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就医知识讲座稿

时间:2021-10-02 00:00:00 工作总结
讲座,拼音:jiǎng zuò 是一种教学形式,多利用报告会、广播等方式进行。下范文112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科学就医知识讲座稿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就医知识讲座稿

 首先,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学习吗?请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勇敢地把手举起来,不要有顾虑,我不会责怪大家的。从你们的表现中,我能看出来,有喜欢学习的有不喜欢学习的。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不管你是喜欢学习也好还是不喜欢学习也好,有一个事实你们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那就是:学习是我们青少年目前的主要活动。  学习是我们青少年的主要活动,通过学习可以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社会历史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变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学习能够促进我们个体的智力、能力、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的发展。财富有两种,一种是物质财富,一种是精神财富。我们现在处在人生的准备阶段,我们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变得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修养,等我们的精神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可以进入社会,就能够去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又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财富,实现人生的辉煌。  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有人把学习做了一个比喻,说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維生素。维生素这一概念来自于医学,人体缺少某种维生素就会带来不适应,就会生病。比如说,如果缺乏维生素A,就容易感冒、身体的抵抗力就差,如果缺乏维生素A、D,个子就长不高。电视中曾经播出过这样的广告——AD钙奶。年轻的妈妈们都喜欢买AD钙奶给小宝宝喝,希望自己的小宝宝长得高。这是从生理的角度、生长的角度来看待人的健康问题。从心理的角度如何来看待健康问题呢?要想心理健康就必须要学习,因为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人,需要不断地运动,身体运动带来身体健康,心理运动带来心理健康。心理运动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人越学习越聪明,大脑越思考越灵活。有一句成语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说,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热爱大自然的同学都会亲身感受到过,从大山里流淌出来的泉水都是清澈的、欢快的,泉水叮咚,而一旦流进水塘里就会变混、变绿、变臭,一潭死水。因为,泉水是流动的,水塘里的水是呆滞的。人的大脑、人的心理也具有同样的发展轨迹。  同学们,你们希望长寿吗?希望心理健康吗?希望长寿、希望心理健康就要热爱学习,因为,学习能够使你长寿,学习能够使你心理健康。  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学习能够促进个人对环境的积极适应。第二,学习能使个人获得满足,增强自信。第三,学习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第四,学习能排除消极情绪的干扰。  由此可见,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是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那么,为什么学习会落后呢?  每个智力正常、体质正常的青少年,都可以进行高水平的学习,都可以成为优等生,而现实中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优秀,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一般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就学生自身而言,造成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我们只知道整天学啊学啊,我们为什么要学?我们学了将来到底干什么?没有思考。有的既不学也不思考,整天浑浑噩噩。没有目的的学习是没有后劲的,而且学了也是没有高效率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描绘未来的美好前景,以此来增强学习的动力。二是缺乏良好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学习每一门功课,首先要培养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是学不好的。学习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去学习,主动地去学,遇到困难也会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学习有了兴趣,别人认为学得很苦而他却感觉苦中有乐,其乐无穷。三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17世纪法国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者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如果说学习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么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宝库中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手段。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同学学习很用功,但是效果不太好,什么原因,要从方法上找原因,你用的方法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效。科学的方法还包括不断地创造新的方法,一个好的方法,用的时间长了也会降低学习效率,我们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另外,基础薄弱、体质不佳、动机不当、心理素质较差等等都是造成学习失败的原因,这些内容今天就不详细讲解了。  第二,就周围影响因素而言,又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家庭因素。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期望不当、投资方向不当、家长行为不良和家庭邻里不和等都可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更能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或者降低。  二是学校因素。课堂教学气氛不良、学校学习风气欠佳、老师的教学方法刻板机械等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现在,所有的学校都在各方面努力改变着自己的不足,都在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是社会因素。知识的价值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以及社会上各种不良的干扰因素,都会成为学生学习不良的影响因素。一个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也会对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却能选择我们的生存空间;我们不能去除社会的污垢,我们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  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打上社会的烙印,因此,选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学就医知识讲座稿

  [摘 要] 贯穿进修医师培训全过程不可或缺的是建立持续性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完善进修医师培训体系。制定适应传染病医院不同岗位特点和知识技能需求的进修医师教学培训体系,保持教学制度规范、层次目标明确、培训实施合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实用性教学,在持续改进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逐个问题拟定解决方案,按照PDCA理论探索建立传染病专业进修医师培训教学质量控制环。  [关键词] PDCA;医师培训;教学质量   PDCA循环法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 Deming)博士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已被人们作为“管理化”的基本方法[1]。PDCA循环法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  医学进修作为直接获取新技术的一种途径,已经成为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学习模式。由卫计委授权举办的全国传染病医师进修班在我院已成功举办了40期,每年9月1日开学到次年8月底结业,在逐步建立健全“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物质双重保障工作模式的过程中,我院教育处充分整合、利用资源优势,总结历年来各层级教学培训经验,不断优化适应传染病医院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工作,探索构建了系统化的传染病专业进修医师培训模式,通过多年来的探索,我院形成了轮转制培训和导师制教学紧密结合,整体性概念教学和阶段性目标培训相互贯穿,理论性指导和实践性参与密切配合的教学方法。  我院对于进修医师的教学采取分层次、多形式培养,因人施教,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授课及阅读参考文献为辅,旨在提高进修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及理论水平。教育处要求各科室每周至少安排1次小讲课;医院每周四下午在报告厅举行继续教育讲座,授课内容涵盖医院所有专业,力求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由教育处统筹安排并组织课堂互动讨论,提高授课效果,经过多年改进院级继续医学教育讲座的内容已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医务处每月结合实际疑难病例开展一次专题讨论会,加强指导教师与进修医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相互讨论和研究中增强培训效果;同时,要求进修医师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学术活动,开阔思维和知识面,了解有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2019年2月在进修医师结业仪式的座談环节有20%的进修医师提出希望增加学术讲座内容。  一、原因分析  1.由于多方面原因近几年医师进修时间多数为半年,每年9月和3月各招收一批,每年来我院进修一年的医师低于3%,多年以来按照一年周期安排的院级讲座内容势必不能满足进修医师的要求。  2.进修医师周四下午排到值班就会错过讲座。  3.进修医师反映我院有31%的科室小讲课次数达不到教育处的最低要求。  4.部分来自基层医院的进修医师希望多些内容更基础的讲座。  鱼骨图表示如下(图1):  二、目标  以进修医师为主体,改进学术讲座内容。  三、制订计划(P)  1.通过加强目标管理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提高,选派师资参与各类学习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处与专家沟通增加每半年内的讲座内容,争取把以往一年的内容在半年内完成。  2.教育处约谈小讲课不达标的科室并督导其执行情况,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以问题为引导的方法增强学员参与度等。  3.根据进修医师的要求增加基础内容讲座。  4.“每周四下午均不安排进修医师值班”执行难度大,目前我院已有教学设备能够实现实时录课、实时网络直播、历史回放,教育处牵头与网络中心积极协作让这项工作尽早常态化,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培训信息支撑基础。  四、执行计划(D)  1.授课专家普遍对增加讲座次数没有异议,少数专家讲座时间与其他工作有冲突,经教育处协调时间或者增加授课候选教师(经过专家认可)能够在半年内完成以往一年涵盖的讲座内容。  2.教育处与科室业务学习工作存在较大问题的科室主任进行了沟通,提出警示,相关科室主任虚心接受意见,进行了整改。  修订、完善有关科室业务学习的规章制度。结合科室临床工作忙和缺乏学习场所等实际困难,把绩效考核方案中每周一次的科室业务学习次数调整为每月至少两次,把只要求小讲课的学习形式扩大为涵盖教学查房、讲课、演练、病例讨论、学术研讨和交流等多种形式。教育处对缺乏学习场地和教学设备的科室提供支持,统筹安排、协调全院教室和会议室,配备科室必需的教学设备。  教育处加强管理,建立了科室业务学习定期督导制度,每季度一次下科室检查,记录在《科室业务学习手册》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部分科室如肝胆肿瘤微创介入科、临床检验科、妇产科等将半年的业务学习计划上报教育处,教育处统筹安排并组织进修医师参加学习。  3.增加年轻教师讲授“三腔两囊管的使用”“我院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等基础内容的讲座。  4.教育处把所有讲座排列出课程表并负责组织讲座,宣传中心负责录制课程,网络中心负责网络上传。  5.建立进修医师微信群,每位进修医师负责把所在科室本周业务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放在群里力求资源共享。  五、检查(C)  2019年8月教育处将本次进修医师结业填写的“教学评估表”与座谈内容进行了汇总,结果如下。  1.进修医师对院级继续教育讲座内容的满意度达到100%,但有10%的进修医师认为网络录播讲座内容的全面性、进修医师公寓的网络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培训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确保教学质量,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2.进修医师反映仍有7.7%的科室业务学习达不到教育处的要求。  教学规范是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是教学经验的提炼、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对教学培训主体各类行为的限制方式之一[2-4]。   3.授课教师的增多锻炼了我院的教师队伍,教学相长使我院的医疗、教学工作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经过数年来的实践探索,我院在传染病专业进修医师培训中充分发挥了医院教学优势,强化了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与提升,针对教学对象制定培训目标,强化了各层次教学对象的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全程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并及时检验教学效果,细化教学培训各环节,将制度管理、理论教学、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并持续改进,初步形成了规范化、层次化、系统化的传染病专业进修医师培训模式,目前相关探索尚未成熟,帶教师资素质、教学资料精度、效果检验方式、教学辅助工具利用还需要更深层次地探索和发展[5]。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对一个循环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使进修医师的教学管理工作正规化、制度化。  六、推行(A)  贯穿进修医师培训全过程不可或缺的是建立持续性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完善进修医师培训体系。这种改进既有对教学培训目标、准则、计划、考核等方面持续进行的优化,还包括实现环节质量控制的不断探索。目的是实现教学培训全程的人员、管理、信息、实施流程持续改进,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经验:在进修医师的管理中,忽略了进修时间的变化导致继续医学教育讲座内容的相对不足,在工作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培训计划。  2.问题:讲座的质量需教育处不断加强督导。  3.把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力求持续改进,制定适应传染病医院不同岗位特点和知识技能需求的进修医师教学培训体系,保持教学制度规范、层次目标明确、培训实施合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实用性教学,在持续改进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逐个问题拟定解决方案,按照PDCA理论探索建立传染病专业进修医师培训教学质量控制环(图4)。  参考文献  [1]王坤昌,周秀荣.PDCA循环管理在产房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351-1352.  [2]郭琳,宋爱军,焦光宇,等.高等医学院教学督导制度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51-53.  [3]赵坚.论教学规范的习俗化[J].现代教育管理,2009(7):70-72.  [4]陈梦稀.高校教学规范的冲突与选择教学规范的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2(4):88-89.  [5]徐元杰,郭代红,陈超,等.系统化医院药学教学培训模式的探索实践[J].中国药师,2013,16(12):1882-1885.

科学就医知识讲座稿

 导论 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并没有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快速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中医学领域中数理逻辑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建立在古代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学理论难以通过现代科学实验和推理的途径去证明或检验,因此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常常会遭到来自各方质疑。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医发展的早期没有像现代西方医学一样得益于现代数学提供良好的分析框架,现代计量学提供良好的定量观测和记录手段,以及现代统计学提供良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中医学的传统传承载体只是汉文字和语言描述,但是作为一门科学,单纯依靠文字语言描述会产生局限性和模糊性。这阻碍了中医的传承和传播,也制约了中医学的科学发展。  中医发展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既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精华,又要汲取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创新。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现代化的中医理論体系和技术标准势在必行。  中医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科学重述和定量刻画?怎样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中医学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融合、创新,建立具有中医学特征的量化标准系统和中医学的现代方法论。我们认为,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挖掘其内在规律进行传承和应用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要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中医的基本理论,构建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量化体系,采用现代信息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规律进行挖掘,使定性描述的中医术语变成定量客观的数学表达,我们面临的几个主要技术难点:(一)如何建立可靠的数学模型,将中医基本理论模型化;(二)如何将中医诊病和用药中偏定性的模糊语言进行数量化;(三)如何将名老中医的行医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标准化和数据化。本讲座将努力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要明确中医阴阳球理论探索属于中医理论的源头创新。经过多年古籍文献的研究,我们探讨了阴阳理论的起源、发展过程与医学、自然科学的关系,经深入研究发现古人宇宙观中三维空间理念客观存在,根据太极图模拟归纳出古人自然观的宇宙原始模型—“阴阳球”。中医学是借助哲学阴阳的辩证思维建立相应的思辨模型,将具体的生物人模型化并创立一套与之相应的理论框架和语言系统(最后演变为中医术语),实际上是模型医学。中医是将阴阳五行理论的思维模型用于医疗实践的医学,中医学的理论框架、语言系统只有在这个思维模型上才可以进行操作。我们建立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统模型,挖掘中医阴阳的数学内涵,试图从中医理论的源头对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阴阳进行数学的诠释,解决制约中医理论走向现代科学理论的瓶颈问题。  其次,需要了解的是:在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统模型基础之上建立用数学三维坐标表示的中药作用强度的计量体系和中医“药力”的概念。我们可以采用德尔菲法将名老中医的临床用药经验按照八纲分类原则进行量化排序,在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中定义坐标系统的基本单位,并应用数据信息技术将中药作用效果及强度在数学模型上量化。  再次,需要理解可运用数据挖掘粗糙概念格技术,采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ROSSTEA分析工具挖掘历代中医医案中“喘证”方、药和证之间的关联规律,证明了中医方证对应、以方测证原理的客观存在,为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上药和方的质点与证的质点合二为一的论点提供了逻辑验证,为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中“证”的数据化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最后,介绍课题组研发设计的方—证诊疗系统在目前中医临床普遍使用电子病历基础之上,所增加的可视化内容,其以数学三维坐标系统的形式展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依据医案中用药配伍和加减变化的情况,在空间中以矢量的变化的形式还原中医医案中医生的临床思维轨迹。并据此去寻找医案、名老中医的用药规律,同时客观、数据化地记录现代中医师的临床诊治过程。还可为寻找不同医生临床用药经验的规律提供数学逻辑分析的基础。  本讲座将介绍以“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为基础,构建刻画中药作用强度的计量体系,使用粗糙集概念格等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方、药、证的关联规律,研发计算机软件共同组成一个中医数字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直观的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展示中医阴阳理论的科学内函、阐释中医基本理论、优化方剂配伍方案,而且也可以用数学语言对中医师的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刻画。  本讲座还要介绍利用这套中医数学信息系统对中医四部经典、古今医案中名老中医用药经验和部分现代疾病的诊治过程在模型上进行客观描述情况。初步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即中医理论的数学描述问题和中医辨证论治的量化研究在数学模型上客观表示的问题。  这是一种新的中医用药经验量化的研究模式,在宏观层面解决了中医药学研究领域中医临床研究与中医理论研究脱节的问题;在微观层面提供了辩证论治可视化的操作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中医主观模糊的用药经验进行客观量化规范,将中医的用药经验继承从定性研究转化为定量研究。  1982年,我们科研团队首次提出中医“阴阳球”假说,以“阴阳球--八纲三级系统模型”为基础,构建中医在数学三维坐标中表示中药作用强度的计量体系,并以现代数学信息技术为支撑研发计算机软件共同组成一个中医数字信息系统。我们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006年出版《关于“阴阳球”的思考》专著一部,2009年课题《基于粗糙概念格的中医喘证临床用药经验的量化模式研究》获河北省自然基金资助,2013年《中医方—证关联规律挖掘与诊疗系统》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上这些为中医“阴阳球”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当代著名的统计学家C.R劳说过,“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基础上,一切判断都是统计学。”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我们相信:“阴阳球”理论将以他深厚的数学内涵为桥梁帮助古老中医学摆脱哲学和经验的束缚进入现代的科学的殿堂。   本讲座可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中医学特征,共分为四章,围绕着中医的哲学、模型、数学和经验等内涵特征,讨论了阴阳理论的源流、发展、对中医学理论形成的重要作用,它包含有哲学、文化、医学、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的内容。建立在古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阴阳理论,在医学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变化,逐步演变为中医阴阳,即由自然哲学转换为生命科学。  中篇:“阴阳球”理论的构建,共分为四章,通过对于阴阳理论的古代模型——阴阳太极图的考证,我们认为:阴阳二气的运动,反映在图形上,应该用“球”来表示,这样才能与古人心目中的模型相吻合。“阴阳球”是古代先贤们用来研究宇宙自然界和人体的思维模式的载体。  中医学从《周易》的阴阳到《内经》的三阴三阳,从《伤寒论》的六经到后世的八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数千年来在同样的思维模式指导下,创造出一个以陰阳为基础,能反映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中医理论体系。特别是以阴阳为总纲,辅以寒热、虚实、表里的八纲为我们显示了这个理论体系上下纵横的立体框架。  我们创建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统模型,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使阴阳从哲学层面下降到具体的医学层面,包括一级哲学内涵、二级中医理论内涵、三级中医实践内涵,其中阴阳思维模式贯穿始终。  这个系统模型的构建奠定了中医八纲的现代数学辨证计量体系的基础,提出具有中医特色的数学及计量单位 “药力”的概念,用以在数学模型上表示中药的作用效果及强度,为具有中医特色的八纲数学计量体系提供了基本的计量单位。  实际上在中医的辩证论治体系中辨证与用药之间存在着半定量与定量两个计量体系,即医生在临床时辩证的定性把握与用药的定量把握。医生通过经验的积累摸索出两个定量系统之间最佳的对应关系。我们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名老中医用药经验进行量化,运用中医“以方测证”的原理,使两个计量体系得到统一。从而把中医的辨证和用药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求得统一的量化,创立基于名老中医用药经验的中药作用效果及强度的《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统》的数学计量体系。  从中国哲学、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辩证用药三个层面,以此模型为载体实现哲学阴阳与八纲阴阳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的对接,凸显出中医理论中阴阳思维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下篇:“阴阳球”理论的实践,共七章我们在阴阳球理论的数学诠释,应用数学方法表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了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和中药作用强度的药力计量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智能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研发设计中医方-证诊疗系统。用这个系统对中医四部经典、古今医案中名老中医用药经验和部分现代疾病在模型上进行客观描述。通过这个系统软件对中医四部医典、医案和部分现代疾病的诊治过程在模型上的的三维解析,可以清晰地演示中医药、方、证在空间变化的轨迹。在分析医案中治疗、用药的经验的同时甄别了很多传统的模糊因素,为客观地用数学的方法显示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及其独特的思维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能。  本讲座是将中医临床用药经验图形化、量化,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既继承了传统的中医用药研究的思想,又创新了中医用药量化研究的方式,从科学的角度诠释了中医名著及医案的学习和研究,为中医经典著作、医案研究和临床用药经验规律的挖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中医学特征篇  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其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包含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即哲学、模型、数学和经验等。  中医学借助哲学建构了理论框架, 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和基本概念, 如、阴阳、五行、天、象等就是直接从哲学中移植过来, 这些哲学理论和概念贯穿于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模型思维反映着中医学对生命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医学以自然界生存、演化模式去类比、演绎人体的生命过程,以自然之常拟人体之生理,以自然之变喻人体之病理;并通过辨证思维予以归纳、综合为效法自然的抽象生理、病理模型,如藏象说学、经络学说、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都是经过思维再创造的抽象模型。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生与发展,都应该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成功运用与开拓,中医学也不例外。产生于钟鼎文化时代的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等,对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初步形成的中医学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  中医学理论体系和认识方法的形成源于历代中医学家临床经验的积累,是长期医疗实践的产物。中医学强调实践性和个性化诊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不同学术流派的中医理论和学术思想,并不断发展完善。中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其经验医学的属性不言而喻。  1 哲学特征  通观整个中医理论,处处充满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光辉,中医理论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恰恰就是哲学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中医学涉及到的哲学命题广泛,而精气、阴阳和八卦又是相关主题中的基础和精髓。想要认识中医,必须从三者的理论源起、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谈起。  1.1 “气”的概念  1.1.1 哲学含义  1.1.1.1 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位  任何一个哲学范畴绝不可能突然出现,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演变过程,“气”范畴也不例外。“气”字起源极早,据考证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气”字,但它最初不是一个哲学范畴,而是一个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所表示的是山川云气及人呼吸之气的客观之物。经过春秋以前漫长的发展过程,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云气、雾气、风气和寒暖之气,生活中的烟气、水气、蒸气以及自身气息这些区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客观实在现象的观察思考,逐渐有了“万物皆有气,气是决定万物存在、发展与消亡动力”的认识,进而形成了“气”作为表示世界万物原始基质的观念。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庄子明确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命题,使气被更肯定地提升到了宇宙本体的高度:《庄子·知北游》明确指出“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气在这里成为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的存亡在于一气的聚散变化。既然万物皆一气所生,所以宇宙间也就只有一气之存在。死生为徒,相为始终,都是贯通天下万物的一气所为,所以美生恶死大可不必,“圣人故贵一”,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宇宙万物统一于气;二是万物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因此,说气是宇宙的本体,是说气是自然万物的基础,亦是说气成为世界的本质或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元素。实际上,庄子对气抽象的过程,也就是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志世界本原和生命本质的重要范畴之一,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的原始物质。  1.1.1.2气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气的运行不息,才使得由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運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的一切事务的纷繁变化,也都是气运动的反映和结果。《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此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天地阴阳二气的升降相因,氤氲交感,相错相荡,才形成了整个宇宙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动是气化生成万物的基础。气化泛指气运动变化的自然发生过程,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的内部机制。气中阴阳对立互动是产生气化的内部动力,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终极原因。气化过程中寓含气的各种运动方式和存在方式,气的运动正是借助于气化过程得以实现的,因而气的运动是永不息止的,气化过程必然是永恒的、不间断的,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原因。正如《张子正蒙注》:“气化者,气之化也……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气化的动力来自气的内部,是气中阴阳升降、交感、氤氲、合和、相摩、相荡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和人类的生长壮老已等变化是有形之物自身内部不断更新的过程,都是气化的结果。在气化过程中,气生成有形之万物,有形之万物又不断发生气化,有形之物由归于气。万物自我更新的变化是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气之间聚散、升降、出入的转换,万物共处于同一体中。  气的出入运动和变化,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既可促使无限的新生事物的孕育、发生和发展,又可以导致无数旧事物的衰退、衰败和消亡,如此不已则维持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稳定与均衡。气的运动息止,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失去生机,生命体就会消亡。  1.1.2 医学含义  1.1.2.1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是宇宙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因此,气既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也是构成人体身形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很强的活力,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而人的形质躯体也是以气为最基本物质,抟聚而成。  不仅人体这个物质体由气聚合形成,而且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包括人的感觉、思维、情志等精神心理活动,同样也是由精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和推动。如气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生命体内气的升降出入,则起到了沟通内外、协调脏腑、畅达气机、推动血运、布散精微,以及排泄废物等作用,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通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生理效应,促进着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并使机体充满着生命活力;随着精气由盛而衰,运动功能逐渐衰退,所产生的生理效应亦会虚亏而衰弱,于是人体的生命活力逐渐减退而衰竭。一旦气运动停止,则可导致生命活动的终结;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内脏生理活动的产物,而内脏的生理活动则有赖于气的推动。  1.1.2.2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具有很强活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生理活动方面,气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不仅构成了人体各种有形质的组织器官,而且气还弥散于躯体之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并周流不息,无所不至。正是由于各组织器官在物质组成上的同一性和无形之精气贯通其间产生中介感应,从而使得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密切相关,功能活动协调平衡。在病理反应方面,亦由于物质组成上的同一性和无形气的贯通维系及感应影响,所以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及整体,整体病变亦可以反应于局部;本脏病变可以波及他脏,他脏病变也可以反馈影响于本脏。  气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类经·摄生》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运行于周身,推动和激发着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并产生生理效应;气又是机体热量的来源;后天的气还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并具有控制液态物质,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总之,诸如机体物质代谢的全过程以及所有的功能活动,都可以视作气运动所产生的效应,是气发挥作用或参与其间的结果,故《难经·八难》强调:“气者,人之根本也。”  1.2 中医“气”的一元论  1.2.1 世界万物是一体的  作为中医学的第一本理论著作,《黄帝内经》采用了先秦最先进的唯物主义哲学——“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把“气”视为比“天”更根本的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这里的“气”是指客观的物质世界的本身,它既不是人们主观观念的产物,也不是虚无缥渺的精神性的东西。这种“气”又可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互相斗争的结果,化生自然万物。万物生成、变化、消亡的根源不是上帝、鬼神,也不是超感性的精神本体,而是物质世界内部所具有的阴阳二气的作用结果,这种对立统一是宇宙间万物变化的总规律。  1.2.2 形气相感万物化生   《内经》肯定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认为“升降出入”是气这种物质运动变化的主要形式。《素问·六徽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又说:‘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变作”的关键。“变化”则产生万物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如果气的升降出入变化—旦停息,则自然界的生机就要灭息,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也随之完竭。气的”升降出入,无处不有”,“器散分之,生化息矣”。所以,自然界变幻莫测的各种现象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表现,诸如风雨之作,寒暑往来,四时更迭,日月星辰运动等无一不是。  1.2.3 人体与外界联系的“气立”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凡是运动着的物质,都有升降出入。“升降”是物体内部的运动,“出入”是物体与外界的交流。升与降、出与人是阴阳对立面的运动。有升降出入于是就有生物的生長与发展,反之就不可能生存。所以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何谓神机?何谓气立?“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这两段原文如果合起来看,清楚地说明了如果内外不交流,则内在的神机也就停止活动;倘若内在的运动停止了,则内外的交流也就断绝,“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根据上文文义,这两句应看作是互文。意即非出入升降则无以生长壮老已,亦无以生长化收藏。没有升降出入即没有运动,没有变化,也就没有生命。  1.3 阴阳学说源流  1.3.1《易经》基本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概念最早见于《周易》,是《周易》的最基本范畴和理论精髓。虽然《周易》经文没有出现“阴阳”二字。但《周易》经文中卦爻的基本符号“—”“--”却反映了上古先民的阴阳观念。这与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及农业耕作生产有一定关系。上古时代人们观察日月之象,昼夜、阴睛、寒暑变化,发现大量相反相对现象,又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向阳者丰收、背阴者减产等现象,殷、周时期,人们就总结出“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易经》除了系统记录下阴阳卦爻符号外,还提出了乾坤、泰否、剥复、损益等阴阳对立的卦名,在卦爻辞中也有吉凶、上下、大小、往来等对立的词语。可见至迟在殷、周时期,阴阳的观念已相当成熟。  1.3.1.1远古的阴阳萌芽  严健民根据考古资料及传统文化史料进行探讨时指出:“阴阳观念渊源于数万年之前,萌芽于山顶洞人至裴李岗文化时期,形成于龙山文化前后。随后阴阳观念便为古典天文、历法以及古典医学所利用。”阴阳观念的萌芽与起源,虽与太阳的升伏、阳光的明暗有关,但需要其他原始科学知识的同步发展。  早在山顶洞人以前,人们已能记忆梦景。梦景的记忆,促进了人类对祖先的思念、幻想的萌发以及图腾思想的兴起。随后便有了口头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后来随着种植业及其他科学文化的兴起,便产生了农业种植技术、制陶技术、造房技术、制井技术、编织技术、纺织技术、印染技术等的口头传授文化。这一时期因种植业和畜牧业的需要而产生了“观象授时”(“授时”本身便是天文知识的口头传授文化)及由此产生的哲学,即相互对立(阴阳)观念传授文化。  到了伏羲时代,人们开始留心天体运行、日月星辰位移的情况,并推测日月星辰有规律的位移与一年周期及季节变动的关系。那时的人们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也十分关注,他们用了与“观象于天”同样的精力“观法于地”,寻找与探求我国东南西北中各个地域的风雨雷电、暑往寒来、春萌秋藏的自然规律。  此后,阴阳学说又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漫长过程。后经《归藏经》至《周易》,阴阳学说已初步完善。从此,人们更广泛地应用阴阳解释诸多事物,进一步促进了阴阳学说的发展。自阴阳学说形成之日起,人们就将气的概念引入阴阳,赋予了阴气与阳气的概念。《周易》乾坤二卦的建立,“大哉乾元……同气相求”,“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否卦的“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为道“都是易学中用阴阳二气解释事物的内容。  1.3.1.2《周易》中的阴阳  早在六千多年前,我国先民已有崇敬太阳的思想。从人类进化史分析:人类从直立行走,语言发生,大脑进化以及触毛和保暖密毛的退化,汗腺、皮脂腺的发达,无不与天地日月、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关。用进废退,适者生存,都反映了人类在整个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由此看来,我国的天人合一观强调的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必须与自然环境取得一致。  “易”是日的象形字与月的象形字组成,即太阳和月亮合在一起组成“易”。“易”字本身的意思是“变”,是指什么变化呢?是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变化,也“就是以太阳和月亮为代表的整个宇宙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即阴阳的运动变化,当然将“阴阳”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达到空前水平的是《易传》。“易以道阴阳”,《易传》第一次系统地将“—”“--”解读为阳爻、阴爻,并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无论是“--”“—”符号还是“阴阳”文字,其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阴阳”和“--”“—”,是对宇宙生命的功能、属性、关系所作的归纳和分类,表示宇宙生命的一体两仪,既是对不同事物的归类,又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归类。体现了一分为二的宇宙生命发生论、结构论、功能论观点。  《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变易作为普遍性的规律与法则,几乎周遍于各个层面。“阴阳”是基本性的主干范畴,以“阴阳”为中心环绕展开着“动静”“刚柔”“屈伸”“虚盈”“清浊”“始终”……一系列分支范畴的运转。从外观上看,似乎是一连串范畴在运动;但从内涵上去考察,却包含着深刻的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  1.3.2 《易经》八卦与中医阴阳  1.3.2.1 卦、爻、象的含义  《易经》“系辞传”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侧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是从古天文学的观测中发现的自然变化的规律,它是易学研究的主体部分。   八卦是古人长期观察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归纳出来的一种“卦丈”。古人根据自然界常见的天、地、雷、风、水 、火、山、泽等八种物象,作出八种“卦丈”,去统帅世界上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象。这八种“卦丈”,就叫“八卦 ”。整个八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以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八卦中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是四个对立面 , 也就是一阴一阳的矛盾对立。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无不是由于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而形成新的统一的结果。 “八卦”就是研究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推理工具,所以它又具有自发的辫证法思想。  “爻”是八卦的画线。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阴阳二气。万物的性能,可区别为刚柔两种,这两种性能,刚属阳,柔属阴,又包含于阴阳二气之中。八卦 作者,发挥物的刚、柔两性含义,创出刚、柔两种画线,以制成八卦。阳爻为“—”、象天。古人目睹天体混沌,为一苍苍茫茫无边际的整体,故以一整划象之。阴艾为“--”,象地。古人认识到地体分水陆两部分, 故以两段划线象之。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皆由阴阳两爻组成。  “象”是形象和象征。八卦作者运用阴、阳两种划线,制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每一卦都具有它的形态和象征。如乾象天,因天气在上, 天道刚健也。此为乾之基本卦象。阳亦为乾,此因阳气属于天气也。辛金亦为乾,在脏为肺,此因肺为华盖,居人体最高,有如天在万物之上,又因金属之物,其性 坚刚,有如天道之刚健也。坤象地,因地气柔顺,生养万物也。此坤之基本卦象。阴亦为坤,此因阴气属于地气也。己土亦为坤,在脏为脾,此因土属地气而生百谷,脾属中土主湿而象坤卦也。其余不再一一赘述。  1.3.2.2 卦、爻、象与中医阴阳理论  正如前面提到的,八卦中的“天地”“雷风 ”“水火”“山泽”不只是指这八种具体的事物, 而是指通过这八种事物来分析宇宙的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被抽象概括为阴阳, 形成了阴阳学说。  在中医学中,运用阴阴对立属性来说明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的组织结构。以人体的内部与外部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以背腹来说,背为阳,腹为阴;以身的上下部来说,上半身为阳,下 半身为阴;以脏腑来说,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以每个脏器来说,功能为阳,器质为阴等等。阴阳对立的二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阴阳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称阴阳互根。正如八卦理论所阐述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可见先天图所讲的阴阳规律,包括了阴阳平衡,阴阳对立和阴阳互根等三个方面。  1.3.2.3 卦、爻、象中富含的阴阳盛衰消长规律;  从后天八卦可知,阴阳之气的流注运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互相消长,相互转化。如以一年四季而论,冬至坎卦为一阳生,阳气逐渐旺盛,夏至离卦为一阴生,阴气逐渐旺盛。上半年阳气由少至盛,阴气由盛到衰,下半年阳气 由盛至衰,阴气由少而盛, 冬至和夏至为阴阳转变的分水岭。  以人一生而言,前半生始于震卦之一阳,渐次增添,至乾而阳盛已极,乃象人之自少而壮,后半生始于巽卦之一阴,渐次耗减,至坤卦而阳尽以终,乃象人之自衰至老。  在中医学中,运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了 物质的新陈代谢。人体功能和物质的关系就是阴阳的消长和转化的关系。在病理过程中,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就会产生 “阴虚阳盛,阳虚阴盛”,“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病理变化。  1.3.2.4 卦、爻、象对《内经》三阴三阳的启导  八卦的生仪法实质上就是阴阳的衍变法,即事物的无穷可分性。《周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生阴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阴分为一阴一阳,即太阴和少阳,阳分为一阴一阳,即少阴和太陽,太阴再分一阴一阳,即阴卦坤和阳卦艮,少阳再分一阴一阳,即阴卦坎和阳卦巽,少阴再分一阴一阳,即阴卦震和阳卦离。太阳再分一阴一阳,即阴卦兑和阳卦乾。如此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无穷。  1.3.2.5 卦、爻、象消长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阴阳学说始终贯穿了八卦理论,它不仅是中医学辨证的依据, 也是中医学论治的指南。八卦以乾坤二卦为父母,而生出震巽坎离艮兑六子,而中医学八纲以阴阳为总纲,而生出表里寒热虚实六目。疾病虽然错综复杂, 但总不外乎阴阳失调所致。在诊断上,望闻问切四诊,首先必须分别阴阳。在治疗上,调整阴阳,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阴阳以卦、爻、象的形式展现客观世界及运动变化,同时,中医理论将阴阳应用于自身理论时也运用其三者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