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古诗|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20篇

时间:2021-10-10 13:31:50 工作计划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篇

近期,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播,趁着新鲜热乎也追了一集。40分钟不长不短,一集电视剧的容量,但为民二字却容纳了13亿百姓。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综艺类和语言类的电视节目越来越精良,也越来越有中国特色,这才是中国文娱的正确打开方式。无论是制作宏大的记录片,还是展现传统文化的综艺类节目都蕴含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囊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观,时间的纵深,地域的横向让我们越来越接近梦想的彼岸,此次百家讲坛特别节目也包含其中。

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开篇即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说到县吏让人不禁想到了三年前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授予102名同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这些县委书记今天已经有部分晋升副部,还有很多进入了地方班子,说这些官职绝不仅仅让大家的目光聚焦于此,而是再次印证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始终如一为民爱民,实实在在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办实事,做细民生工作,才获得党和国家的信任担负更大的重任。

古有“一钱太守”刘宠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呕心沥血,堵住了恶吏搜刮民财。今有“政和速度”廖俊波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他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把他装进心里。梁家河老乡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习大大的殷切希望,他关心着百姓的收入,关心着百姓的民生。当知道十亩果园是收入的来源时,他一句“你发了呀”,让老乡暖在心窝。再糙的饭都能咽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得起,因为那饭曾经养育过我,那百姓是我们抵达梦想的希望。

我们今天的很多基层干部并不能够真的称为干部,他们吃住在基层,工作生活在田间,那里就是他们的根,人民群众是水,党的政策是光,他们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带领着老乡们长成一片片硕果累累的庄稼,收获满满谷仓的粮食。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称谓,他们就是拉犁在前的孺子牛,遍寻草地的领头羊,开山劈石的穿山甲,更是造福百姓的贴心人。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一集 一枝一叶总关情解说词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心得3篇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6篇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2篇

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诗体现了作为国家领导人,都在时刻都在关心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群众是他始终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执着的坚守。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为民”的论述,集中起来就是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中深刻领悟到朝代的兴衰更替的历史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到得民心者的天下的恒古不变的真理。党员干部应该从学习经典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的要求,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其它网友正在看: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6篇平语近人第五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5篇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3篇

10月8日,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式在中央一套开播。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格言、经典名句为切入点,通过原声微视频,解读释义,现场访谈互动,经典诵读,优化放大了电视媒体的视觉听觉的传播优势,将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有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引发老百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认同,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通过对宣传片的观看学习,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浓烈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一是引经据典,传承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华经典名句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中华智慧结晶承载着民族精神灵魂,激荡出鱼水一体的共鸣和念念不忘的内在逻辑力量。重温经典感受平“语”近人,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情怀。观众听到总书记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讲话,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价值和意义,极富有感召力,让人心向往之,久记不忘。

二是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用创新形式对总书记经典名句进行解读和阐释,让经典活起来,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广泛传播和学习。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典故,对应解读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等重要论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创造性发展。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曾在村民张卫庞家搭伙吃饭,张大爷现在提起时,“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一直都没变”。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血肉感情,奠定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深蒂固。他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同时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总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中深刻领悟到朝代的兴衰更替的历史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到得民心者的天下的恒古不变的真理。党员干部应该从学习经典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的要求,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4篇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清代郑板桥的诗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喜欢的一首诗,他在很多场合都引用过。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了第一位。2012年12月29号,离2013年元旦还有两天,习近平总书记驱车300多公里,来到了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第二天一大早,总书记走进了贫困群众的家,盘腿坐在炕头上,仔细地询问群众,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每一个问题都无不体现着总书记话里对群众的关心。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为政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那么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这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做每一项工作之前,都要想一想群众需不需要,欢不欢迎,乐不乐意,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要把民生政策真正落实到百姓的心里去。在工作过程中,多与身边的百姓接触,聊聊百姓的家常事,听听群众的心里话,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以此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我们要怀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培养为民情怀,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5篇

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播,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民心,说简单就是老百姓最简单的生活愿望,渴望生活平稳安宁。而这些最简单的愿望,需要像习总书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功绩。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全心为民,以人民为中心。正如古人之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古往今来,历代伟大领袖都关心着民意,民心,民生。民心所向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所谓以民为本,为人民的幸福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记挂人民生活所需。

习总书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衣食,收入,用自己的行动服务于人民。时至今日,习总书记依旧心系民生,造福人民,“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总书记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幸福感日渐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飞快增长,国际地位与日提高。正所谓,民心所向。

一枝一叶总关情,枝叶虽小,却关系到一棵树木的繁衍生息;人民虽小,却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从古至今,官员都被称为父母官,就是因为父母总能想到孩子的生活所需。而官员想要做到这点,就要了解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顺应人民朴实美好的生活愿望,国家才能持续发展。每当新旧政权交替,旧政权总是民不聊生,新政权总是万民拥护。

现如今“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的标语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不需要为了生活的琐事而奔走,不需要为了生活的杂物而徒劳。国以民为本,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6篇

郑板桥曾送给山东巡抚一幅墨竹,并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10月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真情流露,也概括了郑板桥任上、任下的高尚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很多场合都引用过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总书记爱民和为民的心声。正因如此,后世,特别是当今,我们的领导干部更应以“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而自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为我们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观进一步指明了政治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弄清群众的需求是为民服务的前提,切实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陕西延川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那时候我离开了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我的心留在那里。那时候我就想,以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的党员干部应积极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7篇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第一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本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分三个段落。

第一、什么是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第二、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第三、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8篇

21世纪,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学习,不断领悟新的理念,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更加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引领我们走向富强的道路,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

在平“语”近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当中是一档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节目,表现形式通俗简洁,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教育。第一集的主题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演出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深入到群众中间,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做实事,他为老百姓建沼气池,解决照明做饭的问题,还时时关心老百姓收入,走入人群,再糙的饭他都能咽得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得起,一直没变。

通过观看,我们体会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充分展示了总书记深入浅出、春风化雨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结合实际的扎实作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引领新时代青年感受文化、体恤民情、开创新思想、引领新发展,新青年干部都要撸起袖子,鼓足干劲,千方百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9篇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思想和情怀。

本集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集首提重民生。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投入精力最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驱车300多公里,连夜就听取了省市县主要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冒着严寒来到了几个贫困村,走访贫困群众,只为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点。脱贫攻坚工程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本集再谈兴民德。现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意味着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兴民德就变得更加地重要。“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上热情洋溢的讲话,受到热烈响应。

本集最后讲得民心。我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要善解民心之忧,要善谋民生之利。习近平同志早年在基层工作时,除了负责村里的一些日常行政工作,还和村里的老百姓一起打土坝、修梯田、植树造林,习近平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赞誉。被亲切的称为“好后生”正是习近平同志自始至终心里想的就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终是在帮老百姓做事,所以得民心。不论他走到哪儿,都能得到很多的百姓支持和拥护,都愿意和他一起干事。一直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坚持着为百姓做实事,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0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这首诗因为“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话流传千古,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成为忧国忧民的代名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殷殷嘱托,也是他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执政理念。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重如千钧―五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数十次深入地方调研,走访群众、问计民生。凡是群众关心的事,他都仔细察看过问;凡是关乎人民利益的问题,他都重点调查研究。一举一动,始终彰显为民意识;一字一句,无不饱含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早年曾在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他跟乡亲们一起劳动,带领乡亲们修大坝、挖水井、建沼气池、种蔬菜,并带领乡亲们发展副业,大大改善了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与乡亲们结下深厚的感情。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有了深厚的群众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1篇

近日,《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政观点。

“一枝一叶总关情”,外面的这些竹子,无论哪一枝哪一叶,都关乎着我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用这诗句无不体现着爱民和为民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把百姓装在心里,经常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了解百姓冷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惠民的工作。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商纣王自高自大,穷奢极欲,一意孤行,把民生抛在脑后,逆民心最终葬身火海。乾隆心存百姓,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蠲免钱粮,顺民心最终打造了乾隆盛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中心,不忘初心,从基层走出来,回到基层中去,关心百姓疾苦,最明白百姓诉求,做好民生工作,顺民心最终进一步推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从古代修建的都江堰、灵渠到现代的南水北运工程,兴修水利无不体现着一个政权关心百姓农业生产的大事。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兴土木到横征暴敛,危害百姓,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最终政权走向灭亡。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就如深化“放管服”改革,让群众最多跑一次,体现了国家关心百姓小事的深情。只有把百姓小事做好了,才能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2篇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众所周知,总书记一向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视其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比如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3篇

2018年10月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一集以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三个方面为切入点阐述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什么是为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从自然界的风竹之声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总感觉好像是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身在官衙之中,心系百姓之上,这就是为民。焦裕禄在兰考县带领大家跋涉五千里,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这是为民。杨善洲退休之后扎根施甸县大亮山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七万多亩,这也是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这就是为民。

为什么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的主体在于人民,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如果一个政策不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个政策的就注定开展不下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纵观中华从古至今的发展史,汉唐的鼎盛时期无一不是为人民谋利益、谋福利,顺应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国家的发展在人民的推动下水涨船高。一个朝代的倾覆,都是统治阶级对人民无休止的压榨和迫害,把人民群众当成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逆反了民心,被浪头拍倒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国家之建立源于人民,国家之发展取决人民,国家之兴盛在于人民。国家为人,其民为骨。

怎么样为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为民之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为人民谋幸福,多做利民之事。所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利民之事,毫末必去。每一个干部职工在工作中都要践行这一准则,以人民为己任,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已然成为一种传承,薪火相传,从古至今,从现在到未来!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4篇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词出现了203次,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河南潍县任职期间,给自己的好友包括写的一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员的关系。习总书记最喜欢其中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再次印证了他始终如一,为民爱民,实实在在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办好事、办实事。做好民生工作,获得了党和国家的信任担负更大的重任。

清代作家万斯大曾说过:“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也被习总书记常引用,说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多做利民之事。古有“一钱太守”刘宠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呕心沥血,把社会治安管理的井井有序,从不搜刮民财。今有“政和速度”廖俊波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他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把他装进心里。梁家河老乡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他关心着百姓的收入,关心着百姓的民生。1974年在陕北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为乡亲们修建了第一个沼气池,后来陆续修建了42个。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耐心询问起当年一起吃饭的老乡十亩果园是收入的来源时,总书记一句“你发了呀”,让老乡暖在心窝。

习总书记说“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然后紧紧在后面补充一句:“一诺千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正的做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5篇

在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总书记以来,时常能在各类新闻媒体报道中看到总书记这些年对于治国理政的方法办法决策,以及在各方面领域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妻子彭丽媛为第八届、九届、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抗击结核病和艾滋病亲善大使、控烟形象大使、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看望俄罗斯孤儿,参观坦桑尼亚妇女组织、出席APEC领导人配偶活动、邀出席亚信峰会国家领导人夫人游豫园、与习近平总书记出访韩国。习近平总书记与妻子彭丽媛在对外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什么是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来适应这个主要矛盾的转化?当前,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重要的论述。比如说“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精准扶贫”这个概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的时候,首次正式提出来的。他在十八洞村还提出,十八洞村的这个扶贫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没有变化。十八洞村的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这期节目的最后,让我们再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那些经典,我们再度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魅力。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6篇

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历史文化的深沉情怀和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国内重要会议中,亦或是在国际场合阐明观点、立场时,又或是在基层走访时,经常会引用一些经史典籍中的华章佳句,他将我们中华优秀的文化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崭新的中华文化、好奇中华文化、从而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这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重要途径,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作为基层干部,从《平“语”近人》中我们不仅要感受到习总书记的深刻情怀,还要积极向总书记学习,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在学习中沉淀,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切实增强我国软实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7篇

10月8日播出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期中,北京大学教授郭建宁在释义引用之前有这样一段铺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有许多关于‘为民’的精彩论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很熟悉,也经常引用,而最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俯下身子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心声。同时,我们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只要我们都行动起来,通过“访惠聚”和干部下沉等活动,积极融入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弄清群众的需求,对群众所需、所忧、所盼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好为民服务。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8篇

今天,观看并学习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受益匪浅,深有感悟。

节目从何为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共三个方面,引经据典,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何为为民”篇章,引用郑板桥的经典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说哪怕像包括一样是小地方的小官,也关心着百姓的一点一滴。节目中讲到,习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因为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经历。他在梁家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为村内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曾经说过,如果以后有机会,会为这个村子的百姓做更多。联想到自己,作为第一批村官选调生并轨的青年,能够了解到对于基层服务的重视,只有真正了解过农村的人,才能以后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在第二部分“为什么为民”中,引用《管子·牧民》中的“政治所兴在顺民心,政治所废在逆民心”,习总书记也说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应该就是新时代党员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就像是江河大海,他们可以助国家这艘大船扬帆起航,也能兴起风浪,淹没这艘巨船。如何使着浩瀚的“大海”风平浪静,扬帆起航,就要关心“大海”的每一个角落,即便看似风平浪静的水面,也有可能水下暗潮汹涌。“大海”如此浩瀚,中国国土如此广大,人民如此之多,想要扬帆起航,就要不忽视人民的每一件小事。与我而言,作为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最直接接触人民的每一件小事,更是要上心、用心。

第三部分,引用《周官辨非》中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就算再小也要去做,对人民有害的事,就算再小都要弃之。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节目的最后,全场观众及嘉宾站起来一起朗诵习近平总书记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语气慷慨激昂,声音直击灵魂,“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9篇

十月八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首播。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

节目第一集主要内容以习总书记所引用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三句诗词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阐述了“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

通过节目解读,观众们更能体会到,习总书记是如何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讲述大道理,传递大智慧。习总书记无论是发言讲话,还是演讲文章,处处都彰显着独特的“习式风格”: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亲切温暖又不失威严,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习总书记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而这些华章佳句,又和习总书记朴素、大众化的语言鲜活地融合在了一起,把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入现实,把国家治理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以及修身为人之道,变成一粒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种子,播进了观众们的心中,令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通过节目开播,观众们能够拥有一个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途径。学习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总书记如何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同时节目也让观者们了解到中国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节目做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思想相结合闪烁着新时代的光芒。

在迈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人更要通过多学习系列讲话,多看这样的节目来时刻保持自己的思想先进性,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国家就像一棵正在不断成长的大树,而人民群众正是大树上的一枝一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青年人作为大树上最具活力的绿叶所要肩负起的责任,更是每一个青年人前进奋斗的目标。

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20篇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近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通过《一枝一叶总关情》等12档节目,让我们重温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感受党的干部为党为民的真挚之情。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元.脱脱在《朱史.杨茼俸》曾说“得土地易,得人心难”。打江山容易守江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因为暴政失民心,最终导致秦的灭亡。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宣传到各一个角落,让群众相信党,依靠党。习近平同志强调,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目标,以作风建设为主要抓手,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工作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真正担当起推动工作、为民造福的重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获得无穷的力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真扶贫,扶真贫,精准脱贫,精准脱贫是我们要坚守的原则和信念。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就是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要爱护人民,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其它网友正在看: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6篇平语近人第五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5篇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