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自己家乡的年俗

时间:2021-11-10 19:49:00 意向书

篇一:《家 乡 的 年 俗》

家 乡 的 年 俗

湖北省公安县玉湖中学二(4)班 杨文邮编:434313

俗话说“路隔十里,乡俗不同”,家乡过年的习俗或许与别处不同,它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冬月初就开始宰杀年猪,这一般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情,除非家里实在困难,才两户合宰一头。杀猪后就是腌制腊肉,灌香肠,这都是为过年准备的食品,腊肉可以炒着吃或炖火锅吃,那香肠绝对是团年饭上好的酒菜。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一天按乡俗很有讲究。据传说这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女人可不能随便拿剪刀针线裁衣缝衣,也不可纳鞋底,做棉鞋,这样会打扰老鼠嫁姑娘的喜气。就有俗语说:“你吵他一天,他闹你一年”。但制服老鼠还有高招,那就是赶清早起床,拿出簸箕,用手掌使劲拍打,一边拍打一边念道:“腊月二十四拍簸箕,老鼠下儿不成器”,这样诅咒多遍,据说次年家里的老鼠一定会少了下来。这天,也是跳狮子出行的日子,一大早狮子队安排在一户有头有面的人家开始起跳,尔后老板招待一顿好酒款待。到了正月十五圆场时还须在这里,可圆场的酒席由狮子队出资操办,以表答谢。夜幕降临,此夜又是年关上亮的初夜(还有三十、次年的正月十五晚的上亮),一到晚上,远方的亲人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到他先祖的坟山上烧香上亮磕头,以表对亲人的怀念。

大年三十最为热闹,赶清早,家家户户炊烟袅袅,这是准备团年饭了。这顿饭十分讲究,要做上最好的饭食,条件好的烧制乌龟团鱼火锅,条件差的也要炖上鸡鸭肉鱼,还要整上十大盘,十大碗的。无论菜多菜少,但有一盘菜必不可少,那就是鱼,它代表年年有余的意思。团年饭端上来,就开始请先祖们用饭了,先把筷子放在菜盘上,每个酒杯里酌上一小口酒,饭碗里盛上一浅碗饭,于是大人们就开始念叨:“先人们都来吃菜用饭,要酒醉饭饱。”接着再将筷子搁在饭碗上,示意他们在吃饭。然后把酒倒在地上,饭倒在道场里让鸡吃掉,表示先人们已经喝完酒吃完饭了。在一边叫饭时还要一边在饭桌下燃烧钱纸或冥钞,这是在给先人们赏钱,让他们来年在天国冥府里有花不完的钱,享不尽的天伦之乐。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我们这里三十晚上既上灯又燃火。夜色降临时,田野里就响起了“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次第亮起一盏盏灯笼,像天上的星星,那灯火从天上连到地下,那景观煞是好看。再是家里的堂屋里必须要亮一盏长夜灯,灯下燃一盆木柴火或炭火,全家人围着火盆守年,吃着点心,看着电视或讲着故事,等到十二点一到便点燃鞭炮来除夕。这晚,谁家放鞭放得早和放的鞭子大就意味着来年发财发得快,发得猛。

正月初一是新年,这一天也有挺多规矩。早晨起来不准迟,如果谁赖了床,那他一年上头都注定要睡早床的。起床后不准说“鬼”、“蛇”、“死人”等等晦气的话,假如说了,那一年到头都要倒运的。清早,父母就起床做早茶,一人一碗鸡蛋茶送到老人和孩子的床前,吃完后就陆续起床。稍一会儿,跳狮子的,玩龙灯的,打渔鼓和三棒鼓的,还有送财神的就连续不断地到来,每到一户,主

人都要给艺人施舍点礼币。再是孩子们都要穿上新衣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自然要送上一笔颇丰的压岁钱。

正月十五是“巴巴年”(尾巴年),这一天主要是吃汤圆和观灯。早茶由初一的鸡蛋茶改为汤圆,吃完后一般是走村串户地去给家族的长辈去拜年。晚上要到坟山去上最后一次亮。尔后或观灯,或看跳狮子的圆场。狮子会上有狮子爬台,踩高跷,玩龙灯等节目。这天晚上最有趣的要数“请瓢姑”的传统迷信活动了:一些好玩的大人们,找来一把筛子,上面放一只舀米的斗,斗中盛满米,上面插上一只筷子,在筷头上戴一个葫芦瓢,这就算是“瓢姑”了。它由两个少女抬着筛子,再由一个未婚的女子念上咒语请神:“瓢呀姑,瓢呀神,请你回来问年成,一问年成真和假,二问年成假和真„„”,这样一直念到瓢姑点头(其实是抬筛子的人手久而久之抬乏了在自然颤动而已),这时你就可以向瓢神询问任何事情了。可问婚姻状况,问财运亨通,问打牌的手性等等,让瓢姑点头称是,不动为否,真的让人觉得愚昧而又好玩。

家乡的年俗可真多,我这里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点。如果你觉得有趣的话请到我们这里来过年。

简评:习作按时间顺序行文,从冬月初写到次年的正月十五,行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再是小作者通过细心的体察和采集,然后用细腻的笔墨对家乡的年俗进行介绍,内容新奇有趣,能勾起人们对年关生活的甜美回忆,它还能让更多年轻学生对过年习俗有更透彻的了解,它对乡土文化有很好的传承作用。(指导老师:胡志林)

篇二:《家乡年俗知多少_》{介绍自己家乡的年俗}.

家乡年俗知多少?

我的家乡在一座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滨海小镇,三门。三门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因水而荣,因水而美的小镇。不但有美丽富饶的东海,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穿城而过。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小镇里也有独特的年俗。

十二月廿日后,我们三门过年的气氛就越加浓烈了,各家各户都准备过年。购物备办年货、在农村

还要杀鸡宰鸭、炒花生瓜子、打米胖糖、裹粽子、做团、炒番薯糖糕;还要忙

着捣麻糍、做年糕、做馒头。廿三日晚以五果“送灶司老爷”,什么是麻糍?我后

面会重点介绍的。

我们这里腊月廿四俗称“小年夜”,在此之前,每家每户都要打扫房屋,掸

扫房内外灰尘垃圾,清洗洗衣被、家具、厨房等,谓之“掸尘”,喻意"辞旧迎新{介绍自己家乡的年俗}.

" ,如果,家里有来自远方工人在廿五之前要把他送回家过年。故民间有“廿四掸灰尘,廿五送长工”的俗谚。{介绍自己家乡的年俗}.

在廿六大家要去打麻糍,有人认为麻糍就是年糕。其实是不一样的。 虽然在制作方式上差不多,可是它们用的原料是不同的。我们年糕用的是粳米,所以硬一点。麻糍用的是糯米所以口感上是糯

糯的软软的。

到了廿八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我们当地人喜欢在粽子里添加各种各

样的材料。如:酱肉,黑豆,黄豆,栗子,蜜枣等等。

除夕可真是忙碌的一天。家户户要共聚年夜饭

三十日一早,先要祈福,在桌上摆上桌案,供上茶水等丰收果实,点

香插烛,在叩头拜佛。然后要贴春联,贴在门两侧,有条件的,还要悬挂灯笼或纱灯。除此之外,还要喜爱在客厅、书房或卧室里挂贴年画。

然后饭前先祭祖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请老太公,摆上供品,点香插烛,敬酒

烧纸钱,求先祖们照顾家庭吉庆,全家老少平安。祭祀祖宗后,是最热闹愉快的时

候,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吃团圆饭,俗称“年夜饭”,共享

快乐时光。此前,外出的人一般都要纷纷赶回家,与亲人团聚,欢度佳节。

除夕夜,家中长辈用红纸包封“压岁钱”分

赠小孩,我们要边说吉祥话边收下红包。除夕

夜家家灯火通明,人们通宵不眠,称为“守

岁”。以前有的人家锅里焐着粽,灶洞里柴火

通红,妇女们在灶前做着新棉鞋。现在大多数

改称看春晚了。到了深夜放鞭炮,称为“关门

炮”喻意把厄运关在门外。午夜要接回灶神,

要换一张新的灶司老爷置于灶中。

正月初一穿新衣,大家大多数到寺庙里去拜佛烧香,喝糟羹。 三门糟羹非

常有名。其做法是青菜、萝卜、笋、粉丝、

豆腐干、腊肉、牡蛎等全部切碎,再放进早

米粉一起烧,烧成糊状,其滋味多种多样,

故而非常好吃。传说阿,这糟羹是当时抗倭名

将戚继光,在我们台州沿海一带抗倭时。没了

粮食。老百姓就你出一点,他出一点放在一起烧而成。

正月初一不能有像日不出工、不扫地、不索债、禁哭泣、漫骂、殴人、杀生等不祥行为。正月初一

这一天,人人穿上新衣新鞋,邻里间往来,互相用吉祥的话道贺,有的一起玩耍,有

的结伴上寺庙拜佛,保佑一年平安,四季发财。

正月初二去拜年 。初二,主要是像我爸爸要到我外婆家拜年,并携礼赠之

初三,开始出门亲戚间拜岁,亲戚间相互携白糖、荔枝干、桂圆干、桔饼、糕点

之类的,上门拜岁,并给双方小孩压岁钱。。获利的总是我们。

正月期间接拜岁客,家家户户上辈人都要在家里备好桂圆、红糖等茶泡,拜岁客

来了,先用茶招待,茶有桂圆、荔枝、红枣等。吃了茶后,再请吃炒米糖、水果、花

生等糖果,吃过糖果还吃点心。中饭或夜饭则备丰盛酒席。春节的算法是从正月初一{介绍自己家乡的年俗}.

起至初八止。{介绍自己家乡的年俗}.

正月十四过元宵

尽管过了初八,民间新年拜岁活动就算告一段落。但过年活动正式结束的,还是要过了正月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后,过年才算落下帷幕。全国各地都是正月十五庆元宵,而我们三门向以十四日为元宵节。

在正月十四那天,我们的中餐为麦焦,晚餐为糟羹

麦焦就是人们俗称的春卷。

最有意思的是,元宵节晚上,三门人吃糟羹是全免费的,什么人都可以到另一个家庭去吃一碗鲜美的糟羹,且主人都以来自己家吃糟羹人多为自豪。这种风俗由来以久,在当晚一般上一年结婚的新娘子,还得烧几锅甜糟羹,民间称之为“新娘糟羹”,以表示日子过得甜甜美美。

在当晚民间有闹元宵、观花灯的习俗,街头巷尾悬挂灯

彩,家家户户点红烛。儿童牵玩兔灯,舞龙、滚狮、亭阁等民间娱乐队伍穿村过庄出巡,锣鼓喧天,夜半方休。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年”,是流年岁月里难忘的“乡情”,是我们最纯最真的“感情”。

篇三:《家乡的年俗》

家乡的年俗——年糕

你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吗?其中有一段是介绍我们宁波的水磨年糕。我特别爱吃年糕,它可以做许多美味的食物,有着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

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多么好的寓意啊!妈妈告诉我,每当快过年时,她们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到小作坊里做十来码年糕,全家总动员亲手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最高兴的还是她们那群小孩子,一边吃着热腾腾的年糕,一边帮着大人们做,做到最后一蒸时,还会捏一些年糕玩偶,如:小兔,小猪,大元宝……这些做好的年糕放几天,一根一根地再放进水桶里,用冷水浸着,防止被风吹得开裂,等过上一段时间想吃了就从水里拿几根。

现在,自己亲手做年糕的人比较少了,很多人都是去菜场,超市买现成的,过年要是不吃年糕,那就不算过年。我们家还保留着做年糕的传统年俗。妈妈说自己家做来的水磨年糕味道特别好,我们每年到作坊去做年糕,现在,我也成了一个小帮手。

篇四:《家乡的年俗》

家乡的年俗

不舍风驰追马迹,行看岁稔话羊年,乙未羊年这就来了。越长大,越怀念儿时家乡的年俗,那些让我记忆深刻的欢笑时光。

年味总是从腊八就开始了。赶会喽!腊八这天附近十里八乡的人商贩来到集市,狭窄的街道摆满物品,比平时丰富许多,我们称之为“会”。吃过早饭,四面八方的大人小孩拎着袋提着篮络绎不绝的向集市走去。大人开始购置过年的物品,什么衣衫鞋帽、板凳桌椅,花生糖果,该添加的添加,该翻新的翻新,该储存的储存,在这家挑挑捡捡,那家问问比比,总要买到称心如意的才好。小孩子却是尽情的玩了,摸一摸新鲜玩意,馋一馋可口零食,看到什么都想据为己有。熙熙攘攘的街道显示着农家人辛劳一年的放松,散发着喜悦的气息,透露着来年的希望,好不热闹!

寒冬腊月,绿油油的麦苗倔强地生长在中原大地上,而面食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原人。馒头是我家的主食,也是必备年货。为了方便年节招待客人,每家都要提前蒸上几十斤面的馒头。蒸馒头时要先在前一天晚上和面,然后发酵至夜半,再将面团翻动揉匀,这步称为“结面”,等到第二天早上就要正式蒸馒头了。早饭已过,嫂子、大娘、姨妈等帮忙的就来了,有的结面,有的做馒头,有的整理蒸笼,小孩子则负责烧火。在这大半天的时间里,女人们互唠家常,讲述身边的喜怒哀乐,而馒头也一笼一笼地陆续被晾在铺设好的木板上,偶尔邻居路过,不忘夸夸馒头蒸的又白又香,到别家蒸馒头时母亲自然也过去帮忙。

腊月中旬,各家都会准备炸馓子和炸麻叶了。 馓子和麻叶也是农家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农家孩子们饭前餐后的零食。这两者不比蒸馒头麻烦,所以一般是自家母亲和女儿们一起完成的。提前醒好面,母亲负责搓细条、切麻叶,孩子盘馓子,等到炸时,则一人烧火,一人成形翻炸。新鲜的馓子出锅,要先向上天许愿,母亲总是希望家人平安幸福,孩子健康成长,然后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而香香脆脆的麻叶更是孩子不舍的美食。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打扫卫生,麻糖祭灶。小年一过,鸡鱼肉就要进一步准备了,炸鸡块、炸鱼块、大锅煮肉,也说明要过年咯。

除夕到,新年来。三十上午贴门神,中午包饺子,晚上守着电视看春晚,与全国人民一起大联欢。待零点钟声敲响,周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因为

我们要吃年夜饭咯。除夕夜,新旧交替,放下旧岁的烦恼与遗憾,用热情与希冀迎接新年。年轻人守岁零点即准备吃年夜饭,年长者会在两三点起床张罗,放开门炮、敬天神、饭前长鞭炮、合家年夜饭、关门炮,这一系列完成迎新仪式算是结束了,重新爬到床上休息的孩子们钻进被窝不愿再出来,但早上六点便会被叫醒,因为要去给长辈拜年了。

从初二开始,家家户户都要走亲访友了,农家人总是开着自家三轮,买上礼品,带上孩子穿梭在乡间小路中, 给静谧的冬日增添一份喜气一份热闹。到了初九,大人开始外出务工,孩子也开学了,年算是过完了,而人们怀着新年的愿望去开启新的征程。

自大学起便是很晚才回家过年了,从腊月二十六、二十八的集市上依然能感到农家人对年的欢欣,父母迎回外出的孩子,儿童盼到归来的父母,每家脸上都挂着笑容,合家的团圆是最大的幸福。时代在变,年俗不尽相同,而年味应当愈加深厚,愈加情深意切。

张红云

发表于铜化集团报 2015年2月17日

篇五:《家乡年俗》

年俗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每当人们把这句话挂在嘴上,预示着新年又来了。十二月中旬新年的准备活动便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首先最大的活动便是杀过年猪。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猪肉仍是除夕餐桌上的比例最大的菜色。腊肉也是家家户户必做。猪血丸子更是我们邵阳的一大特色。这些原料都在养了大半年的猪身上。每年除夕之前,屠户都是最忙的,每家每户都需要他们的帮忙。一般在这天我们都会请亲戚朋友一起吃饭,一起在过年之前热闹热闹。小时候最喜欢这样到亲戚家轮流吃饭了,气氛热烈,开开心心的。

新年除了年夜饭,另一个重头戏便是拜年。我们的大年初一是不能到处拜年的,另一个便是这天不要花钱。据说是初一花钱,这一年就很难进财了。对于小朋友来说,拜年就意味着存钱罐又多了压岁钱,只希望亲戚朋友们来的更“猛烈”些吧!我们那儿有些地方对拜年的亲戚都会有回礼。比如扯一根红布条再加上苹果。红布条寓意着这年红红火火,苹果则是平安的“代言人”。

除了这些年俗,介绍一个我们邵阳的特色菜 - 猪血丸子。顾名思义,猪血丸子是用猪血、豆腐、碎猪肉揉成丸子,随后用炭火烘干。别看它黑黝黝的,味道可好了。除了腊肉,这也是家家必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习俗并未改变,却总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环境并未改变,只是身边的人少了,随之心态也变了吧。

篇六:《家乡的年俗》

家乡的春节

八(3)班 刘佩霖

空气中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新年带来欢聚,欢聚带来笑语。 我家乡是江西赣州,我虽是在园洲长大,但是我对家乡的春节却并不陌生。

江西过年分大年小年,农历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会给小孩红包,表示吉祥如意。但是,园洲与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园洲,红包大多数为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个红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几百元,最常见的是102元。整钱加零钱,表示年年有余。

在除夕,大家会吃荤菜,鸡鸭猪鱼等。但是,在大年初一,大家要吃斋饭,不吃肉。在园洲,凡是春节,大家通常有肉有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家乡正月初一,不能洗头,不能洗衣服,不能扫地,因为人们认为一洗就会把财气洗去,一扫就会把财气扫去。

还记得年初一,我穿着一身红彤彤的新衣服去奶奶家拜年。“奶奶!新年快乐!”一进门我便大喊。屋里十分整齐,干净。奶奶迎声而来,看见我们,十分高兴,说:“好!真乖!”奶奶脸上的皱纹舒展

开来,就像一朵美丽的菊花。奶奶穿着一件已经掉色的红大衣,黑色的长裤,洁白的牙齿十分显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没钱?“给!”奶奶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给我。妈妈连忙说:“不用了!妈!”“没事!给孩子的!”最终,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强大”的奶奶。我大喜:“谢谢奶奶!”奶奶也很高兴。外面的爆竹声不断响起,像是春节的笑声。

篇七:《家乡年俗》

家乡年俗

作为一名中国人,最关注与最重视的节日莫过于春节,而对于春节的庆祝方式全国各地也有各种不同的年俗。而以一个山东人的身份来讲述,那么春节的准备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打扫卫生等一切春节的前序准备工作,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是正式过完年。

而在山东过年又有哪些年俗呢?在我的家乡,在大年三十那天也就是除夕要贴对联,各种红红的对联贴完整个家都显得格外喜庆崭新,而且在这一天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饺子则是必不可少的主食,通常第一锅饺子一下锅是要放鞭炮的,然后就是守岁了,也就是除夕夜一整晚都不睡觉,大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零点又会响起炮竹声。到了初一早上人们又会早起,给灶王老爷磕头、祈福,然后就是小辈们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会给小辈发压岁钱,据说,初一这一天是不能扫地的,怕把财运扫走。到了初二,便是回娘家的日子。就这样大家串串门,拜拜年,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篇八:《家乡的年俗》

爆竹传声又岁除,流年不驻隙中驹。屠苏未用斟春酒,馎饦先教促晓厨。彩绚户庭更郁垒,欢传院落竞樗蒲。老来乐事关心懒,吟对梅花捻断须。

----引用宋代诗人葛起耕的《除夕》年,劳累的驻足,丰收的喜悦,更是团聚的欢乐。年,在家乡,从腊八备起,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十五元宵节。家乡,遥远的西北一隅,地方风情的年俗独特丰富,节气浓浓,别有一番历史的蕴味在张扬。如果有兴趣,不妨跟随我不够成熟的笔锋,领略脱离城市喧嚣的另一种原汁原味的朴实。

【腊八节,年味渐浓】

进入腊月,腊八节如期而至,家乡人都要喝上一碗自家秘制的腊八粥。为了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勤劳迷信的大人,都会从附近的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