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乡村300字 乡村作文300字

时间:2020-06-01 00:00:00 300字

第一篇 感受乡村300字《2016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留住青山绿水建起“绿色银行”

——参观**镇镇心得体会

近日,我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服务管理处支部赴**区**镇参观新农村建设。走进镇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民住宅、干净宽敞的村庄大道、景色宜人的万亩农田让我目不暇接,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以“农民的好支书”李云龙为代表的基层干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农民群众勤劳肯干、对党感恩、热情好客的朴实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深化了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镇这座位于南京最西北,森林覆盖率达42%以上的传统农业大镇、民族大镇,在党中央“美丽乡村”政策的指引下,不仅留住了青山绿水,更焕发出无限生机,让传统农业大镇的青山绿水产金出银,一个个“绿色银行”已初现雏形。面对**镇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我由衷地感悟到: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留住绿水青山,实现持续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近期刚刚颁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再次指出,要“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乡镇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而部分招来的项目对环境污染影响很大,使得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镇却走出了一条用生态农业平衡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巴布洛生态谷便是他们的成果之一。**镇的巴布洛生态谷,项目占地12000亩,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绿色生态食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谷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传统田园景观、北方草原风情和欧洲庄园生活交织在一起,呈现不同的地域风情。除了风景优美以外,巴布洛还利用相对集中的土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实现了循环发展,是让青山绿水变成“绿色银行”的典范。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上。参观中,金磁社区错落有致的别墅、简洁规范的政务大厅、设备齐全的村民活动中心、纵横交错的道路等硬件设施已赶上甚至超过了城市的水平,有的乡亲笑着说,现在日子好过了,住上了别墅开上了汽车,不用种地,年年还有钱拿,都快成“地主”了。但乡亲们也说到,虽然日子好过了,但是由于就业安置、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救助等软件建设上还与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很多农民放弃了农村生活,来到城市打工,这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太符合。而随着生态农业的引入,把农民从繁重的农耕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第三产业就业机会,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但能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城镇化进程,使得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融合发展,城乡差距将越来越小,最终达到共同繁荣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关键要有一批引领科学发展、心系百姓群众的带头人。推进城乡统筹、推动镇村科学发展就是要把农民的“心事”当成党和政府的“大事”来做,把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事”当作各级各部门的“实事”来抓,也只有这样,科学发展才有说服力,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次参观学习中,有两名“大学生村官”引人瞩目,他们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却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他们给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鲜血液,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系列方针政策上有思路、有干劲、有实招。正如一位农民兄弟说得,“大书记、小书记,只要心里想着群众就是好书记。”只有培养更多李元龙式的好支书,造就一支干事有激情、做事高标准、遇事敢负责、处事能坚韧的高素质镇村干部队伍,江苏的农村现代化建设才有光明的前途,江苏的农村才会大有希望。

(编辑:圆圆)

第二篇 感受乡村300字《走进乡村作文》

走进乡村作文

走进乡村作文:家乡的那一片绿

福建省安溪县第十小学 林昕鹏

>我的家乡在铁观音的发源地——西坪。家乡的那一片绿,一眼望不到头。

走进这绿色的海洋,如同鱼儿在海洋中自由地穿梭,又像是飞鸟在绿色的天空里尽情地翱翔。家乡的那一片绿,绿得沉郁,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漾起了绿色的涟漪。

小时候,我喜欢在茶园里玩。走在茶园的小道里,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吹起悦耳的口哨。小鸡跟在我后面,演奏着“吉他”,蟋蟀在旁边打“架子鼓”,鸟儿在天上飞,好像是指挥家,>小狗欢快地摇着尾巴,它们似乎都在为我喝彩。茶园是我百玩不厌的乐园。

家乡的茶园不仅有许多动物陪伴,而且>四季如春,郁郁葱葱。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芽,小草从地下露出小脑袋,花儿张开了笑脸,一切显得更加生气勃勃。茶园里的新芽也不甘寂寞地从枝叶间蹦了出来,嫩绿嫩绿,可爱极了,给家乡的群山增添了不少生机。

夏天,茶树长得十分茂盛,一片片茶叶你推我挤,好像要把它们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各种昆虫与鸟儿的鸣曲奏唱下,宁静的夏天携带着两次收获的繁忙。

>秋天,落叶纷飞,秋风凄凉,并没有带来凋零的伤感,反而送来了一年里最香的茶叶。家乡的茶树依旧那么苍翠,没有枯黄的意思,遥望茶园,定会让你倍感舒畅。

冬天,四周布满枯黄的野草,唯有那一片片深绿色的茶园,虽没有春天的翠绿,夏天的繁茂,秋天的清香,但它们却顽强地挺立在寒风中,为你送来冬天里的一片绿。

这就是家乡的茶园,它四季常青。无论走到哪儿,我都不会忘记家乡的那一片绿。

点评

小作者用细腻准确的语言,温婉轻柔的语调,为文章定下抒情的基调。童年茶园里的欢快、茶园四季的变换,均在细腻的笔触中见真,见情。小作者心中有情,笔下有物,将景与情自然融合,道出了对家乡茶园的喜爱,点出了家乡的特点,一并道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指导教师 陈碧云)

拓展阅读:走进乡村作文指导

福建 傅桔红

在这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把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收获写下来。可以写写家乡的风景,也可以写写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还可以写写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或趣事等等。写的时候,要注意把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老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生机勃勃。看,日月星辰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为平静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绿树红花环绕身边,送来美丽,送来清新;可爱的小动物们与我们和谐相处,共同分享生命的精彩„„世间的每一景、每一物都让你感慨自然界的神奇造化。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田园,感受乡村生活的多姿多彩。

小丫:好啊!这阶段,我回到了乡下老家,刚好遇到家乡下起了一场大雨。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不一会儿,天晴了,太阳出来了,灿烂的光辉毫不保留地撒向大地。在阳光的照耀下,树叶儿已被雨点儿洗涤得毫无灰尘,毫无杂质。

老师:是呀,家乡的雨,就像是一幅画,一首诗,让人留恋。毛豆,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毛豆:有啊,这阶段,我对田园风光的了解就更多了。在我的家乡,有一个荷塘尤其迷人。太阳一出来,整个荷塘就像披上了一层金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荷叶有的像倒扣着的草帽,十分可爱;有的探出水面,站在水中,像个上岗的哨兵,守候在荷花的身旁;有的漂在水面上,像一个碧绿的瓷盘,为荷花收集着雨露。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荷花,点缀在荷叶中间,随着清风摇荡。站在荷塘边,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此外,我还观赏了乡村的山水树木,乡村的丰收田野,乡村的农家小院,乡村的示范果园„„它们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乡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老师:是呀!乡村的一切是那么纯朴,那么自然,那么别具一格!其实,在老师的心目中,乡村的人们更让我难忘,他们淳朴、善良,这也可以是我们写作的好话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乡村的风光、民情更好地写下来呢?

小丫:我想,如果是写乡村的风光,心中一定要有打算,抓住一处或几处的景物重点去观察,这样就有了“主”,写的时候才有目的。此外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比

如可以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写,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按景物的类别写,或者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而且在>写景的时候,还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可以写一写景物的静态特点,也可以写一写它的动态特点。

老师:是的,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并做到动静结合,不仅能使文章更生动、鲜活,而且会更富有感染力。那如果写的是乡村的民情或者是自己的感受呢?

毛豆:这就应该选择自己耳闻目睹、亲身实践得来的来写,因为写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物,才会有真情实感。

老师:是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情感从生活中来,我们要获得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要写“心里话”,不说空话、假话、套话,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情文并茂。那么,我们怎样写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具体,让人一目了然,有身临其境之感呢?

毛豆:写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语和诗句等等。

小丫:写的时候还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并把自己对乡村的情感表达出来。

老师:是的,放飞想象的翅膀,融情于景,情理交融,才能使文章妙趣横生。写完以后,还要注意什么?

毛豆:写完后还要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老师:是的,有句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乡村生活或者是最喜欢的田园风光介绍给大家吧! 《走进乡村作文》

第三篇 感受乡村300字《触摸城市感受乡村》

一、 城市之光

一个人的一生,往往与一座城市或某一乡村、一种行业、一种文化相联系。

我不知道到那一级算作城市。与上海杭州比我们温岭人是乡下人,温岭城区人可以叫我们箬横镇人是乡下人,新河有北门南门,松门的城门还在,都可叫城里,我的老家与箬横街就差一里多路,我们便是乡下人。当时说的乡下人,多的是一种自卑,一种委屈。而说一说乡下猪头,更是一种污辱。

城里人,乡下人,成了两个上下级别的生活空间。于是,从乡下到城市,构成了人们追求的动力。正如某心理学家所言:从低级向高级生活层次发展是人们安全感的基础,是人们奋斗的动力来源。

城市之光,城市之光。城市,人类千百年追求金钱、权力、名誉,追求享受,追求文化的地方。城市,一种高层次生活方式的集散地,文明与潮流的前沿。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从自然洞居到农耕时房屋分散于田野,再由农耕分离出手工业,脱离农田集中居住便成为城市化的动因。城市发展,是人类工业化的标志。

清明上河图,展示的是北宋的都市,见证的是时代的繁华。柳永的一句“钱塘自古繁华”引得胡人南下。

许多大战役,都以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夺取或失陷为标志。李自成灭明,以攻入北京为标志。莫斯科会战、南京沦陷、攻克柏林,干脆直接以城市为名。

千百年来,一朝又一代,兴起、灭亡,又兴起、又灭亡。

乱世则归山,盛世则入城。

城市发展的脚步弯弯曲曲,战争使之步履踉跄。

大都市,大城市,县城,城镇,一级级,一座座,给农村人以层层的压抑。感受乡村300字

三十来年前,我走在温岭县城尚书坊边的那条小溪旁,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生活在这座城市里。

现在居住于温岭市,车水马龙。虽然是县级市,我也算是城里人吧。说优越感,等我住进城里时几乎没有了。在大街上抬头看,可见自己家的窗户。这就是我的家。我用手指着,向别人介绍着。在房价居高的温岭市,我能有立足之地,心中充满踏实与满足感。

三十年来,城市化浪潮滚滚。撤地设市,撤县设市。如今,在浙江地图上,找不到一个地区了,都是地级城市了。台州市,有两个县级市三个地级市区,只剩下三个县了。温岭市版图中,从原来的十大镇到现在全市皆镇。代表农村的乡的编制名称悄然消失在温岭。感受乡村300字

千百年来农耕为主的中国,缓慢地行走着城市化的脚步。没有想到,几千年积蓄的能量,浓缩于这三十年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的偶然机遇,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 城镇户口农村户口

城里人的标志是什么?是居住在城里,是房屋在城里,是工作在城里。三十多年前,农村人要把房屋建到城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房屋是计划经济的,地基是批建的,公房是分配的。分配的条件是有了工作,工作的条件是你应当是城镇户口。农村户口你长大了就到农村捏锄头柄去;城镇户口,你就等着安排到政府部门、供销粮食、国营厂矿、银行学校等单位工作,或者接父母的革命班,也等着房屋分配。有工作,就有铁饭碗了。有铁饭碗,就一生高枕无忧了。城里人,一生高枕无忧。这些城里人,没有贵族的财产,却有贵族的生活质量。

两种户口两种待遇,当时称之为“革命的分工不同”。是不是城里人的标志,变成了有没有一本城镇户口簿。户口又是讲出身的,世袭的,也就是说,是农村还是城镇,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城镇户口的爸爸妈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70年代,老百姓总结世袭户口制度用这样一句顺口溜来感叹。感受乡村300字

城乡差别明显地存在着。

怎样的人有饭吃?解放初期是分到了田地就有饭吃,大家有了土地欢天喜地。后来土地被合作化、公社化化成了集体。再后来发现,城镇居民户口就有饭吃。三年困难时期,饿死的大部分是农民,城里人吃干饭。城里人有粮票饿不死。城里人没有五月荒。城里人的年糕没有黑蕃莳庶糕,那种令人难以下咽的糕。城里人不用吃细糠,没有因吃细糠而便秘的痛苦。当时农村,粮食青黄不接现象是普遍的。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改革开始。感受乡村300字

城市,是温饱的标志。

我是个乡下人。当时,我们对于暑假来临,内心既向往,又躲避。向往的是一个长假,给我们轻松与自由,躲避的是,看着稻子发黄了,心里就发毛。想起大热天,冒着毒日头,

步入滚烫的水田里,想起有蚂蝗叮住时的感受,拔出来时的一股鲜血,以及因皮肤有血气重新步入水中更加吸引蚂蝗叮的心理惶恐,就会一阵揪紧。更不要说皮肤将晒成了古铜色。城镇户口的不用种田,所以他们的腿是白的,我们都叫他们白脚骨。对比之下,我们乡下人就是黑脚骨了。好象黑人白人,天然的待遇是不一样的。那时的婚姻也习惯于城镇对城镇,农村对农村。如同白人黑人按照人种找自己同伴。一个城镇小伙子愿意找农村姑娘,差不多可以选美了。天生城里人不用做苦力,姑娘们明白。

城市,是幸福的标志。不用体力劳动。

有人曾经说过,什么时代的学生最辛苦?现在的学生。他们肩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什么时代的学生最幸福?文革。没有高考了,什么负担都没有了,还可以上街游行批斗。什么时代的学生最自觉?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上半期。还有三十年前刚刚恢复高考之后。因为那些日子里,经济条件差,读书的学生少,读好书,户口转入城镇,就包分配了。学而优则“城”,同学们努力着。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高考热,怕是这个原因吧。

盼望做城里人,就成为我们的愿望。转为城市户口,是孩子们的梦,但这是不可能的。文革时,如果入伍从军,或许回来能安排工作成为城里人,当时从军热怕有这个原因吧。

当时有一个见义勇为者立了大功,被当地政府奖励立功者全家农转非,即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我们便梦想着,什么时候自己有立功的机会。革命的分工不同作为奖品,怕也是历史奇迹。

三、上山下乡

向往城镇,如同向往天堂。当世界大都市林立于地球之上时,我们也处于城乡差距的矛盾之中。所谓三大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工人与农民的差别,城市与农村的差别。缩小城乡差距的方法是什么?是发展农村,还是削减城市?据说,发达国家,50%以上是城市人口。发展城市这是一个大趋势。

出身山野的毛泽东同情农民,拟出了个缩小城市的方法。即把城市人送入农村,称之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泽东说:要缩小城乡差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毛主席一号召,广大青年一响应,要改天换地,战天斗地。城市,是安乐窝,乡村,是战斗的地方。

还有就是在农忙季节,所有城镇户口的人都要支援农业。所有的城里人都要去触摸乡村。学生要放假,教师干部要支农,商人要下乡送货到田头,一切以农业为中心。毛主席说: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大家都明白:无粮则乱。

我们小学时放了农忙假,也下田里挣工分。每当看到支农的教师与知识青年们卷起他们的裤腿,露出雪白的大腿踏入泥水黑土当中,来接受再教育时,当这些白脚骨的腿上被蚂蝗

虰出血而尖叫时,广大农民心里大概涌起了农民伯伯的自豪感,或许有一丝满足感。毛主席说:虽然他们手上有粪,但他们的心里是最干净的。一个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毛主席的教导下,获得了最大的自尊。

那时还有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贫管会,农民翻身当家作主。就在卖爱国粮时,农民们敢与乡镇干部叫板。我们游泳时,碰上船儿摇过,总要抓住船舷拖自己一阵,很快意的。碰上粮船,是不会去抓的。大家内心已经非常敬畏了,粮船是最大的,最优先的。不然,何以农民是伯伯,工人是老大哥,解放军是叔叔。那是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尊重。为了这份待遇,农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心底里发出“毛主席万岁”的欢呼。这种浓厚的朴素的阶级感情,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城市与乡村,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在经济与政治、实惠与口号之间平衡着,在革命的分工不同的理念下微妙地保持着共存的关系。

四、 放弃土地

纵观历史,土地问题始终是历朝历代的焦点。历史上的革命,往往是与土地有关的。平均地权,让耕者有其田,是平安之本。

我们的改革,也是从土地开始的。文革后不久,农民又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这一次是实实在在吃了个饱饭。

农民们不但吃饱了饭,而且把自己从田地里解脱出来。包干倒户的政策,让原来两个人干的变成一个人干。剩余的劳力出现了。副业就开始了,商业就萌芽了,市场经济从此起步了。全民经商热的时代来临了。一部分人开始富了起来。原来是副业的做小生意变成了主业,作为主业的种田反而成了副业,可有可无了。

富起来的人开始试图脱离土地。精壮劳力,开始经商。有一段时间,我们沿海地区剩下老弱者耕其田。更有人将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户,转送给其他农户,后来是拿钱倒贴给其它农户,即土地白白给别人种,不要一点稻谷,还要贴给人家钱,以交纳爱国粮。这种现象在我们沿海地区尤为普遍。土地是不能荒的。谁家荒了土地,谁家要罚款。乡政府每年都要抓粮田抛荒问题。国家明白,无粮则乱,因此粮食只能是半市场经济,而粮价补贴是有限的,抵不上化肥农药的涨价速度。农民们明白,粮田是一定要种上庄稼的,不管什么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没有饭吃,是农民们忍受了饥饿熬过来的;三十年改革开放,城市化工业化浪潮滚滚,中国始终平稳地发展,也是以农民们坚守粮田,亦工亦农为基础的。如今,城镇周围的土地,成为城市化的对象。政府低价收进土地,房产商高价抛售楼盘。全国房价的一片涨潮中,也是农民们默默地忍受着。

三十年前,我们努力将自己的户口转为城镇,三十年后,在我们沿海地区,努力地将自己的户口变为农村。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内地人,他们不解了。他们还在努力把粮食关系放在城镇。我问:城镇户口现在既不能安排工作,也不能分到房子。除了教育优先权外,还有什么好处?况且教育优先权也是可以用钱买的。他们茫然,只得拿出“如果有意外死亡,城镇户口赔得多”作理由。天哪,现在还有这种事儿?连尸体也还没有平等。

二十来年前,有许多先富起来的人,用了当时的两万元钱买了个城镇户口,放弃了土地权。而其实,此时城镇户口已经不安排找工作了。但信了“政策时时变”的老百姓们,还是觉得城镇户口吃政府的饭有希望。如果一百年后看现在,人们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农民主动放弃土地,用两万元钱放弃土地,把自己变为无产者呢?不明白共产党打天下终于分到了田地的农民,何以追求没有土地的城镇居民户口。封建时代的古人也不理解,那时的贵族是住在城里,而在农村有田产。现代西方人也不理解,他们有钱人是住在农村,而在城里有置业。

三十年城市化,似乎进行了一场奇怪的圈地运动。等到农民们渐渐明白过来时,许多土地已经不在自己的脚下。等到要求补足地价,补足粮食的呼声高起来时,圈地已近尾声了。政策还不知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五、 向往城市文化

城市,是文化的标志。

三十年前,我也“学而优则‘城’”,考上了大学。喜气洋洋地放弃了土地,转为了城镇户口,做起了城里人。

而我的大学,是台州师专温岭教学点,就在温岭师范读大专班。地点在县城北山,我们戏称为北大。

在城里读书,同学们三五成群,把温岭的大街小巷走了个遍。也叫触摸了这座城市。

市三中后面的北山河,是我们游泳的地方。那时的水是清纯的。

北山、塔山,是我们登山与竞技青春朝气的地方。那时的山是整座的,没有炸开。

莞田岭从前是一个岭头,我们每天跑步上山下山,岭北边是一个村庄与一片粮田。现在是一个山洞穿岭而过,洞北边是新建的城区,宽阔的街道。

老大会堂是我们最有美感的地方。所有的电影都是在这儿放的。我们对明星的认识也是从这儿起步的。电影《小花》就是在这儿观看的。刘晓庆、陈冲、唐国强等明星也是在这里进入我们的视野的。大会堂,是男女青年们手挽手的地方,是我们青春启蒙的地方。所幸老大会堂依旧,我有时站在哪儿,脑中就会闪出许多镜头。亲切而又陌生,遥远又在目前。

后来看路遥的《人生》,小说中高加林抛弃农村姑娘巧珍,与城市姑娘相恋,我们是深深理解与坚决反对。从城市姑娘的气质与高加林相配的感情角度来理解,从陈世美行为,糠糟之妻不可弃的道德角度反对。我们几个大龄同学从高中升入大学,从农村转为城镇,有的与

第四篇 感受乡村300字《去农庄和你一起感受乡村的气息》

去农庄和你一起感受乡村的气息 很多时候我们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不是没有想过出去走走,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去哪里,哪里有好玩的地方。其实我们被都市生活的拥堵与快节奏折磨得不要不要的,倒不如选择乡村旅行也是棒棒哒!

在节假日时全家人一起到农庄里享受着蓝天白云,水乡情调,吃农家菜。感受回归田园的休闲乐趣,这样的假期是不是特别值得期待呢?“农村”这块可以贴近大自然到“极致”的土地,是现代城市居民闲暇生活的向往和旅游消费的时尚。农村也成为城里人大节小假的首选休闲之地,或近或远,只要离开钢筋水泥,感受一番新鲜的泥土味就好。

《去农庄网》是是中国第一款“互联网+农业”的大型网站平台和手机APP。它把城市周边的农家乐、果园、苗圃、钓鱼场、民宿、游乐场、生态园、观光园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满足城市居民对于休闲农业和吃住行、生态农副产品选购的需求!城市生活的喧嚣,让从来没有走出过城市的人们感觉到了一种寂寞与烦恼,人们需要激情生活,需要新鲜的事物来调节生活的情趣。走进乡村田园,感受乡土气息带来的舒畅。亲手种植,收获自己劳动成果;品尝农家菜肴的独特美味,唤醒胃,唤醒对生活的激情!

去农庄将带你真正的回归大自然,让身心得以放松,让精神得以重塑,那该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

第五篇 感受乡村300字《写作典型案例:“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

写作典型案例:“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 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为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情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在前面有一段引导的话:“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息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这道试题的导向性是非常明显也是非常及时的。写自己亲身感受的生活本应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觉,就是要写重大主题,要写出积极意义,追求宏大叙事,而对自己身边的细微小事、平凡物件、普通人物引不起必要的关注,勾不起审美的谛视,到作文时就说,我们没有什么材料可写。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明确要求我们对“平凡的生活”来作一个“回望”。这对平时关注生活、喜欢思考的同学来说,是可以尽情挥洒的好题;而对相当多的同学来说也许是难题。有同学面对此题,感到诺大的都市(乡村)无从写起。因为有的同学几年读书,准备高考,除了一心只读“应考书”,平时很少关注身边的一切,这种明确的只为高考准备的心态让他们忽视了身边平凡的幸福和感动,到作文时也无话可说了。

那么,究竟怎么写好这道题目呢?

首先审题,看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所写范围是“都市”的或者“乡村”的。根据导引语,我们知道,要写的是“我们栖息的空间”里发生的与“我”息息相关的“平凡的生活”,而这些“平凡的生活”又是“回望”中引起“我”的“感触和期望”的。而“触摸”、“感受”,则告诉我们,对这些平凡的生活是要进行一定的审视的。通俗地说,就是要经过思考。“触摸”者,接触、抚摸也,就不是一扫而过;“感受”者,感觉、身受也,就不是知其皮毛不知其里。可见,写好此题,需要对面上的生活进行必要的思考。能理性地审视,蕴含一种自己独有的情思,那是最好的了。看似简单的题目,实际在考察考生对生活理解的深度,是很有些层次性的。

其次联想,看有哪些材料可写。题目告诉我们:“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情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这只不过是提醒我们可以侧重选用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罢了,而联想时往往很难断然分开。许多的事,能引发我们真情实感的有哪些?能引发我们深刻思考的又是什么?这又不能不与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和期待有关系,沉积的欢喜、愤怒、忧虑、遗憾、不平等感情在回忆中被唤醒。而这时的思维过程很可能有所学知识的辐射牵连,有所见多处的对比观照。想起的可写的“生活”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总之,都能生发感情,引起思考。如都市的胸怀,乡村的厚道;都市的喧嚣,乡村的宁静;都市的家门紧闭,乡村的大门敞开;都市的现代文明,乡村的古朴原始,等等。一般地,人们往往强调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非常正确;但是,假如换一种眼光,文章很可能会另辟蹊径。住在都市里的人,对某次去乡村感悟很深,以都市人的身份感受乡村,或者常住乡村的人,对都市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写出自己的触摸所得,这样往往可以收到站在山界外,客观看世界的效果。

再次构思,寻找最佳的表达形式。这两个题目还是很大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字数情景下写好文章,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首先,要在广泛联想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再限制,缩小写作切口,可以给题目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以确定更小的写作范围,如“色彩”、“气味”、“交通”、“小路”、“人情”、“喧嚣”、“宁静”、“风景”、“和谐”、“走向”、“气度”、“胸怀”、“精神”,等等。这样,“触摸都市(的精神)”、“感受乡村(的走向)”,选材、写作方向就更集中了,把握起来就更方便。接下来,要选择一个好的突破口或者故事载体。如写“触摸都市(的气度)”,可以从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作为突破口:罗兰英身患绝症,素不相识的宁波人纷纷伸出援手,由此可以引申到“气度”上来;爸爸今天回家很生气地说起他

为一个外来科技人员抱不平的事,也可以引申到“气度”。再接下来,要根据自己所长,确定一种文体来写,是擅长写故事,还是擅长抒发感情,还是擅长纵横议论。写故事,要尽量追求深刻的蕴含和吸引入的情节;抒感情,要有事物寄托,要显得感情深厚;发议论,要有理有据,拓展思路,追求深刻见解和新颖创意,体现思想水平。

最后润饰,选用自己的特色语言。一篇好的文章,语言一定是精彩的。内容不是外在于语言的物质,语言是撑起文章的骨骼血肉。或平实,或典雅,或幽默,或雄辩,或冷峻,或热情„„一定要能够显示自己的语言特色。书面语和口语是有区别的,写成文章,要以让读者产生品嚼的欲望为宜。如:“闻惯了汽车尾气,习惯了排队等待,看惯了人山人海,听惯了车嗡人喧,突然来到的清静,清新得让我无措,宁静得使我窒息。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溪水的哗哗,虫子的吱吱,枝叶的沙沙,构成美妙的合奏,使我有倾诉的冲动。”这样的语言奠定了清新、宁静、典雅的基调,确定以下的文章必然是要去“感受乡村”的清新、宁静、美好,激荡着一种热爱之情。

佳作示例 遥远的抵达 浙江一考生

我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我习惯于视野中充满着林立的高楼,我爱看这个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当我走过那些商业街时,心中是对这个城市的自豪。

而当我敲打键盘的时候,却常常感觉自己听见的是麦穗在收割机下发出的咔嚓声。很缥缈很模糊,那是来自记忆中的声响。

咔嚓咔嚓„„是火车在铁轨上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过来。 小时候,我常坐着火车,去很多遥远的地方。为了抵达城市,我们穿越了无数乡村。窗外,满眼都是金色的麦田,田间堆得高高的麦垛,温顺的牛羊,朴素而简陋的民居和守护着麦田的稻草人。甚至,还能看见阳光倾泻在葵花的花瓣上,花瓣微微颤动,仿佛时光在一瞬间从这一片流向那一片。

乡村就像一个很遥远的意象一样,存在于意识流之中。目光无法达到的地方,就由想象去完成。是的,那些对乡村的记忆已经混淆,在凡·高的画中,在悠远的歌谣中,变得越来越理想化。

歌里,悠扬地唱道: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梦里。发现乡村,就是人们遗忘在远方的家乡。

回头望,乡村,是人最能贴近大地的地方。几千年以来。朴素的人们,背朝着太阳,将自己最忠诚的信仰和最质朴的情感,完全地交付给这片土地。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也越真切地存在。

对城市的眷恋和对乡村的迷恋,始终在人们的血液中纠结。人们每天都在触摸这个城市、触摸着快节奏的生活,然而城市却每天带给他们失望与陌生。当他们疲惫倦怠时,总是向往着乡村,希望能感受到那里原始而质朴的一切,乡村给了他们能贴近大地的安全感。

然而事物总是在变化,楼房被建造成统一的、与麦田不再相符的风格,田间小径弯曲的线条变得生硬。人们看着现在的乡村,露出失望的表情。那些消逝在记忆申的画面,成为心中永远的痛,于是,它成为人们再也无法抵达的地方。

为了抵达乡村,现在的我们,不仅仅是要穿越无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