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欲何为读后感]审美欲何为读后感

时间:2021-09-30 00:00:00 工作总结

最近在<<中国音乐教育>>上看到一篇<<审美欲何为>>的文章,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特别是在音乐学科中,我感触颇深。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它是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的全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以美感发生为根本内容。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必须重视和尊重音乐的美学规律,遵循“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的科学法则来进行教育教学,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很多成功的课例无不是将音乐审美做的恰到好处,那种“出自心灵,直抵心灵”的自然流露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浸染最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但音乐审美决不是一种外显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为了审美而审美。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是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音乐课的真髓体悟不够,对音乐美的内涵挖掘不深,对审美教学的手段驾驭不了,教师就很难引领学生进入较高的审美境界,而只能停留在音乐的表面上。作为教师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一、 创设审美环境: 当代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学环境的改革,我们在学生的审美审美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具有审美特点的教学环境,要在学校中创造有良好的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布置优雅、艺术话的教室及美的校园环境。例如:座位可以摆成五个半圆形,每组地面上画“do、 re、 mi、sol、la ”卡通画,成为“宫组、商组、角组、徽组、羽组”利于民族音乐创作课;墙上悬挂音乐家画像:历次音乐比赛获奖的锦旗:在钢琴上摆束鲜花;展板上有学生自己的作品展。最主要的是原来刺耳的上下课铃声都设置为动听美妙的音响资料,在课间可播放一些世界名曲,随时随地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和享受,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气愤中,日积与月累,课间几分钟的音乐“聆听”潜效应是久远的。校园音乐生活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我们音乐教师还可利用学校的广播站、闭路电视、网站等媒体播放音乐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让美妙的音乐成为学校一日生活的中轴线。还有,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但音乐审美绝不仅仅是一种外显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为了审美而审美,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审美的中介与桥梁——美感教育者——音乐教师。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把自己当成审美主体。就是说音乐教师要有“美”的形象,包括修养、知识、专业素养。课上教态自然,教学语言亲切,富于启发性,手势简洁形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的声音,美的歌唱,美的风度,要让学生知道“品曲尤宜端重”,“种种恶态,切须避之”,比如:穿戴整洁,歌唱时声音要适宜,要有感情投入,没有合眼、摇头、掩耳、抠鼻等不良习惯,保持应有的风度气质。还要放弃“话语霸权”以平等的心态和温暖的眼神去关注美一颗敏感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自由地思考、说话、抒情,才会投入地笑,动情地唱,才会忘我的与音乐融为一体,与课堂融为一体,和则美,美则愉悦。其次;教师要有“美”的情感,要有发自内心的一种由衷的不可抑制的对教学的完美艺术的追求,要全身心投入和不断追求、探索音乐的美。以一定的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达到与音乐的沟通,自己先进入音乐美妙的意境,进而才能联系学生特点,选择响应的教学策略,以与其教学内容、过程相适应的审美情感和教学艺术投入其中。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美从哪里来,美来自点点滴滴,来自纯洁的心灵。罗丹说得好“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我们一线的音乐工作者有义务给学生一个美的环境,在音乐审美中愉情悦性,提升审美能力,完善审美功能,从而润泽心灵、提升人格、启迪智慧,建造和完美自身,并辨别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从音乐美中走来,让人越来越美,让社会越来越美,让美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