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8篇

时间:2021-10-10 13:31:25 工作计划

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1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推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本集集中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老百姓才拥护你,支持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治国本重民生。老百姓是最重要的,老百姓是国家统治的根基。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取人民群众的最大支持。俗语说,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为先。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工作大于天。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习总书记强调,“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始终牢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

治国贵兴民德。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三皇五帝时期,尧禅让舜,舜禅让禹皆以德高为先。刘玄德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自古以来“德”字为先,对标“兴民德”的发展。“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为对标自身,有不足的地方,积极向他人学习,有过错的地方,要积极改正,旨为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仓癝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的发展,总离不开教民与德。

治国道得民心。《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清华简中有《厚父》篇,其中有一句话:“民心惟本,厥作惟叶。”意思是说民心是政治的根本,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政权的兴替,而人民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有什么倾向,都是从人民的心里生发的,民心决定着人民的趋向和发展。所以为政就要顺应民心、得民心,而要得民心,就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就要把心放在人民身上,倾听人民的心声、心愿,知道人民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心系百姓,心念苍生,心怀天下。

人之为人,在于人心存高远的理想,愿意为人类社会用心,愿意为天下人民尽心,愿意激发善心、仁心、爱心,永葆赤子之心。人生路漫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2篇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的家。古人云“修身、治国、平天下”,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治理这样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国家,我们党员的干部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为我们奋斗的目标,《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频繁的以各种典故体现对于治国、民本的“仁政”思想。

重民生。在习总书记有关治国有常民为本的思想当中,第一个重点内容。古代先贤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当今中国有了更加全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立下的誓言,而不是一句空话,党中央在不断积极探索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方面下发的各类文件,开展的各项整治工作,习总书记以“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个典故形象的展示了中国做法以及之后的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个全面 的概念,可能听上去较为抽象,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将会以实际行动证明这一中心思想。

兴民德。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他有多么高的学识以及能力,看一个人最透彻的是看这个人的品德,一个国家亦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德”是依托在整个国家的人民身上,所以要兴“国德”关键在于兴“民德”。习总书记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修好公德、自省私德。

得民心,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是体现了民心的重要性,因为得民心,中国共产党赢得了长征的胜利,在新长征路上我们更需要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是人民,最主要力量的来源也是人民,一个政党的兴衰在于人民。所以在我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就是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

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3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讲话中引用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详细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平“语”近人》体现我党的宗旨意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只有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我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无畏就是说:当你发现自己有些事情做错了,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一定要改正,要不怕改正错误。比如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学会向他人学习。同时也应懂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也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此外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做到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做一个君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民为支撑的。没有强大的民,就没有伟大的国。我们要树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仁政思想,更要继承和发扬,以弘扬优秀传统思想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4篇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片中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围绕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既彰显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为民服务情怀,也为全体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笔者认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时刻摆正位置,始终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一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情怀、为民服务情怀。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意识,放得下面子、扑得下身子、迈得开步子,走到群众身边、走进人民心中。

一是我们要与群众交心。要秉承“以情待群众,用心做工作”理念,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机制,放下身段,以“板凳上的谈心”,用“接地气”的大白话与群众交心,做群众的“知心人”,密切干群关系。

二是我们要同群众贴心。要在培育建强基层带头人、基层党员骨干等队伍上下功夫,树牢“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的思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当好群众贴心人,共筑鱼水真情。

三是我们要和群众连心。要进一步强化常态服务群众机制,为群众架起“连心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前进的征途上,党员干部需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敦敦教诲,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谋发展、干事业,绝不能脱离群众,凌驾群众之上。

四是我们要让群众暖心。要建立领导干部、党员骨干下沉基层服务群众机制,精准帮扶困难党员群众。要创新便民服务模式,把服务延伸到群众院落家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感知党组织的温度。

五是我们要使群众舒心。“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上至治国理政,小到为民务实,只有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只有做好本职工作,心中时时有民,才能使群众真正舒心、放心。

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既要抬头望天,也需脚踏实地,常“回头”看看工作是否符合群众意愿,哪些措施和办法还需改进。只有真正把握住民生根本,才能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5篇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节目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意为“看到贤人就要向其看齐、向其学习、努力赶上,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汲取教训。”这是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经过岁月洗礼仍历久弥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见贤思齐”。如何做到见贤思齐,笔者认为要保持“三心”。

见贤思齐,要保持容人之心。“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妒人长、挑人短”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极不利于成长进步。党员干部应当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修养,练就一双善于发现别人所长的“慧眼”,以宽阔的胸襟、容才的雅量,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的成功点赞喝彩,对那些超越自己的人更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把他人的卓越作为前行的动力,以他人为镜,不断鞭策激励、充实完善自己,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见贤思齐,要保持自谦之心。狂妄自大从来都是成功的“敌人”,自以为是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甚至堕入深渊,以往查处曝光的落马官员自以为是的不在少数,不仅毁了自己的前程,更是败坏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一个人的思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党员干部应当有“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谦恭,越是位高权重,越要谦恭自省。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省自知,摆正位置,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群英之荟萃,博众家之所长,才能把工作做好,最大限度地避免踏上弯路、坠下悬崖。

见贤思齐,要保持上进之心。历史不会等待懈怠者,身处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干事创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持有“不关心他人所长,不在乎自身所短”的消极颓废状态,很难适应新挑战、新要求。党员干部应当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危机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把先进典型作为学习的榜样、前进的标杆,向焦裕禄、廖俊波等先进典型看齐,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学习,明确目标,找准差距,破除思维局限,弥补自身不足,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争创一流,勇立潮头,不断开创崭新佳绩。

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6篇

近日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短片,感触颇深,现谈谈对第二集的一点感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当政者理应爱民。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习主席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重民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习主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话典出《淮南子·氾论训》。意思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但真正要落实好并不容易,的确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只有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点。脱贫攻坚工程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就是对百姓最大的实惠。我们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执行上级决策定,以群众利益为主,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扎根,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二是兴民德,就是说老百姓物质财富起来以后,要追求道德层面的提高。儒家思想认为,老百姓富裕了以后就要进行人伦、道德教化,提高他们的整体道德文明素养。孟子也说过,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意思就是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兴办各种各样的学校,把人伦道德、人伦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让老百姓能够去实行。要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

习主席这样说“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总书记有一处用典,“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原文是说,“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你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别人的长处,虚心向他学习靠拢,这叫“见善则迁”。当你发现自己有错误时一定要改正。只有“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你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做一个好的公民。

今天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新时代教民以德的具体表现。我们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怀抱一颗永远向上、永不满足的心,积极向上,苦练内省的功夫,自我检查,不断地内省,不断进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铭刻在头脑中,做好社区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得民心。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一定要赢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论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就是说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把船托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水的力量是如此地庞大,那么作为为政者来说就要施仁政,要善用这种力量。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要善解民心之忧,要善谋民生之利。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你才能够赢得民心。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要用真情的付出、切实的行动来赢得民心,我们的老百姓是最朴实的,只要你真心真意地把为他们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7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要想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和希望,我们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要一心一意的为人民服务。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之后,我对此感悟颇深,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我们就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干人民之所需,真正把人民放在自己的心上,捧在自己的手里,这样才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一份“正能量”。

重民生,要让仁政落实地。作为我们基层的党员干部,要重民生,决不能停留在思想阶段,而是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就是要落实好国家的惠民政策,在精准扶贫方面不拉下一位贫困人民,在治理污染方面,要坚决打击,不讲人情面子,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的底线,要做到时刻做到慎独、慎微。荀子曾说过: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道路虽近,不走就不可能到达;事情虽小,不做就不会成功。在我们基层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服务于人民的“小事”,但人民的事情无小事,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治国理政中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落实人民的殷殷期盼才是仁政的理念。

兴民德,要让仁政入人心。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璀璨的优秀的文化宝库,虽然近代我们落后过、挨打过,但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富裕了,但是当今社会仍存在许多失德的现象,许多人不讲个人美德,不遵守社会公德,缺少职业道德,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兴民德的体现就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深入人民心中,除了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努力外,还需要国家正确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

得民心,要让仁政常态化。基层的工作确实复杂,事情较多,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有一个耐心的工作态度,有一个积极的工作原则,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指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总书记“好后生”的故事表明,自始至终心里想的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终是在帮老百姓做事,这就是得民心。要赢得民心,要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养老服务、科技发展、生态环保方面有一个长期奋战的准备,做这种工作不在一时,重在长久,除了需要我们基层干部有一个长期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态度外,更需要国家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制约,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我党定要了解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从而汇聚民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8篇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下面,我来谈谈对“重民生”、“兴民德”和“得民心”的几点感悟。

首先是“重民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一句话,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落地,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具体的要落地,那么这一点,我想在我们今天来说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只有这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2012年12月29号,离2013年元旦还有两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驱车300多公里,来到了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连夜就听取了省市县主要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第二天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便冒着严寒来到了几个贫困村,走访贫困群众。他走进贫困群众的家,盘腿坐在炕头上,仔细地询问群众,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习近平总书记问得非常地仔细。

其次是“兴民德”。要“兴民德”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有大德,也有小德,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如果我们善于内省、勇于改过的话,就会成为一个有德之人。人们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是古今一致的。正所谓道不远人、德必有邻。

“得民心”就是不断地改善民生,你才能够赢得民心。这是一个辩证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要用真情的付出、切实的行动来赢得民心。人民群众的认可是最高褒奖,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最大支持。

其它网友正在看:

感悟平语近人12篇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一集集体学习心得体会10篇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学习心得体会10篇观《平语近人》有感13篇平语近人感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