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阅读答案

时间:2021-09-30 00:00:00 自我鉴定

《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阅读答案

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颇受网友欢迎的“古诗词混搭”的产物,俗称“菜名诗词”。这些混搭诗词颠覆着儿时熟读的经典,却也韵律契合,别有一番滋味。

在不少网络写手看来,菜名诗词的盛行,不过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那些熟悉古诗词的人,看了这些菜名诗词,只会一笑置之;那些对古诗词一无所知的人,用这样调侃的方式去了解它,未尝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北京大学的何博教授认为,这种古诗词混搭的形式只是一种无厘头,“如今,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一种恶搞。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恶搞”应有底线。接受调查的近千名网友认为,道德伦理(84.6)、传统文化(73.1)等内容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炜觉得,这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颠覆。“很多人已经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人们面对这类现象时,只会觉得很好玩,而不会再去细细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云南昆明的刘保州,从上学开始就对古诗词充满兴趣。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严肃的、神圣的,“这样的‘改编’让古诗词看起来更像打油诗。”这类混搭的诗词在网络上流行,不但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还很有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

重庆市写作学会会长张家恕谈到,这种诗词混搭的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和提供创意的思维,读者和创作者以更轻松、更搞笑的方法来解读古典诗词和文化,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胡遂教授认为,对经典我们应当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进行调侃,久而久之,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胡遂也表示,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对这种现象还是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古典诗词是否会因此变味,主要还是取决于受众。”她认为,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认识的网民,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知自然不会受到这种“恶搞”的影响,只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相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的网友看到这样的“混搭”,可能会觉得古典诗词不那么严肃,甚至是很随意的,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不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以下关于“菜名诗词”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菜名诗词”是一些网友将诗词与菜名“混搭”,产生的妙趣横生、“笑果”十足并很受网友热捧的文字。

B.“菜名诗词”是“古诗词混搭”的产物,当下虽有争议,但也符合古诗韵律,读来很有味道。

C.不少网络写手认为“菜名诗词”的盛行无伤大雅,一些大学教授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D.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恶搞,被调查的网友一致反对恶搞道德伦理和传统文化。

2.以下各项不属于专家对“菜名诗词”这一现象所持反对意见的一项是(3分)

A.混搭的“菜名诗词“在网络上流行,不仅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还有可能使他们对汉语失去兴趣。

B.人们面对这类现象时,只觉得好玩,并不会再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从而颠覆中国古典文化。

C.读者和创作者以很轻松的方式解读古典诗词和文化,他们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这种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

D.传统文化是神圣而严肃的,对经典应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调侃经典,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

3.下列说法与文中所列观点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很多人已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恶搞诗词会产生负面效应。

B.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的网友看到“菜名诗词”的混搭,就会产生认为古典诗词不够严肃的可能。

C.对这种现象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就不必求全责备。

D.对传统文化有较深认识的“受众”,只会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同时,拒绝其影响。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

1.D以偏概全,原文是“接受调查的近千名网友认为,道德伦理(84.6)、传统文化(73.1)等内容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

2.A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为“无所适从”。

3.D“拒绝受其影响”不妥,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