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软件]阅读:提取文中有用信息的常规技法(2)

时间:2021-10-24 22:12:27 节日庆典
阅读:提取文中有用信息的常规技法(2)

文章来自:爱师网

阅读:提取文中有用信息的常规技法

赵克明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提取文中的有用信息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等,它包括代表某种意义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显性信息,还包括字里行间暗含的隐性信息。所谓有用信息,一般而言,是指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突出文章所描述的形象特征的词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就高考而言,是特指考题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或读出的某方面信息。

如何提取文中的有用信息呢?这里介绍几种常规技法。

一、抠出关键词

文章提供的信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主体和背景之别,还有与试题要求相关和无关的信息,而相关的主要的主体信息往往体现在文段的关键词语中,因此,我们在提取有用信息时就是要读出那些关键词,只要把关键词抠准了,也就获得了应该摄取的信息。

[例1]2008年高考湖南卷第20题(部分):

本文(6)为第三部分。请从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

[原文语段]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解答分析]能够概括此段文字主要内容的词语是“裨益”。语段首句“对于求学处世都有极大帮助”已表明本段是说“静”对人们的益处,接着列举一些例子作为佐证,按照题干要求用原文中的2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也只得抠出其中的关键词。这关键词主要有两个,一是“帮助”,一是“裨益”,相较还是“裨益”更切当。

二、抓住中心句

一般的行文都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而中心意思往往会用一句话来提领或总结,因而我们在阅读中提取信息的时候,就要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抓住语段的中心句。

[例2]2008年高考重庆卷第16题(部分):

此段文章描绘了“时间”怎样的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

答:

[原文语段]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的雪一样照亮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

[解答分析]这段文字在描述“时间”行走方式时,有两句明示的话:“时间其实一直在我的头发里行走”“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抓住了这两个句子,就获得题目的主要答案:在头发里行走,在口腔里行走。至于“在眼角行走”,则是通过理解末句描写文字得到的。

三、循着提示语

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清晰井然,就得安排好一定的顺序,并且使用一些关联性的词语来衔接,比如用时间词表明时间的先后顺序,用空间词表明空间的方位顺序,用“首先”“其次”“再次”“其一”“其二”“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表明内容的顺序。所以,我们在提取相关信息的时候,可以循着这些标明顺序的提示语来进行,这样顺藤摸瓜就能逐层理出头绪,得到结果。

[例3]2008年高考安徽卷第14题:

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1)(2)(3)

[原文语段]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呦,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解答分析]这段文字以“有一天”的提示语提领三件事:一是根据照片寻找老柏树,二是与一位老太太的对话,三是听到祭坛传来的唢呐声的感受。这三层内容其实就是题干上所明示的“三个方面”。据此,便可提取题目要求回答的信息:(1)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四、探索隐含义

文章中有些信息表述很明显,叫做“明示信息”或“显性信息”;而有些信息则暗藏在材料的描述和相关的评说中,称做“暗示信息”或“隐性信息”。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语言多有隐含义,需要我们探赜索隐,发掘其中暗含的信息。这种探索要联系语境,关照全篇,甚至联系到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际遇。

[例4]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7题(部分):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语段]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在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饮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解答分析]这段文字选自散文《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通过阳关古道今昔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此段文字以及郭小川的诗句也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境便可探出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领会它表现出的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掌握上述技法,解答高考信息筛选题应该说是得心应手了。下面再提供几道题目,请大家一试牛刀。

文章来自:爱师网

阅读:提取文中有用信息的常规技法

赵克明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提取文中的有用信息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等,它包括代表某种意义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显性信息,还包括字里行间暗含的隐性信息。所谓有用信息,一般而言,是指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突出文章所描述的形象特征的词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就高考而言,是特指考题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或读出的某方面信息。

如何提取文中的有用信息呢?这里介绍几种常规技法。

一、抠出关键词

文章提供的信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主体和背景之别,还有与试题要求相关和无关的信息,而相关的主要的主体信息往往体现在文段的关键词语中,因此,我们在提取有用信息时就是要读出那些关键词,只要把关键词抠准了,也就获得了应该摄取的信息。

[例1]2008年高考湖南卷第20题(部分):

本文(6)为第三部分。请从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

[原文语段]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解答分析]能够概括此段文字主要内容的词语是“裨益”。语段首句“对于求学处世都有极大帮助”已表明本段是说“静”对人们的益处,接着列举一些例子作为佐证,按照题干要求用原文中的2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也只得抠出其中的关键词。这关键词主要有两个,一是“帮助”,一是“裨益”,相较还是“裨益”更切当。

二、抓住中心句

一般的行文都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而中心意思往往会用一句话来提领或总结,因而我们在阅读中提取信息的时候,就要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抓住语段的中心句。

[例2]2008年高考重庆卷第16题(部分):

此段文章描绘了“时间”怎样的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

答:

[原文语段]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的雪一样照亮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

[解答分析]这段文字在描述“时间”行走方式时,有两句明示的话:“时间其实一直在我的头发里行走”“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抓住了这两个句子,就获得题目的主要答案:在头发里行走,在口腔里行走。至于“在眼角行走”,则是通过理解末句描写文字得到的。

三、循着提示语

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清晰井然,就得安排好一定的顺序,并且使用一些关联性的词语来衔接,比如用时间词表明时间的先后顺序,用空间词表明空间的方位顺序,用“首先”“其次”“再次”“其一”“其二”“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表明内容的顺序。所以,我们在提取相关信息的时候,可以循着这些标明顺序的提示语来进行,这样顺藤摸瓜就能逐层理出头绪,得到结果。

[例3]2008年高考安徽卷第14题:

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1)(2)(3)

[原文语段]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呦,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解答分析]这段文字以“有一天”的提示语提领三件事:一是根据照片寻找老柏树,二是与一位老太太的对话,三是听到祭坛传来的唢呐声的感受。这三层内容其实就是题干上所明示的“三个方面”。据此,便可提取题目要求回答的信息:(1)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四、探索隐含义

文章中有些信息表述很明显,叫做“明示信息”或“显性信息”;而有些信息则暗藏在材料的描述和相关的评说中,称做“暗示信息”或“隐性信息”。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语言多有隐含义,需要我们探赜索隐,发掘其中暗含的信息。这种探索要联系语境,关照全篇,甚至联系到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际遇。

[例4]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7题(部分):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语段]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在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饮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解答分析]这段文字选自散文《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通过阳关古道今昔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此段文字以及郭小川的诗句也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境便可探出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领会它表现出的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掌握上述技法,解答高考信息筛选题应该说是得心应手了。下面再提供几道题目,请大家一试牛刀。

,

文章来自:爱师网

阅读:提取文中有用信息的常规技法

赵克明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提取文中的有用信息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等,它包括代表某种意义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显性信息,还包括字里行间暗含的隐性信息。所谓有用信息,一般而言,是指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突出文章所描述的形象特征的词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就高考而言,是特指考题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或读出的某方面信息。

如何提取文中的有用信息呢?这里介绍几种常规技法。

一、抠出关键词

文章提供的信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主体和背景之别,还有与试题要求相关和无关的信息,而相关的主要的主体信息往往体现在文段的关键词语中,因此,我们在提取有用信息时就是要读出那些关键词,只要把关键词抠准了,也就获得了应该摄取的信息。

[例1]2008年高考湖南卷第20题(部分):

本文(6)为第三部分。请从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

[原文语段]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解答分析]能够概括此段文字主要内容的词语是“裨益”。语段首句“对于求学处世都有极大帮助”已表明本段是说“静”对人们的益处,接着列举一些例子作为佐证,按照题干要求用原文中的2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也只得抠出其中的关键词。这关键词主要有两个,一是“帮助”,一是“裨益”,相较还是“裨益”更切当。

二、抓住中心句

一般的行文都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而中心意思往往会用一句话来提领或总结,因而我们在阅读中提取信息的时候,就要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抓住语段的中心句。

[例2]2008年高考重庆卷第16题(部分):

此段文章描绘了“时间”怎样的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

答:

[原文语段]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的雪一样照亮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

[解答分析]这段文字在描述“时间”行走方式时,有两句明示的话:“时间其实一直在我的头发里行走”“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抓住了这两个句子,就获得题目的主要答案:在头发里行走,在口腔里行走。至于“在眼角行走”,则是通过理解末句描写文字得到的。

三、循着提示语

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清晰井然,就得安排好一定的顺序,并且使用一些关联性的词语来衔接,比如用时间词表明时间的先后顺序,用空间词表明空间的方位顺序,用“首先”“其次”“再次”“其一”“其二”“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表明内容的顺序。所以,我们在提取相关信息的时候,可以循着这些标明顺序的提示语来进行,这样顺藤摸瓜就能逐层理出头绪,得到结果。

[例3]2008年高考安徽卷第14题:

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1)(2)(3)

[原文语段]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呦,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解答分析]这段文字以“有一天”的提示语提领三件事:一是根据照片寻找老柏树,二是与一位老太太的对话,三是听到祭坛传来的唢呐声的感受。这三层内容其实就是题干上所明示的“三个方面”。据此,便可提取题目要求回答的信息:(1)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四、探索隐含义

文章中有些信息表述很明显,叫做“明示信息”或“显性信息”;而有些信息则暗藏在材料的描述和相关的评说中,称做“暗示信息”或“隐性信息”。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语言多有隐含义,需要我们探赜索隐,发掘其中暗含的信息。这种探索要联系语境,关照全篇,甚至联系到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际遇。

[例4]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7题(部分):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语段]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在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饮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解答分析]这段文字选自散文《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通过阳关古道今昔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此段文字以及郭小川的诗句也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境便可探出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领会它表现出的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掌握上述技法,解答高考信息筛选题应该说是得心应手了。下面再提供几道题目,请大家一试牛刀。

文章来自:爱师网

阅读下面5个语段,完成每段文字下的题目。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1.黄山野松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请从原文中找出3个四字短语来概括。

我深深理解中国队员的“难以潇洒”。

我们曾许多次在影视专辑中重温高敏站在十米跳台上饱含忧郁的庄严神情。她在颁奖台上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神情,如今已经成为“经典”。翻开这“经典”,我们看到的是苦痛、挫折与奋斗。

我们看得见的,是赛场上熊倪、李小双那一连串无可挑剔的优美动作,看不见的是他们的腰肌劳损和腰椎疾病。

看着缠着绷带又裹上皮带的中国举重队员,神情凛然的挺身一举,看到腰部重伤的女足队员返回球场奔跑如飞……好多次了,我总想起《海的女儿》中那条美丽执著的小人鱼,人们看见的是她美丽的身姿优雅的步态,而她所承受的是步步如割如绞的剧痛。

我们是扑扇着沉重的翅膀,加注了满腔崇高的信念,庄严起飞的——所以很难“娱乐”,“游戏”“如此而已”。

2.中国队员“难以潇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一个语句回答。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譬如看见一只鸟儿,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尔后又匆匆地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

3.作者说常常被一种“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感动,这种场景是指何而言?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而不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们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诚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4.作者所说的“现实的人”和“梦想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案不能超过25个字。

唐朝诗人王维有个弟弟叫王缙,不仅写诗略有才名,就是书法也很有一套,按说在名望上应该是与乃兄“不相伯仲”的。无奈此人贪财好货,一味朝钱眼里钻,其格调就远不能与王维相比了。据说有一次有个人送润笔给王缙,走错了门,闯进王维家里,王维不屑一顾地说:“大作家在那边!”弄得那人扫兴而去。兄弟不同道,信誉也就自然有别了。

5.王维说“大作家在那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

1.巨石千仞没有土壤天寒风疾草木不生(答出3个即可)[解题方法:抠出原文的关键词]

2.我们是扑扇着沉重的翅膀,加注了满腔崇高的信念,庄严起飞的。[解题方法:抓住原文的中心句]

3.果实坠地,小鸟鸣飞,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露珠在风中最后的闪耀,蚂蚁抬着蜜蜂行进。[解题方法:循着“譬如”等提示语]

4.“现实的人”是按劳索酬,“梦想家”是沉迷事业拒绝物质诱惑。[解题方法:抠出原文的关键词,然后进行整合]

5.表明王维瞧不起王缙。[解题方法:结合语境,探索隐含义]

(已刊发于《湖北招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