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茶”字考》阅读试题答案解析

时间:2021-10-10 22:35:11 工作计划
《“茶”字考》阅读试题答案解析

“茶”字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证。

首先是“茶”字的来历。根据许慎的“六书”分类法,“茶”是一个形声字。但它的最初形式并不是“茶”,而是“荼”。“荼”有多重意义,其中一项就是茶叶。我们发现,“荼”的读音和“余”相关,后来荼之所以读“tú”,是因为这个读音从余“yú”而来,自汉代起,“荼”又有了一个读音,就是现在的茶“chá”,“荼”作“茶叶”解释时读“chá”是颜师古的注首先提出的。

那么,为什么“荼”与“茶”的形旁都是“艹”字而不是“木”字呢?这是因为对于认识有限的古人来说,灌木与草的不同,他们难以精确区别。反映在造字上,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偏旁都用“木”,而象茶、荆一类的灌木,偏旁都从“艹”。

其次是根据历代的文字、文物留传着“荼”是如何演变成“茶”的。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诸候林立。各国所处地域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导致了文字风格的差别。当时的字形随意性很大,有线条直、曲的变化,通用偏旁,增减笔画等等。但由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趋同性,文字仍是共性大于个性,按照字体的发展规律演变。在这种情况下,“荼”字仍根据其形旁、声旁变化,不离其宗。

到了汉代,字体统一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由小篆演化成隶书。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字体,比小篆更简便。同时,汉代的印章艺术极为繁荣,制作精美,风格多样。汉印中不少刻有关于“茶”、“荼”两字。如近年曾在长沙出土一枚汉印,上刻“荼陵”两字,这枚石印成于汉武帝时,是迄今发现较早的有关“荼”字的实物印证。荼陵古称荼乡,今称茶陵,陆羽曾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是个与茶叶关系极其密切的地方,这证明了“荼”字是“茶”字的初始写法,而汉代后期,就发现有以下记载的竹简:“我灵座上,唯设糕饼,茶饮,果酒可矣。”这段交付后事的竹简说明至迟在汉代后期,“茶”字已经正式出现。但当时这个字的字型尚不稳定,还处在“荼”“茶”通用的状态,“茶”还是“荼”的不自觉衍生。汉代字体随类赋形,文字笔画有多重文化。“荼”、“茶”两字甚至到唐代还有通用现象。从当时的大量文献中可见“茶”字已经基本确定,但在著名的《不空和尚碑》中,仍用了“荼”字。直至中唐以后,陆羽的《茶经》一出,大行于世,然后“荼”字正式减笔而成“茶”字。《茶经》可谓是由荼及茶变化的决定性一笔。从此茶字就是完全的今体字,沿用至今。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荼”字在造字时就有多重意义,其中一种意义就是现在的“茶”。

B.当“荼”当“茶叶”讲时,它的读音应该是“chá”.

C.“荼”与“茶”的形旁都是“艹”,是因为古人把灌木类植物归于草本植物。

D.从出土的文物可知,“荼”字是“茶”字的初始写法。

答案A

解析原文“荼”有多重意义并不能说在造“荼”字时就赋予了它多重意义。

爱师网http://www.is97.com/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荼”是一个形声字,“艹”部表意思,“余”表读音。

B.战国时期,天下纷争,诸侯林立,长期的战乱直接导致了文字风格的差别。

C.写有“糕饼,茶饮,果酒可矣”的竹简,证明了在汉代饮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D.“荼”“茶”两字通用现象,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以后才将“茶”固定为今体字。

答案A

解析B战乱不是造成文字风格差异的直接原因;C结合原文可知,应该是证明了最迟在汉代后期“荼”字已正式出现;D“唐以后”的说法有误,应该是“中唐以后”。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荼毒生灵”中的“荼”不能理解为“茶叶”,也不能读“chá”。

B.秦统一天下后,曾统一过汉字,但是,表示“茶叶”的意思时,是用“荼”还是“茶”,并没有得以统一。

C.陆羽写《茶经》的目的之一就是将“荼”字正式简笔而成“茶”字。

D.苏轼《石钟山记》中“至莫夜月明”的“莫”通“暮”。可以推知“莫”到“暮”的演变与“荼”到“茶”的演变有类似的地方。

答案C

解析陆羽不是以规范文字为目的而写作《茶经》,只是因为这本书的影响而让“荼”字正式减笔为“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