作消遣品的悲哀和一种忧郁的气氛。后者写带着早春的蜜味的一段罗曼史。《上海的狐步舞》是长篇《中国一九三一》的一个片段,是技巧的实验,其余5篇则是想表现“一些从生活上跌下来的,一些没落的丑角。作者认为,在生活上那些被挤压的人不一定会或者说并不必然的显出反抗、悲愤、仇恨之类的脸来,他们可以在悲哀的脸上戴上快乐的面具”,穆时英对人生的荒凉感和孤独及寂寞之感做出了具有陌生化效果的表现。

在《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穆时英就以旧上海的夜生活的背景下展现了5个人掩藏在“笑和闹”的面具下的腐骨的孤独感:

人物:金子大王——胡钧益,八十万家产在投资交易失败中殆尽,第二天将要面临破产、名誉扫地、和牢狱之灾;交际花黄黛茜——在他人的议论中不堪忍受自己的年华逝去;大学生郑萍——承受着恋人劈腿后的瞬间苍老之感;政府要员缪宗旦——循规蹈矩一直升职终是无故被解职;怀疑主义者季洁——对他人和自我充满了疑问和迷茫。这五个人都在周六发生变故后的这个晚上聚到上海一家夜总会,他们不都认识对方,胡钧益和黛西是情人关系,郑萍打翻了胡和黄的酒,缪宗旦的舞伴和郑萍原女友的新男友是曾经的恋人,缪宗旦的舞伴又是季洁的大学校友,这样就把几个人的关系连了起来,额外还出现的人物有夜总会的秃头经理和叫约翰的乐师。

人物的行为:5个主人公都各有心事,但是在夜总会里,胡钧益和黄黛西一直跳到第二天凌晨四点闭店,郑萍给季洁讲着季洁不会笑的笑话,缪宗旦也在不停的跳舞和笑着,季洁不停的在折火柴梗。

情节很淡,小说几乎都是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人物感情交代不明,如胡钧益和黄黛茜只有调情的语言却没有证明二人的感情,小说中几次引入了类似路人甲和路人乙般的看客的对话,这对话的对象有胡钧益、黄黛茜、季洁。这样做既有向读者解释没有交代清楚的漏点,比如交代胡黄二人的身份,也表现了一种大众的认知倾向,更加剧主要人物的失意之感,还有表现对主人公们的不理解。小说课真是走“感觉”路线,(一)作者将一切的外在都化成了一种意象般的喻体去形容人物的感觉,如失恋的郑萍这样说:“把一个钟头分成六十分钟,一分钟分成六十秒,那种分法是不正确的,要不然,为什么我只等了一点半钟,就觉得胡须又在长起来呢?”当有人议论黄黛茜不再年轻的时候,黄黛茜“猛地觉得有条蛇咬住了她的心,便横冲到对面的街道上去。一抬脑袋瞧见橱窗里自家儿的影子——青春是从自家儿身上飞到别人身上去了。”(二)奇特的比喻:(三)重复:重复人物语言、重复的人物心里描写。

结构:一共四个部分——五个从生活里跌下来的人、星期六晚上、五个快乐的人、四个送殡的人。在第一部分中,五个人的变故都发生在同一个周六下午,五个人的相同动作都是上排牙齿咬着下嘴唇,并且在嘴唇碎了的时候都尝到变故

带来的内心感受和导致的行为,在这里,前四种痛苦代表红尘俗世中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悲剧遭遇——破产、失恋、衰老、失业,以及第五种季洁的人生持怀疑的态度的结论。第二部分,没有提到主要人物,而是对上海星期六的夜晚进行了感受性的描述:奢靡的浮华的甚至是谎言的、非理性的、犯罪的,霓虹灯光、酒、高跟鞋、豪车、报纸,国内的,世界的——20~30年代半殖民地下繁荣的上海夜生活。第三部分作者着墨最多,跳舞,喝酒,笑,是主人公们的活动特点,单调又机械,笑到最后都不笑了,反而还有些哽咽,同样的还有乐师约翰,他的老婆难产一尸两命却不得经理同意回家,只能苟且又无奈的继续赔笑,闭店散场前,约翰要再演奏一只舞曲,试图延续虚假的繁荣和暂时的忘忧,但是随着琴弦的断开,幻想随即破灭。每个人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明天”结局,胡钧益选择了自杀。在第四部分的送葬中,其他三个人表示对胡钧益理解并且潜台词表现了自己也同样感受到人生的寂寞和无聊,只有季洁扔表示:你们的话我全不懂。然后等待大家的是悠长寥落的路。

第三篇:《读后感》

《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读后感

晓道小学:颜克芳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着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晓道小学:颜克芳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自己该怎样来完善自己的责任,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们,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不过想要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小到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孩

子们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师人文读本》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就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晓道小学:颜克芳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