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芳]朱伯芳|胡平|阅读答案试题

时间:2021-10-10 22:35:52 工作计划
朱伯芳|胡平|阅读答案试题

朱伯芳中学时代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一名铁路工程师。1948年从南昌一中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进入上海交大后,因为经济拮据,只好半工半读,一边读书,一边做家庭教师。大学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立志都市规划建设,大学三年级选择了市政工程专业。然而,一场天灾改变了他的命运。1950年淮河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国家成立了治淮委员会,并决定华东、中南两个大区所有大学土木、水利系的四年级学生,中断学习参加治淮工程。朱伯芳被分配到了安徽;参加佛子岭水库连拱坝的设计。国家原定这批学生一年后回校继续完成学业,但一年期满后,大坝的设计工作尚未完成,由于工作需要,他提前毕业,留在了治淮委员会。从此,他彻底放弃了都市建设的梦想,结束了求学生涯,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水利事业。

早在1952年,朱伯芳就针对当时国外坝工建设中,全坝均采用统一混凝土标号的做法,提出了根据不同应力水平,在坝体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混凝土标号的理念,运用于工程中后,节省了大量资金。此种做法如今已成为大坝设计中的常规理念;1955年,朱伯芳提出了有热源水管冷却解法及浇筑层水化热温升理论解,该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即已享誉国内外。如前苏联1959年编制的三门峡重力坝设计书中即有以下记载:“本坝冷却水管的计算,采用了中国朱伯芳方法……”

国内外混凝土坝“无坝不裂”是长期困扰水工界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朱伯芳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研究。他先后提出了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优化材料抗裂性能、适当提高抗裂安全系数、严格控制基础温差和内外温差等指导思想,着重批判了广为流行的混凝土龄期28天后无需表面保护的片面观点,强调多数情况下应进行全年保温。在他指导下进行温控设计的江口拱坝和三江河拱坝,由于温控措施得当,竣工数年未出现裂缝。三峡二期工程开始前,他建议加强表面保护,采用上游面5cm、下游面3cm泡沫塑料长期保温,当时未被工程采纳,施工后产生了较多的裂缝。三峡三期工程采纳了他的意见,施工三年来,未出现一条裂缝。全世界“无坝不裂”的历史可望结束。

拱坝的体形设计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过去主要依靠设计人员的经验和反复试算,设计一个拱坝体形,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时间,效率低,又不经济。从1976年开始,朱伯芳即探索用最优化方法来进行拱坝体形设计。由于问题很复杂,当时很多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成功持怀疑态度。经过认真研究,朱伯芳比较满意地解决了此问题,用优化方法设计拱坝体形,只需3-5天时间,研究成果已获得广泛应用,所建立的拱坝优化模型已应用于100多个工程,包括世界第一流拱坝的设计。这种方法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般可以节省投资10%-25%,效益显著。1988年,“拱坝优化方法、程序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课题组研制的拱坝优化软件,已推向国外市场。拱坝优化问题的难度较大,国外至今仍停留在研究阶段,未能实用化。而朱伯芳的最大贡献,是将拱坝优化完全实用化。

他1951年从上海交大提前毕业参加治淮,大学三年中,数学只学过内容很浅的微积分和常微分方程,力学只学过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连水工结构和弹性力学都没有学过。参加工作后,一直忙于工作,从未得到过进修机会,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白天好好工作,晚上好好学习”的信条,在繁重的设计和科研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地系统学习与工作有关的基本理论与科技文献。刚参加工作初期,身处大别山腹地,非常闭塞,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想买书都买不到。朱伯芳就利用同事出差、探亲到大城市的机会,开出长长的书单,托他们代为买书。功夫不负苦心人,勤奋学习的结果,使得他在迅速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急剧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难能可贵的是,与纯粹的理论家和单纯的实践家不同,朱伯芳集两者为一身,将水工混凝土结构的理论和实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杰出的水利工程和固体力学专家。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为了摸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他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混凝土坝工地;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他广泛涉猎周围学科,跟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他紧密联系实际,勇于开拓,不断为我国水利工程的设计、科研和施工提供一系列开拓性的成果。

(摘编自《中国水科院水利水电专家传略?朱伯芳》,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伯芳中学时代希望做一名铁路工程师,大学三年级却又选择了市政工程专业,最后是为水利事业奋斗了一生,究其原因,不但有个人理想的因素,还有时代影响的因素。

B.朱伯芳提出的有热源水管冷却解法及浇筑层水化热温升理论解在中国人独立设计的三门峡重力坝中得到应用,并受到了前苏联专家的认可。

C.国内外混凝土坝“无坝不裂”是困扰水工界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在朱伯芳指导下进行温控设计的江口拱坝和三江河拱坝,竣工数年未出现裂缝,难能可贵。

D.过去设计一个拱坝体形,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时间,但朱伯芳用优化方法设计拱坝体形,只需3-5天时间,可以节省投资10%-25%。

E.本文撷取朱伯芳人生的若干片段,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他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贡献,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水利工程和固体力学专家的感人形象。

(2)朱伯芳最后转向了水利建设事业,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朱伯芳为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奋斗一生,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4)朱伯芳只读了三年大学,严格来说大学都未毕业,但他取得的成就和对水利事业的贡献确实很大,你认为他事业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样的精神?(8分)

答案

(1)AC(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2)

①一场天灾。1950年淮河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国家急需水利人才。

②国家的政策。朱伯芳中断学习参加治淮工程,被分配到了安徽,参加佛子岭水库连拱坝的设计。③工作需要。由于大坝的设计工作尚未完成,他提前毕业,留在了治淮委员会。④朱伯芳具有“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选择”的优良品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

①提出在建坝过程中,根据不同应力水平,在坝体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混凝土标号的理念。

②针对国内外混凝土坝“无坝不裂”的世界性难题,他先后提出了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优化材料抗裂性能、适当提高抗裂安全系数、严格控制基础温差和内外温差等指导思想。

③用最优化方法来进行拱坝体形设计,并将其完全实用化。(每点2分)

(4)观点一:依靠勤奋的学习精神。

①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白天好好工作,晚上好好学习”的信条,利用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地系统学习与工作有关的基本理论与科技文献。

②在想买书都买不到的时期,朱伯芳利用同事出差、探亲到大城市的机会,开出长长的书单,托他们代为买书。③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他广泛涉猎周围学科,跟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观点二:实践出真知,他依靠不间断的实践精神。

①大学还没毕业就参加治淮工程,参加佛子岭水库连拱坝的设计。

②在他指导下对江口拱坝和三江河拱坝进行温控设计。③为了摸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他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混凝土坝工地。

(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