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清平乐村居作文500.

时间:2021-11-02 01:21:32 意向书

文包诗清平乐村居作文500.(一)

文包诗作文

(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 李梅娃)

在我们小学教材中,有一首诗是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的,因为它写的是一个孩子在河边钓鱼时发生的事,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请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天诗人胡令能来到一条小河旁,呈现在他眼前的诗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条清见底的小河,连河底的泥沙都能看的一清二楚。河里的虾儿在欢快的嬉戏,一群群肥美的鱼儿在快活的游来游去,这可是钓鱼的大好时节啊!河流的一边是一棵棵俊俏的柳树。柳树抽出了绿绿的嫩芽,微风吹来,柳树似乎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又似乎在对着大镜子,梳理着自己的秀发。柳树底下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青草长得非常茂盛,草尖上还有着晶莹的露珠呢。微风吹来,草尖上的露珠在那滚来滚去,似乎在玩滑梯。河的对岸是一片桃树林。那些粉红的桃花就像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远看像是一片片彩色的云霞。啊,到处充满了生机。 河边,坐着一个小男孩。头发乱蓬蓬的,眼睛水汪汪的,小脸蛋上还泛着红晕。他穿了个兜兜,外面套一件衣服,身旁还有一个背篓。只见他先拿出钓鱼竿,在鱼钩上套上鱼饵,再使劲一抛,平静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道道波纹。他双眼紧盯着浮标,屏住呼吸,忽然,他觉得钓鱼竿有些沉,他欢喜的想:这次应该是有大鱼上钩了。他用力一提,一条肥美的鱼被钓了上来,活蹦乱跳的在地上蹦来蹦去。他好不容易抓住了大肥鱼,准确地扔进了背篓里。他又一次套上鱼饵,抛出鱼钩,继续一本正经地学着大人钓鱼。不远处来了一个路人,那个路人上前亲切地询问道:“小兄弟,请问去刘家村的万福酒楼怎么走?”话音刚落,小男孩就向他摆摆手,轻声地说:“请不要打扰我钓鱼,等我钓到了一条肥美的大鱼再告诉你。”一边说一边继续目不转睛地钓着鱼,头也不抬一下,仿佛一点声音也惊不了他。等了好一会儿,路人一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哎,这孩子……”一边离去,继续赶路。这个路人悄无声息地走了。等那个男孩钓到大鱼,转过头,准备告诉那个路怎么走时,猛地发现,路人已经走出很远了。他又扭过头来,专心致志地钓鱼了。

夕阳西下,小男孩背起箩筐,收起鱼竿,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诗人见此情景,情不自禁地笑了,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伦,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文包诗清平乐村居作文500.(二)

泊秦淮文包诗

天色渐晚,金陵城内灯火辉煌,人来人往,一片繁华景象。刚到金陵的杜牧之看到这番灯红酒绿的热闹景象,却不禁想到繁华背后的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江河日下。罢了罢了,多想也是徒增哀愁,还是出去走走散散心吧。于是他便独自一人夜游金陵,泛舟秦淮河上。秦淮河流经金陵一段,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商旅集散之地。入夜,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月光淡淡,烟水迷濛,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清静素雅,风景如画。杜牧便将船停在秦淮河畔,欣赏起美景来。 秦淮河两岸酒家林立,秦楼楚馆,歌舞升平。远远传来对岸歌女吟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声,这首歌正是六朝陈后主所作。想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想起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藩镇拥兵自固,边患频繁,而当权者又昏庸荒淫,再看这些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但是歌女只是侍候他人的歌女,让她们唱歌的正是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歌女不知亡国之恨黍离之悲,这些国家的中流砥柱难道也不知道吗?国势不振,国家的未来堪忧啊。

他站在船头,衣袂随风舞动,看着两岸灯火通明的酒家,不禁感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文包诗清平乐村居作文500.(三)

如梦令文包诗

一个初夏的傍晚,李清照独自一人站在庭院里散步赏花,看

着那美丽的落日,不禁又想起了那天游览溪亭,饮酒赏景的情景。 那天,李清照约了好几个朋友到溪亭去游玩饮酒。几个好朋友一口答应。那时已是傍晚,她们几个拎上一壶酒,拿上酒杯,一同乘船去溪亭。不一会儿,便穿过荷丛,来到溪亭,下了船后,他们说说笑笑,你一杯,我一杯地喝了起来,趁着酒兴谈谈天,做做诗,十分惬意。天一点一点地黑下来,太阳也打了个哈欠,向下滑落。月亮姑娘也要出来换班了。她们几个才尽兴,看看天色已经不早,都摇摇晃晃地往船上走。小船在大醉的姑娘们的划动中开始慢慢向前移动,顿时被荷花和荷叶包围,股股清幽的香味飘来,使姑娘们更加陶醉在其中了,小船不停地走着,却怎么也走不回去了。周围的荷花越来越多,香气也越来越浓,姑娘们才发觉走错了路,小船已驶到荷花深处了。你瞧,一朵朵荷花是那么粗实、那么粗壮。你看,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盛开,有的好像害羞地紧缩一团„„真是美不胜收!让人看了无不赞不绝口。在雄雄烈日的暴晒下,万物生机都抬不起头来,但是荷花却

英勇地傲放在湖中,用它那婀娜的姿态向人们展现它迷人的风采。一阵徐风吹来,到处芳香四溢。仔细观察一朵荷花,粉色的花瓣一片紧挨一片就像叠罗汉一般,中间的花蕊绿莹莹的,时不时弥漫着阵阵芳香,在花蕊上纵落着一根根细细的黄丝。姑娘们急着寻找回家的路,都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该怎么办呢?怎么渡呢?”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婉转,有的慌张,还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惊得栖息在河滩上的沙鸥和白鹭都扑棱着翅膀惊慌地飞来飞去„„

想到这里,李清照“扑哧”笑出声来,随即吟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文包诗清平乐村居作文500.(四)

“文包诗”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探究原因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拿到一首未曾学过的古诗,就能从资料当中理解古诗。这三个年段,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目标一以贯之,设计科学合理,分层向前推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文包诗”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教材特点

“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短文大都编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做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分析“文包诗”的体例,发现它有这些特点:首先,它以平实浅近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再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佳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为儿童自学古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它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要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着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双重功效。另外,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要“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及结构特点,这就可以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综合效应。

三、教学方法论证

“文包诗”,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再加上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古诗词,着实让人有一种“舒畅”、“陶醉”之感。古诗词美就美在它的那份浓缩精炼,美就美在它的那份深邃意境,而这正是学生所无法深刻体会的。“文包诗”,编者通过自己的想象,为学生营造了这样一份浓浓的意境。读着读着,那在重阳佳节遥望远方惦记着家乡兄弟的王维,那在月朗风清的中

秋之夜独自一人望月思念弟弟的苏轼,那独自伫立江边凝望江水思绪万千的李白……都清晰地浮现于我们的眼前,他们的佳作也会情不自禁地萦绕于我们的脑海——这就是“文包诗”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我们进行教学时究竟是应该“以文为重”,还是应该“以诗为重”?

经过充分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为“文包诗”一类的课文时,过于侧重文中诗歌(工具性)的理解,或者过于侧重文中的情感因素(人文性),这两种策略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诗的理解,也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教师必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理念

在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点。

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初读课文,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要让他们明白,这类课文第一是要学习一首古诗,第二是通过读课文学好这首古诗。然后再让学生选准角度,定好方向进行初读。除了要求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发现“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

2.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教师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体会到“文”、“诗”之间的联系,进而突破学习难点。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

《少年王勃》一课,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写道:“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与其对应的诗句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对古诗句意的解释,没有采用呆板直译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换一种说法来说明。通过反复对比诵读,学生不光能顺利地领悟诗句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诗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还能接受到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3.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文包诗”中的短文,不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罗列和对诗句意义的译注,而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它们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抓手,而且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与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完美结合。短文作了这样的生动描绘:“„„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样的生动描绘就深刻地揭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主题。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用一下就轻易丢掉,是很可惜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但能拓宽、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

诗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这就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五、教学例举

“文包诗”应该怎么教?它的核心应该是诗,教学时理应由诗入文,最后再回到诗上来。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课文《少年王勃》的时候,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扣题导入,初感王勃“真是奇才”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少年王勃。读出你的敬佩,再读一遍。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生字新词大家都会写了吗?李老师想先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