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 一枝一叶总关情|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

时间:2021-10-10 13:31:18 工作计划

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经播出备受热议,“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这一集中娓娓道来,使人备受震撼。

以民为中心,维护和平的环境。战火纷飞的过去,民不聊生,和平的年代,安居乐业。有国才有家,没有和平的环境,谈何以民为本。当叙利亚9岁女童在黎巴嫩好声音的舞台上,唱到“自己国家战火遍地,我的自由土地被偷走,我的国家不大,和我一样渺小……”,小姑娘突然哽咽,无法继续演唱,这一幕让人动容,这是对和平的渴望,这是对和平的呐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平稳定的环境才能让人民在大家小家中扎根。

以民为中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周官辨非》里面写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意思就是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到2020年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掷地有声的呼喊是给予每个民众的承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反腐创造了一个清明的环境,脱贫给了民众一个可以期盼的未来,俗语说:“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啃下这块“硬骨头”,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以民为中心”虽然是简单的5个字,却蕴含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我党对民众深切的情怀,中国共产党如春风化雨般悄无声息滋润灌溉着全面人民,真正做到了“一枝一叶总关情”。

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2

近日,央视隆重播出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节目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为民情怀,让我对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什么是为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记”字。牢记自己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和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习总书记无论是在梁家河当村支书还是担任国家书记,都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一直都没变。牢记百姓的冷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总书记为了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排忧解难,在梁家河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后来呢又陆续地修建了42个沼气池,反响很好、效果很好,解决了大问题。

为什么为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责”字。人民赋予了干部一定的权力,但更多的是责任,要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职责。古代官员就曾感慨: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焦裕禄为治沙改变兰考面貌,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无私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科,这就是责任在心中的最高体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真正做到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怎么样为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干”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再美好的蓝图没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奋斗也只是空中楼阁,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多解民生之忧,多办民之所需,多干民之所盼,才能脚踏实地地把科学目标和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而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都是我们尚未完成的考卷,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书写为民新篇章。

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3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10月8日正式播出。第一期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主题,为我们从一个典故、一段历史,将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解读,让每个人都能清楚国家的政策方针。

利民是国之所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直是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中心,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这不是一句口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充分重视人民的大大小小事。说一千道一万,只有把群众的事办好,人民的发展才能好。归根结底,体现在对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目前精准扶贫在全国范围内全方位推进,为的是让老百姓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早日同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全面小康。

文化是国之精髓,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本。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中国梦的实现,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对古人经典的回顾与总结。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悠久的文化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承,是中国的精神命脉。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措施,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从平"语"近人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总书记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切情怀,更学习到了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初心的重要性。

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4

《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节目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从春秋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到创立大唐盛世的唐太宗作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自警;清朝著名诗人郑板桥发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共鸣,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古至今,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官员、诗人、学者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为政为官就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干部,我们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明白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以及怎么为民。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就是要把人民的冷暖挂在心头。“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974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接下来陆续修建了42个沼气池,为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提供了便利,在四十年后,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最关心的依旧是乡亲的收入和生活,“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无论是梁家河的支书还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总书记一直不忘初心,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权力来自人民,所以我们要为民。《管子》中说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汉代王充在《论衡》中也说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作为政府政策的执行者,政策的受众是人民,我们只有把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放在心上,一心为民,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的需求,及时找到政策的不足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善,这样才能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周官辩非》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为民。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的事情,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才是党的干部应该有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一点一滴见初心,每一个党员在入党时庄严宣誓,要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现在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更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做到为民,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5

到今天为止,中央电视台与百家讲坛合办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栏目已经播出了6集,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动形象通俗的语言,把历史典故、寓言传说、神话故事、文学作品乃至平凡人物巧妙地融入现实,各路专家以“接地气”的表述,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道、为官为民之道、修身养性之道描绘的恰到好处。那么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应该怎么去做,笔者感触良多,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

心怀于民,“小吏”也能干“大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提到的,说的就是无论官职大小,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基层干部要摆正服务姿态,要用民生情怀,基层干部级别虽然低,但是地位却很重要,离群众最近,群众需要什么基层干部最清楚,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交给人民一份合格的答卷。凿渠拔穷根,36年修10公里水渠的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不都是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吗?因此,基层干部要摆正服务姿态,“小事”也能见“党性”、知“品格”。

造福人民,“小事情”能筑“大幸福”。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各级惠民、富民政策的最终执行者。百姓能否受益,还得看基层干部是否作为。农村组组通、危房改造、助学补贴、医疗保障等等各方面政策的落地,都需要费心费神,一个盖章可能牵扯到一个大学生的入学贷款,一个医保政策的办理可以为大病家庭减轻几万元的支出,一个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能为受灾农户挽回上万元的损失。这一件件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对老百姓来说,确实幸福的大事情。

精准扶贫,“边远穷”能圆“小康梦”。在湖南省典型的“边远穷”的花垣县十八洞村。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贵州省、市、县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倾注了大量的优势资源、凝聚了大量的力量智慧集中到脱贫攻坚战中,扶贫攻坚工作自上而下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作为一名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一定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狠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放松。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奋勇担当、攻城拔寨。

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6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文多次提到“人民”,并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而不懈奋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古诗刻在我单位院子的旗杆底座上,时刻告诉我们“群众利益无小事”。当看到平语近人第一集主题的时候,就特别亲切,还有点感动,人民冷暖、困难群众一直是习总书记挂在心头的事情。这一集主要从三个方面: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分别从“一枝一叶总关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三个古诗为切入点,来阐述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造福人民,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都是习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落实者。要做好基层工作确保农村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如今群众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参政意识、民主意识、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农民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基层干部仍以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型的工作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基层干部要时刻做一名服务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冷暖需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设身处地主动为群众提供各种无偿服务;要多接地气多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多做利民之事争取民心和民意,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和人民公仆的形象,让群众实实在在惠及成果,基层工作就很容易了!

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7

近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正在播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围绕“为民”大主题,以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方式,多环节、多角度、多方法向观众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与和创新发展,并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淳厚博大的为民情怀。无论是从陕北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还是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始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一名刚刚入职一年的青年人,现浅谈几点自己的陋见。

 

一、作为一名党员,应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以不怕苦不怕难的决心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为民之所需,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工作与生活中应时刻秉持着“百姓无小事,件件是重点”的思想。把百姓的事优先做、尽力做。

二、作为一名选调生,应认真履职,定期定时入村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百姓的想法与需求,并将其进行归类整理向领导做汇报,与同事协商处理办法和整改方案,力争避免让群众不满意的事件发生。重点工作与重点工程应在实施前对百姓进行需求调查,看群众需求之所在,按需求进行工作、工程方案的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的与群众沟通,如有差强人意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改;应在实施过程后对群众进行回访调查工作,检验是否真正达到了工程、工作实施的初衷,担当好人民群众与基层政府之间的桥梁,真正的发挥好选调生的价值与作用。

三、作为一名非紧急救助的工作人员,在接到上级政府派件后,应及时与反映人联系,耐心听取反映人的诉求,积极协调科、站、办、所村(居)委会及时处理反映人所反映的问题,定期的向领导请示汇报,对多人同时反映的案件进行认真勘察与实时整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事件的根本之所在。在事件处理后第一时间联系放映人,告知反映人事件处理的进展与结果,努力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反馈时间,尽力做到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坚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最大程度上发挥“12345”市长热线的作用,竭力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使有事找政府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口号。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今日中国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发展思路。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应严谨恪守“一心一意为人民”的思想,撸起袖子加油干。认真履职,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去提升人民的认可度、满意度。

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8

本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分三个段落。

第一:什么是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第二: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第三: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什么是为民?为民就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

我看过一段关于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采访。他是这样说的,在我这一生中,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那革命老前辈。还有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陕西延川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那时候我离开了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我的心留在那里。那时候我就想,以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那是1974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后来呢,又陆续地修建了42个沼气池。这就为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排忧解难,解决了大问题。这个沼气池反响很好、效果很好。这是习近平同志为当地老百姓办的许多实事其中之一。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和梁家河到底有怎样的血脉联系?背后还有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和细节?这些问题应该说梁家河的老乡最有发言权。

为什么要为民?因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1966年2月7号,新华社播发了穆青等人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时习近平在读初中一年级,是初一的学生,思政课的老师就在班上读这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个老师读的时候是几度哽咽,泣不成声。班上的同学也都流下了眼泪。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习近平。

比如他在浙江工作的期间,他就以“哲欣”为笔名,发表了232篇短论短评,回答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他说,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大家看,这里总书记说得很清楚,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就是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怎样为民?那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多做利民之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来适应这个主要矛盾的转化?当前,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重要的论述。比如说“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精准扶贫”这个概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的时候,首次正式提出来的。他在十八洞村还提出,十八洞村的这个扶贫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没有变化。十八洞村的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

什么是为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送给巡抚的一首题画诗,当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潍县正在闹大灾。为了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他搞基建、搞土建,让老百姓、灾民参加土建。你来这儿干活,我就给你钱,就管你饭,解决灾民没有粮食吃的问题,所以这首诗表达了郑板桥深切的爱民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总书记以郑板桥的这首诗为切入点,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为民就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浓厚的为民情怀,从他的话语、眼神中都能体会到。这种深沉的情怀,来自于他在陕北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他曾经这样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为什么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句话出自《管子·牧民》的其中一章《四顺》,讲述了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时候,多次提到焦裕禄。1990年,当时习近平同志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写的那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大家都很熟悉。“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总书记以这处用典为切入,讲述了焦裕禄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就是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怎么样为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两句话出自清代著名经学家万斯大的《周官辨非》。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他在十八洞村指出,十八洞村的扶贫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没有变化。十八洞村的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应当身体力行,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饱含对人民的深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真正正为群众谋利益,树立自己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共同为建成中国特色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0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上映,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展开,回答了“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之问,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以总书记为榜样,做群众路线的坚定践行者,以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为己任,答好“为民”考卷。

紧扣住“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这一根本原则。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是党从历史和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正是基于这样的清醒认知,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把“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作为群众路线。“人民”二字,在共产党人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党的旗帜上,90多年栉风沐雨,仍然一以贯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唐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明有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封建时代的官吏尚能如此以百姓之心为心,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为民之心行担当之事。

紧扣住“群众最需解决的问题”这唯一着力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必须要拧紧思想认识的“阀门”。有的党员干部落实民生工作力度不够,劲头不足,“凑合事、应付事,降标准、打折扣”,甚至“慢落实,不落实,假落实”。这里面有干部作风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政治意识不强,党性弱化,宗旨意识淡漠。在这种形势下,正视问题是态度、是方法,更是党性、是担当,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履行责任,将民生实事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做到重心下沉、深入一线、亲自过问。要突出重点难点,找准关键环节,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

紧扣住“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一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考卷”答得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抓好民生工作,“蜻蜓点水”不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行,“枕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心,驰而不息地用力,毫无保留地用情,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哪些事该干哪些不该干,哪些事先干哪些后干,事情该怎么干、干得怎么样,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价值尺度和基本标准,都要看一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党员干部要把责任抓牢抓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符合政策规定的,马上就办;一时难以解决或职责交叉的,积极协调办,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有关平语近人的文章: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学习心得体会10篇观《平语近人》有感13篇平语近人感悟10篇平语近人1--12集;观后感:心得体会24篇平语近人1--12集心得体会12篇平语近人1--12集观后感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