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

时间:2021-10-10 16:15:42 工作计划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

手头已有两本书等我去读,好在这个周末我可以支配一些时间。很喜欢在家里静静的读书,何况在平安夜这样的日子里。还有什么比静静的守着一本书更有意义的呢?还有什么比在圣诞的时候去体味安琪拉的Ashes更深刻的呢?其实书还没有读完,可我已经忍不住想说点什么了。没有头绪,说哪算哪。

《安琪拉的灰烬》------ 一本很耐读的书。

让我先从题目说起吧。题目很特别,安琪拉是天使的意思,也是文中作者母亲的名字,这样的寓意很明显。但作者为什么要用Ashes这个词呢,有人译成骨灰,路文彬则给译成灰烬。我想花甲之年的作者选定用这个纠结的词,肯定有他纠结之处。那么,翻译成什么不重要了,我就用原文Ashes吧,我体会到的含义是:往事,遗憾,忏悔,烟消云散。

可以说,作者苦难的童年里是没有天使的,有的只是天使的Ashes。安琪拉是文中作者母亲的名字,可作者刻意把母亲当天使描述了吗?没有。第七阶梯那里有天使吗?也没有。当一个60多岁的退休教师以这样的题目来写自传时,他能呈现给读者的只有真实,没有形象高大的主人公,苦难的童年就像安琪拉的Ashes。所以,尽管作者笔法幽默,尽管里面有笑声和歌唱,但都难以掩盖那灰暗的底色,难以驱除笼罩全书的阴霾。

所有的移民或游荡的民族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苦中作乐。说的规范点就是与命运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敢于迁徙,敢于游荡,不惧陌生,本身就是与命运抗争,选择远方的人内心必然坚强。可是,过去和现在遭受着比作者更苦的苦难的人多的是,和作者一样成功的有几个呢?没有几个。那苦难真的就是成长的乳汁吗?不是,那只是无奈的选择。

作者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何来?内心坚强的源泉在哪里?

没有答案,如非要个答案不可,那答案就是命运。

父亲不是酒鬼的那个孩子没有成功,父亲同样是酒鬼的那个孩子也没有成功,母亲健壮的有点霸道的那个孩子没有成功,母亲同样多病孱弱到有点堕落的那个孩子也没有成功,而作者迈考特却成功了,为什么?难道真是作者选择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与命运抗争,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吗?不是。仔细思考思考,也许才明白什么是命运。

所有的回忆,都是关于命运的故事,《安琪拉的灰烬》也不例外。

建议不幸的人去读一读,幸福的人就算了。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

 

这是部关于命运的书,而不是关于命运抗争的书。

什么是命运,按中国人通俗的理解,命是先天的,你无法再去改变的,就像你生在贫民窟,他生在帝王之家。而运是不断变化的,你可以抓住,你也可以放弃,你可以随波逐流。贝多芬说的“扼住命运的咽喉”,强调的是面对苦难时的坚强和勇气,其实,命你是无法握住的。当你一出生,命就已经无法改变,就像你人生的起跑线,已经画在那里,你不可能重新画。人生路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变化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所以运你可以影响它,可以改变它。其实有很多谚语是说这点的.如:“人生要抓住机遇,而机遇总是为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准备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天上不会掉馅饼”等等。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作者一家的命运吧。命运像成功一样,不可以复制,但你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先说作者的母亲安琪拉吧。

有位作家这样评价安琪拉,“对于沉浮于苦难的河流之中的无助的孩子们,安琪拉确是一位天使。对于伴随着苦难而长大的人类而言,母亲,无疑具有天使所包涵的全部内蕴。”我不以为然。甚至,有一位在书前的评论说,作者经历了如此悲惨的童年还能成长,都是因为书中所描写的天使般的母亲。他简直就没有看懂这部小说。我说过,作者并没有刻意把母亲当天使去赞美,文中就是个普普通通,真实的母亲。

她并不完美。她会大声斥责孩子,即使是在家里揭不开锅她也会省下点钱买根忍冬牌香烟抽。她偶尔还会讲粗话。饥饿是让人丧失尊严的第一件事,安琪拉也不例外,没钱,没食物,没柴火,她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拖家带口的去慈善所乞讨救济金,去“大药房”乞讨。甚至站在教士门口乞食剩饭。一家人终被房东赶出,安琪拉不得不以半卖身的方式寄人篱下。

她歌唱得很好听,她的舞姿很优美,可就因为那一次偶然的邂逅,那一次的激动,就嫁给这样一个还没有准备娶她的醉汉。有人说这是命运的不公,我不认为,命运无所谓公不公。她嫁给马拉奇是注定的事,即使她不嫁给这个马拉奇,也会嫁给另一个马拉奇。因为安琪拉骨子里就喜欢马拉奇这样的人。这看看后来生活中,安琪拉是怎样对待喝光救济金的马拉奇的,你就会知道。作品中无论生活多艰苦,丈夫不顾家人死活,一次又一次把救济金喝光,只要稍有开心的事――丈夫找到工作或把一周的工资带回家,她就会唱起歌来,跳起舞来。当失踪了几个礼拜的丈夫又出现时,她们又会高兴地像个孩子,高兴地说只要有我的丈夫在,一切都会变好的。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马拉奇再不咋的,她不满但不怨恨,她不嫁给马拉奇谁嫁马拉奇。

精神分析学说告诉我们,童年的情结,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而母亲则是童年时最重要的人,还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和他妈妈的关系好,那么这个就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如果这个人和他爸爸更亲近,那么他以后在事业上会更有成就。我想是有一定道理。

我们来看安琪拉是怎么影响孩子的

在恶劣的环境下人性往往是如此的脆弱残忍。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可以说她不勇敢,不聪明,不坚强,但安琪拉却一直都很平静。她为小女儿的死而躺在床上面对墙壁三天不吃不喝的人;她在高兴时会用她美妙的歌喉为孩子们唱动听的歌曲。丈夫 “离奇失踪”的时候,她们想到的也只是如何养活孩子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但无论如何都不见她歇斯底里,她总是用平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即使外婆说她,姨妈说她,她还是一门心思要把孩子拉扯大,这令人内心感到安慰的。假如丈夫是她的世界,那么她对丈夫的态度,已经教会了孩子如何去对待这个苦难的世界。当他们还只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从妈妈那里学会了如何对待这世界,那就是不要抱怨,平静的对待苦难,从容的应付苦难,不放弃任何一次可以快乐的机会。

就如同他母亲一样,作者能用如此平静的心来叙述他们的苦难,这种定力来源于他母亲。

再来说说马奇拉这个人,文中出现最多的情节就是,爸爸每次醉酒都会唱的那首《罗迪迈克考雷之歌》,他让几个男孩站好,高唱这首歌,奖励给他们一点儿零花钱,郑重地要他们为爱尔兰去死。评论都说他是酒鬼,我不这么认为,说实话,我甚至有点喜欢这个脆弱的人。我觉得他至少是一个精神独立,有尊严,有信仰的人,并始终保持没有改变。开始时,我还觉得这个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可到后来,我渐渐发现,其实他很单纯,单纯的像个孩子,由此我也懂了,为什么他那般去做,而孩子都不痛恨他。有两个细节很让我思考这一点,当马奇拉又一次拿救济金去喝酒时,安琪拉让作者去找他,可是,附近酒吧都找了,却没有见,作者说当时,自己都不想再找了,说即使找到如果看到爸爸那时的眼神会想尤金找奥利弗时的眼神。他不忍心看的。还有就是父亲再次去英国时,作者送了一程又一程,说不清的无限的依恋。总之在孩子的眼里,父亲是高大的,有尊严的,值得依赖的。我想说,正是这样一个不完美却很鲜明的父亲,告诉了孩子,人要有尊严,要有信仰。可以说作者13岁后的追求和美国梦,是他父亲给他的。

托尔斯泰听高尔基讲述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后,同情又感动,泪流满面地说:‘那样的生活足以将您变成贼、骗子或杀人犯,而您却成了作家。您使我无法不对您深怀敬意。

高尔基回答:‘那是因为天使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正像高尔基说那样,那样的生活下却没有变成贼,骗子,或杀人犯。不是作者的原因,而是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可以说,在家庭中父母既给了孩子生命,也给予孩子一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