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观后感

时间:2021-10-10 13:47:22 六年级作文

第一篇、读《国画大师张大千》有感

张大千观后感

读《国画大师张大千》有感

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三班 魏薇 今天,我怀着对张大千大师的崇敬,读完了《国画大师张大千》这本书的第三章第六节——“游名川,广交友”。读完后,我对张大千大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一章节主要讲:张大千大师在一次与众画界朋友谈论国画时作了一张画,其中,在画的形上有一点小失误,齐白石向张大千大师提出来,张大千大师虚心接受并认真改正的事。

同学们,难道张大千大师那种待人谦虚的品质不令人敬佩吗?众所周知,张大千大师在画坛上有很大的成就,可谓是东方画坛中的巨子。但是,他仍然保持了一颗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心。这一点从文章中的这句话就能被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张大千对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批评意见,都能虚心采纳。”是啊!张大千非常谦虚,他不管是什么人物对他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只要是正确的,他都会欣然接受并改进,而且,他还经常自嘲,说自己做得还不是很好,并虚心地请教画界朋友,汲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我想,之所以张大千大师在画坛中不断进步,这其中有很大的因素是他谦虚地接受意见,认真地纠正不足吧?读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我以前的骄傲姿态,感到如果拿我与张大千大师相比的话,那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去年9月,我报名参加了书法兴趣班。前一段时间,由于大家都是刚接触书法,所以毛笔字都写得不怎么样。我为了提高自己的技巧,在家中像模像样地练了几日,让自己有了些进步。在第四次书法课上,老师表扬了我,并让其他同学向我学习。我一得到肯定,就把尾巴翘得老高,简直是得意忘形了:有一次,我照往常一样,练习了黑板上的字,在排队等给老师检查时,一位同学诚恳地对我说:“你这个字形有点不太对劲呢,重新写一遍吧!”我听了不屑一顾的说道:“这关你什么事?你有我写得好吗?”然后,我又把头扭到一边,继续排队。老师检查到我练的字时,有点生气地说:“你这个字在结构上怎么练了那么大的错误,是不是表扬听多了?开始骄傲了?”我一听,愣住了,只好回去再练习„„唉,如果我在排队时,像张大千大师那样,虚心地接受了那位同学提出的建议,就不会落得这样的结果。真的是不要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就轻易骄傲啊!

现在,我读了张大千大师的故事,深切地感受到张大千大师的谦虚品质对他今后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以后不管在什么方面,都要脚踏实地,并虚心接受任何人提出的正确建议,还要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像张大千大师那样不断进步,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二篇、百年巨匠观后感

张大千观后感

读《百年巨匠:徐悲鸿》有感

上学期读了《百年巨匠:徐悲鸿》。这本书是以独特视角全方位展示享誉世界画坛的艺术大师的系列人物画传。本书以大师不同的曲折命运为经,以大师在艺术上的孜孜不倦和“一意孤行”为纬。以生动的故事写实和欣赏传奇的生命之旅和罕见的艺术创造。

让我先来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时代造就悲鸿”前言部分概括了大师不平凡的一生,这个年轻人就是——徐悲鸿。

徐老出生贫寒,父亲是一名乡间画家,从小他就随父亲习画,为了学画,他饱受艰辛,被人嫉妒,被人侮辱,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始终记得他的语文老师对他说的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老凭着他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终于踏上了画作的高峰。而且徐老还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爱惜人才,甘当伯乐,以极大的热情发现和扶植有才能的青年,为他们创造成材的机会。徐老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国家的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内容是: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他说:“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他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从此,他更加奋发努力,他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终于用实际行动让外国学生心服口服,那个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后,非常震惊。外国学生找到他,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那个外国高傲者是谁,我不知道,但是励志用行动反驳他的中国人,相信你也知道吧!是的,他就是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的美术大师徐悲鸿了。

小学美术教材里提及徐老最擅长画马,画的马是何其的出神入化,当时我也开始对徐老的马感兴趣了。徐老经常画马,因此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哒哒,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时他的心就像和马一起在驰骋。在这我不得不讲一个徐老爱马的故事: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得非常好。当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徐老忽然对马车夫说:“这个给你。”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的一幅《奔马图》(这幅《奔马图》中:马四蹄生风、精神抖擞、豪气勃发,而且仰天长啸,有着不畏艰难的气概)。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马车夫眼角湿润了,连声说:“我碰到好人了!谢谢老爷,谢谢老爷。”他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徐老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了。因为徐老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马车夫对马的爱打动了他的心啊!

马,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是民族振奋的象征,执着于现实的徐老不厌其烦地画马,正是因此感而发,尽抒胸臆。同时,马也最能反映徐老的个性,最能表达他思想

感情。徐老的马受到人们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表现出来。观赏徐老的各种马作图,无论是三骏图,六骏图,还是八骏图,哪怕是单马,亦或是双马,都是永不屈服,高昂着头颅,恣肆奔腾。这些就犹如一声摧人奋进的呐喊,向我们心底深处的倦意摇旗呐喊,向我们摇摆不定的决意呐喊,将所有信心不余丝毫地唤醒。

徐老画马无需多么细致的勾勒,只大块富有变化的灰墨已经足够;无需多么繁花簇锦的场景,只一页素纸,几撇淡草已经足够。每一匹马都是那么坚强有力,挺起高昂的头颅,一双俊目如电,饱含一股凛然傲气,鬃毛横飞如竖,四肢强健有力,在原野上奔驰,直踏起滚滚巨浪。画家爱国的热情,与对梦想信念追逐,在一笔一画里充分地流露出来。因为有爱所以这么的激情,因为饱含深情,所以有那么飞快、激昂的笔触。这是画家对梦想的呼唤,对黑暗压迫的倔强反抗,更是对自己所爱的这个国家、这片土地喷涌而出的爱呀!

凝目赏画时,仿佛可以清楚听见,这些生灵们正踏着急急的马蹄,伴着雄健的嘶鸣,穿透薄薄宣纸,跃进我们的心灵深处。所以总会不知觉间陶醉在浓墨的激情里,被它的力度感染,思想跟着马共同向前奔腾。这些烈马,无绳无疆,恣意狂奔,步子是这样的痛快淋漓,健壮飞腾的力度让人向往,狂放的姿势让人沉醉。这样的马看多了,也想将自己心中的奔勇放出来,凭它在短促的生命里放歌﹑飞腾。不求千里之遥,只求一辈子无悔无憾,做自己想做,爱自己所爱。多想这样无牵绊,为爱、为梦想一路狂驰。只是我们总是为太多无形的疆绳牵绊,牵绊住我们的肉体,我们的思想,甚至有时笑都带着牵强。在命运的路上,我们一直就像一匹马,只是不见那样的洒脱和那样的雄健,一直被自己懒散地放任着,或被无形的绳索牵着,甚至被无形的身影骑着,更多时候,我们只是跌跌撞撞走在自己的路上。我们也有前方,只是不见长久的执著;我们也有激荡的胸怀,只是我们的豪情壮语太过短暂。更多的是,我们太容易满足,一丁点成功就足于让我们喜形于色,自喜沾沾;我们太过脆弱,一旦身陷困难挫折,便会满腹牢骚,步履沉沉。有时一腔热血堆在胸前,却只能四顾茫然。

徐老的一生是坎坷的﹑是艰辛的,作为一名艺术家,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献给国家是何等的伟大,可贵啊!徐老不畏挫折,不怕困难,披荆斩棘,一切困难都甩在身后。他执著坚强的一生,使我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使我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面对现实,如何去赢解困难。我会向徐老学习,以他为榜样,认真严谨的履行自己的光辉职业。

读《艺术大师张大千》一书读后感

感悟一,艺术家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入世界。

张大千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家学功底深厚,他6岁读《三字经》,9岁随母学画。

17岁从内江家里到重庆读中学,后转成都江津中学。青年时期随兄张善孖先生去上海从学者曾龙髯、李梅庵学习诗文、绘画,19岁东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

被大千称为“知吾画最深”的张目寒在《略述大千居士画风之演变》一文中认为:“大千生平画风可分为四个时期:始则石涛、渐江、大风、八大,继则唐、宋、元、明,再次为敦煌风格,近年泼墨已进入世界性了。”傅申则在《张大千的世

界》中将大千艺术分为五期:“启蒙到留学”、“仿古写生前期”、“仿古写生后期”、“西方定居期、西化期、独创新法的泼墨泼彩期”、“老年期。由绚烂归于平淡期”。

1958年.纽约国际艺术学会以其在巴黎展出《秋海棠》一画选张大千为“当代伟大画家”、“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张大千62岁作《蜀楚胜迹》为老年泼墨变法之滥觞;63岁作巨幅《荷花》、《青城山全图》、《瑞士风景》、《瀑布》、《罗浮飞云顶晓日》、《四天下》、《山园骤雨》、《秋山图》等泼墨山水。紧接着又以泼彩法试作《观泉图》。张大千68岁后“作风大变,泼墨泼彩,大行其道”。71岁作《杏花春雨图》、《泼彩青绿雪景》;1974年,他被美国旧金山版画制作中心提名“驰名世界的张大千”;1976年,台湾教育部颁赠他“艺坛宗师”匾额。

感悟二,中国的书画是一家。1920年,张大千从日本回上海拜曾熙学习书法,后经曾熙引见拜临川李瑞清为师研习书法。大千以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学业突飞猛进,形成自己细秀,方平,略带隶书味书风,三十年代以后,张大千书法酝酿变化,转学多师,学习魏碑,参以宋代大家黄山谷笔势,学习石涛笔法劲健、不拘一格书风。他的书法不追求表面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力与感情相融合,平中求奇,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笔力遒劲而秀逸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大千体”。

张大千21岁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世人称其为“大千居士”。大千在绘画上的传统功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清代石涛开始、对八大、徐渭、郭淳、宋元诸家、敦煌壁画,由近到远,逐一潜心研究。

感悟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对画家非常重要。张大千在读书上用功甚苦,知识渊博。他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他常对人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这种读书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

张大千重视读书也重视游历,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他说: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经历多才有所获。“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大千偏爱黄山,“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

感悟四,东方可能比西方更有艺术。张大千有著名画论:“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起了分别。

毕加索曾学习齐白石。张大千证实在与毕加索会见中,“落座甫定,毕加索捧出五大本学习中国画的习作,全是学齐白石的,请他指正”。毕加索听完张大千关于中国画笔墨之道的介绍后,开门见山地问:“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继而他进一发挥道:“真的!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而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他40岁在东方道教圣地青城山潜心修炼、读书作画,继而又游历佛教圣地峨眉山作画;43岁后,他北上兰州,在世界著名的敦煌临摹壁画两年有余,这是任何一个西方画家难有的人生经

历和难以享受的福分。

大千正是从学习“民间画”出发,先后遍习中国“文人画”、“敦煌画”、“南北宗”,“尽取前人之长而自创新面”,最终创造出独具自家特色、独立于数千年画史的泼墨泼彩画风,正可谓“独自成千古”。这一过程,“大抵艺事,最初纯有古人,继则融古人而有我,终乃古人与我俱亡,始臻化境。”每一阶段,从“临摹”入手,先求古人规矩法度,然后再“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即“写生”,最后创作。张大千观后感

感悟五,民族、时代、社会是产生艺术品的关键。

张大千母亲曾友贞擅长绘画,长兄张善孖擅长画虎,这些都给大千带来了艺术熏陶。张大千从仿作古画到敦煌面壁,一生饱受指责,从“画荷圣手”到“飞扬世界”,他的作品又被极尽追捧,从巴西的艺术基地八德园,到台北双溪的摩耶精舍,张大千的身边总是群英汇集,谈笑鸿儒。张大千一生喜好云游四海、有侠客气,他以一己之力,实现自我,耀我中华,堪称伟大。

第三篇、艺术鉴赏课后感

张大千观后感

课后感 这么好的一门课,可惜这么快就结束了,现在要写这些课后感想,脑海中滞留的课堂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又仿佛现在一抬头就能看见老师站在讲台上挥洒自如的讲课。

这门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很愉悦,第一次上课就让我对这们课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随着对这门课深入的学习我对它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每一次上课我都激情满满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和讲解自由自在的遨游在广阔的艺术长河中,上这门课不用做太多笔记,只要用心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下去,就会轻松快乐的吸收到好多知识。

这门课是由我们学校美术学院的**老师开设的,*老师是一个散发着艺术气息的老师,她的言行,她的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她是一个很有艺术涵养的人。所以在课堂上她带领我们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在里面我们尽情畅游,尽可能的多感官的感受着艺术的气息与魅力,真是让人赏心悦目。藏匿于心底了,直到消失成为曾经的幻想而已。但我一直都认为这是曾经陪伴过我的美好的东西,我一直都感谢着这个曾经的幻想。

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哲学上说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思想在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而这门课程就像天上的北极星,它指引了我在艺术道路上的方向,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了解到不同的绘画思想,绘画风格,开阔了我的眼界和思维,使我少走弯路趋吉避凶。

很深刻的记得老师在讲不同艺术流派的时候,那张用屎摆出来的英文字母,我不知道作者是怎么理解艺术的,但在我心里艺术是美的,艺术不是他说的那样是人们的排泄物,是人类用来宣泄情绪的工具。还有坚持问题要靠武力来解决的超现实主义等等,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可能还不太能够充分的理解这些艺术流派的审美观念,但至少让我开了眼界,让我知道在在另一个侧面对艺术也有不同的诠释。

老师在课堂上也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古今中外著名的画家、艺术家。让我们尽可能多的了解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达芬奇、梵高等等这些人的故事以及作品。让我们明白艺术品的价值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而已,更多的是其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所体现的意义。让我们懂得多角度的去欣赏一件艺术品,而不再是只是停留在视觉享受的层面上。让我们知道这世上不只是物欲横流,还有一批批耗其毕生精力追求艺术造诣的人。同时也教会我们去发现身边更多的美好。当真正的领会到老师的话的含义的时候才觉得其意味深长。生活中真的不是因为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细细咀嚼这一句话,何尝不能说这也是一种感悟,这也是一种修身养性呢?

通过这短短几个月的学习,让我对艺术,对人生有了很大的感悟。艺术就像海洋,胸襟是广阔的能纳百川。身边并不缺乏美,人生本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感谢老师,感谢这门课程。

第四篇、3D画展观后感

张大千观后感

(优秀奖) 3d画展观后感 早就听过3d电影,自己也亲身体验——带着3d电影专用眼镜看过。画面逼真,十分刺

激,但是,3d画展?可没有听说过,是不是也要带着3d眼镜看呢?带着许多疑问,我进入

了这个展览。

工作人员直接领我和表姐进入了展厅内,随后便关上了前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奥巴张大千观后感

马”总统,“奥巴马”站立在那儿,友好的伸出右手,逼真的样子仿佛真人般。我也伸出右手,

“咔嚓——”,和“奥巴马”来了个“友好合作”。 接着我看到了一张画,上面有两个翅张大千观后感

膀,看起来十分华丽,用现在常用的词来形容就是“高大上”。表姐这时便迫不及待地奔上去,

让我赶紧拍。不得不说,这个3d画展虽然用肉眼看的立体感不是很强,但是照片的效果却是

杠杠的——十分立体。张大千观后感

继续深入展厅内,许多充满了创意的3d画接踵而至,如同一个3d画盛宴一般,奇思妙

想与3d画结合起来,给人无限遐想:流着口水,张牙舞爪却被从画框里拉出来,眼神中似乎

还隐藏着不甘;马戏团的小丑魔术师变出了一帽子沉甸甸的美元;巨龙在破碎的浮空岩石中

穿梭,翱翔;坐在公园长椅上聆听着白裙天使的美妙的小提琴演奏;与北极冰屋外怪叫着扑

进来的北极熊”生死一战“;提起山水画卷却一不小心让其中奔腾的河水倾泻而出;福安名

小吃店的厨师用力地把一笼包子抬起;拿着消防队的泡沫灭火器对着画框中火龙喷吐出的火

焰一阵乱喷??

每一张3d画都是设计师的独特想法,不同的画有可以不同的姿势,相同的画也可以有不

同的姿势,为了不与别人的创意重合,倒是想了不少姿势。3d画展还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兴

趣,有的小朋友还兴奋地说:”我长大也要做一个3d画创作者!“ 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我们这些祖国的花儿身上,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国家,为民族争

光!篇二:画展观后感 画展观后感 篇一:画展>观后感 共青城市“两会”隆重召开之际,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市

政协委员曹文军个人画展被安排在了“两会”主会场的入口处,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共青

城市第三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既是共青城市高度重视文化艺术

事业的具体表现,也可谓是为“两会”胜利召开而锦上添花之举。 在曹文军个人举办画展期间,共青城市委、市政府领导及“两会”代表与员,利用休会

时间观看了曹文军近年来潜心创作的66幅国画作品,其中包括写意山水、工笔花卉等种类。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曹文军的山水画创作,不仅严格遵循中国画的传统,留足了空白,

真正做到了“以白计黑,虚实结合”,其作品更是若现“云在山中飘,水在石上流”之感;而

且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爱艺术,也爱大自然。 爱艺术也爱大自然的曹文军说,因儿女们都在共青城工作,在星子县中学从事了大半生

教师职业的他,便和老伴搬到了共青城里定居,也正是定居共青城后他发现,共青城优美的

生态环境让他和老伴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同时,也再次激发了他书画创作的激情。于是,

他又开始潜心研习中国画,加上长期对自然山水的情有独钟,因此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投入了

更多的精力。 由于儿女们在共青城工作都不错,收入也不菲,加上他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没有任何

生活压力的他在订阅《中国书画报》供自己刻苦研习的同时,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游山玩水”,

走出去与书画界的名家们交流学习,并先后参观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等各大美术馆和书画展,

仅去云南省参加书画展就有10多次,尤其是在参观张大千画展时更是让他大开了眼界;在昆

明市他还拜访过云岑书画院院长及其他画院多位着名山水画家,使他的山水画创作同样受益

非浅。

说到此次在市“两会”期间举办个人画展的初衷,曹文军说共青城市是一座知名高很高

的绿色生态美城,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也要同步才

行,作为一个分享了共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普通市民,同是又是一名市政协委员的他,

觉得共促共青城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是每一个文化艺术创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曹文军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市“两会”期间举办个人画展之举,市委、市政府不但高

度重视,而且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更是给了大力支持,让他感动的同时对自己今后的创作更

加有了信心。他表示,在今后的国画创作中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会融入

更多“大美共青”元素,用自己的画笔记录并展现共青城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篇二:画展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主题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年少的

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我怀揣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 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

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

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

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十分美丽。左侧一朵荷花含苞

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

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

气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开。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十分生动可爱。看到这

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觉得,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这次画展,我真是

受益匪浅! 篇三:画展观后感 12月18日,我一天参观了两个画展。因为是本市非名流画家群作品展,也就是每年年

终 照例举行的文化政绩展示。所以我就不邀请朋友 同行,只是自己一人随便走走看看。 我先去南溪山看市美术馆的《首届桂林市十二县美术作品联展》,然后出来南溪山公园门

口乘11路 公交车到终点站,在七星公园门口的桂林市展览馆看《桂林女子书画研究会书画

作品展》。观展的人不多,每一个展览场地,走一圈也不过半个钟头。 《首届桂林市十二县美术作品联展》获得金奖的作品是一幅油画《古镇》,画面是古民居

和石板巷道。画面的色调有旧居情调。但是,色彩的明度、纯度缺乏丰富区别,只是在笔触

大小和明暗上下了功夫,所以整幅画面就感觉不到纵深和色彩透视的对比。作者用笔画出的

石板路也没有用油画刀画的那种坚硬质感,缺少响亮强烈的虚实对比。当然,这只是技术层

面的观感。至于画面氛围蕴涵的作者人文历史心态,那将是更高一个层面的内涵了。对此只

能偶遇而不可期待,更不能迷信权威专家的应时高论。 这一帖评论的意思就是:学摄影(其实学什么都一样)只能跟老师 学技术技巧的基本功

夫,一但到了艺术处理和创作的层面和领域,就绝不能再迷信老师(特别是自我 感觉永远良

好而又好为人师的所谓权威专家)的指手划脚。老师的指导和建言,只能作为自己终生学习 的

参考意见之一。一定始终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感觉,才能走好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这就像我

们对待家中的父母 一样,父母虽然是我们的至亲至爱,但我们要想获得比父母更成功 地自

立,那就既要深藏并尊重父母的爱,又要修正甚至背离父母教导的人生 经验 ,才能获得比

父辈更大的成功。如果人生永远停留在严父、慈母和恩师的襁褓中,那自己天赋独立的生命 就

会永无成熟之日。

社工11-1班 庄梦然 110602113 2013全球3d电影主题视幻艺术展以国内外3d电影主角形象或经典场景为视角,由饰饰

如意视幻3d艺术国际水平的专业团队历时近一年时间倾力创作,由广州市鼎坚文化传播有限

公司承办护航,2013年10月1日将在广州北京路光明广场六楼震撼开展! 视幻艺术简介

视幻3d艺术是3d街头艺术一种,历史是起源于70年代风靡欧美的视幻艺术,打破立体

绘制与二维视觉界限,让观者视觉与平衡感产生“错觉”。是一种融合设计学、几何学及心理

学的艺术形式。

视幻艺术将普通的平面介质变成3次元立体介质的视觉效果,将传统绘画概念转变成全

新的艺术形式。再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与现代生活元素,另其不仅可以观看,更可以生临其境

亲身体验。无论儿童、青年、老年各种群体都可轻松参与,通过摆出各种pose与画面结合拍

摄,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收获惊喜不断。在这里游客就是导演,又是画中的主人公。 视幻3d艺术的亮点

震撼:所有的油画将给人带来超越现实,身临其境,内心无比震撼的视觉效果 惊奇:您

在参观中会惊奇的发现所有的油画都是如此的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互动:每一幅油画中的

人或物都可以和参观者进行非常完美别致的互动和交流 创意:鼓励每位游客发挥自己的想象

力和创造力,融入画中,成为画中的主角 错觉:“眼见不为实”是体验馆灵魂所在,给游客

创造了如梦幻般的错觉世界 观看方式 1、用心欣赏,发现每幅绘画的特别之处,我们所有的绘画都各有千秋、各有玄 机;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让自己彻底的融入到绘画中去,成为画中主人公;

3、用您的行动诠释新的故事,请不要单纯的欣赏和观看,而是需要您与画中的 人或物进行互动、进行交流、进行沟通,挖掘您的思想和意境;

4、所有的三维立体油画都可以触摸,当然还可以摆出各种pose进行拍摄;

5、每一图画角度不同、位置不同,会给您意想不到的奇妙观赏效果,要用心选 择好;

6、我们体验馆里的绘画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真实又错觉,请您认真听我们优 秀讲解员的介绍和示范,同时发挥您的创意和想象。 拍摄方法

1、尽量带上相机,最好是单反相机。

2、寻找一个恰当位置,让相机能找到一个良好的构图空间。

3、拍摄时不要晃动,以免照片模糊不清,且会失去真实的立体效果。

4、注意掌控拍摄距离远近和角度,同一幅画会有不同的创意效果。

5、避免正面灯光的反射,找到最佳拍摄位置。 篇五:3d画展活动方案 3d画展活动方案

一.活动概述

1.活动时间:待定

2.活动地点:待定

3.活动主题:3d画展——带着心跳去冒险

4.活动目的:增加现场人气,促进销售

二.推广思路

1.论坛话题推广

三.活动形式:线上参与话题讨论报名+线下摄影比赛

四.活动内容:

1.活动前期线上宣传“xx项目3d画展——带着心跳去冒险”,网友参与话题讨论,并且

通过宣传报名渠道参与活动现场。

2.活动现场:主要以到场嘉宾拍照为主。

3.活动后期话题再炒作:#3d照片创意大pk#,在话题中参与者上传自己的画展照片,选

出最佳创意奖三名并颁奖。

第五篇、水墨艺术感想

张大千观后感

水墨艺术感想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水墨艺术,它让我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使我受益匪浅,这是我们平常接触不到的。

水墨画也就是中国画,以墨色为主,以丹青色彩为辅。1840年前为古代水墨,以后称为现代水墨。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我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学习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到:水墨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之,浓、淡、干、湿、焦。南朝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提及到的六法为:气韵生动、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水墨画侧重于“气韵生动”追求意象表达,传神尽在阿堵。还讲究中锋用笔,十八描。

当然这只是我了解的一小部分,既然要学肯定还要有作画的工具了,我们也要学习一下来点文人气息。笔、墨、纸、砚、那可是缺一不可的呢!首先笔:有湖笔、宣笔、还有江西进贤之笔。墨:北京一得阁的,油墨,松墨。纸:有生宣和熟宣,主要看加没加矾。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砚四大名砚等。工具齐全开始作画,水墨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由于我们是初学者老师先从最简单的教我们。

我们画了竹子、牡丹、荷花、荷叶等,虽然画的不好但是我们都很用心的画着,在课堂上一遍一遍,一张又一张,不画不知道原来水墨画不容易的,用笔,墨的浓淡,真的难呢,看来画一幅好看的水墨画要花的时间和精力可不小。看了几位大师作画,那笔可是游走于行云流水之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呢,后来我们又学习了画水墨的一些技巧,那是我想不到的做法。用洗衣粉、用盐等就可以做出肌理效果还不错。我们尝试了几遍,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原来还可以这样。我们还看了关于水墨的动画制作,这种形式很有意思记得小时候就是看小蝌蚪找妈妈,现在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这种就是有中国印记的国产和日本动画完全区别开来。在这17周的课程中我还知道了许多文化大家如:朱耷、石涛、扬州八怪、吴冠中、海上三任、郎静山、张大千等。

之后我们做了一张水墨海报,第一次做水墨海报,我们都想把自己认为好的用在里面,要选择好的素材,多多的画几张原稿,还让书法班的同学学几个漂亮的书法字。我的海报的主题就是“水墨徽州”用了一个毛笔画的不完整的圆上面留了飞白,然人感觉透气、意犹未尽。在里面是徽州特有的马头墙,马头墙正上方竖写着水墨徽州四个字,还有一个水墨徽州的印章,起初我还在墙上做了一些斑驳的痕迹,我的整幅画面挺简单的黑瓦白墙。我想通过这些传达在古香古韵的徽州在岁月的流逝中给我们留下的是斑驳的印记,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我们应该好好地传承下去。在老师点评时说我的章不对,不规范、想表现的太多,当然也有肯定的地方,之后我又做了修改。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出去写生我们画的风景老师说我以后可以画国画,虽然没有选择国画专业但是通过上这次的水墨课我对中国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中国的审美有大众文化、雅俗共赏、变态文化。我觉得水墨画真的是陶冶情操的,怪不得古代的文人雅士都爱游山,写诗,作画。看看我们那拿笔的姿势就很有范,一看就是文化人。水墨画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涵养,还有文化底蕴。见识有多少,画了就知道。我很喜欢古典的东西,水墨画也是其中的一个,中国的文化还真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韵味还需我们慢慢品读。水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与素描是不同的,水墨是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不能摒弃的、根深蒂固的。它传达着一种特殊的美,雅致,清幽,营造的意境氛围是素描所传达不了的。当然老师在课上讲的是书本上无法找到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思维,我从不了解水墨到现在开始懂得这是一种进步。我现在愿意去自己找寻一些关于水墨的人和画,可以运用到我们现在的设计中去肯定是好的,可以这样说,从老师的课堂上让我对水墨画有了兴趣,感觉到了乐趣,我觉得这也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

第六篇、探析张大千在书画艺术中的创新——有感于张大干先生诞辰110周年

张大千观后感

第七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

张大千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1篇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现在我还能记起原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装着满满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编辑室里人多静不下心,到了夜晚,没人抢编辑机,没有声音打扰,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观赏劳动成果了。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的确,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苦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

成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 ,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爱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着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

艺术品的价钱!

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

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所谓的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浮躁了,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机会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留下哪怕一面壁画。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曹衣出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汇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这与我看到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感觉到是一模一样)。

我最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去形容人所创造的美,我想到的词就是"淡淡的......"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在798们所创造出的东西,那些人在为了美还是为了钱中挣扎的很拧巴,美可以高雅可以质朴可以粗犷但不该是狰狞的、张扬的、纠结的,《敦煌》这部片子里在阐述中国美学追求时用了一词"含而不露",我认为就该是我所想到的那个"淡淡的......"吧。

敦煌的舞蹈是专门的一集,在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舞剧《思路花雨》,英娘反弹琵琶的造型大概算得上是我小时懵懂心灵的美学教育启蒙了,我们的文化总会有些东西慢慢地沉淀在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接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则彼的,其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片子中已经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

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苦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净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精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长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有寓意:雨过天晴了,在保护者的墓地和莫高窟直接横跨了一道彩虹,中间是他们种起来的保护林和奔流不息的大泉河,不需要说什么,这座上天给的桥一直联系着那些保护者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摘一段解说词吧,写得很美:

雨过天晴了,就在墓地与莫高窟之间搭起了一座清晰的彩虹,仿佛要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在墓地的对面,正是莫高窟北区僧侣们修行洞窟,它们也曾经是当年画工们居住的地方。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的大师们在画出了令后代儿女骄傲的不朽作品之后,却终年居住在这低矮的洞子里,病了、伤了、老了,直到默默死去。千百年来,他们的魂灵同样守护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

片尾曲没有歌声,只要乐曲,音乐响起,让人平静,也让人惆怅......

第八篇、读《新华文摘》有感

张大千观后感

读《新华文摘》有感

《新华文摘》创刊于1979年1月,是一本权威的学术论文杂志,里面有“经济、政治、历史、人物、文化、哲学、教育”等几大块内容。2004年开始改版为半月刊的《新华文摘》,囊括的栏目比以前更多更科学了。政治、新华观察、哲学、经济、历史、文艺作品、美术与漫画之页、文艺评论、人物与回忆、教育、科学技术、读书与传媒、论点摘编等是上下半月均设的13个栏目,而法学、文化、管理栏目与社会、国外社会科学、学术动态栏目是上下半月交替出现的栏目,丰富的内容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信息。

今年寒假,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新华文摘》,闲暇时,我便拿出来细细品味。作为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教育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一篇《三个弊端严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作者对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读完之后,我也深有感触。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实际,感觉到现在的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尽管素质教育的提法和呼声很高,但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我国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和家长的宠爱,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学生自然大有人在;有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上比较突出,但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却严重不足;当然,造成我国高等教育重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把什么事情都一概而论。

了解历史、品味历史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也是我的爱好之一,从《新华文摘》中,我又进一步认识了张大千、宋氏三姐妹、韬奋、茅以升这些历史名人,从他们身上,我既感受到了中华优秀儿女的精神品貌,又认识到我们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无形中,它会把我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自然地联系起来,因为只有先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安定、幸福。

感谢《新华文摘》,它唤醒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它剔除了我身上浅薄的部分,给我换上了深沉的内涵;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了解了许多同龄人所不知道的东西。这便是读《新华文摘》的意义所在。我以后还会继续读它,因为,它向我展示出祖国的伟大,也给了我一个伟大的目标――为了祖国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