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中国文化 我眼里的中国文化作文

时间:2020-06-04 00:00:00 600字

篇一:《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龙源期刊网 .cn

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作者:薛仁明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4年第02期

摘要:作者拟从表演者、学者、行者三个角度分析大陆研究及传播国学的利弊,认为中国文化最核心是怎么面对你的生命;怎么面对你的生活;怎么面对你生命里面所有的喜、怒、哀、乐。真正的中国学问一定要具体,一定要面对真实的状态。

关键词:中国文化行者格物致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2-1-7

我本来很好奇主持人吴铁兄会怎么介绍,结果介绍的很精准,他的介绍就是这个人基本上不用多说,三言两语就把我打发了,害我期待这么久。昨天,主持人和另外一个负责的朋友去机场接我,就讲我是这个系列讲座里面极少数的60后的讲者。他们说,大多讲者是六十几岁、七十几岁,甚至上八十岁的。我第一个特殊的地方算是比较年青,虽然看起来不太年轻。我十几年前才结婚,我跟我老婆年龄相差三个多月,刚结婚的时候大家一看都知道年纪相仿。大概过了六、七年,就开始产生巨大的变化,走到外面,都说薛老师你太太怎么这么年轻。这一两年就变化更大,上次我们夫妻俩一起出门,有一个认识我蛮久的人,可是没有见过我内人。我就跟他开玩笑,说这是我“小三”。他一脸不敢相信的表情,我就跟他说:没有了,刚才是跟你开玩笑的,这是我女友了。那个人的反应是:哦!我婚姻十几年之后最大的成就就是我把我老婆照顾到出去人家都觉得像我女儿一样。

九月来大陆二十天,其中有一次到上海去,《新闻晨报》有一个我的专访,那次专访我觉得做的蛮好。后来这个记者又访问了我一次,这次访问的标题很有趣,下标是“薛仁明:搞好夫妻关系就是修行”。他最后的结语讲得很好,他说他从来在听人家谈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几乎没有人碰家庭、夫妻这一块。可是他听我讲一讲,他就觉得好像可以把中国文化跟这一块连接起来,他觉得这或许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出路。我当然没有把它想的这么伟大。今天谈中国文化大多是书斋里的学者,谈的头头是道。可是,真正落实到生活、落实到生命,我们经常会觉得好像隔了一两层。主持人找我过来可能是想让大家往这个地方看看有没有一些新的可能。《看历史》杂志请我在那边开辟一个专栏,他们做的简介,我自己还蛮喜欢的,第一个是作者,第二个是讲者,第三个是行者。这个称呼总算让我找到自己的归宿。我自己基本上把我定为一个实践的人、实行的人。

那从行者的角度我们来谈今天这个题目。大家都知道这么多年来其实大陆的国学热很火,谈国学的人非常多,大至有三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用我的话来讲就是表演者的角度。谈国学和谈企业管理可以用一样的口气、表情、行销方式。从表演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好处是什么呢?他们的行销能力很强,可以

篇二:《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据我的理解,对于文明的态度,我们应该是用文化给岁月留下光彩,而不是强行用岁月让文化延续。

纵观历史,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文明,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罗马等等,在发展历程中被灭了N次,复兴了N次,有的永远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有的即使勉强保存了下来,但你来我往,早已不是原班人马。既能给其所经历的岁月留下光彩,又能完好幸存没发生变质的,恐怕只有中国了。的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延续到今天是有一定原因的。以下是我对此的一点看法。

首先,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何为包容性?就是对其他外来文化的接纳吸收能力。中国文化很容易就能纳外物为己所用,就比如上文“在发展历程中被灭了N次,复兴了N次”,中国人写的文章中很容易就能将其他文字(比如英文)拿来为自己所用,我们平时口头也经常说的“做一个presentation”也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外国文化里面这么做就基本没多大可能了吧,要是英国人写“Many cultures have been destroyed 很多times?”要多奇怪有多奇怪。另外,汉语词库的扩充也可以看做是包容性的一种体现,“天花乱坠”,“三生有幸”,“大千世界”是对佛教文化的吸收,“巧克力”,“沙发”,“台风”又可以看做是西方引进的词语,而“物理”,“化学”,“政府”,“纪律”等又是对日本文化的借鉴,这些外来词汇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难道不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体现吗?

人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不断接纳,吸收外来文化,是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到现在的一个不竭动力。

其次,文化的核心是人,中国人的特点也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具体来讲,恐怕就是“坚韧不拔”的特性了。从远古到现在,中国人面临灭族危险的时候还少吗?五胡乱华,我们挺过来了;蒙古铁蹄践踏中原大地,我们挺过来了(此处没有歧视少数民族的意思,只是蒙古文化与中国文化还是有那么些差距);八国联军险些让中国沦为殖民地,我们挺过来了;抗战八年,我们也挺过来了。中国是一个有无数劣根性的民族,但同时也是一个有无数优势性的民族,坚韧不拔是深深烙在这个民族骨子里面的个性,从来不会想起,但也根本不会忘记,这是一个民族的天赋。而文化也是如此,在中国大地上,霸气点来讲,敢跟中国文化作对的都没好下场。蒙古族想取代中原文化,结果“胡虏无百年之运”,而北魏、满清则是通过使自身融入其中而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坚韧不拔特性的一种体现。

文化发展传承到现在,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显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浮躁,文化的发展也有些变味,我们在这种环境中,更需要保持真我,把中国文化的天赋更好地发扬下去。

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

篇三:《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你知道吗?我其实是一只整天泡在书里的小书虫。现在,请让我一吐为快的给您介绍一下我的读书生涯吧。

听妈妈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书,自打我能够拿起书的时候,整天都抱着一本书,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很怀疑吧,一个还不太大的小孩子,怎么可能会这么喜欢书?我是在看书吗?其实,我真的在看书,但是是在“用嘴看书”,有很多次,妈妈都阻止我“用嘴看书”而我则还是“执迷不悟”不顾一切的用嘴看书。

现在,我还是喜欢看书,并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写字台,只要一没事,我就趴在上面享受“精神食粮”——书,有时还忘了吃饭,而我妈妈常常为了此事生气,有一次,我的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心中的怒火被我这么火上浇油,一个箭步冲过来,把书三下五除二的给撕了。我当场就号啕大哭起来。直到妈妈用胶布把书给粘上了为止。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海洋,让我学会生活的技巧;书是高山,锻炼我的胆量;书是森林,让我能够自理;书是老师,教给我无限的知识;书是园丁;哺育我快快成长;书是朋友,伴我度过难关!

新军屯小学 唐浩天

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咿呀学语开始,书便成了我的朋友,我算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现在,就让我一吐为快地给您介绍一下我的读书经历吧。

听妈妈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书,凡是能抓得到的,不管是有图的还是有字的,整天都抱着翻,甚至用嘴去咬。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很疑惑吧,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会这么喜欢书?是在看书吗?现在想来恐怕更多的是喜欢书的颜色和味道吧。有很多次,妈妈都阻止我“用嘴看书”,而我则还是“执迷不悟”不顾一切抢过来,如此反复,倒也能指认了很多的动物和实物,这算读书的开始吧。

幼儿园时,我没有学过一个汉语拼音,连“a 、o 、e” 都不认识 ,老师带着我们识字,做游戏,读故事,我因此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妈妈带我坐公交车,我能把一路上看到的字都读出来,也闹出了很多笑话,把“限高2米”读成“很高2米”这样的事妈妈能举出一箩筐。

现在,我还是喜欢看书,并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写字台,只要有空,我就趴在那儿享受“精神食粮”——书,有时还忘了吃饭,妈妈常常为了此事生气。有一次,妈妈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一个箭步冲过来,三下五除二把书给撕了。我当场就号啕大哭,直到妈妈用胶布把书给粘好为止。凡是跟知识有关的书,我特别爱看。我像一个茫然无知的小孩,一下子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宝库,贪婪地吸收着书中

的营养,心中的一个个疑问在这里得到了解答。

书是营养,丰富了我的精神;书是大海,让我尽情遨游;书是高山,锻炼我的胆量;书是森林,让我神往;书是老师,教给我知识;书是园丁;哺育我快快成长;书是我的良师益友。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使我进步,读书伴我成长。

与书为伴,快乐同行

新军屯小学 唐浩天 指导教师 赵俊娇

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咿呀学语开始,书便成了我的好朋友,我算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书的依恋也越来越深,书中的文字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现在,就将我的读书经历向您一吐为快吧!

听妈妈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书,凡是能抓得到的,不管是有图的还是有字的,整天都会抱着翻,甚至用嘴去咬。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很疑惑吧,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会这么喜欢书?是在看书吗?现在想来,恐怕更多地是喜欢书的颜色和味道吧!有很多次,妈妈都阻止我“用嘴看书”,而我则还是“执迷不悟”、不顾一切地抢过来,如此反复,倒也能指认了很多的动物和实物,这算读书的开始吧。{我眼里的中国文化}.

上幼儿园时,我没有学过一个汉语拼音,甚至连“a、o、e”都不认识。但是老师带着我们做游戏,读故事,我因此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妈妈带我坐公交,我能把一路上看到的字都读出来,也闹出了很多笑话。曾经我把“限高2米”读成了“很高2米”,这样的事妈妈能举出一箩筐。回想起来,我也真是被我的天真打败了。{我眼里的中国文化}.

现在,我还是喜欢看书,并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写字台。只要有空,我就趴在那享受我的“精神食粮”——书,有时还忘了吃饭,妈妈常常为了此事生气。有一次,妈妈终于压不住心中的怒火,一个箭步冲过来,三下五除二把书给撕了。我当场就号啕大哭起来,直到妈妈用胶布把书给粘好为止。

我像一个茫然无知的小孩,一下子走进了书籍这座巨大的宝库,贪婪的吮吸着书中的营养。凡是跟知识有关的书,我尤其爱看,心中的一个个疑问在这里得到了解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我一直谨记在心。

书是营养,丰富了我的精神;书是大海,让我尽情遨游;书是高山,锻炼我的胆量;书是森林,让我神往;书是老师,教给我知识;书是园丁,哺育我快快成长;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带给我慰藉!

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使我进步,读书伴我成长!

篇四:《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wǒyǎnzhōnɡdezhōnɡɡuïwãnhuà

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zūnjìnɡdeɡâwâipínɡwěiɡâwâilǎoshīqīnàidetïnɡxuãmen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dàjiāhǎo

大家好!

wǒshìhàoxuǎnshǒuwǒjīntiānyǎnjiǎnɡdetímùshìwǒyǎnzhōnɡde我是___号选手,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眼中的zhōnɡɡuïwãnhuà

中国文化》。

yìqiānɡâdúzhějiùyǒuyìqiānɡâhāmǔlãitâdānɡránbùyíyànɡderãn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不一样的人duìyúzhōnɡɡuïwãnhuàyěyǒubùyíyànɡdelǐjiězàiwǒyǎnlǐzhōnɡɡuïwãnhuà对于中国文化也有不一样的理解。在我眼里,中国文化shìyìzuîshãnmìdeɡōnɡdiàntāshìzhōnɡɡuïyōujiǔlìshǐdeyìnɡzhàozhīyī是一座神秘的宫殿,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映照之一,ãrhànyǔshìdǎkāizǒujìnzhōnɡɡuïwãnhuàdeyàoshiyàoxiǎnɡliǎojiězhōnɡ而汉语,是打开走进中国文化的钥匙。要想了解中ɡuïwãnhuàjiùbìxūxuãhuìhànyǔshuōhǎozhōnɡɡuïhuà

国文化,就必须学会汉语,说好中国话。

hànyǔxiànɡyìshànchuānɡdǎkāiwǒzhuīxúnɡǔlǎozhōnɡɡuïwãnhuàde汉语像一扇窗,打开我追寻古老中国文化的mânɡxiǎnɡhànyǔshìyìlǚchūnfēnɡhuànxǐnɡlewǒtànsuǒhuáxiàwãnmínɡdekě梦想。汉语是一缕春风,唤醒了我探索华夏文明的渴wànɡzhōnɡɡuïwãnhuàzàiwǒyǎnzhōnɡbiànshìzhâyìjùjùyìyánɡdùncuîdeyōu望。中国文化在我眼中便是这一句句抑扬顿挫的优měishījùzuîwãiyíɡâtàiɡuïrãnwǒcïnɡwâiqùɡuîzhōnɡɡuïwǒyǎnzhōnɡde美诗句。作为一个泰国人,我从未去过中国,我眼中的zhōnɡɡuïwãnhuàdōuzàishūlǐzàiyìyâyâshīpiānlǐzàiwǒdeshìjiâlǐmãi中国文化都在书里,在一页页诗篇里。在我的世界里,没

yǒujìjiãdeɡēnɡtìmãiyǒuchūnxiàqiūdōnɡwǒmãiyǒukànɡuîrìchūjiānɡhuā有季节的更替,没有春夏秋冬。我没有看过“日出江花hïnɡshânɡhuǒchūnláijiānɡshuǐlǜrúlándejiānɡnánhuājuǎnběiɡuïfēnɡ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花卷,“北国风ɡuānɡqiānlǐbīnɡfēnɡwànlǐxuěpiāozhâqìshìpánɡbïdeběiɡuïxuějǐnɡ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气势磅礴的北国雪景,yîujiānɡwǒyǐnrùyíɡâbīnɡtiānxuědìdeshãnqíshìjiâ

又将我引入一个冰天雪地的神奇世界。

hànyǔrànɡwǒkàndàoyíɡâwǔcǎibīnfēndeshìjiâchūnmiánbùjuãxiǎo汉语让我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春眠不觉晓,chùchùwãntíniǎozhâshìwànwùfùsūdechūnjiētiānliányâwúqiïnɡbì处处闻啼鸟”这是万物复苏的春。“接天莲叶无穷碧,yìnɡrìhãhuābiãyànɡhïnɡzhâshìníchánɡbīnfēndexiàkūtãnɡlǎoshùhūn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霓裳缤纷的夏。“枯藤老树昏yāxiǎoqiáoliúshuǐrãnjiāzhâshìqiūdexiāosâběifēnɡjuàndìbáicǎozhã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秋的萧瑟,“北风卷地白草折,hútiānbāyuâjífēixuězhâshìdōnɡdedútâyùnwâizhâjiùshìwǒyǎnzhōnɡde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冬的独特韵味,这就是我眼中的zhōnɡɡuïwãnhuà

中国文化。

měilìdehànyǔkāiqǐlewǒduìshãnmìzhōnɡɡuïwãnhuàdetànsuǒɡânɡ美丽的汉语,开启了我,对神秘中国文化的探索,更rànɡwǒduìměilìdezhōnɡɡuïchōnɡmǎnlexiànɡwǎnɡhãqīpànruîxiǎnɡliǎo让我,对美丽的中国,充满了向往和期盼。若想了jiězhōnɡɡuïwãnhuàjiùbìxūxuãhuìfānɡkuàizìshuōhǎozhōnɡɡuïhuàzhǐyǒu解中国文化,就必须学会方块字,说好中国话。只有xuãhǎohànyǔwǒcáinãnɡzǒujìnzhōnɡɡuïwãnhuàdebǎokùɡânɡhǎodetànsuǒ学好汉语,我才能走进中国文化的宝库,更好的探索zhōnɡɡuïwãnhuà

中国文化。

rúɡuǒyǒujīhuìyídìnɡyàoqùzhōnɡɡuïkànyìkànkànyìkànwànlǐchánɡ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中国看一看,看一看万里长chãnɡkànyìkànběiɡuïbīnɡxuěqīnshēntǐyànchūnxiàqiūdōnɡdejiāotì城,看一看北国冰雪,亲身体验,春夏秋冬的交替。qīnyǎnmùdǔdàxuěfēnfēidelànɡmànrànɡwǒyǎnzhōnɡdezhōnɡɡuïwãnhuà亲眼目睹,大雪纷飞的浪漫。让我眼中的中国文化,biànchãnɡwǒdeshēnɡhuïãrbúzàizhǐshìwãnhuà

变成我的生活,而不再只是文化。

wǒxǐhuānzhōnɡɡuïwãnhuàzhâjiùshìwǒyǎnzhōnɡdezhōnɡɡuïwãnhuà我喜欢中国文化,这就是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篇五:《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之故宫》{我眼里的中国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之故宫

指导老师:张新沂

姓名:刘亚男

学号:07032410

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本学期初,我选了艺术欣赏这门选修课。虽然是选修课,但是我对这门课还是比较认真的,首要的一点就是我对艺术还是有点感兴趣的。世界各地的建筑,书画,雕塑等等,这些让我打开眼界。看到老师去过那么多的地方,心里很是羡慕,便下决心,以后有机会也要多到外面逛逛,体验一下各地风俗文化,扩展自己的文化修养。

艺术鉴赏这门课讲解比较细致,全面,它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风格。比如中国敦煌的莫高窟,伟大的建筑故宫;还有国外的埃及金字塔,玛雅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等等。不过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莫过于我国的故宫。{我眼里的中国文化}.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

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眼中的故宫是一个巨大的建筑艺术瑰宝。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下面将从这些方面来欣赏故宫建筑艺术的造型美。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过度到乾清宫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我眼里的中国文化}.

贯通。

“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听老师介绍原9999间)。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体量雄伟,外观壮丽,有主有从,显示出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故宫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令人赞叹。以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屋顶形式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屋顶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则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不同屋顶形式的运用,除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外,也使这三座紧密相连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通过明显的对比而显得更加鲜明。尤其故宫的四座解楼,其屋顶结构更为复杂、奇巧,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从而成为北京故宫的象征。

“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筑和音乐具有同在的共同之处,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建筑”。

“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还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朱红色的柱子与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青绿色略点金的建筑彩画,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使建筑物各部分轮廓更加鲜明,色彩别具一格,从而使建筑物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些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

“装饰”,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创造建筑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故宫的建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甚至故宫内各种门上九九排列的门钉,作为装饰也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总之,正是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故宫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最后,我希望老师能给我85分。原因如下:首先我每次都准时上课,无缺课记录,主要是自己的确感兴趣,课程内容虽然没有百分百吸收,但是也的确认真听讲了。所以我认为自己平时成绩可以拿95分;其次,这次作业并不是百分百自己原创,参考了相应资料,但是表达的内容与感情与自己的观点基本一致,所以这次作业的成绩斗胆给自己80分。这样的话,平时成绩按30%×95=28.5分;作业成绩按70%×80=56分,总成绩为84.5分,约85分,即我的理想分数,希望老师理解。

篇六:《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文化奠定了一个国家的深沉底蕴,更见证了这个国家成长和发展的里程。如果说用我们现在很肤浅的思维来说一下我眼中的中国文化,我感觉,似乎有些一滴水激不起千层浪的感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我的眼中她睿智,高深莫测。她沉稳、驰骋江山,她是一个长者,时刻在教育着我们该怎么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面对自己的一切。可是仅仅是偶尔浅尝则止,很浮浅的我们这一代人,又何来的评判中国文化是什么呢?其实我觉得老师给我们这个命题,是很好的,她不是让我们去评价中国文化,也不是让我们很草率的说说文化的命脉,她更多的是让我们去反思中国文化,反思我们这一代人跟中国文化的关系,是为了让我们在那种寻思中前进。于是有了这个角度,我的思绪也开始增加了,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也开始五彩斑斓起来。

在我的思绪之中,中国文化对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古代什么孔子、孟子、老子那些所谓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虽然他们的一些理论我们也了解一些,但是因为这些高深的论调,没有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也导致了我们这代人,对老夫子们的理论仅仅是留在了表面上。可能我们更多的跟随的是现代的快餐文化,时代文化。而从时代文化来看,其实在我们接触的文化领域里面,最多的还是课本文学,也就是影响我们脑海中最深刻的中国文化。我们都以为课本文学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精髓,于是我们心中有了关于历史的记忆。一个泛文学的浏览成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最初影象。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跟别人探讨中国文化的命脉,中国文化的历程,中国文化的底蕴。可是,我们会发现我们谈论最多的也是大家所共知的课本文学而已。那么究竟中国文化是什么呢?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呢?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的起止时间又是什么呢?我想,可能最终我们还是不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答案究竟蕴藏的哪里?其实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高深莫策。你越是想知道答案在哪里,你就越会发现中国文化的神奇。而当你走进那坐中国文化的宝藏山里面,去探索去发现的时候,我们的中国文化其实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实说这么多不是罗嗦,只是想说明,我们的探索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进程而已。

说了这些,现在到了我说的正题,也就是我眼中的中国文化更多的是进程中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不是我的肤浅,也不是我的激进,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可能最需要弄明白的是我们眼下的中国文化,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欣赏鲁迅、郭沫若,我崇拜金庸、梁雨生,我佩服余秋雨、余华。可是,这些文学草坪里面的奇葩却没有能够让我刻骨铭心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更多的是过去时,我们更多的阅览,更多只有拜读罢了。那么什么才是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中国文化呢,我觉得是人性文化,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的文化,是一种你能够时时刻刻去感受的文化,是一种一也可以身临其境,奉献一分力量的文化。象时下的超级女生,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我型我秀,等等,我觉得甚至一个名人也可能是一种文化,像刘翔、姚明等等。我不能说她是一种大众文化,但是我一定给予她人性文化的特点概论。

其实我们的文化人早就已经发现了这样的文化规律,只不过是我们这一代后知后觉的人没有及时的领悟而已。鲁迅先生说过:其实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是走的人多了便就成了路。中国文化也是如此,现代人性文化更是如此,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其实,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心给了自己一个舞台,人性文化让这个舞台越来越大。

篇七:《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被中华文化改变的世界更加美好

作为身处在其他国家的外来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就是生活单调简单,尽管坐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你会强烈的意识到你是外国人,你没法完全融入这个社会,没法感受和体会当地人的心里和感受,潜意识在告诉你你和他们不一样,你是游走的过客。

民族的差异也许思维不同,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生活习俗不同,但是真心真意和真情都是相同的,当有一份真情真意摆在你面前你会无名的感动,你会在心里深深地体会和记忆。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在梁赞这个又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我感受到真情和温暖。

11月25日星期六,我几个以前在俄罗斯也在中国教过的学生请我去梁赞的饭店吃饭,这是我没想到的,她们有的大学毕业了,有的五年级,马上毕业,目前都在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或者在梁赞大学的东方语系,或者在梁赞大学的孔子学院,也就是说他们是汉语学得比较好的,在我教的学生中是成功的学生。她们是梁赞国立大学自己培养的汉语老师,也是我教的第一批梁赞大学的汉语学生,当时,她们有的是第二外,还有的是三外,都不是第一外语,可是出于对汉语的喜爱和努力,她们的汉语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作汉语老师了。我为她们高兴,更为她们自豪。毕竟我是他们的老师,她们是我的第一批在俄罗斯教学生,尽管她们的老师不只是我一个人,但是我还是非常地高兴。这也是叶赛宁梁赞国立大学的成就。

学生们很用心,她们带我去的韩国菜馆,名字叫釜山,但是因为厨师是中国人所以菜以中国菜为主,什么宫保鸡丁,铁板牛肉,熘肝尖等,地地道道的中国味。品着这些美味的佳肴,仿佛又回到了中国。味道好纯正,好可口,这是在异乡吃到中国菜,好亲切好温馨。还喝了俄罗斯的红酒,非常高兴。感谢亲爱的俄罗斯的学生。这就是我的学生,这就是我的异国的学生,让我感动的学生。她们在任何地方看见我都会问寒问暖,问我生活习惯了吗?想孩子吗?等等。

以前学生们跟我说过,梁赞这个地方的人不是热情好客的人,她们大多不关心别人的事情。是汉语改变了她们,是汉文化让她们也把温暖传给别人。

我们从小在汉文化的熏陶下茁壮的成长,爱是关心,爱是阳光,爱是温暖。他乡的温暖就是冬日的太阳,这份冬日的温暖会让我深深记得。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感染了这些俄罗斯女孩们,她们用中华民族的方式来招待我,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汉文化传向世界各地,中国的优秀传统和优良美德也能够传到全世界人们的心中。

篇八:《我眼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我眼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政治文化导论》结课论文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是人们围绕当代政治生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形态,其核心是政治意识形态,它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带来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说随着国家政治制度下的政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每个国家都有与自己的政治体系和历史的发展阶段相关的政治文化系统,中国也不例外。分析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中国当前社会的政治心理、政治目标正在趋于实际和世俗化。

当中国的最大政治目标从“阶级斗争”改变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之后,“满足需求”、“享受生活”这些基本的生活目标正逐渐“回归”到人民群众之中。于是在政治文化层面上出现了一种极为实际和世俗化色彩的追求。这里所说的世俗化同一般意义上的“庸俗”、低级等道德的价值评定是不同的,它是指人们在讨论、认识一项制度或规定的时候,从是否有利于自己或本阶层的利益出发,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在思考如何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着眼于现实,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各项法规、政策的实施等都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鹜远。这种政治文化的变革表现出对理想精神价值的重塑性。此外,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革中还表现出物质功利主义倾向。一方面,实质性的变革导致中国社会脱离了“空洞政治”,另一方面,在无数努力者、成功者的表层,向人们释义着“艰苦创业的乐趣置换为物质占有的现实成就感”,并以此来为大众提供了有关“幸福生活”的世俗指南。衡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标准明显地转向物质功利主义上,对物质财富的占有程度决定了对一个社会人是否成功以及社会地位的判断标准。这种极为实际、世俗化的政治文化特征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空洞政治”、“远大目标”的拒绝。“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时尚。在中国社会当前所处的转型时期,这一变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为中国政治文化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其次,在政治情感上中国人民仍不能摆脱对“极左政治”的愤懑与担忧 中国人去年刚刚为祖国母亲庆祝了60岁生日这一重要的时刻。在过去的这60年中,人们政治情感付出最多的便是“十年文革”。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在那场灾难中,中国的极左政治文化达到最疯狂的程度,它使绝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在思想上、肉体上、人格尊严上受到伤害。那个时期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至今不能痊愈,一直潜伏、持续、积淀在人们的思想情感深处,特别是留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深处。

近年来,知识分子阶层不断发出“牢记文革历史”的呼声,一方面是由于它曾经给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们更是期望通过对中国“极左政治”的追根究底,使这段历史能够真正成为中国政治历史的教训。

对中国“极左政治”的追根究底,实际上应当追溯到1957年“反右”斗争。“文革”是中国“极左政治”的高峰。相当一部分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两场运动中饱受迫害,他们深感“极左政治”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危害之深重,殷切希望“文革”能够真正成为一面镜子,让当代人能够以史为鉴。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记》洋洋洒洒19万字,中央党校出版社一次印刷8 万册还一度脱销,它深刻地反映了民意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心态。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十六七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有关这一次所谓的革命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吸取了教训没有?在这一场空前绝后(但愿如此)的浩劫中,我们的人民在精神和{我眼里的中国文化}.

物质两个方面所受的损失可谓大矣。这笔帐实在没有法子算了。我个人一向认为‘十年浩劫’是总结教训的千载一时的好机会,是亿金难买的‘反面教员’。我们能够获得非常多非常多的反面教训。把教训一转化,就能成为正面的经验。可是,我们没有这样干,空空错过了这一恐怕难以再来的绝好机会。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如果真想实事求是的话,那就必须承认,文化大革命似乎还没有完全过去。”季羡林老先生的反思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文革”的反思,这种反思经历了20年的思考、沉淀之后,进入一种非常冷静、非常客观的思考状态。这种思考是建立在邓小平实事求是理论的基础上、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是从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历史责任出发而进行的思考。“文革”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文革遗风”“极左”的东西是否还存在一定的势力影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否与我们国家今天在政治制度上、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上、廉政和腐败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再次,在“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的大众政治观的前提下,中国社会的政治心理、精神追求趋于多样化。

这较为普遍的体现在人民的思想、精神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追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潮涌现,人们的精神世界显得更加舒展、更加松弛,很多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身的幸福时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首先,表现出对空洞说教的极大冷漠。人们出于对“极左政治”的厌恶,拒绝接受空洞的说教。政府机关里空洞的报告在减少、“文山会海”被压缩;在教育手段上开始多样化,更多地表现出“寓教于乐”。从文艺欣赏的角度看,人们从一度厌恶政治题材的作品到政治题材热,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力求用全新的角度去塑造、释义领袖人物。

其次,开始重视人自身的精神需求。人们从注重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出发,不再超负荷地承诺精神上的某些责任和义务,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观念的叛逆。由于生活条件日益富裕,人们在精神需求上表现出旺盛的精力。再次,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比较盛行的政治调侃现象。社会政治的进步带来了民主的进步。在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够完善的时候,政治调侃无疑是人民群众自发的一个“管道”。这是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老百姓将各式各样的政治现象“侃”成各种顺口溜,这些顺口溜既切中时弊,又很有“文化”,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活现象,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大众的政治心态。值得重视的是,在这背后潜在的几分隐隐的无奈。

除了政治心理、精神追求上具有普遍意义或是说具有主导意义的现象以外,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各种政治、历史、传统观念上等方面的因素,社会各层面对政治的认识、对政治的心理反映也还存在差异的一面。如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支持新生事物,对改革中的问题指责多、批评多;又比如受极左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国搞市场经济就是在搞资本主义、是违背中国共产党的初衷;再比如受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认为中国现在的路是走不通的,必须“全盘西化”。这些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上的表现虽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它代表了一定的阶层,又由于它的顽固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以上这些就是我显著的中国政治文化的最基本的三个特点。

篇九:《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传统文化有四大特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