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全文

时间:2021-11-10 19:26:05 意向书

篇一:《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

【中国平均每户3.02人】卫计委今日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我国家庭数量居世界之首,有约家庭户4.3亿户,占世界家庭户总数约1/5。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在1950年代前,家庭户平均人数基本保持在5.3人水平;1990年缩减到4.0人,2010年缩减到3.1人,2012年进一步缩小为3.02人。

【计划生育家庭成主体】卫计委今日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目前中国计划生育家庭为3亿户左右,约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70%。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确立。家庭功能重心转向情感、消费、照料、安全和娱乐等,经济功能收缩。

【丁克家庭快速增长】卫计委今日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家庭类型更加多样化,独居老人比例升高,单亲家庭、丁克家庭、隔代家庭快速增长。流动人口举家迁移趋势日益明显,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大量出现。

【快速老龄化施压家庭养老】卫计委今日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过880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比重超过20%。随着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压力较大,老人独居家庭、留守家庭等一些特殊家庭的养老问题较突出。家庭对外部支持依赖度越来越高。

【家庭数还会持续增长】卫计委今日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虽然全国人口增长率已处于较低水平,但家庭数量还会在一个时期内持续增长。据预测,2040年中国的家庭户数量将跨上5亿户台阶,2045年达到峰值(5.04亿)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仍将保持在5亿户左右的规模。

【直系家庭将更显著增长】卫计委今日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占全部家庭比重为23.0%,比2000年增加24.9%。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增长。

【空巢期将来得更早】卫计委今日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中国家庭生命周期结构将会进一步简单化和重心后移。一些家庭生命周期结构有所缺损,还有一些家庭生命周期的扩展期变得更短、稳定期变得更长、收缩期来得更早、空巢期来得更早并且持续的时间更长。

【单人家庭迅速增长】卫计委今日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核心家庭(已婚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比重持续下降,单亲核心家庭(因离异丧偶或未婚的单身母亲或父亲及其子女组成)比例持续下降,直系家庭数量稳中有升。单人家庭数量迅速增长。

【妻子有平等决策权】卫计委今日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中国家庭关系特点——家庭成员无论性别、年龄和辈分,都拥有平等权利;妻子在家庭事务中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家庭生活的主体意义从传宗接代的工具性价值转变为家庭幸福和家庭成员的自我实现。

【计划生育推迟女性初婚年龄和育龄】卫计委今日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计划生育政策减轻了家庭抚养子女的负担,推迟女性初婚年龄和育龄,提前生育终结期,减少生育

数量,大大缩短生育周期,减轻了家庭抚养子女的负担,使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

篇二:《《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调查结果》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调查结果

调查的主要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家庭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现在是二人家庭、三人家庭是主体,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同时,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也在不断地涌现。

二是家庭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多的20%的家庭和收入最少的20%的家庭相差19倍左右。

三是家庭养老需求和医养结合的需求比较强烈。现在家里的老人养老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老年人养老最强烈的需求是健康医疗,特别是对社会化需求比较强烈。

四是父亲在照料和教育儿童的过程当中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比较有限。父亲在这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五是计划生育家庭和非计划生育家庭比较而言,总体来讲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状况明显好于非计划生育家庭,比如经济发展方面、健康管理、代际互动等方面都明显有优势。

六是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常规模式,据了解当前的流动家庭接近于20%,也产生一些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

七是城乡针对家庭的社区公共服务差异明显。农村社区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比例明显低于城市社区,基础卫生设施亟待改进。

另外关于婚姻、儿童、生育、医疗等方面还有以下情况:

一是剩男多在农村剩女多在城镇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中指出,未婚男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且分布在各个年龄组;而未婚女性更多集中在城镇地区。

《报告》指出,在我国城乡差别较大、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加上人们在择偶过程中的婚姻梯度选择,婚姻匹配的矛盾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转移。

《报告》解释,婚姻梯度挤压指的是同龄适婚女性短缺,男性会从低年龄女

性中择偶,“老夫少妻”增多;挤压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其他地区发展,如城镇男性找农村女性增多。

其中,在一些贫困地区,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往往成为“婚姻梯度挤压”的最终承担者,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大龄男性因择偶困难,“被迫”未婚甚至终身不婚。例如,50岁以上农村男性的未婚比例都在2%以上,这些仍未结婚者极有可能终身不婚。

《报告》表示,在30岁及以上的各个年龄组未婚人口中,城镇未婚女性比例远高于农村女性,这主要是由于一部分城镇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独立性较高,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职业发展而推迟结婚。

二是逾三成农村儿童“留守”

在城镇化进程下,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后,家庭剩余人口在农村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主要有留守儿童家庭、留守妇女家庭和留守老人家庭。

调查显示,流动家庭和农村留守家庭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模式中的重要形态。流动家庭比例为17.2%。

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已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其中近一半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

《报告》提醒,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状态。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关爱的缺失,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分区域看,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该区域分布与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区域分布特征相吻合,即农村劳动力主要由中国西部向东部沿海进行迁移流动。

《报告》表示,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抚养,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往往偏低,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因此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是关于二胎政策,4月份已回应 尚无新态度

昨日,国家卫计委再次就“二胎政策”回应外界关切。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

树立表示,卫计委4月份已经对此作出回应,目前没有新的态度。{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全文}.

在今年4月份,“5月份就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消息通过微信平台广为流传。对此,宋树立曾回应称,网上相关消息传言不属实。

在4月份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宋树立曾表示,中国人口众多,人口对于资源、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是长期存在的,我们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此外,考虑到目前人口结构的现状和今后人口发展的趋势,以及群众的生育意愿,依法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她在回应中表示,单独二孩不是句号。要往下走,要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地发展,加强政策的实施评估,加强人口形势的研判。做好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研究论证工作,依法完善人口政策。

四是推动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

去年以来,移动医疗健康的资本市场表现火热,国内多家互联网领域的巨头纷纷在该领域加速“圈地”。据多家市场机构预测,2017年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突破125亿元。

在上个月卫计委的例行发布会上,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曾表示,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

昨日,国家卫计委亮明了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宋树立表示,目前卫计委正在开展政策试点。与此同时,社会各方非常踊跃,比如互联网预约诊疗、微信平台的支付、自助挂号机在服务大厅,这都是互联网进入到医疗服务领域的具体实证。此外,还有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的,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她表示,这都方便了群众就医,也改善了群众就医体验,改善了医疗秩序,都是互联网带来的健康福利。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中已经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

篇三:《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发布背景与报告摘要》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 发布背景与报告摘要 2015年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这是继2014年首次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之后的第二份此类报告。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233个地(市)、321个县(市、区),1560个乡(镇、街道)的1624个村(居),设计样本量为32500个家庭。

发布背景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家庭的基本情况,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这是我国首次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家庭追踪调查。在全面分析研究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旨在用调查数据反映中国家庭发展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共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321个县(市、区)、1624个村(居)的32494个家庭,登记人口184439人。{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全文}.

正式发布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在2015年5月13日召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布会上公布。

报告摘要

七大特点:

1.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现在是二人家庭、三人家庭是主体,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同时,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也在不断地涌现。

2.家庭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多的20%的家庭和收入最少的20%的家庭相差19倍左右。

3.家庭养老需求和医养结合的需求比较强烈。现在家里的老人养老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老年人养老最强烈的需求是健康医疗,特别是对社会化需求比较强烈。

4.父亲在照料和教育儿童的过程当中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比较有限。父亲在这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5.计划生育家庭和非计划生育家庭比较而言,总体来讲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状况明显好于非计划生育家庭,比如经济发展方面、健康管理、代际互动等方面都明显有优势。

6.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常规模式,据了解当前的流动家庭接近于20%,也产生一些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

7.城乡针对家庭的社区公共服务差异明显。农村社区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比例明显低于城市社区,基础卫生设施亟待改进。

家在变小:户均人数由5.3人降至3.02人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家庭户平均人数基本上保持在5.3人的水平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家庭户平均规模开始缩小。《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户平均规模缩小的趋势更加显著,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中国已是平均家庭规模较小的国家。

家庭户规模小型化是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人口变化的角度看,结婚年龄的推迟,不婚率和离婚率的提高,低生育率、寿命的延长、人口流动等,都导致家庭户规模的不断缩小。

孩子变少:四成家庭是“单身贵族”或“二人世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1人户和2人户的微型家庭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至2010年,1人户数量翻倍,2人户数量增加68%。2000年这两类家庭户占全部家庭户的1/4,到2010年已接近40%,共计1.6亿户。在未来一个时期,微型家庭数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平均家庭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

导致家庭微型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初婚年龄的推迟导致青年单人户增加,人口迁移和流动导致1人户和2人户的增加,老年夫妇家庭的增加导致2人户的增加。近年来,由夫妇二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比重大幅提高,占全国家庭的比例提高了2倍。这主要是由于中老年夫妇不与他们的成年子女同住,以及更多的年轻夫妇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生育等原因。

2010年30岁以上未婚人口中有43.2%是独居,这个比例在城市中为45.4%。大龄未婚独居家庭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自我实现需求的发展以及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推迟结婚年龄;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人没有找到结婚对象;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生活方式、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主动选择了单身生活。

长者增多:逾8800万户家庭有65岁以上老人

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是在家庭中养老。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家庭的养老需求已经进入迅速增长阶段,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也迅速上升。《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共有家庭4.3亿户左右。目前,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过880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的比重超过20%。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3年全国失能老年人数达3750万,预计2015年失能老年人数将超过4000万。

与家庭养老需求迅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家庭规模缩小,时间资源紧张,家庭的养老能力被削弱。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家庭、独居老人家庭的养老问题最为突出。

篇四:《2014中国家庭财富的分布及高净值家庭财富报告(全文)》

中国家庭财富的分布 及高净值家庭财富报告

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2014年1月

中国家庭财富的分布及高净值家庭财富报告

摘要

我国最富有10%家庭拥有社会总财富60.6%,资产分布严重不均。虽然,过去两年,中等资产阶层财富增长明显高于其他阶层,但其占社会总财富的比重仍然很低。中等资产阶层财富增长主要是因房产。房产价值的增长对家庭财富增加的贡献超过70%。在对我国富裕家庭的研究中发现,前1%富裕家庭的总资产、净资产、年收入均远高于前5%富裕家庭。也就是说,财富更多的集中在少数家庭中。与普通家庭相比,前5%资产富裕家庭的收入主要来自工商业经营,其家庭消费是普通家庭的3.5倍,但在教育支出上的差距则高达5倍以上。富裕家庭资产构成中,工商业资产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金融市场的参与上,富裕家庭的参与率和有贷款比例远高于平均水平,并且在借出款市场上也非常活跃。

1. 家庭财富的分布

中国家庭资产分布极为不均。每个分位数上资产说明有多少百分比的家庭低于此资产。例如,从表1,2013年全国资产10分位数为1.7万,表明有10%的家庭资产低于1.7万,或90%的家庭资产高于1.7万元。在50分位数上的资产值即为中位数,表明有一半的家庭资产低于该数,另有一半的家庭资产高于此。2013年全国资产中位数为25.2万。表1报告了10-90分位数上的全国及城市和农村的家庭资产情况。从全国来看,有10%的家庭资产低于1.7万。对资产最多的家庭而言,有10%的家庭资产多于154.2万。最高的90分位数家庭资产是最低的10分位数家庭资产的88.9倍,是中位数家庭资产的6.1倍,可以看出我国家庭资产分布非常不均。其中,城市地区有10%的家庭资产低于2.2万,而有10%的城市家庭资产多222.5万,中位数为42.3万。农村地区10%的家庭资产低于1.4万;10%的家庭资产高于62万,中位数13万。

表1 各分位家庭资产状况

全国

2013年 城市 22,400 104,400 203,699 306,671 422,950 577,955 808,015 1,205,900 2,224,850

农村 14,000 31,250 56,550 90,900 129,600 180,400 248,450 362,000 619,829

全国 18,565 46,250 91,800 135,300 191,700 276,930 404,650

2011年 城市 22,100 90,650 151,100 213,410 310,950 454,600 755,500

农村 15,400 30,650 55,700 87,805 117,650 161,800 222,750 320,000 536,480

10分位 20分位 30分位 40分位 50分位 60分位 70分位 80分位 90分位

17,350 50,750 103,900 169,300 252,200 362,680 523,200 812,250 1,542,010

718,900 1,231,900 1,647,350 2,616,850

表1同时给出资产在2011年的分位数情况,来比较各分位数上资产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过去两年中,中等资产家庭资产增长速度快于高资产家庭及低资产家庭。例如,全国中位数资产过去两年增加31.5%, 40分位数增加25.1%,50分位数增加31.6%,60分位数增加30.9%,70分位数增加29.3%,80分位数增加13%,而90分位数则降低6.4%,10分位数值也降低6.5%。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中等资产家庭良好的资产增值,而低资产家庭的资产减少,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为了更加直观观察资产分布,表2将家庭按资产由低到高分为十组,并给出了各组家庭资产占全国总资产的比重。从全国来看,资产最低的10%家庭所有资产占全国总资产的比重仅为0.1%,而资产最高的10%家庭所有资产占全国总资产的比重高达60.6%。由此可见,我国家庭资产不均现象严峻。在城市地区,资产最低的10%家庭所有资产占城市地区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0.1%,资产最高的10%家庭所有资产占城市地区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54.5%;在农村地区,资产最低的10%家庭所有资产仅占农村地区家庭总资产的0.2%,而资产最高的10%家庭所有资产占农村地区家庭总资产的比重高达52.7%。因而,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资产不均现象都非常严重。

表2 各组占总资产比重

分组(由低到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全国 0.1% 0.4% 0.8% 1.6% 2.5% 3.8% 5.6% 8.8% 15.8% 60.6%

2013年 城市 0.1% 0.5% 1.4% 2.4% 3.4% 4.6% 6.6% 9.8% 16.7% 54.5%

农村 0.2% 0.8% 1.5% 2.5% 3.7% 5.3% 7.4% 10.1% 15.8% 52.7%

全国 0.1% 0.3% 0.8% 1.2% 2.0% 3.1% 4.4% 8.0% 16.3% 63.9%

2011年 城市 0.1% 0.4% 0.9% 1.7% 2.6% 4.0% 6.4% 9.7% 16.2% 58.1%

农村 0.3% 0.8% 1.5% 2.5% 3.6% 5.1% 6.8% 9.1% 13.1% 57.2%

图1各阶层资产占比比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全文}.

与2011年各组资产占比比较发现,第4-8组资产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资产最高的两组家庭所拥有的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比重在下降。这说明,两年来我国资产极其不均的现象有所缓解。

图2按资产分段,给出了不同资产上家庭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资产在0-30万区间家庭比例,2013年较2011年下降;资产在30-200万区间,2013年较2011年上升;200万以上家庭比例,2013年较2011年下降。总的来看,两年

来中等资产家庭的比例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