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感

时间:2021-10-10 13:15:02 二年级作文

第一篇:《《论语》选读之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读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感}.

第二篇:《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经典伴我成长

二年级时,我和爷爷游历了曲阜六艺城。在书馆里,爷爷突然和我说起了《论语》这部书,因为当时我只有七岁,所以没有听说过《论语》。爷爷问我什么,我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对,嗯。”心里却有很多疑惑:《论语》是什么东西?它是一个人吗?回家我查阅了资料,哦!原来《论语》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而编写的一部书啊!《论语》虽然只有简短的二十篇,但篇篇都是精华。

现在我长大了,知道了《论语》是中华文学界的瑰宝。在这部书中,有许许多多让我感受深刻的地方,比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可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人如果没有了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好比大车没有了轮,大车没有了轮,它靠什么行走?”从这里我体会到:“信”多涉及于对人的态度,我国是礼仪之邦,是讲究诚信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无论是处事经商还是朋友之间的交往,信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你在重要的事上失掉了信,将来还会有谁理你?所有我们从小就应该诚实守信。

当我读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时,我深刻的感受到:在做任何事情时,不要不懂装懂,这才是聪明的。如果在日常生活或做作业时遇到难题,别人教给你,{读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感}.

并问你听明白了吗?你要如实回答。如果不明白,一定要告诉他人,假设你不这样做,遇到类似的问题,总是不懂装懂,那做任何事情都会一塌糊涂,学习更是如此。

当我又读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时,我从心里觉得:学习要勤勉好学,不要因为问比自己低下的人问题而感到耻辱。在课堂上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会及时查字典或当场问同学。如果老师讲题我没听明白,下课一定会请教同学,一直到弄明白为止。

虽然《论语》篇幅不长,但其中含有深奥的道理。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点评:小作者有感而写,写出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并能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内容较具体,语句较通顺。

第三篇:《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高二地理 刘忠民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同样的一部著作,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解读自然也不同,也许,同样是《论语》,愤世嫉俗的人读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读出了从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读出了奋发进取,缺乏谋略的人读出了生活的智慧……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后一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读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感}.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第四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精彩赏读二》

弘文学堂课外阅读资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精彩赏读二{读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感}.

一、让我们学习吧

1.【原文】学点什么都好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评析】

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2.【原文】多思考吧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3. 【原文】大智如愚也是种智慧{读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感}.{读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感}.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②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③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