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6年农村劳动力农业内部转移

时间:2021-10-02 00:00:00 工作总结
下面是范文112www.fanwen112.com小编整理的2016年农村劳动力农业内部转移,供大家参考!

  2016年农村劳动力农业内部转移

  近几年来,遵义县委、县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探索结构调整和农产业化经营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我县农村经济增长的各方面因素已大有变化,农村劳动力的布局也随之变化,为此,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是进一步振兴我县农村经济的启动点,也是当今新农村建设中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遵义县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区面积4091.6平方公里,31个镇(乡),总人口11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5万人(占总人口的89.9%),全县耕地面积100万亩,农村劳动力61.2人,(占农业人口的59.13%),农业人口平均耕地0.96亩,劳动力平均耕地1.63亩。按照目前我县的生产水平和耕作习惯,平均一农业劳动力一年至少可以承担3.5亩耕地,在全县的耕地上,只需劳动力28.57万人,照此计算,我县农村劳动力剩余量很大。

  200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工业从业人员3.14万人,建筑业人员1.3万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0.83万人,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从业人员2.66万人,其他非农业2.18万人,全县农村劳动需求约38.68万人,加上目前外出务工人员12.46万人(其中外省打工9.34万人),即全县农村尚剩余劳动力为12.71万人,占总劳动力的16.4%。若考虑今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城镇化建设、公路交通建设等用地,及其他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我县剩余劳动力将继续增长到15万人。

  二、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分布

  我县是一个粮食和经济作物兼作农业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杂粮、烤烟、蔬菜、干辣椒等。畜牧业为农区畜牧养殖,以生猪及禽类为主,渔业以乌江库区网厢养鱼为主体。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大头,从产值上看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6.4%,畜牧渔业占41.1%。

  当今的农业是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它已经函盖常规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及运销等领域,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1988年农村劳动力总数57.21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49.63万人,工业劳动力1.26万人,建筑劳动力0.94万人,交通运输等劳动力0.61万人,批发零售餐饮业劳动力1.11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2.38万人(其中出省1.41万人)。2005年农村劳动力农业从业人员是42.08万人,比1998年减少8.48%,工业从业人员比1998年增加148.4%,建筑从业人员比1998年增长38.3%,交通运输从业人员比1998年增加36.1%,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比1998年增加139.64%,外出劳动人员增加近4.2倍,其中外省打工的人数增加5.6倍。

  全县劳动力在产业布局上看:种植养殖业劳动力人数42.08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8.76%,外出务工劳动力数12.46万人占20.36%,富余劳动力有13.5万人左右,占劳动力总数的22.1%。农产品加工业1.08万人,第三产业4.79万人,其他行业2.18万人,三个行业的劳动力人数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3.15%,从种养业内部分析,种植业劳动力25.25万人,畜牧水产16.84万人,劳动力比数为6:4,而且12.46万外出业务工劳动力中,在秋收春耕时有近30%的要回家干活。

  三、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

  劳动力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由生存条件差向生存的条件好的地方转移,由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移,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所以,农民劳动力转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甚至已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乏的重要因素。

  我县农村劳动力剩余首先表现在地域性剩余。全县的劳动和剩余量与人口的密度和农业内部产业状况相关,在交通条件和城镇发展优势地区,如南白镇、龙坑镇、鸭溪镇、虾子镇等劳动力处于相对短缺状态,不仅可以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吸纳其他镇(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西北部山区由于人口密度小,交通和产业都不发达,则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而且这些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多数到外打工,占全县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5%以上。

  以南白镇、龙坑镇、山盆镇、洪关乡为例加以说明。

  南白镇农村劳动力2.8万人,外出打工人数2287人,其中外省打工1905人,分别占全镇农村劳动力的8.1%,6.75%。

  龙坑镇农村劳动力2.67万人,外出打工2130人,其中外省打工1300人,分别占镇农村劳动力的7.96%,4.86%。

  山盆镇农村劳动力3.82万人,外出打工12656人,其中外省打工8964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33.1%,23.48%。

  洪关乡农村劳动力5991人,外出打工1670人,其中外省打工1303人,分别占乡农村劳动力27.9%,21.75%。

  其次表现在产业结构性剩余。全县从产业上已形成“东红、西黑、南水、北烟、中绿”的构架,农村劳动力在西北部山区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情况下,剩余劳动力明显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多。东部和中部在农业产业上已出现新的产业,如辣椒、蔬菜等,而且已有大型专业市场和大批营销队伍在促进产业的不断壮大,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创造了条件。

  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由于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因而带动了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吸纳了不少外地劳动力。

  以虾子镇、山盆镇为例加以说明。

  虾子镇总农村劳动力3.59万人,从事批发零售业的6007人,从事辣椒加工营销的6541人,分别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16.7%,18.2%,二者已占全镇农村劳动力的35%。

  山盆镇总农村劳动力3.82万人,从事批发零售业的530人,从事交通运输的260人,工业从业人员1456人,三者的总人数只占总劳动力的5.87%。

  四、我县农村劳动力的问题与不足

  1、农村剩余劳力的隐蔽性。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等于待业或失业,他们还在农村劳动只是出勤不足,在我县西北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似乎人人有事干,但却是半年劳动半年闲。

  2、农村劳动力的季节性。在农忙季节,劳动力需要大,劳动力剩余的矛盾不突出,有的地方还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而到了农闲季节,剩余又显示出来。因此,为什么在春耕、春秋收时节会有30%的外出打工人员回家帮工,就在于此。

  3、农村劳动力的分散性。据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现阶段我县平均每户劳动力2.70人,劳动力在各家庭相当分散,一般农户剩余劳力0.64人,这些劳动力分散居住,分散劳动,很难集中开辟生产门路。

  4、思想的保守性和狭隘性。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使人们养成一种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心理。一部分农民缺乏进取心和创业精神,满足粮食够吃、钱够花、觉够睡的水平,跳不出小农经济的圈子。其一,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说什么“这几年费了不少劲,日子好过了、税费减免了、钱也够花了,明年开始种点口粮,够吃就行了”。其二,是小而全的种植方式。基本上是祖辈种田,他们也种田;祖辈种什么,他们也种什么。其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其四,是重视经验,不重视信息和科学技术,缺乏商品经营知识(意识)。

  5、致富信息的闭塞性。据调查,90.5%的农户认为造成劳动力剩余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来源。一是农村具有很大的区域性,部分农民外出机会少,他们得到的信息主要是“传说”,少量通过生产、交换接触得知。二是缺少信息服务组织,现在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很少,尤其是信息服务几乎没有。三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捕捉信息力弱。据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资料反映,目前劳动力的文化结构状况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9.3%,初中占80.3%,小学占0.4%,文化水平不高,通过书籍、报刊、杂志获得的信息就少。

  6、生产资金的短缺性。据调查,75%的农户认为剩余劳力存在的主要原则是缺少资金,无法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的主要表现是:1农民纯收入水平2934元,扣除生活费用1585元,用于生产的资金只有靠外出打工或其他收入来补偿。2资金分散,分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很大程度决定了资金在农户比较分散。3怕担风险,不愿投资,少数比较富裕的农户,由于信息不灵,获得一部分信息,又担心不能收益,投资后亏本,不愿开辟新的生产门路。

  7、劳动力素质的初级性。目前农村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只能从事简单劳动,不能从事其它复杂劳动。

  五、农村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由于这种转移是由低向高的转移,由农业劳动向非农业劳动转移,由分散的乡村向集中的城市转移,其对劳动者各方面的素质必然要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从农民向其他劳动者转变,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从客观上讲,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不会增长太大,而且波动也很大。从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变化看,1998年2.38万人,2002年8.63万人,2004年9.3万人,2005年12.46万人。1998年到2002年的五年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262.6%,2002年到2004年只增7.76%,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2004年到2005年增加34.1%,又呈快速增加之势。从城市本身的劳动力来讲,也存在相对的过剩现象,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劳动力的供需会达到相对的平衡。而当前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劳动力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对农村劳动力外输转移应理智看待。

  从主观上讲,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也受到择业的影响,而近几年来许多企业经过内部改造和转轨生产,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提升,对新增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拿我县烟草部门来说,在1994年~1996年合同制工人总数达到2700多人,而且每年还要雇用农民工1000多人。通过内部改造,烟叶复烤工艺的改进升级,从1998年起逐年减员,到2004年全公司只有375个员工,打叶复烤车间也有80多人。因此,现代企业的发展将对低层次劳动力关门,这无疑对劳动转移带来越来越大的困难。

  从认识上讲,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简单地等同于将农民由乡村向城市转移,是不科学,也是不符实际的。应该说,城市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一个主要渠道。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农民不管是进入本地乡镇企业,还是到城里打工,其是最主要的动机是获得经济收入,而很少拥有成为城市居民的幻想。根据我县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分别有33.9%和30%的人认为他们外出务工的第一位原因是在农村没有工作机会和到城里能挣钱,还有31.1%的人认为城里能挣钱是第二位原因。

  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城市转移只能是暂时的。只有极少数农民能实现离土离乡,他们和农村、农业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农村仍然是他们生活的重心所在。这就不难理解,春节前后,无法阻挡的民工回家过春节的人流潮、车流潮。再者,外出打工者多在18~40岁年龄段,在40岁后,这批务工者又会陆续回到故土。

  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但是,如果我们把城市比作经济发展前进的火车头,我们总不能把所有的劳动力都集中在“火车头”上,而应该把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均衡地分布在各个“车厢”上。所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该首先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是在此前提下的劳动就业形式的转移,是劳动力由农业生产领域向其他生产领域的转移,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和引发下的劳动力自然有序的流动,是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移,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规模经营的转移。这种转移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向当地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有序地输送劳动力。

  六、加快农业产业经营步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具有长效性的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特征,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对农业主导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密切地连接起来,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避免可能出现的“荒地”、“荒村”现象,对当前和今后新农村建设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同时,它还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农、工、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应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工作来抓,成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内部就业

  目前,农村劳动转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城市的吸纳消化能力不足,以及农村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城市用工的需要。因此,我们如果能在不排斥农村劳动向城市转移的同时,把转移的重心逐步移向拓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来,显然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县辣椒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容纳,就充分说明这个道理。我县辣椒生产由一个自然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组织、专门机构、农村部定点专业市场的大产业。生产面积由1994年的6.3万亩,增至2005年的32万亩,产量由0.82万吨增到4.5万吨。建成了虾子辣椒专业市场以及龙坪、团溪、新舟、西坪等辣椒二级市场,虾子镇已经成为西南最大的干辣椒专业交易城镇。据县辣椒办统计,到2005年全县拥有种椒户22.5万户,涉及辣椒产业的达28.8万人。仅虾子镇围绕辣椒市场服务的餐饮、运输、包装、辣椒剪把。检选分级等从业人员已近万人。镇内有专业经销大户1500户,辣椒食品加工企业3家。因此辣椒产业的发展壮大,相关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为农村劳动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显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无疑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相当一段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性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农村,立足农业,立足农民,把发燕尾服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要在农村开辟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要在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引导农民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优势,要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要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使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要通过市场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以产品集散为基础,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人人有就业岗位,个人有较满意的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劳动往城市转移,除城市发展需要及其某些方面对农民的吸引力外,对农民自身而言,很多情况下是无奈之举。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如果农村有充分的就业和较高的收;如果农业的发展不亚于其他行业,如果农村与城市差距不是太大,谁愿意背井离乡,去过没有归居感的漂泊生活?谁愿意去城里忍受城市人的傲慢与偏见?所以,城市始终是农民的客栈。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从文化上、情感上、心理上都让农民易于接受,使农民更能更快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减轻因劳动力过剩给城市造成的压力,调整农业内部劳动力布局,促进农村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