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时间:2021-11-02 07:16:05 意向书

【篇一】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当代作家谈自己喜欢的当代作品(或许这一巴金的《随想录》,给我震动。它的影响不止在文学领域。时代需要他来讲话,他是代表时代来讲话。这需要勇气。他说希望自己钻进一个魔术匣子,出来就脱胎换骨变成另一个人。他能正视历史。这本不应由他个人负责,而应由时代负责。巴老的这种精神让我佩服。   其次是孙犁。孙犁的小说写得像是散文一样,但又不是那种不是小说的散文。他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自然朴素的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他的语言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又不是“掉书袋”,而是化进去了。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孙犁的才能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是让人遗憾的。   再就是王蒙,王蒙的创新精神。他总是在思考怎样走出文学的新路,像《风筝飘带》,就和以前的不一样。他比较早的运用了意识流,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不排斥新的东西,文学就是这样,一排斥就死了,但又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借鉴西方文化,必须和本民族的结合。他的《名医梁有志传奇》,写得淋漓尽致,有些调侃,调侃用好就不止是调侃,而是让人觉得很深,有一种“言外之意”,反映人生,反映人性本体。   总之,大家都很好,具体的就想不出来了。这句话一定给我写上。   刘恒:当兵时,中队首长有一本文学刊物,上有林斤澜的短“没有风,却飘着雪花。”境界一下子就出来了,是那种非常精确又有蕴涵的语言。   1969年文革时,学校图书馆被抄,偶然读到安徽作家萧马的《哨音》,其中有一我自认为有一点唯美主义的倾向,而且从高中起别人就一直因此批评我。所以我个人喜欢的也是有些唯美的,比如我高中前后读的柳青的《创业史》,还有孙犁的东西。当然柳青的写作有时代的痕迹,但如果你认真读,会发现他写得很诗意,这是理解柳青和孙犁的一个要害。   要问我喜欢和影响我的作家,我一定还得提一下鲁迅,他不是建国后作家,但他一个人抵得上五四以后和建国以后的所有作家,他是常人根本无法企及的天才,那文字的灵动,超拔的才华,巨大的幽默,还有他调动文字的能力,实在是太 ……他具有一种魔力,不是魅力,是魔力!而且鲁迅很善良,你读他的诗会发现他很软,很柔性,有的人写得太硬,生硬是不好的。   苏童:老作家中有些好的,现在却被淡忘了,像孙犁和汪曾祺,他们的作品都保持了一种艺术的纯真,而且他们经历了那样一个时代,黑白颠倒,当然汪曾祺也写过《沙家浜》一类的东西,但他们毕竟保存下来了某种东西,所以80年代以后又重新焕发了青春。经过乱世后其心灵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还能写出性灵的文字,而且从其文字中能看出他的心还是白的,还是软的,还有美丽的和温情的东西在,这真是太不容易了。我喜欢他们,首先是他们的文字古雅清丽,另外就是因为他们做人的不易。   方方:建国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有好几代作家,给我的影响都不小,我能一口气数出一长串来。我1978年进大学时,文坛特别活跃,涌现了很多作家,先是右派作家一代:王蒙、邓友梅、陆文夫、张贤亮,后来又是一批知青作家,有梁晓声、张承志、阿城、韩少功,还包括张洁、谌容等,他们是作为一个群体,一股股文学潮流冲击我,影响我的。   影响都是有时间阶段性的,我小时候爱看峻青的《老水牛爷爷》,还有《林海雪原》、《最后一个港湾》,我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一律都看,也都喜欢。   要说个人的话,可以提到王安忆。我毕业论文本来都想写她,所以对她一直比较关注,她的创作有非常独到的东西,她说她是中国最出色的作家,这话没错。她的艺术感觉特别好,而且能不断改变自己的风格,同时也改变读者的阅读口味。她总是让你很吃惊,摸不透,你不知道她下一部作品会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么强的创造能力是很难得的。另外,她不但写小说,还写散文、随笔,而且也都写得很好,她的散文不像小女人那样腻,但也不是男人式的硬,一方面很理性,一方面语言又有分寸感。她很优秀。   冯骥才:前几天一个法国外交官到我家来聊天,说罗曼·罗兰在法国几乎都被忘了,而在中国一直很看好,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傅雷译得好。中国文学有个特点,就是很重视文字,而不那么注重文本,这跟汉语言的特点有关,我们讲究“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孙犁就继承了中国这个讲究文字的传统,语言精致,耐琢磨,他写得很好。汪曾祺也不错,但没有孙好。   这之后有几代作家。文学上的一代大约10年。和我同时代的王蒙、张贤亮,还有比我小一代的余华、韩少功他们都写得不错,对我都有影响和帮助,特别是比我小一代的,他们对生活独特的发现力,对文字独特的艺术感觉以及在文本上的生机勃勃的创造力,都是很出色的。我们如果只受比我们大的作家的影响,不看重同辈和下一代的作品,不接受他们好的东西,那真是太可怕了。   徐坤:小时候是读着浩然的《金光大道》、《艳阳天》长大的。新时期之后,先是王蒙的《青春万岁》,80年代初,我15岁,在辽宁实验中学读书,我们参加团中央的一次读书评选活动,我们投了王蒙的《青春万岁》,结果中奖。我们同学之间还和书中的人物对号,我自己是书中的杨蔷云,记忆犹新。到中文系读书之后,个人写作风格影响比较大的是川端康成和泰戈尔,国内的作家也都从中汲取营养,像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那时,每出一本就有轰动效应。以后的,就是专业阅读了,与私人阅读经验是两回事。90年代之后的作品,这时我已经老了,已经影响不了我了。   莫言:革命小说对我都有影响。像《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其中冯德英的《苦菜花》,对我有特殊印象。新时期之后作品那就多了,王蒙的《春之声》、《蝴蝶》,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的《烟壶》,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汪曾祺的《受戒》,至少能列出二百部以上的作品。   季红真:首先是孙犁的《铁木前传》、《荷花淀》,至今仍有当年阅读的快感。孙犁虽然也有政治意识,但没有淹没自然。他笔下的女人都是健康的,自然的,他的眼光也可以看出是健康的,没有后来一些作家的或自恋、或变态、或仇视心理。   梁斌的《红旗谱》,是当代文学的史诗之作。他写出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但又不空洞、不教条。   新时期以来的作品首先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汪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给人一种精神愉悦。   张洁的两我喜欢的作家都是女性。一个是张洁,她发《爱是不能忘记的》时我正在读大学,看了以后特别震动,我惊讶于她对人生的感觉,对语言的纯技巧的把握和灵活运用,而且她写的关于爱的思考这个内容,在现在看来当然不算什么,但当时真是石破天惊。从她的文字看,我觉得她是个活得很透澈的人,并且在用生命写作。而且她现在应该快60岁了,还能写像《无字》这样的好作品,写得感情异样饱满,这真是很不容易。   再一个我喜欢的是刘索拉,我喜欢她的《蓝天绿海》甚至超过她的《你别无选择》,我喜欢她那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和语言风格,那种黑色幽默,但又不失高雅,有雅皮士的味道。她后来写得少了,但到处演出、作曲,把生命用得很极致。总的来说我这个人注意人本身还在作品之上,像张洁、刘索拉就是那种“人的质量”很高的,其生命的意义比作品意义更大,这是我欣赏作家作品的一个原则,对外国作家亦然,像杜拉。比如我个人因为有工作,有家有孩子,生命难免有所局限,我欣赏她们超越现实的局限性的那种生命方式,也许正是因为我缺少吧。   对了,我还很喜欢王安忆。她写得很大气,也很前卫,谈性、谈情感问题,深入又独到。她的《小鲍庄》很文化,有底蕴,而且从《小鲍庄》到《长恨歌》,她一直在变化。她应该还能写得更好。   王朔: 80年代那时候,我开始看小说,第一届全国文学奖的东西我都看,也爱看。记得的有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王亚平的作品。不瞒你说,我那时认为文学是有特殊的文学语言的,所以还学着他们写,可学的那东西编辑不认,都退回说我学得不到家。后来我自己有啥说啥了,他们倒叫好了,真邪乎。我喜欢张洁和王蒙的东西,他们有一种共同的风格,就是对人的揭露,他们都很硬,不同情。张洁最近发的《无字》,还有她一些怀念母亲的作品,在她的文字中有一种仇恨的力量,这种仇恨转化为刻薄,不是说是幽默或讽刺,而是刻薄和挖苦,它们是毁灭性的力量。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写得很好,它其实是一种传统笔法,但里面的人和他写作的态度,我都喜欢。当然王蒙比张洁要宽厚些,但他的宽厚只是面上的,骨子里他一直在讽刺和揭露。还有些也好,喜欢什么是很难理喻的。有的人我一看那名字就不爱看,有的正相反,这没有道理可言。   陈村: 我喜欢的当代作家很多,可以一口气数出一大串来。像史铁生,他和我们都有些不一样。因为残疾,因为命运对他不公正,他会思考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是我们平时不去思考,或者不愿思考的,比如生命、时间、死亡和黑暗等。他所有的小说,包括《务虚笔记》,写得都像诗一样,很干净,这说明了他生命的纯度。同时,他又写得很深刻,很沉重,这种深刻和沉重是来自他骨髓的,也许正是不公正的命运给他的回报。对他来说,写作是一种退缩,不能不如此的退缩。他从生活中逃避出来,只是当一个目击者、旁观者,他记录生活,但自己不在其中。张承志,他的东西一开始我就爱看,什么《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阿拉丁足球》。但我不喜欢他的《北方的河》,觉得它写得做作,有点虚张声势。张承志是真正用心灵和血来写作的,像一些写知青的,《我曾经在这里生活》等;而我不一样,我只是用肢体在写作。余华,这是个正派作家,他走的是一条大道,而且走得堂堂正正。如果说他前期的作品还带着文革的烙印的话,他后来的东西就很好,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他写得很用力。还有王朔,我也喜欢,倒不是他有多优秀,而是说他有独特性,写得很真实。当然你可以说他的真实很片面,但真实其实都是片面的。片面的真实总比大话、空话、套话好。他有些时候写得太过极端,但我认为那是属于矫枉过正之列。叶兆言,他很有些职业作家心态,他写作就像农夫耕地,在自己的自留地里辛勤耕作,不耕地就难受。这人也很怪,他的经验都是书本的,而不是来自生活,他没有什么生活,从文字到文字。当然,我喜欢的是他前期的作品,不是后来的《赛金花》之类。林斤澜,这个老头写得好,《板凳桥》等。他看人入木三分,文笔却不温不火。他的文章中有中国人的一种东西,就是很忠厚,但也很聪明,不是那种傻傻的老实,是一种通透后的善良。林斤澜本人就是个可爱的老头,我很喜欢他。汪曾祺也写得好,他比林斤澜更像性情中人,更率性更任性,也更有情致,爱喝酒爱画画。另外陆文夫、苏童等都写得不错,我很欣赏他们。   张抗抗: 我少年时期开始阅读,那时看的是五六十年代的长 我的阅读量是比较大的,而且阅读时没有负担,很随心随意的,所以阅读的感觉就很模糊,读时可能拍案叫好,过后就忘了。况且我的阅读兴奋点不在当代,而偏爱外国文学,特别是美国的。大致说来,我喜欢的作家有阿城、李锐、韩少功、莫言、刘恒、王安忆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比如阿城,我觉得他很有灵气,文字很清新,很好看。我读他的东西就像面对朋友,而并不把它当小说来读。他的文字很容易让人亲近,就像他人一样。还有莫言,他是个充满力量的作家,典型的实力派,他的东西充满生命力,写得很有力量,很冲击人。另外老一点的如孙犁、汪曾祺,他们有着不一样的艺术细胞,写得很美很干净,这一点,现在的人都做不到了。   贾平凹: 最早我最爱看的是天津作家孙犁,也没什么道理,就是喜欢,因为他的文字,通 我喜欢的老作家有李国文老师,他真是魅力深厚;再就是王蒙,他那幽默的力量,嬉笑怒骂都成文章,很机智的。我注意两类作家,一是当代女作家,看到女作家出了好作品,在艺术创造、思辨能力或人物塑造上有所突破,我真是由衷地高兴。像张洁、池莉、张欣、方方、迟子建、林白,都在我关注和喜欢之列。再就是对年轻人的作品,碰到刊物上什么“70年代后”、“新生代”之类的专栏都注意看,当然对具体某个作家的情况不清楚,只知道邱华栋、李冯、韩东,南京也有几位新生代,还有个叫王什么的,写的《口红》给我印象很深。我喜欢文学一代一代成长发展那种状况,他们都充满了朝气,很努力,也很可爱。   林白: 人在青少年时的阅读会对其一生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后来看的那些也许很好的文学作品,而是早期一些没有太多文学性的,像《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还有纪实性的作品《红旗飘飘》、长诗《阿诗玛》等等,这么说也许不合大家的期待,但真是这样,给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别的,就是我8岁时读的第一部书《红岩》,它给我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对意志力的高度重视,从那以后我就注意训练自己的意志力,把手伸进很烫的水里,从2米多的高处往下跳……《红岩》从行为到精神对我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至于后来,新时期以来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也喜欢,但再也没有给我这么深影响的了。   余华: 直到1985、1986年之后才出现我喜欢的作品,也就是从寻根文学之后,像韩少功的《爸爸爸》、史铁生的作品、张承志的《黑骏马》,后者有一种很悠远的调子,有草原的感觉,这部小说就是到今天来读依然很优秀,他之后的一组短我就是喜欢他作品中的“俗”劲儿。他的《动物凶猛》和改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我都爱看。   李鸣生: 我自己是搞报告文学的,所以对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文学特别关注。我先说我喜欢的小说,大致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它的思想内涵很深,能给人心灵的震撼。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莫言的《红高粱》、朱苏进的《炮群》,朱苏进是描写和平时期军人的高手,他对和平军人命运、心理和情感的刻画在军队作家中绝对是第一的。还有阎连科的《日光流年》,阎连科那种对人生悲剧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描写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文中充满对痛苦人生的深层揭示,他是写苦难的高手,另外,他的语言也很优秀,是地道的文学语言,其动词的运用尤见特色。柳建伟的《北方城郭》也值得一提。   至于报告文学,佳作不少,我只提 我上大学时就不怎么上课,猫在图书馆看书,现在我的藏书有近一万册,当代重要作家的文集基本上都有,所以我的阅读量是很大的,而我又特别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以要说我喜欢的当代作家就太多了。计有张承志、贾平凹、王蒙、莫言、王朔、刘震云、苏童,还有年轻的朱文、李冯。当然我更喜欢的还是一些外国作家。   贾平凹的感觉非常敏锐,他是当代作家中不多的几个构筑了自己的艺术世界的人,可以称得上是个大师。王蒙则是他们那一代的佼佼者,我喜欢他的机灵、幽默、大气、博学。而且他对年轻人不错,乐于提携后进。他 

《我的四季》教案2《我的四季》教案2  作者:方礼春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授课过程:   [大屏幕:一年四季图] (配乐)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 1、              音形 颤抖  冰雹  夭折  碾成   ke1绊  焦zhuo2  干bie1  急cu4 (答案chan 4  bao2  yao 1  nian3 磕  灼  瘪   促) 2、              释义 汗流浃背(汗流得江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痴心妄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幸灾乐祸(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入不敷出(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 三、关于作者: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 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1、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2、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3、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注意体会。)  五、自读研讨:   [大屏幕:自读提示: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自读研讨十分钟)  讨论:通过第一遍阅读,同学们对课文有哪些发现和感受? (这同《挖荠菜》比较  讨论: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和作者相比,我们的人生之春可谓春光灿烂,那么,我们又将怎样来耕种自己这块土地呢?读了这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水源。也就是说,任何困难都得*自己。  (从文中我看出作者也曾犯过错误。“在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盛水的容器”我更发现作者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如何检点自己。她说:不要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检点自己。我也明白:人无完人,错误和失败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  ( “弱者,即使你替他挡过了这次风雨,但终有一次会被淘汰,只有强者,会留下来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满了困难,挫折,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小结: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联想:“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最终占有什么,收获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的过成。”今后,我们的努力也许得到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我也会正确面对。如果我们在辛勤的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那就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吧,像李素丽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吧,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难道不是吗?) 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 (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六、自由朗读    同学们学习了这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大屏幕: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这句话告诉我,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又将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七、结束语: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八、附部分活动体验参考答案: (二)3 (1)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走过。 (2)这一种期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的信念和动力,信念和动力能够鼓舞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为自己既定的目标付出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一旦有了信念,他就会身心投入到生命的奋斗当中去。 (3)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将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cn

【篇二】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呼唤爱的权利

呼唤爱的权利

——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李爱萍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浙江省桐乡市环城北路832号 314500

对于多年来的创作,张洁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我的作品并没有新的故事,新的情节,新的人物,有的只是一颗执着地追求真谛的心。”②一直以来,张洁以一颗女性的执着之心写了她在情感之路上的苦苦追寻和思索。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爱情是尘世的,又是理想的,爱的权利有可能被各种各样的现实所束缚。然而,作为主体心灵的一种理想,它却永远珍藏于心间。尤其对于一个女人,爱是她与生俱来的情感与向往。发表于1979年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第一次写了一个有着较高文化层次的知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憧憬。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是两个热切相爱的男女跌入他们心目中充满美感和诗意的爱情时的心甘情愿。由于男主人公那份在道义和苦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实婚姻,两个人无法在现实中结合。用男主人公在作品中的一句话来说:“为了另一个人的快乐,他们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情„„”只是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故事里的两个人全部的痛苦。

钟雨在这篇故事里,为爱而爱,不沾染世俗的任何东西,因为一份不能实现的爱而生活在精神炼狱中。对于爱人当作爱情信物送给她的那套书,她“爱得简直像是得了魔症一般”;她们不能见面,“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以及从汽车的后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她煞费苦心地计算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她心疼他的身体却不能为他做什么,只能暗暗担心“没人阻止他吸烟”,“担心他又会犯了气管炎”。他们不能在一起,但是她却从未让爱着的人在她的生活里缺席。她在笔记本里倾诉衷肠,像妻子和丈夫聊家常一样说她的思念,说孩子的淘气,说写作的苦恼,日记本就是她的丈夫,她灵魂的伴侣。在她的后半生中,常常活在她为自己制造的和他在一起的幻觉中,在写累了喝着茶出神的时候,在他们唯一一起走过的小路上一遍又一遍来回的时候,在她出差回来,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的时候,她都和他在一起。钟雨在一种近乎囚禁的炼狱中,企望着天国中的幸福与再生,执着地呼唤和坚守着理想中的真爱。

哈代说:“呼唤人的和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应答。”用直白、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文字道出了爱情嘲弄、戏谑追逐爱情的男女的本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钟雨是幸运的。尽管她没能在年轻的时候坚持等待真正想要的、合适的感情,但她终于还能在她的头发都白了的时候,像个孩子似的忘情。这一次她爱得强烈、深邃、纯粹却理智。而张洁把老干部塑造成了一个被道义、责任涵盖了一切的男性,这是一个被作者和女主人公高度理想化了的男性。作者把他写得气势非凡,钟雨把他爱得深入骨髓。她们共同沉浸在彼此“古典诗式的情绪” ④里,忘记或者说是故意忽略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固有的血性和必然存在的缺陷。但是无论如

何,写这篇小说的人,演绎这篇小说的人,读这篇小说的人这个时候对于人,对于人之间最纯粹的感情还存有一份强烈的希望,一份近乎神圣的膜拜。在作品中,张洁让爱情在钟雨和老干部之间做了最深切的肯定。虽然因为社会固有的道义,他们彼此之间不能回应,但是却让读者看到了爱情本身的存在。这是张洁作为那个时代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典型,画出的一幅属于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图。在这篇小说里,张洁为他的女主人公也为她自己起了一个名字: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现实中已然存在的老干部无爱的婚姻造成了钟雨在爱的追求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阻遏,而这种阻遏的不可逾越性又使得爱情在咫尺天涯的煎熬和天国的憧憬中被升华得尽善尽美——这便是张洁式的“痛苦的理想主义”。她们痛苦而又满怀希望地呼唤着理想中的爱情,理想中的男性。

可以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倾诉的是一份在禁忌之中,一定要完成和坚守的爱,是钟雨和老干部用意念沟通和连接起来的一份柏拉图式的爱情。在这篇小说中,女主人公钟雨在内心深处暗暗期盼着天国中重生的幸福,为了一个要坚持相爱的意念而苦守到底;男主人公老干部则在不自由的、没有爱情实质的家庭形式中,在爱情与责任、道义的边缘苦苦挣扎。钟雨在这里扮演的身份其实是介入了一段婚姻的“情人”,但是很显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情人”是人格和道义上的高大完美的象征,完全不同于当下社会中流行的那个词。钟雨对于作为有妇之夫的老干部的“狂恋”源于深深的自我牺牲的满足和对理想的精神之恋的虚幻想象,而不是现实中的占有。这个时候的张洁,只要爱,不要生活。

在这部小说中,张洁得出的结论是:恋爱的双方中,只要有一个人还在悄悄而无望地爱着,坚守着,就足够了。

书名:《爱,是不能忘记的》

作者:张洁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篇三】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爱的结局-鲁迅《伤逝》和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观后感

[爱的结局-鲁迅《伤逝》和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观后感]这两天接连读了鲁迅的《伤逝》和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心中颇多感慨,却又理不出一个分明的思绪来胡言乱语若能通过文字整理出一些眉目来,也算“大功一件”吧! 鲁迅文章的深刻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不想也不能做多少深刻的挖掘,只想谈一点我一些不成熟的观后感,爱的结局-鲁迅《伤逝》和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观后感。

“我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如果不是炽热的爱恋怎会有如此焦躁和生动起来的神情,涓生爱子君,从他听到子君的脚步声就能从焦躁转而为生动就可以毫无疑义地判断出来。子君也深爱着涓生,“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一句话就可看出她的决绝,她宁愿背弃家庭,卖了自己的首饰租房和他私奔在一起,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需要多深挚的爱的动力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他们爱的纯度和深度!

接下来 ,在我们的想象力,应该是王子和公主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的,过上幸福生活的只能是王子和公主,可惜,他们既不是王子也不是公主,他们只是空有着一腔爱恋的品食人间烟火的饮食男女,而且是经济窘迫,每日要为柴米油盐苦恼费心的饮食男女,“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于是,困窘的经济,拮据的生活,繁琐的劳动,杂乱的环境日日成了啮噬他们美好爱情的蚁蚕。“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对子君说,可是你让日日疲于应付繁琐生活的子君那什么去更新,去创造。“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涓生如子君愿的说了老实话,就是这世世被人赞美的老实话像一把刺刀一样把子君活活地杀了!“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罢,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涓生的故旧就这样冷冷地转达这个不幸的消息,一对为爱痴狂私奔出走的恋人,在事故的人世间:生,曾不清不楚的在一起;死,却干干净净地没有一丝牵系!

是什么扼杀了他们的爱情?什么泯灭了他们的痴狂?

有点《廊桥遗梦》意味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讲述的是一个在”爱情和痛苦里挣扎、熬煎二十多年的一个女人的故事,观后感《爱的结局-鲁迅《伤逝》和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观后感》。 ◆分享好文◆那个人占有着她全部的情感,可是她却得不到他。她只有把这些笔记本当做是他的替身,在这上面和他倾心交谈。每时,每天,每月,每年。

她在日记中写道: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以及从汽车的后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她怎样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每当他在台上做报告,她坐在台下,隔着距离、烟雾、昏暗的灯光、窜动的人头,看着他那模糊不清的面孔,她便觉得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凝固了,泪水会不由地充满她的眼眶。为了把自己的泪水瞒住别人,她使劲地咽下它们。逢到他咳嗽得讲不下去,她就会揪心地想到为什么没人阻止他吸烟?担心他又会犯了气管炎。她不明白为什么他离她那么近而又那么遥远?

他呢,为了看她一眼,天天,从小车的小窗里,眼巴巴地瞧着自行车道上流水一样的自

行车辆,闹得眼花缭乱;担心着她那辆自行车的闸灵不灵,会不会出车祸;逢到万一有个不开会的夜晚,他会不乘小车,自己费了许多周折来到我们家的附近,不过是为了从我们家的大院门口走这么一趟;他在百忙中也不会忘记注意着各种报刊,为的是看一看有没有我母亲发表的作品。

一对在现实生活中迫于责任和道德不能结合在一起的恋人,就这样痴痴地相恋,苦苦地相守,不能为彼此实实在在地做什么,甚至连拉拉手去感知一下对方的温度的可能都没有即便如此,却什么也不能割断他们深埋在心底的爱!在世俗的清规戒律里虽然身体他们的身体可以中规中矩地保持着理智的距离,可是在精神上,他们却是任什么都无法分离的水乳交融:她是他的妻!他是她的夫!

在日记的最后一页行将就木的女主人公写到“我是一个信仰唯物主义的人,现在我却希冀着天国。倘若真有所谓的天国,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待着我。我就要到那里去和你相会,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再也不必怕影响另一个人的生活而割舍我们自己。亲爱的,等着我,我就要来了——。”

当她神志不清,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那套书——”她已经没有力气说出“那套契诃夫小说选集”这样一个长句子。不过我明白她指的就是那一套。“„„还有,写着,‘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和我,一同火葬。”

和 《廊桥遗梦》有着巧合般的雷同,既然和爱了一生的人生着分离,那就选择死在一起吧!同样令人震撼,同样令人心碎,同样令人镂骨铭心!只因他们悲剧性地没能活着在一起吗?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罗斯与杰西!........

我又想到了子君和涓生,我又想到了平凡如你我的芸芸众生,我们的爱情大概也就这些结局了吧!

【篇四】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论文

浅谈张洁的爱情观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以《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

摘要: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第一篇探讨女性对婚姻、爱情认识的小说。在作品发展初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争论的焦点是作者对爱情的渴望是否符合常理以及文中的伦理道德是否合乎常理。在此,分别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扼杀爱情的因素的透视,来探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所反映出来的爱情与道德。

关键词:《爱,是不能忘记的》 爱情 道德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婚姻比喻成爱情的坟墓,感觉说一旦结了婚,爱情就变了质了。钱钟书在《围城》里面也有说过: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1)而张洁对于爱情却有独特的看法,在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沉重的翅膀》这一系列的小说中,都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爱情世界,在此,我选择了她的代表作《爱,是不能忘记的》来分析一下她对于爱情婚姻的独特见解,以及她想要的爱情。

不可摆脱的现存道德规范的二者矛盾中痛苦呻吟;是“积郁在心的渴求”,“渴求摆脱镌刻着私有制度烙印的一切习惯、情感、规范和传统,渴求《爱,是不能忘记的》这部小说的中心是一颗被不能忘记的爱煎熬着的女性心灵的搏动,在爱的追求与摆脱那散发着市侩气息的、庸俗的婚姻关系„„”。它大力张扬婚姻必须以真爱为基础,“对不管有爱无爱婚姻必须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对于女性意识的文明进化和变革的不同,张洁注重的焦点是对爱情的扼杀的外在社会因素或是历史的疟疾。 现在,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浅谈张洁的爱情观。

一.“我“的爱情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三十岁的大龄姑娘,几乎不会面临着嫁不出去的危险,为什么说是几乎不会呢?因为“我”有求婚者,但 “倒是我一直拿不准主意要不要嫁给他,因为我闹不清楚我究竟爱他的什么,而他爱我什么”(2)“我”有想过“把婚姻当成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交换、买卖,而婚姻和爱情也是可以分离着的。既然许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我就偏偏不能这样过下去?”但是我还是下不了决心。“我不愿意去重蹈母亲终于的爱情悲剧,不想像她一样只把爱埋藏在心里,为了所谓的道德,所谓的道义而断送了自己的幸福。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这要不是大悲剧就是大笑话。别管它多么美、多么动人,我可不愿意重复它!”这不妨理解为“别管它多么美,多么动人,我可不愿意继续它!”反映了作者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呼声。只有当我们把这守旧与积极、后退和前进这两种因子,或者说双重人格糅合在一起看时,我们才真正认识了处于矛盾彷徨中的作者自我。当然,即使后一种自我因子,也远不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和革命的。在篇末“我”大声疾呼地说:“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着,等着那呼唤我们的人,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结婚!不要担心这么一来独身生活会成为一种可怕的灾难。要知道,这兴许正是社会在文化、教养、趣味„„等等方面进化的一种表现!”(3)当然,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产生这种无可奈何的萎缩心理的原因和作者在写作这篇作品

时的困难处境和苦闷心理。在正当的离婚和正当的再婚可能遭到种种诽谤和刁难的情况下,中国的知识妇女产生独善其身的思想是令人同情的,但毕竟又是消极的。这种违背人的常情的倾向,后来在中篇小说《方舟》中又有了进一步的表现。

二、钟雨的爱情

小说中的钟雨对那位满头白发的老干部有着无法忘记的刻骨铭心的、不朽的爱,那位老干部也曾赠送过一套契诃夫小说选集给她,成了一种爱情的信物。可是由于社会习俗的制约,他们无力共同来解除无爱的婚姻,重新缔造幸福美满的新家庭,而只能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以及从汽车的后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她怎样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每当他在台上做报告,她坐在台下,隔着距离、烟雾、昏暗的灯光,攒动的人头,看着他那模糊不清的面孔„„”(4)她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倾注自己的爱,却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他们单独交往合起来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当然谈不上肉体的接触,甚至连手都没有握过一次。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陈超越了婚姻、法律的束缚,也超越了道德文化的束缚,甚至不受承载肉体的局限,作为一种精神直到永恒,不管他们变得怎么样,“他们仍然相爱“这是张洁的永恒的爱情理想。这种停留于灵的爱,不仅仅是人物(自然也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我辩解和自我表白,表现了他们爱的纯洁和高尚,而且也流露了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焦虑和渴求。爱固然有灵的一面,但又不能排斥本能的欲求。爱的极致应是灵与肉的相互占有。因此当他们偶然邂逅时,双方的手都突然变得冰凉,而且轻轻地颤抖。这种情态,恰恰表明了本能的“震动和压抑”。“为了承担法律和道义的责任,为了另一个人的快乐,他们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情。”今天的中国现实,由于残剩着颇为强大的封建意识,也由于世界上的事情本来也就很难完满周全,因此性压抑或其他情感受压抑的情况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钟雨采取了逃避现实,走向内心的方法。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却期望通过死亡之路求得在天国中实现完满的结合。这种白昼梦不仅寄托了作者本人的在现实原则支配下被压抑了的欲望,也表现了在现实面前碰壁后的退缩和自我控制的倾向。张洁想借这部小说向这个社会宣扬一种爱的神话,宣扬爱的存在,同时对于那些束缚爱情的力量进行了抨击。从文中不难看出,张洁的爱情观的核心是追求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感应与对话和思想的和谐,这种带有浓郁色彩主观色彩和浪漫情调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观展示了张洁的现代意识和批判现实的勇气。同时,张洁一方面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另一方面,通过作品中的每一个人自身来暗含,反映对于那个禁欲的社会的不满与抨击。拿钟雨来说,她也曾追求过那些“浅薄无聊的东西”,于是和“相当漂亮的公子哥似的人物结婚”,那是在她的这个时代的影响下,随着潮流做出的选择。但是由于追求的不同,他们很快分手了。虽然她一直深爱着那个老干部,却又迫于社会、世俗的压力一直没有向对方表明自己的心迹,知道死也只有悄悄地在心里、在记着“爱,是不能忘记”的本子里写下自己的爱情。这种有爱不能言、不敢言的悲剧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女新娘歌不得不在爱情与道德、婚姻中挣扎。

三、扼杀爱情的因素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由于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封建思想极其严重,尤其是男尊女卑的思想。所欲,即使是在解放了的时代,她们仍然受到了束缚。钟雨1这个形象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张洁对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不满和批判。钟雨与老干部是深深爱着对方的,但是为了不去伤害另外一个无辜的女人,也为了不受世俗的眼观的看待,他们把这份爱永远地埋在了心里。老干部出于道义娶了为掩护自己而死的老人的女儿,他得这段婚姻,没有爱,只有责任和义务。其实,他刚并不懂得爱,只有在他头发都白了的时候,他才发现有爱情这种东西的存在,而他对钟雨的感情,其实是一种爱情。也许,我们会觉得说老干部是一个讲道义的不错的男人。但是,换一个角度想想,他其实也是一个懦夫,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张洁在这里反映出了女性思想觉悟的提高,即女人也是人,和男人一样拥有同样地权利。而作品中的“我”不想走自己母亲的老路,随便找一个人嫁了,有一段没有爱的婚姻。对于自己的追求者乔林,“我”总会迟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嫁给不知道爱自己什么的人。在那个时代,在别人的眼中,“我”的迟疑像是犯了不可以饶恕的罪。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为了双方好。张洁在《爱,是不能忘记》中对于爱情、婚姻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思考,发出了她的感叹:无爱的婚姻是多么的痛楚!爱的权利的失却是多么的令人痛切!

四、结语

《爱,是不能忘记的》揭示了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否则,迟早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小说提出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这样一个长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社会问题,由于婚姻与爱情的离异,使得世上多少人处于爱其所不爱、不得其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的痛苦之中。张洁希望女性能够摆脱无爱的而婚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女性若想要在精神上争取解放和新生,就一定要先从对爱的婚姻的追求和使无爱的婚姻的终结开始。这部小说中的爱情观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恢复,也是女性维护自己尊严和权利的宣告。

【篇五】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

关于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现代年青人的爱情观

张洁是中国当代有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之一《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之初,受到了社会的广泛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文中的伦理道德是否合乎道德?文中,张洁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母亲钟雨的经历与心情,用一种事实来说明二十世纪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用母亲的这两种观的理想,来叙述这种爱情观和婚姻观是否先进、现代,亦或是落后、陈腐?张洁最终目的却是以批判将爱情和婚姻分离,把婚姻当作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交换、买卖的庸俗观念,提倡以真正的爱情为内容的结合。这也是我们当代年青人们的婚恋观么?

张洁以第一人称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开头叙述三十岁的自己就要结婚了,三十岁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却有嫁不出去的危险,而文中的“我”已经有了一个酷似希腊雕塑家米伦所创造的“掷铁饼者”的求婚者,他说不出“我”的好处,却仅仅觉得“我”好,“我”的寂寞并没有因为他的话而空白,反而更加满了。于是,“我”就想到了这种自然而然的婚姻是一种伦理的义务,是用法律和道义来承担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我”悲哀,难道就没有一种比此更牢固、更坚实的东西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吗?如果两个相爱的人,就按照历行了二千年的习惯,如大多数家庭那样结婚、生儿育女、厮守在一起,把婚姻当成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交换与买卖,把婚姻和爱情分离开来,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可是“我”却做不到,因为“我”从小就是下不了决心的人,是个“贼风入耳”不让自己,同时也不让别人安宁的人。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由此,“我”想到了母亲,回忆起母亲的话“要是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就是独身下去,也比糊里糊涂地嫁出去要好得多!”

母亲钟雨是一个有名的爱情小说家,她没有丈夫,却有着“我”和一个自己的家,母亲是不关心婚姻的结果的,却是关心它的实质的。母亲忧郁而枯萎,她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了,最后导致分手。母亲有很多心事,却从来不曾告诉我„„张洁将母亲的感情波澜与心理变化写得透彻,并且通过母亲的一些行为、神态、语言来体现了她自己想要赞颂的热爱生活、有事业心、坚持人的尊严、互相尊重与理解的高尚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境界。在母亲去世后,按照母亲的要求,“我”为母亲烧掉了那套她钟爱的契诃夫的小说集,为她陪葬,却没有烧掉母亲的手记--《爱,是不能忘记的》,而这本集子最后成了“我”研究母亲爱情观的依据,这里面深刻描写了母亲的形象--一个感情趋势、细腻、深沉、心被强烈而无望的爱所煎熬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小说中一些细节很精彩,如在家里有两套相同的契诃夫全集,一套一母亲的,一套是“我”的,母亲钟雨每逢出差都会带上自己的那一套,每年天天都要读一读它,就是有人爱好契诃夫,将她的那套拿走了一本,她都会心急火燎地将“我”的那套里的拿去换回来。又如“有时,她写东西写累了,便会端着一杯浓茶,坐在书橱对面,瞧着那套契诃夫小说选集出神。要是这个时候我突然走进了她的房间,她便会显得慌乱不安,不是把茶水泼了自己,便是像初恋的女孩子、头一次和情人约会便让人撞见似地羞红了脸。”可是最终这些都随着母亲一同火葬了,那套书从生到死,一直陪着她。再如在母亲的笔记本里的内容让“我”记起一次和母亲去听音乐会,在路上遇到的一个“满头白发、穿着一套黑色毛呢中山装的、上了年纪的男人”的情景,在他给母亲打招呼的时候,母亲的“牵着我的那只手突然变得冰凉,而且轻轻地颤抖着。”;当那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因停车和母亲说话,被民警训斥的时候,“我看见她怎样的窘迫呀!就像小学校里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姜姜惶惶地站在那严厉的校长面前一样,好象民警训斥的是她。”„„

钟雨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她对那个她深爱着的人的话语,“那个人占据着她全部的情感,可是她却得不到他。她只有把这些笔记本当做是他的替身,在这上面和他倾心交谈。每时,每天,每月,每年。”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带着爱。笔记里记载了母亲所有的感情,体现了母亲对爱的执着与真挚,她的心被自己的爱填满了,容不下别人,她会去走他们曾经走过的小径,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找看到他(哪怕只是一眼的机会)、能遇上他的地方,去听他的演讲,去„„可是他们又在极力地回避对方,好不容易见了面,却无法开口说什么,她会为这样的感情神志不清,会做出些莫明的行为。当他死于非难的时候,她为他戴孝,为他披麻,让自己的灵性的一部分随之而去。她从来不让“我”去接出差的她,写完东西的她,往往会一个人呆呆地去那条他们曾经走过且是唯一的柏油小径上走一走,来回地走„„母亲把所有与他有关的都当成对自己的一种爱的安慰,却从来没有在现实里要求过什么,她把自己的爱倾注在对他的无尽的思念之中。于是“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内心,明白了她爱得那么沉重,爱到了极限,却没有半点的遗憾,这就是所谓的不朽的爱了,是一种比死亡更为强大的力量,刻骨铭心。“我”为此已无法去用普通意义上的道德观念去谴责他们应该爱或是不爱,却要问:为什么他们不互相等待着那个呼唤自己的灵魂?

“我”认为母亲的爱情是一出悲剧,如果不是由于婚姻和爱情分离着,也许就不会发生并解脱于这种悲哀。

张洁在结尾时写道:“说到底,这悲哀也许该由我们自己负责。谁知道呢?也说不定还得由过去的生活所遗留下来的那种旧意识负责。因为一个人要是老不结婚,不会变成对这种意识的一种挑战。有人就会说你的神经出了毛病,或是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隐私,或是你政治上出了什么问题,„„总之,他们会想出种种无论如何庸俗无聊的玩意儿来糟蹋你。你只好„„把那不堪忍受的婚姻和爱情分离着的镣铐以自己的脖子上去,来日又会为这不能摆脱的镣铐而受苦终身。”这正是她要批判的观点,她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就是为了,突出年青一代对爱情的看法,要摆脱那种封建的世俗观,要大胆寻求自己所需要的、幸福的爱情与生活。

从张洁的小说转到当代年青人的爱情观上来,现在大多数人都在想: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难,要找一个自己爱的人也难,想要找到那种亘古不变的爱情更难。现代化的东西太多了,已经可以把现实拉到网络里,又把网络拉出现实去,爱情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可是那种不含杂欺骗的成份却越来越少了,如今想要找到一个真正的爱情故事,也许没有了。时光可以改变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已经经不起打击了,故事都随腐水流进大海了,埋葬在深海底部。

张洁说清了她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可是现在又有谁能说明我们这一代的爱情观呢?现实中金钱,庸俗不落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