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时间:2021-09-15 00:00:00 高三作文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2021年的全国两会提出了全面战略,不仅要恢复去年一年的影响,还要发展创新争取进一步取得发展成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吧!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一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乡村产业振兴要特色更要高质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内生动力。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激发乡村产业振兴的潜能,代入互联网思维,实现多元化发展路径,提升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水平。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如果把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放在当地发展,就算短时间内能够带来一定效果,长此以往终会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功亏一篑。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学习的重点不在“鱼”而在“渔”,要学到先进的思路并融入到当地的乡村产业发展中,探索小而特、小而品、小而优的新发展模式,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势能。

走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乡村产业发展也要从起步阶段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一方面,加强农业创新技术与实际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增加乡村产业振兴科技附加值,不能因为产业地处乡村技术就“土”;

另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片面增收。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伴随着春天的盛会召开,新的征程已经拉开序幕。要发扬“三牛”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篇章

每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万众瞩目的“重头戏”。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其中首项议程就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齐聚一堂,亿万人民翘首以盼,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每一个数字都来之不易,每一项成就都是奋斗以成。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非凡答卷。事实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英勇的人民,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总结过去,擘画未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是今年需要奋力达成的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这是“十四五”时期锚定的蓝图。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不管风吹浪打,时与势都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就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从生活冷暖到乐业安居,从教育医疗到公共服务,政府工作报告涵盖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每个人前进的脚步,一定能叠加成国家的进步;

每个人奋斗的汗水,一定能浇灌出丰硕的果实。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聚合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非凡之智,我们的道路必将一往无前,我们的事业必定无往不胜。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走过万水千山,我们自信满怀;

继续跋山涉水,我们信心十足。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宣示的那样,“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我们曾经创造辉煌的历史,我们也必将开创美好的未来。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稳住“最大的民生”今年这么干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强化就业优先,一要稳存量,二要扩容量,三要提质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人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促进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这份优异的就业成绩单来之不易,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民生温度,也证明了非常形势下就业优先政策的有力有效。

当前,中国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就业关乎民生,必须持续抓紧抓实抓好。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就目前形势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就业呈现总体平稳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疫情防控仍然承受“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复杂,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今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仍在15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达到新高。又如,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存在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等现象,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又比较大。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如何稳住就业大局?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

强化就业优先,一要稳存量。主要是着眼于巩固一年来促进就业的工作成果,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减税降费,稳定现有岗位。一方面,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政策,通过保市场主体来稳住就业基本盘。

二要扩容量。主要是挖潜力创岗位,拓宽就业新空间。通过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推动降低就业门槛;

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另外,相关部门还要支持和促进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发挥其大容量、低门槛、高灵活度的特征,这样也可以扩大就业容量。

三要提质量。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企业新型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明显不足,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因此,着眼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常态化、大规模、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还要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的机会。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读懂“如期”背后的中国之治

“新征程再出发”系列网评之八

安传香

3月4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在“两个五年规划”衔接的特殊时间节点,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全国两会如期而至,让人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欣喜与珍惜,更有一种“重装上阵”的力量和信心。

两会如期开幕,本身就是一种胜利。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被打乱了。为了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2020年全国两会推迟召开。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一年后,当数千名代表委员再次在早春三月汇聚北京,肩负人民重托、共商发展大计,是对人民生活和经济运行回归常态的有力宣示,亦是对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胜利宣言。

各项事业发展如期,彰显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我们战疫情、抗洪涝,强改革、促开放,抓脱贫、惠民生,保增长、稳大局,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这份“如期”背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英明决断,有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危急时刻的巨大努力、无私奉献、敢于牺牲,有14亿中国人在奋斗征程上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

答卷符合人民所期,是对人民承诺的如期兑现。百年风雨苍黄,百年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未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到“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着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人民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难,是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创造奇迹的动力来源。

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起点。“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又将开启新征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就要接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一次次的如期抵达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淬炼、成长,中国之治更加成熟;

在一次次的如期启航里,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格局,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14亿中国人民凝聚起的磅礴力量的推动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如期实现!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

韩振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在3月5日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乡村建设一定要照顾农民的感受,体现他们的需求,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我们党历来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在去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就。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因此,在推进农村变革、改善农民生活的进程中,要充分把握“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这一基调,不能都推倒重来,搞大拆大建;

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乡土味道;

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刮风搞运动;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权益。

“为谁干”是定盘针,“怎么干”是路线图。乡村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只有保持历史耐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因地制宜、稳扎稳打,切实把惠及农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内蒙古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70多年来,一代代内蒙古各族儿女,谱写出一曲曲奋斗之歌,书写了一个个民族团结传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改革发展,为内蒙古的发展指明方向。如今的内蒙古,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民生改善更有保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族团结更为紧密,呈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鉴往事,知来者。内蒙古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内蒙古的明天才能越来越美好。展望未来,唯有继续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民族才会越团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力量才会越大,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水平才会越高。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一定会打造得更加亮丽。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两会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需持续发力

作者:耿中元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支持创新发展方面,金融业大有可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因此,应进一步深刻认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进一步深刻认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从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单向支持来看,理论上,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有多方面作用,包括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规避、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手段和渠道;

能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信息成本,促进科技创新;

能动员储蓄,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

能通过便利交换,促进科技创新等。

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相互融合来看,现代经济中,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已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之二。科创金融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金融发展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科创金融是既体现了科技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也体现了金融对科技发展的促进,其发展目的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科技和金融关系的认知存在差异,但当一国发展到特定的阶段,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时,科创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表明科技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是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

持续发力,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部门,也与科创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主体密切相关;

既涉及科创金融理论研究,也包括科创金融实践发展;

既涉及金融改革创新,也囊括金融对外开放。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需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重视科创金融发展的同时转变工作思路。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建设完善具备多层次、多元化服务功能、符合科创企业发展特点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重视既熟悉科技创新又懂金融管理和服务的人才培育工作。同时,转变政府运用金融手段支持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由传统的以监管为中心转变为服务和监管并重,由习惯于直接资助转变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直接资助为辅,由注重项目为主转变为注重科创企业未来发展为主。

促进专营机构做强的同时加快培育市场。在促进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等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做强、优化科创金融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大力推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市场发展,有效发挥国内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市场、债券市场等不同层次市场的融资功能,完善覆盖科创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创新的同时发展新兴金融业态。鼓励并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开发出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多的在线融资产品,试点投贷联动。创新科技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其担保增信作用。同时,在监管部门许可范围内,适度推动银行网点的创新建设,适度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业态,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

加大前沿技术应用的同时营造发展氛围。加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资源在不同科创企业之间、科技资源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普惠性,提高科创企业融资效率,加速现代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同时,打造更多科创金融线上服务平台,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等举办科创金融高端论坛和会议,唱响科创金融发展“好声音”,营造科创金融发展良好氛围。

坚持高质量“请进来”的同时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引回来”。在高质量招引境外专业化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国内科创企业的同时,要推动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助力国内科创企业赴海外开展上市、发债、并购等活动。同时,可设立跨境投资基金,赴海外搭建跨境引资引智平台,通过“海外基金+海外孵化器”模式,推动与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契合度高的高端项目落户国内,实现海外高层次科创人才招引。

开展科创金融绩效评价的同时强化科创金融风险管理。从金融投入与科技活动产出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相应方法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模型,反映科创金融发展成效。同时,推动科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机构科创金融风险分担模式,将科创金融业务、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纳入金融机构绩效考核范围,提升监管科技水平,加强科创金融业务、金融科技活动合规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科创金融风险。

深化科创金融实践的同时加强科创金融理论研究。实践丰盈理论。在不断深化科创金融实践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在发现科创金融发展新规律、探索科创金融工作新模式和新机制、研究科创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科创金融研究中心建设,通过跨机构、多学科的密切合作,促进科创金融理论和发展实践有机结合,有力推动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专家学者看两会全方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作者:韩一军;

赵霞

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这些年我国粮食生产保持了“17连丰”,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总体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农为邦本,食为政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结合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不难看出,保障粮食安全仍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时期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背景下,仍需全方位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首先,对保粮食安全的认识要有新高度。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工作作出许多重要批示,强调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粮食生产必须年年抓紧。这三个“紧”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新高度。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了2021年目标任务,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

其次,保障粮食安全要从根本要害抓起。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做好“两藏”,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耕地和种业放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并且首次提出,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在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生物育种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种业企业创新等重要方面做好工作。一号文件还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各省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总的来看,一方面,我国粮食种子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水稻和小麦单产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另一方面,我国在提高粮食质量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再次,要从全产业链角度保障粮食安全。一般来说,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质量监管、粮食价格调控、粮食消费等多个方面。为了确保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粮食全产业链角度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近年来,一些地方加强智慧农业建设,试点的“智慧麦业”在节水、节肥、节种和增效方面都有亮眼的表现,为其他地区借鉴推广提供了许多经验。在流通加工环节,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在两个统筹方面,要“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过多次强调和批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掀起节约“新食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最后,要强化保粮食安全的制度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开始全面部署落实这一制度,迄今为止,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功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这就要求“十四五”时期,各级领导都要承担起保障当地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层层压实,扎实做好包括粮、棉、油、糖、肉在内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好组织保障。总的来说,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大粮食政策扶持力度,为新时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强大的根本保障。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6%以上”,中国经济有速度更有质量

2021年,中国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今年召开的中国两会吸引全球关注。3月2日起,海外网推出“2021年,中国这样干”系列评论,从经济、外交、科技、民生等多领域解读今年两会。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这是一个全世界期待已久的数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报道称,6%是一个相对适度的目标,标志着在全球经济受新冠病毒影响度过暗淡的一年后,中国仍保持乐观态度。《纽约时报》表示,中国提出经济增速目标对全球经济而言是积极信号,表明中国愿意保持经济引擎的活力。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过去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中国立足国内外形势,罕见未设定GDP具体增速目标。但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为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国充分考虑经济运行恢复情况,2021年重新设定具体GDP增速目标,有利于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各项政策举措的针对性,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有利于综合反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果,为各项评估考核提供依据;

也有利于2021年经济发展目标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不仅有速度,更有质量。6%以上经济增速目标,要放在2021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综合目标中才能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含金量”。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一系列发展目标综合反映出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是拓展发展新空间。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仍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工作报告在2021年工作安排部署中提出,健全城乡流通体系,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等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通国内国外的发展大棋局,不断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

二是重塑发展新优势。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中国不断重塑发展新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在2021年工作安排部署中提出,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突破“卡脖子”难题,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中国经济要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根本出路。政府工作报告在2021年工作安排部署中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举措,将进一步中国促进不同领域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中国经济更多发展活力。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奋进正当其时。中国坚定必胜信心,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二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全国政协委员邢善萍:推动农产品网络直播营销健康发展

人民论坛“两会”全媒体报道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今年的全国两会注定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全国两会作为各方汇集众智、凝聚共识的契机,作为世界了解中国、观察中国的窗口,一头连着社情民意,一头连着发展大计,因而备受关注。

人民论坛网北京讯“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全国政协委员邢善萍建议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发展网络直播营销扶持力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邢善萍委员指出,“十三五”以来,电子商务进农村全面推进,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9万亿元。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决战脱贫攻坚的双重背景下,电商网络直播以“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新模式蓬勃发展,用户规模达3.88亿,网络直播成为农产品销售重要渠道,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但也要看到,农产品直播营销是新生事物,相应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导致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行业管理不健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保障不完善、直播平台抽成过高、领导干部参与代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规范管理和服务发展并重,既要加强监督管理,严守安全底线,又要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发展网络直播营销扶持力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为此,邢善萍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组织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农产品网络直播营销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深入梳理并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对直播营销平台、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商家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对直播营销的准入管理、质量把关、售后服务、收益分配等作出制度安排,对涉及直播营销监管的各部门职责任务作出精准界定,适时制定出台专门法律法规,确保直播营销全流程、各环节有法可依。

2.加强协同治理。农产品网络直播营销监管涉及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商务、网信、公安等部门,既存在职权交叉问题,也容易形成监管盲区。建议建立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健全信息共享、会商通报和联合执法等机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保障难、平台抽成过高等问题,联合开展专项整治,提高监管效率。

3.规范领导干部直播营销行为。建议由组织部门会同纪检监察、网信等部门,联合出台领导干部参与网络直播营销的指导意见,明确领导干部参与公益性网络直播营销的程序规范、纪律要求、产品准入条件、质量保障措施等。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领导干部参与网络直播营销的教育提醒和监督执纪,对收取报酬、推介特定企业和品牌等违规违纪问题,以及摊派购买任务、搞虚假政绩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4.加强对农产品直播营销的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户和乡镇企业开展农产品直播营销的扶持力度,建议由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牵头,鼓励引导地方政府部门从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认证、直播平台搭建、特色品牌推广、物流链配套、售后保障处置等各环节综合发力,构建“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市场参与”的政策扶持体系,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精做优区域品牌。

5.培养乡村直播营销人才。直播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流量红利”,主播的粉丝数量、专业程度至关重要。农产品直播营销聘请拥有大量粉丝基础的知名主播成本高昂,目前活跃在农村本土的主播团队又大多缺少专业化培训,制约了行业发展。建议科技部门将网络直播营销培训列入科技下乡、科技帮扶、农民职业培训项目,帮助乡村主播提升网络销售技能。建议教育、人社等部门探索制定网络直播营销从业人员培训及技能评价规范,为网络直播营销从业人员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农业农村、宣传、人社等部门整合益农信息社、县级融媒体中心等资源,建立农产品直播基地,集中培养扎根农村、靠近农产品原产地的职业化网络主播,提升直播营销专业化水平。

6.强化行业自律。发挥网络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全行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引导网络直播平台、网红主播积极开展直播助农、网络扶贫等公益活动,针对脱贫地区农产品网络直播营销适当降低抽成、佣金、服务费等,推动直播营销收益向一线农户倾斜。同时,鼓励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完善投诉举报受理机制,完善直播行业黑名单制度和信用评价制度,纳入社会诚信考核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要着眼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政策服务,强化联动监管,完善治理模式,努力推动农产品网络直播营销健康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辟数字经济快车道。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享有人生出彩机会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青少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主力军。要培养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根本,身心健康是保障。只有在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才能让青少年更好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使之真正成为栋梁之材。

正确看待戒尺背后蕴含着的教育惩戒精神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修身正己立德,需要从小建立规范意识、规则意识。今年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正式施行,这也引发各界的热议。教育惩戒的实施,不仅能让教师开展合理的教育更有底气,也能让教师通过刚柔并济的举措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护航。

长期以来,教育惩戒缺少可操作的规则,让教育惩戒形同虚设。由于教育惩戒的缺失,其与体罚、变相体罚的界限不明晰,导致教师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致使一些学生自由野蛮式生长成为常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我们要正确看待戒尺背后蕴含着的教育惩戒精神。如何惩戒学生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又不会伤害到学生呢?这才是重拾教育“戒尺”的目标和追求。

当法律法规赋予了教师惩戒的权利,当老师手握戒尺,前提一定是心中有爱。当教师使用教育惩戒时,配套的一定是激励举措,即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时,应给予其正确行为的引导,用鼓励帮助学生改正缺点。

对于家长来说,要更多地理解和信任老师,惩戒不是目的,成长才是目标。当孩子犯了错,面对老师的教育惩戒时,家长首先要静下心来,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共同唱好育人的戏。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在家庭里使用好教育惩戒权,在家里建立规则意识,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脉相承,共同营造孩子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

少些焦虑多点从容

孩子的健康还体现在心理健康上。当前,教育焦虑呈蔓延之势,别人家孩子学英语,我们家孩子也要去学;

别人家孩子钢琴都考完十级了,我们家孩子肯定不能落下……在这样一个状态当中,家长被动去攀比、被“内卷”,最终让家长和学生身心俱疲。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培训班,严重侵占了孩子的休息时间、成长空间。一名学生曾在《时间都去哪了》的作文里写道:“我每天不停地穿梭在各种班之间,没有时间看电脑,没有时间玩游戏,没有时间看漫画,甚至没有时间发呆。时间都去哪儿了?幸福的童年就悄悄地从我的身边溜走了,给我一个快乐的童年吧!”这是孩子发自肺腑的呐喊,可是父母依然难以停下匆匆的脚步,就像一列奔驰的列车,单靠车上的某个车轮,很难做到减速欣赏沿途的风景,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对于辅导班,我持的是不赞成报班意见。如果实在要报,那可以选择体育类的培训班。让孩子动起来、去流汗,让细胞活跃起来,让孩子开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身体健康了,才有精力去学。过早地消耗了孩子的精力,最终只能陷入没有精力、难以全力以赴去学习、学习成绩下降、精神更不振的恶性循环。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热爱学习,那么家长就不要过度关注辅导班,而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人生的路很长,不止在学习上,自驱力是比智力更珍贵更重要的能力。家长要敢于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让他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家长要敢于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暂时落后,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给予孩子纠错的机会。家长还要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当好孩子的成长顾问,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

二是当好孩子的成长引导员,能看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并激励他向下一个小目标前行。

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也是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惟愿教育路上,家长能少一份焦虑,多一份从容,让孩子多些快乐,乐享健康成长。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就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涉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精辟论述。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中央层面、部门层面、省级层面和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五大发展”,在工作中都要予以关注,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同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各地区要找准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又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不能脱离实际硬干,更不要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而道远。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放到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上来。要在已有改革基础上,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必须深刻认识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决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关键在于见行动。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把新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扎扎实实成效。

百年征途谋新篇,雄心壮志启新程。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全党必须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还是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各族人民始终休戚与共、众志成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回望过去,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依然需要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要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高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五十六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凝聚“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6%以上”蕴含“人民至上”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这个弹性化数据赢得了网民一片点赞。

以往,中国设立年度GDP增长目标时一般附上“左右”两字,如今则用了“以上”,同样是两个字,意义大不同。“6%以上”可以拆开来看。“6%”是保底。一方面印证我国经受考验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这个“时”,另一方面也昭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个“势”;

而“以上”,则是说明我们潜力足、韧性强、经济发展回旋空间大,让我们走上坡路、开顶风船的自信和底气更足。

实现GDP的增长当然可以靠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大水漫灌”,可以靠走粗放型发展老路,以牺牲明天为代价换来一时增长;

然而随着“6%以上”底线目标的确立,说明经济发展将更加以人民的幸福感为指向,更加强调GDP的“含金量”。比如,阻止开发冲动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的一大关键。今年《长江保护法》实施,为长江流域立下绿色发展规矩。码头、企业为民生发展让步,给长江留白、为生态让路,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外滩,足足有3000平方米的公园建成,也足以说明,经济指标在为百姓的幸福指数让路;

同时还有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为主抓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新时代的“人间天堂”更美的苏州探索……在发展的天平上,更多倾向民生,这样的发展才更有质感。

事实上,对于经济增长目标的设立,并不是孤立的想当然,而是处理全局的发展考虑。翻开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些因素。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乡村振兴播开新篇,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夯实基础,让发展的大厦稳稳站立。“6%以上”既有经济结构更优化,发展方式更高效,让增长更有质量;

也把改善人民生活生活,让增长更有温度融入其中,蕴含的正是“人民至上”。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经济发展能否开好局、起好步,对“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至关重要。既求发展,也不盲目求发展速度,尽可能避免预期目标在年度之间忽高忽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运行,背后体现的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用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划定全年发展总目标,是真正把“人民至上”融入其中的具体体现。如此,才能引导全国民众沉下心来、埋头苦干,取得全年佳绩,以高质量的发展、用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开好“十四五”新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造更好的生活场景,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6%以上”彰显底气和自信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告这一增长目标,彰显了大国底气、大国自信。

刚刚过去的五年,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克难奋进、砥砺前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17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多项惠企利民指标实现超额完成,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面对肆虐的新冠疫情,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履行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已向69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体现了大国担当。回眸走过的路,每一步都铿锵有力;

聆听说过的话,每一句都掷地有声。站在沉甸甸的成绩单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合格的答卷人,圆满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十四五”的征程已在脚下铺开,我们站在一个更加稳固、踏实的新起点,成功的经验让我们胸有成竹,厚实的基础让我们阔步向前。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坚定不移纠“四风”,大刀阔斧深化改革,强力正风肃纪,无死角地开展扫黑除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项严峻考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尽最大可能地将人、财、物迅速向武汉聚集、向湖北聚集,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也必将创造新的历史。“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14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何愁不能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所定目标焉能不会实现?

当然,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6%以上”的增长目标,看似比较容易,但是我们仍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充分认识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狠抓各项指标落实落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既定方针,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恒心和毅力,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乘势而上,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建设科技强国、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上取得更大实效,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民生红包”最暖人心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企业和群众常办事项基本实现‘跨省通办’”“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可感知、可量化,实实在在、人民关注的惠民举措,一个个沉甸甸的“民生红包”,暖人心窝、振奋人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就业、住房、医保、交通等方方面面,既有制度保障、又有工作抓手。将人民群众的难事、操心事、烦心事作为提质工作的重点,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有力彰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人民群众呼声、心声在庄重的两会会场得到有力表达的实践,如沐春风、温暖人心。

阔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要使“规划图”如期进入“施工图”,变为“全景图”,将人民群众所期所待如期变为现实的红利,如何解决好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这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领导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敢为人先的创新、日夜兼程的实干,在关乎民生问题的“断头路”“中阻梗”等方面多想办法,拿出具体举措治标治本,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政府工作报告为今年工作制定出一幅清晰的“任务书”,要不断向社会释放政策红利,坚持兜底保障改善民生,补齐发展中各领域的短板,让“民生红包”切实转化为民生红利,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建党100周年献出最好礼物。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从两会“小细节”中汲取中国发展的“信心之力”

时间的刻度,标注历史坐标,昭示前进方向。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在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开局阶段,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时刻,万众瞩目的2021年全国两会在融融春日里如约而至。贯穿于今年两会的每一项部署、每一处细节,都事关中国改革、发展、稳定、民生等各项事业,让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犹如一支“强心剂”直击14亿中华儿女内心最深处,为中国未来发展注入更多的“信心之力”。

从“延期”到“如期”,折射出对于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坚定信心。今年两会如期开幕,从去年“延期”到今年“如期”,一字之差,却释放出三个鲜明信号:中国抗疫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中国发展势在必行。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是此次两会得以顺利召开的基本前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通过正风反腐、脱贫攻坚、法治建设、安全维稳等一套“组合拳”,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构建了国家安全稳定和社会有效治理新格局,这是两会顺利召开的重要保证。全国两会的如期召开,充分彰显党中央站在新的起点、聚焦新的征程、锚定历史宏愿,势必要开好局、起好步的信心和决心。

从“不提GDP指标”到“再提GDP指标”,体现了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定信心。纵观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GDP增速预期目标为6%-6.5%,年底实际增长6.1%;

2020年由于全球疫情影响,首次未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年底实际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

2021年又再次提出GDP增速预期目标为6%以上。从“提出”到“不提”,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把重心放在抓好“六稳”“六保”工作上的战略考量;

从“不提”再到“提出”,这又是党中央研判经济形势、把握经济规律,在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的基础上,把重心转移到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的战略安排。“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不是一个小池塘。”这既是对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拥有无穷潜力的无比信心,也蕴涵着对中国经济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坚定信念。

从“数字”到“数字+”,映衬着对于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的坚定信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7个“数字”,勾勒出了建设数字中国的丰富内涵。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化应用覆盖各行各业;

淘宝、微信、美团、抖音,数字化产品联系千家万户;

健康码、电子证照、“线上一网通”、“12123平台”,数字化政务服务人民群众。从“数字”到“数字+”,“加”出了时代发展的新浪潮,“加”出了改革创新的新动能,“加”出了社会治理的新手段,“加”出了民生保障的新业态,数字红利必将转化为发展红利,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跃升。

从“77.3岁”到“78.3岁”,饱含了对于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坚定信心。“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提高了1岁。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概述中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14亿中国人,平均提高1岁,体现着人民的健康福祉,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最好诠释。实现这1岁的目标,不仅是对卫生健康领域的投入和提升,还包括就业、教育、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各个民生领域的全部覆盖、全面提升、全线发力。只要个人和国家一道努力、一起使劲,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这些目标,国家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就一定可期。

全国两会,一头牵着国运,一头系着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从两会“小细节”中汲取中国发展的“信心之力”,我们坚信,“中国号”巨轮必将乘风破浪,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健前行。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三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2021年全国两会习近平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既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健康策略、务实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全力呵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也要做到统筹施策、协调推进,全力构筑守护人民健康“防火墙”,织牢人民健康服务“防护网”,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

制定全周期的健康中国策略。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要从全周期健康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推进和完善相关的机制体制。要牢固树立前瞻意识,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控,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要牢固树立科学意识,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要牢固树立爱卫意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激发健康中国的动力活力。

实施全方位的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要抓好贯彻落实,要结合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期盼与需要,加快推进全方位的健康中国行动。要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在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既要发扬光大传统中医药,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也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一批重要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医保改革,深化医保基金监管制度改革,守好人民群众的“保命钱”、“救命钱”。

汇聚全社会的健康中国力量。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要把呵护广大医务工作者放在首要位置,汇聚健康中国的守护力量。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深入宣传抗疫先进事迹和时代楷模,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关心、爱护,提高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加强医院安保力量和设施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医闹和暴力伤医行为。要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健康中国为人民,健康中国靠人民。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共同维护,才能让健康中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2021年全国两会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向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和各条战线的广大妇女同胞表示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希望广大妇女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华儿女齐奋进,同心共筑中国梦。广大妇女同胞们置身伟大时代、见证伟大变革、参与伟大实践,深知使命光荣、责任艰巨,在各行各业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甘如意和几名家在外地的同事积极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坚守在化验室一线岗位,尽职尽责做好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扎根陕北53年,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和观念,守护百姓生命健康。云南教师张桂梅40年坚守贫困山区创办免费女子高中,改变了1800多名贫困女孩的命运……极不平凡的一年,极不平凡的担当。在这辽阔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大妇女同胞们以非凡的责任担当践行着新时代的巾帼精神。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目标交汇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需要广大妇女同胞们继续弘扬巾帼精神,敢于吃苦、甘于奉献,不怕困难、善于斗争,在新的长征路上再谱新篇。广大妇女同胞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咬定目标不松懈,积极作为敢担当,开拓进取善创新,融个人理想于家国情怀,把党的事业作为毕生追求,努力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使命的辉煌成绩。

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需要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各级妇联组织要承担引领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激发广大妇女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为推动我国妇女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要充分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帮助广大妇女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妇女事业、做好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大重视、关心、支持力度,严厉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维护妇女权益,要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展现新时代女性风采,努力营造“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干事创业氛围。广大妇女要积极行动起来,瞄准目标和方向,认清形势和任务,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向阔步迈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的巾帼精神将焕发别样风采。广大妇女同胞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巾帼精神。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2021年全国两会“十四五”规划

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这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5年规划。

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讨论、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人民意愿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共同行动。随着两会议程的推进,代表委员们聚焦“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一幅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发展蓝图呼之欲出。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纲要草案未设“十四五”经济增速具体数值,有利于引导各方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体现了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定力。纲要草案明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类20项指标,部署了量子信息、星际探测、川藏铁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指标设定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大事难事,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要求,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充分对接。

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从追赶起步,向领跑奋进,我国正进入全球科技创新前沿。“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将大有可为。要关注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挺进前沿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数字经济正成为大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纲要草案聚焦“数字中国”,明确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要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赋能社会治理、百姓生活,点亮“数字中国”,塑造发展新优势。

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亮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纲要草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规划了“施工图”。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才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更好地推动“国内大循环”。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梗阻,让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畅通循环。要以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以开放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强大引力场。

以城乡区域协调并进拓宽发展新空间。“美丽宜居乡村”“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纲要草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描绘蓝图。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城市群为主导带动大中小城市发展,加速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让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必须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

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十四五”时期重大任务。无论是指标设定还是城乡发展,无论是生态文明还是文化强国,从街区制、慢行网络到保护乡村风貌、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这份纲要草案的主题。要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发展和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宏伟蓝图令人鼓舞,拼搏奋斗正当其时。让我们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2021年全国两会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之所以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创造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不忘远大理想、坚守宗旨信仰、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不忘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做到了"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历史是现实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回望初心,坚定信念,勇担使命,力争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我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继续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与现实具有相通性。过去的历史不能改变,但未来的历史可能改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历程,是光荣辉煌的一百年,也是艰苦卓绝的一百年,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历史是现实和未来的一面镜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党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把宝贵经验学习好、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使我们更加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现实和未来的历史变得更加美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历史的道路不是人行道,而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从林。"温故知新,以史鉴今。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实践已充分证明,党的历史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根基与血脉。如今,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用党史成就来激励人,用党史经验来启迪人,用党史教训来警示人,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历史,诉说着过去、定义着现在、引导着未来。"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真学、真思、真用,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党史,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牢牢聚焦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时刻关注群众诉求,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2021年全国两会习近平

正值惊蛰,万物萌发。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这次审议,生态治理问题又成为焦点话题。在谈到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多加一个‘沙’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四赴内蒙古代表团的新亮点。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的污染防治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四次到内蒙古代表团,他曾多次谈及。因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的“万里绿色长城”。长期以来,他一直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次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其中,把生态治理问题推上新高度。

多加一个‘沙’字,是有充分依据的。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如来自阿拉善盟的戈明代表所说,阿拉善约93%的地表为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过去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让群众饱受其害。再比如,腾格里过去污染很厉害,附近省份向沙漠里倒污水。治沙是现实所需,也是民心所盼。

多加一个‘沙’字,彰显的是治沙的决心。我们常说一句话,叫“眼里不揉沙子”。大家都有不小心迷眼的体验,治沙就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痛点”,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巴彦淖尔所在的河套地区为例,想要保护好以灌溉农业闻名的“塞上江南”,有治理盐碱化耕地的问题,也有治沙的问题。所以,必须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综合治理,久久为功。

多加一个‘沙’字,还要多加一分治沙的智慧。针对这点,我们要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比如,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要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内蒙要立足地方实际,依托梭梭林、白刺林等生态基地建设,发展沙生资源精深加工等产业,逆向拉动生态保护。

其实说到底,多加一个‘沙’字是为了从“沙”到“林”,由沙漠变绿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而增强发展的永续力,增强百姓的幸福感,共享绿色发展的生态红利。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报告

“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科研“浮躁症”开出一副“清凉药”,有利于发扬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的学风,促进更多科研人员精心笃志攻克科学难题。

科研攻关,犹如攀登世界高峰,没有一点耐得住寂寞、不骛于虚声的实干劲是不行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科研“浮躁症”开出一剂“清凉药”,让更多的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为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实现关键领域重大突破留出更多空间、时间和精力,形成健康、规范、高效、安全、创新的科研之路。

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犹如小学生,在搞科研时,难免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对名利的追逐,对短平快绩效的向往,对更大平台的追求,各种非科研事务的叠加,等等,都极大地干扰、束缚了科研工作者心无旁骛开展科研的手脚和决心。包括科研工作者在内的有识之士希望能够创造更“纯粹”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一门心思抓科研,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恰恰回应了这种关注和需求。

甘于“坐冷板凳”,须臾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觉悟自觉。“梅花香自苦寒来”也好,“十年磨一剑”也好,国外科研信息的封锁也好,都需要科研工作者能够锚定既定目标,坚持不攻克科研难题决不收兵,甚至有隐姓埋名搞科研的重大牺牲。如果没有这样一点觉悟自觉,难免被外界各种因素干扰,为各种利好所累,到头来,可能一事无成,或者半途而废,即便实现了科研目标,但与既定科研时间,与国际科研阵营科研成果,仍然被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所远远抛在后面,这难免不给科研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因此,确定科研目标后,科研工作者需要坚持步伐稳、措施准、方法实、眼界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钻研科研项目。不管是嫦娥五号项目、奋斗者项目、天宫一号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涌现出了一大批甘于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也因此收获着梅花苦寒后的“香”。

甘于“坐冷板凳”,需要科研支撑力量的有力支持。科研工作者主要任务就是搞科研。但是,在科研工作中,却仍然有科研工作者为科研经费发愁、为各种会议付出宝贵时间、为各种所谓的宣传报道站台,结果,科研工作者科研时间被无形中占据,搞科研有时甚至成了“副业”,让科研工作者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这显然需要科研工作者所在单位及管理部门,能够提供有力支撑。

甘于“坐冷板凳”,需要形成完善的科研保障制度。制度是促进科研工作规范化、高效化的规则体系。形成既科学严谨、又安全高效、既融会贯通、又自立自强的科研保障制度。要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重大科研项目、卡脖子项目等科研上指方向、明路径,解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让科研工作者一门心思抓科研、开阔视野走新路、安全有序交流共鉴,最终为成功实现科研攻关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报告

这两天,大家讨论得最多的都是政府工作报告。认真聆听并解读报告,容易发现几大变“话”让这位“高富帅”变得更亲切和友好了。

变“话”之一:大白话、大众话、明白话。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那必须得是一“大件”。不仅在国内是街头巷尾的焦点,而且在国际上也备受瞩目。为了那阔气的派头,上点“手法”似乎也是应该的。但是说到底,它主要还是拿给本国的人民群众听的、看的,拿来指导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的。因此,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可读性强才是最好的。再加上,十八大以来,包括整治文风在内的反“四风”深入开展,作为“马首”的政府工作报告自当以朴实的马克思主义文风作出表率。所以,近年来,我们都能注意到,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云山雾罩的修饰越来越少了,那些极具专业性的概念、术语和表达方式越来越少了,那些说得比唱的好听的夸夸其谈逐渐消失了,那些哗众取宠的、故弄玄虚的东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接地气、冒热气的“方言土语”、古灵精怪却传播度极高的“网言网语”,是人民群众都能听得懂、看得明的大白话、大众话、明白话。看吧,什么“跨省通办”“平均资费”“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什么“再降10%”“提高到11.3年”“达到24.1%”,无论术语还是数据,不都是老百姓日常之用的“普通话”吗?

变“话”之二:真心话、老实话、坦诚话。在人们的印象中,“官话”的特点众多。要么藏着掖着,要么闪烁其词,有时旁敲侧击、避实就虚,听者须听弦外之音、话外之意,有时掐头去尾,说一半留一半,听众须自行“脑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最高级别的官方文本,说点“官话”似乎也不奇怪。然而,近年来我们却发现它逐渐发生着深刻变化。东拉西扯、冗长复杂、让人不明就里的“茶话”“黑话”“酒话”少了,言之无物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少了,攻守平衡、伸缩自如的橡皮话、弹簧话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言出有衷、言出有实、言出有理、言出有据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真心话、老实话、坦诚话。听吧,“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改进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最是真诚打动人。难怪,这两天举国上下到处都飘扬着激动的情绪!

变“话”之三:底气话、大气话、鼓气话。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只要我们始终做到了执政为民,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做到了为了“一切的人民、人民的一切”而奋斗,就敢于说出托底交底的底气话,就能够说出亮亮堂堂的大气话,就一定能说好振奋人心的鼓气话!反之,就只能弄虚作假、胡编乱造,只能拐弯抹角、蒙混过关,只能大动花花肠子、歪歪脑子,就说不起底气话、说不出大气话、说不好鼓气话。听吧,“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担当作为,实干苦干,不断创造人民期待的发展业绩”……难怪,这两天神州大地处处群情振奋!

政府工作报告变“话”的背后,其实是党和政府初心使命的新时代照见!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报告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没有终点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教育公平发展方面,从扩大教育规模、完善资助体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拓宽教育渠道等方面入手,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了各层级教育更加公平、更有特色、更富活力。

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除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家庭都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仅竭尽所能,想方设法让孩子读名校,而且在校外培训、辅导资料购买等方面也非常大方,尽全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正因为如此,孩子的教育支出已成为很多家庭一笔不小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着越来越多家长的教育焦虑。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在孩子身上实现,都希望孩子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真正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心态,还需要啃掉教育领域深水区的一些“硬骨头”,比如:高考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等。可喜的是,教育部门的深水区改革已经开始,浙江上海等省份已经开始了高中教育和高考制度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成效。“十四五”规划也再次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孩子的成功与出彩,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就像飞机的两翼,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只有两翼齐心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帮助孩子腾空而起。这些年,网络空间关于教育的舆情比较多,不少家长无法深刻理解教育的真谛,不能正确看待教师的教育惩戒,错误地认为教育就是消费,就是买卖。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不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老师对孩子稍微批评一下就“火冒三丈”,要么到学校“讨说法”,要么扬言举报。家长爱护孩子没有错,被批评后心痛孩子也没有错,但如果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孩子就认为伤了自己或孩子的自尊心,那就有点牵强附会了。老师严格管理孩子或批评孩子做得不正确的地方是负责任的表现,如果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做得好的不表扬,做得差的不批评,最终只会害了孩子。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除了国家、社会为孩子的出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还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教育和引导孩子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新时代芳华,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辜负这个美好而伟大的时代,不辜负短暂而易逝的人生。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四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6%以上”彰显底气和自信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告这一增长目标,彰显了大国底气、大国自信。

刚刚过去的五年,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克难奋进、砥砺前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17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多项惠企利民指标实现超额完成,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面对肆虐的新冠疫情,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履行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已向69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体现了大国担当。回眸走过的路,每一步都铿锵有力;

聆听说过的话,每一句都掷地有声。站在沉甸甸的成绩单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合格的答卷人,圆满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十四五”的征程已在脚下铺开,我们站在一个更加稳固、踏实的新起点,成功的经验让我们胸有成竹,厚实的基础让我们阔步向前。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坚定不移纠“四风”,大刀阔斧深化改革,强力正风肃纪,无死角地开展扫黑除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项严峻考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尽最大可能地将人、财、物迅速向武汉聚集、向湖北聚集,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也必将创造新的历史。“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14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何愁不能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所定目标焉能不会实现?

当然,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6%以上”的增长目标,看似比较容易,但是我们仍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充分认识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狠抓各项指标落实落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既定方针,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恒心和毅力,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乘势而上,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建设科技强国、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上取得更大实效,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蓝图呼之欲出,拼搏正当其时

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这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讨论、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人民意愿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共同行动。代表委员聚焦“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一幅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发展蓝图呼之欲出。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纲要草案未设“十四五”经济增速具体数值,有利于引导各方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体现了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定力。

纲要草案明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类20项指标,部署了量子信息、星际探测、川藏铁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指标设定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大事难事,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要求,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充分对接。

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从追赶起步,向领跑奋进,我国正进入全球科技创新前沿。“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将大有可为。要关注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挺进前沿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

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大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纲要草案聚焦“数字中国”,明确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要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赋能社会治理、百姓生活,点亮“数字中国”,塑造发展新优势。

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亮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纲要草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规划了“施工图”。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才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更好地推动“国内大循环”。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梗阻,让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畅通循环。要以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以开放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强大引力场。

以城乡区域协调并进拓宽发展新空间。“美丽宜居乡村”“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纲要草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描绘蓝图。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城市群为主导带动大中小城市发展,加速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让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必须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

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十四五”时期重大任务。无论是指标设定还是城乡发展,无论是生态文明还是文化强国,从街区制、慢行网络到保护乡村风貌、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这份纲要草案的主题。要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发展和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宏伟蓝图令人鼓舞,拼搏奋斗正当其时。让我们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学习贯彻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

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免费接种,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这些民生承诺直抵民心。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得到了很好体现。

民生改善既反映着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更连接着亿万人民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过去的一年,各地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在疫情巨大冲击下保持了就业大局稳定。大幅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对因疫情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新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近600万人,实施临时救助超过800万人次。抵御严重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全力应急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时代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牢牢扭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民生工作成色更足。新的一年,要解决关键性民生,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要抓好普惠性民生,突出热点性民生,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要聚焦兜底性民生,推动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保障好生活困难人员基本生活。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金钥匙”。民生改善依托于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些年,正是因为经济发展了,国家有财力增加民生投入,我们的各项民生事业才得以加速推进。民生改善不仅是发展的目的,在当前,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做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同频共振。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发展、惠民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改革开放,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创造人民期待的发展业绩。

民生连着民心。时代出题目,实干来作答。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道书写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手语“唱”国歌,无声也动人

近日,一则视频刷屏网络: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上,湖北籍的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和她的手语翻译黑虹用手语“演唱”国歌。这一幕感动千万网友,大家纷纷点赞留言:“无声的力量也能震撼人心!”“肃然起敬,愿每位中国人都可以唱响我们的国歌。”还有网友号召:“一起学起来!”

“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这是歌唱家口中的歌,也是肺腑的爱;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眼中的泪,也是笔下的爱。无论是歌声,还是泪水;

无论是歌词,还是诗词,都是对爱的表达,尽管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但主题永远只有一个——爱国。

无声的力量,爱国的情怀。我们之所以被手语“唱”国歌触动和感动,也是因为我们从手语中看到了不同的爱的表达,读懂了相同的爱国情怀,“听懂”了听障人士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每一个人的权利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份爱国情怀都应该被珍视。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开始实施。这既解决了聋人手语使用者规范、统一、严肃地表达国歌的愿望,也很好彰显了对爱国情怀的尊重和珍视。可以说,非常用心、非常贴心,也十分暖心。

多一些共情,多一份感动;

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尊重;

多一些爱心,多一份善举;

多一些将心比心,就能多一份以心换心。面对残障人士,尊重,是比同情更高的肯定。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除了要多一些推己及人和推人及己的感同身受,多一些“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式的自我叩问,还应当多一些真诚的关心和真心的尊重,或者花上一点时间,学习一点手语,努力争取在思想上、情感上和残障人士多一些共情、共鸣!

网络空间需厚植正能量“防护罩”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现如今,每当社会上有事情发生,网络总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在多数情况下集聚的是社会正能量,但也有一些负能量,因此,网络空间需厚植正能量“防护罩”,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值得注意的是,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中,有些自媒体以添油加醋、夸大其词、标题党等的方式进行炒作,目的是为吸引受众眼球,提高点击量和关注度,会有意或无意地发表情绪化言论、极端化观点。少数网民常常以个人标准要求他人,当他人的行为与自己的标准不相符时,就挥舞“道德大棒”横加指责。显然这是对网络空间极不负责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秩序。

对此,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网民遵守互联网秩序,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表达、有序参与,增强辨别是非、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同时,还需进一步细化措施,加强法治保障。要明确网络传播平台的责任,明确自媒体平台、网红达人等在网络传播中的责任,对思想倾向不正确、恶意造谣滋事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同时,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和网络信息过滤机制,要提供正当网络渠道,保障普通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回应网民关切。严惩利用网络事件煽风点火、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行为,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以更好地净化网络生态。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在网络世界里,正能量始终占据着主流,这和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崇德向善是一致的。维护网络传播秩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只要坚持维护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就一定能让网络空间更加健康、更有活力、更有秩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向着星辰大海进发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全色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开启的“天问”火星之旅取得实质性成果,也意味着我们迈出了航天强国的扎实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胸怀航天强国梦想,强化使命担当,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数千年前,爱国诗人屈原创造了一首长诗《天问》,表达出对浩瀚宇宙的向往。如今,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并顺利拍摄到了高清火星影像图,标志着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的追求正一步步迈向现实。向着星辰大海进发,不断探索宇宙中的奥妙,坚持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曾停步,这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努力奋斗的成果。

坚持自主创新,是实现“零”突破的关键所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一系列科技成果,无不体现出中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从最初的“两弹一星”工程到如今的“嫦娥”奔月、“悟空”探秘、“天问”造访火星,中国人走出了一条坚持自主创新的航天强国路。正如中国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总结航天精神:“一切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当年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天问传回高清火星照,标志着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取得新的成就,更激励着亿万中国人继续奋斗向前。

弘扬奋斗精神,让航天精神激励前行。“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这一理念,是激励航天人投身于科技战场的精神动力。无数航天人将毕生所学奉献在航天强国的事业之中,以“虽九死尤未悔”的态度专心科研,以“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态度开拓创新,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态度攻坚克难。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正是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气神,为航天强国夯实了基础,凝聚了磅礴的力量。

航天事业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起步虽晚,但起点很高、难度也很大,计划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三种探测。在到达火星后,还要对预选着陆区乌托邦平原的地形地貌进行详查、对进入火星的飞行走廊气象进行观测。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说,这是我国探测宇宙奥妙的新起点,也是迈向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相信,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探测工程被提上日程。不断勇攀科技高峰,必定能够激发出最强烈的认同感,为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向着星辰大海进发,中国探索宇宙的步伐只会越迈越大。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创造了如今的傲人成绩,更激发亿万同胞九天逐梦的热情。只要我们继续风雨兼程,就一定能够创造更灿烂美好的未来。

数字技术为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近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并就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等工作提出了要求。乡村产业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核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以往的印象中,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元素的广泛应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地的浇水施肥;

坐在电脑前,就能实时查看庄稼的生长情况……原先“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为精细化、高效化的智慧农业生产模式,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

数字技术嵌入农业生产,不仅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脐橙是湖北省秭归县的农业支柱产业,该县大力推进脐橙产业数字化建设,开创脐橙种植管理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农业新模式,18万亩脐橙基地实现太阳能生态管护,5万亩脐橙基地实现墒情与气象监测系统、水肥一体化全覆盖,VR全景直播、区块链技术、IOT物联网数据化、智慧农业大脑、无人机植保、果品数字化分选、钉钉“云品控”等数字技术正逐步推广应用,实施主体和农技人员可以在手机PC端在线查看果园长势、土壤墒情、天气情况等,节省人力70%以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脐橙的生长环境改善后,产量增加了,病虫害少了,品质也提升了。在2020中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秭归脐橙品牌价值被评估为26.91亿元,比2019年增长17.82%。

春光不负,农时不误。这个春天,数字化为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蜜柚幼树如何修剪、芒果花带叶怎么处理、何时给小麦施肥、如何让花生丰收……千千万万个“田野直播间”活跃起来,农技人员在田头通过视频讲技术,农民看着手机选农资、学技术。在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中国农技推广”,38万多名农技推广人员、6000多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提供远程问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唯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抢占数字农业制高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早稻增产”筑牢粮食安全边际

近日传来喜讯,我国继夏粮喜获丰收后,早稻也实现增产。

据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的全国早稻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比2019年增加102.8万吨,增长3.9%,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为进一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中国粮食安全注入强大底气和信心。

事实证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市场稳定、应急管理不断完善,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尤其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粮食市场形势日趋复杂,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国家对粮食供应预期趋紧甚至对农产品出口做出限制,虽然短期内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实质威胁,但仍要提高警惕,想方设法不断增加粮食安全边际,只有这样社会才会稳定,才能腾出精力一心一意谋发展。

居安思危,饮水思源。值得欣喜的是,农业各方面指标持续向好,今年二季度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为98.4,比一季度明显回升4.7点,接近疫情前水平。然而,对于14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固然不需要有“谁来养活中国”的担忧,但也绝没有富裕到可以随意浪费的程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仍然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持续推进“光盘行动”,切实将目光转移到问题发生的源头,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拧紧铺张浪费的阀门,严把源头治理关。

可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当前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划清土地红线,确保粮食边际可靠;

要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富裕,农村经济繁荣,进一步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

要推动农村人才政策不断出台,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创业,推动农村持续集中发展,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当前,只有粮食安全保障了,社会发展才会平稳,“六稳”“六保”才会有坚实的支撑,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上才没有后顾之忧。因此,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加快补齐短板、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改革力度,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以上就是范文112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更多模板范文尽在范文112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