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了中考模拟题

时间:2021-09-15 00:00:00 高三作文

今天早自习的时候,语文老师对我说:“你出来一下,带着你的冲浪。”《冲浪》是我们语文复习资料,全称叫做《中考冲浪》。

老师对我说:“《冲浪》上面有一篇文章提到你了……”说着就开始翻,我激动得脑浆都快融化掉了,因为支撑我一直写作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学到自己写的课文。老师翻到了,指着其中一段对我说:“等讲到这儿的时候你要做些心理准备哦。”

我匆匆瞄了一眼,只看到“神童作家”和“李奥纳多”几个字,就大致知道自己的哪段话被引用了,就是《正在发育》中的一段话:“我以后找男朋友的标准,就是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潇洒如马哥(小马哥),强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我看了之后顿觉无聊,因为这是好几年前的事,而且现在我找男朋友的标准也变了,就对老师说:“哎呀,都几百年前的事情,现在还拿来说。”老师又交代我要做好心理准备,放我回教室。

我偷偷翻到那篇提到我的文章,框在《议论文阅读训练》里,题目是《呵护“童趣”》,一看题目我就明白为什么老师要让我做好心理准备:是骂我的呀!这样说未免有失公平,因为他不是特地骂我,只是在说小孩没有童趣不讨人喜欢的时候,把我当成反面典型而已,我只出现了一段。

一下课,我就跑到同学面前,说:“有人骂我!”说着就给她翻到那篇文章,几千字的文章啊,她就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嘴还跟着翕动朗读,她终于读完了,茫然地看着我说:“没有啊,哪儿有你啊?”我咬牙切齿地拿笔在“十二岁的‘神童’作家”下面重重地画道线,说:“这不就是我吗?”她说:“这就是你啊!”说着又从头开始朗读一遍。

有不少同学已经看了那篇文章,都跑到我座位周围,有的暧昧地问我:“小虎哥是谁?”原来我的那段话中,最后一句“强壮如伟哥”,由于某个显而易见的原因,被改成了“强壮如虎哥(小虎子)”不禁让大家怀疑是不是乳名为“小虎子”的强壮活泼型的我前男友。

还有的忧郁地问我:“你快乐吗?”并准备在我摇头之后和我抱头痛哭,骂我的那个人在文章中说:“没有童趣的孩子,即使在其他方面再有成就,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并在文段的结尾,忠心地期望我“别忙着写小说出名,倒是真该补补童趣这一课”,大概是想让我通过时间隧道回到婴儿阶段,或者至少装疯卖傻重新由白痴开始进化。

不断有同学凑过来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总有热情的同学欣喜兴奋地告诉他们:“有人骂蒋方舟!”有人比较嫉妒我,一言不发就走了。有人说:“我帮你砍死那个人!”还有的说:“那个作者说得对啊!”

上课的时候,我把《中考冲浪》放在抽屉里,趁老师写板书的时候又偷偷地看,看得心里还是蛮悲怆的。想象自己是被误会杀妻弃子,武林各派统一围剿时,被困在光明顶而受重伤的大侠,实在想超级大声地呐喊:“你们到底想让我怎样?!”后来觉得这样太戏剧化,而且会把老师吓坏,就放弃了。

应该说,很多评论文章都把小孩分成两类:“童趣的”和“没有童趣的”,并粗暴地认为:“童趣――GOOD。没有童趣――BAD。”我也明白“童趣”的小孩是什么样子――骂我的人说童趣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而事实上,他们就在我家楼下疯狂消耗体力,快活地跳皮筋,高兴地捉人,愉快地乱蹦。但是他们只有六岁,而且一边抓女生的辫子一边喊着“做我老婆!”我要是模仿他们大概还是有些让人害怕的。

社会自愿地向儿童提供“无知”,准确地说是限制儿童获得知识,正如王小波分析的,是因为“人性本善,但是一到了‘慕少艾(青春期萌动)’的年龄,他就失去童趣,不再是好东西了”。所以,他们要尽可能地延长孩子的童年――并自以为成功地延长了――尽可能地告诉孩子“有些事情你长大了才能明白”。我从小就不相信这句话,就如同我不相信“等到长大的时候才能长大”。

我成长的过程不是受了刺激早早地怀春,而是比别人更早摆脱童稚状态。

对了,那篇文章的后面还有练习题,其中有一道题是:“文章举了反面典型事例(就是我),请你概括,并说明它阐明了什么观点?”我才不给他“概括”,“阐明”呢,我决定不写这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