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 观后感|国无德不兴观后感5篇

时间:2021-10-10 13:31:39 工作计划

国无德不兴观后感1

该集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以及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观看视频,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讲政德、立政德为先有了如下的深刻体会: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个什么德?总书记讲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我们提出来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怎样立德呢?总书记讲过,“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们应当深刻了解和始终坚持新时代的标准,做人先立德。把良好的道德修养看作是人生最可贵的资本,是事业的奠基石,是成功的必备根基,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处事公道正派、做人老实本分、干事勇于担当、为官清正廉洁。

如何通过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努力学习道德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并引起自己内心的思想反省,才会培养起自己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修养首先要学习先进的道德理论,提高修养的道德认知水平,分清正确的价值观和错误的价值观。第二,重视修养中的“内省”功夫。修养者要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的言行,对照道德标准,坚持正确的,及时改正错误的。要联系自己的社会实践,学思结合,对照道德标准,勇于解剖自己,省察自我弱点和错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求得新的进步。第三,重视立足当前,循序渐进。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道德修养要不惜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小善的积累,可以强化人们从善的观念和意志,可以形成人的美好的道德感情和行为习惯。第四,要把“慎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谨慎从事,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念头,最细微的举行和最隐蔽不为人知的行为,也是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灵魂状况。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期,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我们要切实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贯穿始终,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国无德不兴观后感2

自古以来,关于国家治理方法的理论有很多,尤其是在春秋战国和汉代初期,治国思想更是百家争鸣,不胜枚举。其中主要有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严刑峻法的所谓法制,以及崇尚道德与礼仪规范的儒家。其中对后世中国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形成了自隋以降两千多年的科举取仕制度,然而其他的思想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很多史学家就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其实并非单纯地崇尚儒家的仁义礼,其治国方略中还有法家的精髓,是属于“外儒内法”的思想。可以说,始于商鞅,成熟于韩非、李斯的法家思想,就是现代法制观念的胚胎与雏形。

现代社会,我们崇尚法制,然而我认为,法制观念只是当前社会形态和社会现状与阶段的特定产物,适应了现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在历史上产生的,必然会在历史中消亡。即使不降目光放到遥远的将来,只着眼现在,德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法制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生态的下限,而德治则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生态的上限,只有将法制与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社会越来越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所以说,国无德不兴。

法制是社会既成规则对生活其中的人的一种强制性约束,而道德则是个人精神领域出于对崇高社会评价与自我认知的一种内生性、主动性约束。可以说,法制是一种外力,是外因,而道德是一种内生性驱动,是内因。

究竟是外在的,被动的因素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影响更大,还是一个主动的内因对人的影响更大,其结果恐怕一目了然,不言自明了吧?因此,国无德不兴,是由于相交于法制,德治对人的影响更大,更有内生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国无德不兴,还因为法制是一种消极的规定性,是限制人们行为,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的规范与准则。而道德不同,道德是一种积极的引导与促进,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将人们的言行引导着趋向更好更高的方向。法制只能保证社会守护住既有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不重返愚昧与落后的深渊,而只有德治,只有让人们向着更高更好方向发展的积极主动内生性的道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社会更好,使国家振兴。

若说法制,恐怕中国历史上没有比任用李斯为相,践行法家思想,用酷吏峻法的秦朝更为符合的,然而秦朝虽能一统六国,使天下归一,国力盛极一时,然而它只有十五年的国祚寿数,就一朝土崩瓦解,成为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流星。

而历史上堪称盛世的时代,如文景之治、开皇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无一不是崇尚道德,将法制与德治有机结合的时代。虽然那时候的法律和道德不一定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与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的道理是不会变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无德不兴的道理。

 

作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我们,最为现代基层建设者的我们,更应该修己安人,注意修身,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牢记八荣八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产主义德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国家与民族的振兴,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国无德不兴观后感3

习近平主席曾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本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

因为道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更应该如此。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官员道德建设,对官员提出了超越一般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的道德要求,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制定了一系列针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规范,同时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过程中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将官员的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想要成为人民满意的干部,更应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要坚持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决不能在金钱面前迷失了方向、在美色面前丧失了自我、在权力面前丢掉了人格,更不能在财富面前忘记了初心。

国无德不兴观后感4

10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生长。国家如此,民族如此,城市同样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对于选人、用人,提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中国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北京大学,这次他引用了《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众所周知,此句释义为: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对共产党人来讲,守公德就是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员干部来讲,私德不是私事,它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私德也不是小事,它事关个人的荣誉和他的发展进步。

在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还引用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经典名言。此句释义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过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归根结底,最终还是一个“德”字牵引着一个国家的昌盛。

国无德不兴观后感5

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中,我们又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经典名句,以及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论述。作为面向少年儿童、服务于少年儿童的国家院团,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精辟论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中,通过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年,中国儿艺一方面重视从传统典籍中汲取创作素材,持续打造“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重视现实题材的创作,用身边的故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小编推荐相关文章:

观《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心得体会5篇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五集报得三春晖观后感8篇平“语”近人观后感6篇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