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总结习作及点评

时间:2021-10-01 00:00:00 三年级作文

学期总结习作及点评(一)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与评析——捕捉“动情点”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与评析

——捕捉“动情点”

人文学院 陶德昌 08汉语言文学(1)班 学号:20082101150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

2)强化“学生对动情点”的理解。

3)学生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是动情点,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

4)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学习写作运思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学习方式:观看播放视频,触动心弦播放视频

讨论 何为“动情点”?

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获得情感与心灵的洗礼,基本达到新课标中对于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目标。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心怀感恩的理念。

】::

1、 怎样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自己的“动情点”

2、 理解“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3、 通过具体写作练习,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加深对写作原理的领悟。

1.从例文出发,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学生发言结束后作总结。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与评析——捕捉“动情点”

2.分析讲评习作时,最好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感受分析“动情点”、篇章结构的目的及优缺点,然后让作者自己做答辩式讲解,谈谈大家的发言对他有没有启发,有什么启发。

3.最后老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方法的指导与过程的“生成”相结合,情感品味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一 、 导入新课

1.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诗人塞·柯尔律治也说过类似的道理:“只有动情写成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同样的话在狄德罗那里也可以见到:“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罗丹说:“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作者的“动情点”恰恰就是阅读者的共鸣点。

1 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想想、说说在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动情点。

2、学生齐读名家语录:

文学家乔治·桑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二、感悟:何为“动情点”

“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

很多观众对有的节目主持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不是他们主持得不好,而是他们习惯于只把握一种“动情点”──落泪。单一的动情形式演变成固定的煽情方法,看多了自然就会失去兴趣。实际上,人在不同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尽相同的“动情点”,即使是在同一事物面前,不同的人有时候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个人在类似情况面前也会因为年龄的变化、经历的增多、立场角度的改变而触发不同的“动情点”。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与评析——捕捉“动情点”

人有喜怒哀乐愁很多种感情,当你看见沿街乞讨的人会心生怜悯,当你遇到儿时伙伴时会喜出望外,当你听说坏人坏事时会义愤填膺,当你面对挫折时会沮丧彷徨。更深一步,只是一个“哭”,失去亲人时是伤心欲绝的哭,久别重逢时是喜极而泣的哭,身陷困境遇人帮忙时是感动的哭,有时候甚至是含泪的微笑,那到底是笑呢还是哭?为什么笑,又为什么哭?哭哭笑笑里面蕴涵的是什么?学生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千差万别直接影响到他对“动情点”的捕捉。

知道了“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就应该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

三、探究:如何抓住“动情点”

抓住“动情点”,选取众多材料中的精彩事件就能够形成一篇真实感人的好作文。抓住了“动情点”,就等于抓住了写作的“领子”,就再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说起,或是东拉西扯、乱说一通的情况。

想抓住“动情点”就必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正所谓经历得越多,感受得越多。就好像议论文的写作需要有论据的积累一样,情感体验越丰富,就越能够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就越能够受到外界的激发,产生共鸣的冲动和倾诉的欲望。作为在校生,接触到的人是有限的,经历过的事也是有限的,这些无疑都是他们丰富自己人生经验的障碍,这时候就很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老师可以通过情感移植,不断培养学生心灵的情感小苗,让它茁壮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情素材库,并在写作时让情感自然流淌出来。

想抓住“动情点”就必须学会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有的人过完了就忘了,而有的人却在经历之后有所思索。感情是感性的东西,但感情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作为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感情。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学生看见自己的同学对待家长态度很粗暴,觉得很惊讶,很气愤,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就到此为止,那他的情感体验是浅层次的,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但是他一下子联想起,自己也曾经以这样的口气和妈妈说话,于是眼前那个尴尬而伤心的妈妈就幻化成了自己的妈妈,认识马上上升到了自责悔恨的层面,上升到了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的层面,这就是对生活现象有了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与评析——捕捉“动情点”

四、深入探究:如何再现“动情点”

①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再现“动情点”的方法

②教师归纳再现“动情点”的方法:

精彩细致的描写——打开词语,细化描写

多一些精确的描绘词,少一些抽象的概括词。

多一些个性化的修辞,少一些大众化的叙述。

多一些合理的想象,少一些古板的记事。

分组讨论,分组派代表汇总并将结论进行展示。

五、讨论“动情点” 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1、“动情点” 与文章结构有什么关系?

2、如果只有一个集中的动情点,应放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动情点是乐曲的最强音,最强音形成高潮,高潮要在全曲尾部出现才能余音缭绕,

3、教师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凸显“动情点”,增强文章的力度。

1) 精心剪裁,巧设高潮,凸显“动情点”。

“动情点”决定着全文的高潮,牵动着全文的结构,所以在写作运思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使情感厚重感人;也可以通过调动各种不同的叙述顺序,加强细节描写等方式来“浓缩”文章的结构,使情感更加集中、动人。

2) 集中渲染,画龙点睛,凸显“动情点”。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力量。

3) 细化情景,虚实相生,凸显“动情点”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与评析——捕捉“动情点”

“动情点”只是一个触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景的真实情感。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六、写作实践

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思考是训练学生打开思路的很好的办法。同题作文就是这样一种训练途径。同题作文在选题的时候,可以选择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见到的场景或物品。比如:校园四季、校门前面的一条马路、从教室窗户可以看到的一脉远山等等,甚至可以是即兴的:正在下的一场雨或雪、正在流行的一种风尚(音乐、语言等等)。

要有意识地统计一下学生的思路有多少种,并进行归类整理,做到老师心中有数。在讲评作文的时候也要把所有的思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在自己的想法之外还有很多种很精彩的想法,一方面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能够面对题目产生若干种想法,并从中选取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拿手的一个思路去创作,有选择才有鉴别。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例文展示,用实例说话,告诉学生怎样写是好的,怎样写不够完美,应该如何去完善。把理论糅在实例中,理论也就活了起来。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 这一节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联系紧密,注重了从例文出发,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学生发言结束后作总结时完成知识小结的任务。这样不但可以达到知识讲授的目的,而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所有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实际的,而且对实际具有指导作用。

2.此次教学设计积极呼应高考作文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真切地做到了选修教材教学与高考大纲接轨。

3.思想教育方面让学生又再一次获得了情感与心灵的洗礼,基本达到了新课标中对于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目标

学期总结习作及点评(二)

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习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是极具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为了解决学生“习作难”的问题,多少教师一直在执著地追寻着,不懈地探索着。有人说过: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得这半壁江山者,就可以得语文教学的天下。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常常谈“写”色变。大多数学生一提到习作就头疼,苦于习作,烦于习作。习作时经常是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不清,或是词不表意。语文教师更是苦苦探寻,却始终找不到有效提高习作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习作教学的现状,我们和睦小学三次邀请了衢州市名师、作文教学专家、龙游县上圩头小学校长诸葛建军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

第一篇——分享作文教学智慧 探寻作文教学之道

深秋的杭城,惠风和畅,硕果飘香。在这充满诗意的季节里,和睦小学与龙游县上圩头小学的老师们相聚在一起,举行了以“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的作文研讨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群内兄弟学校的语文老师们,以及各校语文教研组长。

活动分为三项议程,首先由两位骨干教师课例展示,再特邀作文教学名家诸葛老师献课,并对两位骨干教师的课堂进行点评,最后聆听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