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平语近人第一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2篇

时间:2021-10-10 13:31:43 工作计划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 1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一句话是2018年10月14日,在《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六集中提出解说。诗中说梅花从来不以鲜艳的颜色,去博取别人的赞美,而只愿将缕缕清香,散播在天地之间。 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引用了这两句诗。总书记以诗言志,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自信气质,传递了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同时也对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提出了一个高的标准。

严以修身是我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必修课。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有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比如说,“老虎”、“苍蝇”一起打;比如说,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巡视组、回头看。而要做到这些,第一步的要求就是从修身做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修身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修课,而且是必须修好的第一门课。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用坚强的党性抵御一些诱惑与压力。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要将党的理论,贯穿到我们履行执法监督职责的工作实践中去。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唯物主义观点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各项活动中去,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加强党性的锻炼和修养,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认真解决好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坚强的党性来武装自己。

严以修身,就是要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改革开放几十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打开大门,我们不仅迎来了财富,世界各地的文化思潮也蜂拥而至。这些思想中,有进步的,也有堕落的,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领域,同时,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也让不少官员坠入了堕落腐败的深渊。道德的滑坡,是最大的损失;这种损失,用再多的财富,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也难以挽回。所以,作为执政党中的一名共产党人,必须有这个清醒,并且须具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力量。

古人云:修身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必不可少,不能偏废,更不能淡化甚至消弱。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扎实才放心。只有我们人人严以修身,个个行得端、过得硬,才能在当前我国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中,勇当一面,发光发热,不辜负对党的誓言,不辜负人民的信任与期望。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2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播出后,就刷爆了朋友圈,火遍大江南北。从《平“语”近人》中,我们读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明白了什么叫“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看到了什么叫“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启发这我们在“近人”的位置,用“近人”的服务,做“近人”的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总是接地气的,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官话”连篇,生动平实的语言背后,是他平等、亲民的作风,是他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感情。比如“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再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一字字、一句句,总是那么的朗朗上口、触人心弦,习近平总书记用简单明了的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释疑解惑。

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投入精力最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每年元旦、春节前后,走基层、访民生几乎成为他的“必修课”,困难群众永远是他最牵挂的人。每每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流,总是盘坐炕头,用聊天般、谈心式的语言娓娓道来。“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这些最细微、最朴实、最贴心的民生关怀,总能直触人心。

习总书记的讲话还充满了正能量,充满了自信,他常常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内心汹涌澎湃的家国情怀。他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导我们立德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他告诉我们,明大德的就应立志报国,守公德就应为民服务,严私德就应克己奉公。他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诫我们要有家国情怀,要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修德就要落到实处、从小做起。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始终担当为民,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民生情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担当精神,用实干的脚步叩响民心,为人民谋利的党员干部。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3

近期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播出,节目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说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与“君民舟水观”一脉相承;“不忘本来”即是“不忘初心”,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举措中就可以看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为民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要不忘初心,始终把心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在行动上不忘本。秉持求真务实,戒骄戒躁的心态对待群众,对待工作,服务好群众,只有将群众视为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视为家人。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 4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于10月15日晚播出,该集从“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个层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进行了解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于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和董传留别》,该句因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而为大众所熟知。读书不仅是一种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还在于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习总书记曾从“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个四个维度对学习的重要性做了解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与个人言,或可丰富学识,增加知识广博;或可提升个人修养,增加个人魅力;而读书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更是关乎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总书记提倡,读书要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传承中华文明之美德;读工作所需各种知识书籍,增长个人本领和才干;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坚定理想信念明方向。

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知行要合一。我们读书、学习、认识世界,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让生活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哟哟就用个人毕生所学所行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保持个人终身学习,更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 5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播时间不长,但为民二字却容纳了13亿百姓。第一集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体现了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决心。

总书记关心基层,关心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心日月为鉴,一言一语,一字一句,如慈母般的关怀,又如孝子般的期盼,带领人民致力脱贫,奋力攻坚,真正用行动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扛在肩上,把人民装在心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实到实处。

“以古人以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思考还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为民分忧,为人民谋利的党员干部。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 6

央视节目《百家讲坛》播出的12集大型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用生动的形式展示了习总书记治国为民的思想和在国家各个方针政策上的智慧,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由主持人和思想解读人娓娓而谈,让我们耳目一新。更深深折服和敬佩于习近平总书记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朴实的文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从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共12集,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最大程度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风采。以总书记引用过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生动地阐释与传播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总书记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的赤诚红心,正熠熠生辉。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我们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怀着一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诚意真心”一路走来,真正与民同苦、为民分忧。

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们更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要时刻不忘学习,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本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放下架子,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对于群众的所需所盼,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只有及时的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思群众所思,我们才能真正做好基层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自信,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只要心连心,劲促劲,就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贡献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力量。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 7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播到第八集了,观后给我感触最深第一集是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因为作为大学生村官,扶贫工作最前沿的基层工作者,只有行才能精准扶贫。

 

产业的全覆盖,需要到户一户户摸清该户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什么样的产业能让该户脱贫致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每一户的情况都要全方位了解,致贫原因、家庭成员结构、土地分布等等问题都是衡量一户人家适合什么样的产业扶持。就像艾田林教授所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走遍了每一个村寨,找准问题才能措施精准。

扶贫工作中的大数据管理,大数据管理的根本是数据要全面、要准确、要广泛,这样大数据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所以每年的动态管理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数据的采集、信息的采集变更。这些无一不要求我们用脚掌踏遍每一户的家门,做到数据清且真。所以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扶贫工作的根本要求。

艾田林教授从“尚行”、“敏行”、“力行”三个方面简述了“行”的重要性。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地委书记期间的讲话,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年轻时就非常重视“行”。我们基层工作者更需要如此,只有秉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信念,才能把服务群众做成一句有重量的话,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集是最需要我们基层工作者感悟学习的。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 8

习近平总书记对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怀,体现在他对中国古诗词的娴熟运用上。诗言志,歌咏言。无论在世界政要云集的国际场合,还是对于一名“小小”的县委书记的真情怀念,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透过凝聚中国传统文化菁华的诗词、古语,让人们一览无余。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中美关系,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昭示了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对国际风云的举重若轻;在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抗争奋斗的光辉历史,彰显出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雄壮信心。

古语有云:郡县制,天下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县委书记可谓是县域公共治理的“定海神针”,对基层公共治理质量有着关键作用。众所周知,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是为国为民县委书记的优秀代表,是公职人员学习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任职时,曾填词《念奴娇》纪念这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优秀县委书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表达了焦裕禄同志深得人民群众爱戴的情感;“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对焦裕禄同志矢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果毅精神充满敬佩;“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则赞扬焦裕禄同志一生甘守清贫的优秀品质。

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曾经“上山下乡”来到陕北农村插队。在延川梁家河这个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里,他跟乡亲们一起劳动,带领乡亲们修大坝、挖水井、建沼气池、种蔬菜,并带领乡亲们发展副业,大大改善了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与乡亲们结下深厚的感情。他曾在建沼气池捅导气管时被喷满脸粪,他曾与后来以《平凡的世界》蜚声文坛的作家路遥彻夜长谈,正是在跟乡亲们一同劳作、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对土地、对人民的情怀有了更加质朴的体悟,和更加醇厚的积淀。

与路遥的彻夜长谈,与贾大山的君子之交,与梁家河父老的亲情守望,对“夙夜为公”县委书记焦裕禄的真情嘉许,无不透露出习近平总书记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人民利益大如天”的民生关怀。参透了黄土地的民生密码,积淀了醇厚的为民情怀,在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下,将传统中国社会“修齐治平”理念菁华和现代治国理政思想有机融合,浓郁的情怀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民利益大如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三年前的庄严承诺,投射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坚守初心,必能行稳致远。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 9

本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分三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什么是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第二个段落: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第三个段落: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平时工作中怎样为民?那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多做利民之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来适应这个主要矛盾的转化?当前,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重要的论述。比如说“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如何结合实际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就要象我县木城乡党委书记刘勇同志说的哪样――转换“三个视角”找准短板。一是从考评组的视角找“三个落实”的短板。二是从入户考评人员的视角找“两不愁三保障”的短板。三是从农户(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的视角找群众工作的短板。真心实意为结对帮抚户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0

10月16日晚,我观看了《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一集的主题“恶竹应须斩万竿”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中的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恨不得让新松长到千尺高,而对于恶竹,则必须全部加以铲除。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新松”与“恶竹”的强烈爱憎。

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恶竹应须斩万竿”以廉政为主题,习主席曾用过“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个典故来阐释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想。让广大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的生动景象。

反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甚至国家兴亡。所以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警惕腐败问题,洁身自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警惕,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和坚定的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也要多学习法律知识,加强守法意识,自觉远离腐败。其次,在工作中一定要恪尽职守、公正廉洁,勤奋工作,做好一个党员的基本素质和最起码的操守,这也是党员领导干部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所决定。

我们身为党员干部、基层领导,上受党和国家之托,下系人民群众所望,要禁得住诱惑,不为金钱名利所累,做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所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倾听百姓疾苦,多为百姓办实事。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1

近日,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今天我观看了第四集,主题是“国之本在家”。本集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节目中介绍了习近平同志家的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2001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给父亲的拜寿信中写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他鼓励我们,要向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同志学习,树立良好的家风,做家风的楷模。杨善洲的女儿谈到杨善洲同志的家风是对待权力,父亲他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对待事业,他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对待家庭方面,廉洁持家、甘于清贫。

家好比菜园子,儿女就像菜园子里的菜苗,而家风则是甘露雨滴。没有家风的滋润,我们就不能够茁壮成长。每个家都有属于自己家的家风。从小爷爷就教育我要老老实实做人,爷爷年轻时做点小买卖,一直都是诚实做买卖,童叟无欺从来不多占别人一分钱,看到乞讨的还会经常拿钱给我让我递给乞讨的人,爷爷的举动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感染者我,那就是老老实实做人。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来都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经常沉默寡言,但是父亲勤劳努力一直是我的榜样。父亲是很勤快的人,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七点半准时起床下地干活,没有闹钟、没有人喊但是每天都很准时,几十年如一日的生物钟比最紧密的时钟还准时。父亲以身作则,让我学到了勤奋刻苦。

母亲是教育我的最主要的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啰嗦”,但是影响我最深的还是从小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小到大,干农活都有我的一份,挖地、插秧、挑稻草,都让我尽力而为,逐渐的我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小时候也曾抱怨过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在完成课后作业后可以愉快的玩耍,而我还要干辛苦劳动,现在想想我很感激我的母亲,让我学会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虽然我的家风没有写在纸上,也没有贴在墙上,但每时每刻都会在我们家人的心里出现。我会将我家好的家风、家规,将继续保持下去。

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2

近日,我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感觉心潮澎湃、使命重大、责任重大。“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党前后涌现出来的一批批优秀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始终如一为民爱民,实实在在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办实事,做细民生工作。作为基层公务员,我们处在与群众联系的第一线、最前方,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只有沉下心、静下气,吃下苦、放下利,弯下腰,迈开腿,做到心中思民,行动亲民,执政为民,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我们要谨记习总书记的教诲,见贤思齐、奋发有为,时刻保持为民情怀,做一个为人民分忧,为人民谋利的党员干部。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平语近人之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五集报得三春晖观后感8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解说词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 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