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年高考线_历年高考江西卷文学类文本主观题透析(4)

时间:2021-09-30 00:00:00 自我鉴定
历年高考江西卷文学类文本主观题透析(4)

文章来自:爱师网

历年高考江西卷文学类文本主观题透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江西卷的“主打”题,该题阅读量大,赋分高,但也是难度最大,考生失分最多的题目之一。不管是高考还是平时训练,考生所写答案张冠李戴,或答非所问,或画蛇添足是最常见的问题,究其原因,多为考生对题目的设问角度不清、答案的特点不明所致。笔者注意到,文学类文本阅读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是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何这样写”这三个角度来设置的。鉴此,笔者结合江西7年来自主命题的文学类文本主观阅读题的设题和答案特点,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试题作一些梳理和总结工作,并对考场解题提出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建议,以期我们考场答题更加有的放矢。

一、从“写什么”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概念把握、句意理解、主题概括、形象说明等方面设题;少数题目和“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题。题目突出写作的“内容和情感”。

(一)概念类

1.真题归类:

⑴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2005年18题)

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迫求结果的人。(或:指“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侯那极小的一个点”的人。)

⑵“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009年16题)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⑶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006年18题第1小题)

童话。

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⑷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2010年16题)

(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

⑸“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2010年18题)

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注:题目和答案括号内的内容另作归类和分析。后面同)

⑹“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2008年16题)

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2.考纲对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

3.设问角度:考查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4.答案特点:因设问角度是“写什么”,答案回答“是什么”即可,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的内容。(笔者认为06年考题理解“童话”含义答案中“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一句有添足之嫌)

5.相关知识链接:

①明确“概念”的特点。是指该概念在上下文中产生的语境意义,这个意义是临时性的,而非它在词典中的规范意义,因此理解概念应紧扣语境。

②分清“概念”的类型。分清是褒义还是贬义,是比喻义、引申义还是指代义等;要考虑是否包含了表层义和深层义。如“童话”即为比喻义;“汨罗江”既有表层义“屈原殉国之处”,也有深层义“(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从“嵇康的汨罗江,是……李白的汨罗江,是……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段可揣摩概括)。

③把握“概念”的位置。文中的概念一般包括局部性概念和全文性概念,前者重点结合概念前后文内容概括,(如“童话”、“渔翁”等)后者则须紧扣全文内容提炼,往往涉及到文中的主旨。(如“匆忙走路的人”“木车的激情”等)

文章来自:爱师网

历年高考江西卷文学类文本主观题透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江西卷的“主打”题,该题阅读量大,赋分高,但也是难度最大,考生失分最多的题目之一。不管是高考还是平时训练,考生所写答案张冠李戴,或答非所问,或画蛇添足是最常见的问题,究其原因,多为考生对题目的设问角度不清、答案的特点不明所致。笔者注意到,文学类文本阅读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是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何这样写”这三个角度来设置的。鉴此,笔者结合江西7年来自主命题的文学类文本主观阅读题的设题和答案特点,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试题作一些梳理和总结工作,并对考场解题提出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建议,以期我们考场答题更加有的放矢。

一、从“写什么”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概念把握、句意理解、主题概括、形象说明等方面设题;少数题目和“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题。题目突出写作的“内容和情感”。

(一)概念类

1.真题归类:

⑴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2005年18题)

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迫求结果的人。(或:指“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侯那极小的一个点”的人。)

⑵“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009年16题)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⑶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006年18题第1小题)

童话。

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⑷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2010年16题)

(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

⑸“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2010年18题)

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注:题目和答案括号内的内容另作归类和分析。后面同)

⑹“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2008年16题)

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2.考纲对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

3.设问角度:考查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4.答案特点:因设问角度是“写什么”,答案回答“是什么”即可,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的内容。(笔者认为06年考题理解“童话”含义答案中“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一句有添足之嫌)

5.相关知识链接:

①明确“概念”的特点。是指该概念在上下文中产生的语境意义,这个意义是临时性的,而非它在词典中的规范意义,因此理解概念应紧扣语境。

②分清“概念”的类型。分清是褒义还是贬义,是比喻义、引申义还是指代义等;要考虑是否包含了表层义和深层义。如“童话”即为比喻义;“汨罗江”既有表层义“屈原殉国之处”,也有深层义“(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从“嵇康的汨罗江,是……李白的汨罗江,是……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段可揣摩概括)。

③把握“概念”的位置。文中的概念一般包括局部性概念和全文性概念,前者重点结合概念前后文内容概括,(如“童话”、“渔翁”等)后者则须紧扣全文内容提炼,往往涉及到文中的主旨。(如“匆忙走路的人”“木车的激情”等)

,

文章来自:爱师网

历年高考江西卷文学类文本主观题透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江西卷的“主打”题,该题阅读量大,赋分高,但也是难度最大,考生失分最多的题目之一。不管是高考还是平时训练,考生所写答案张冠李戴,或答非所问,或画蛇添足是最常见的问题,究其原因,多为考生对题目的设问角度不清、答案的特点不明所致。笔者注意到,文学类文本阅读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是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何这样写”这三个角度来设置的。鉴此,笔者结合江西7年来自主命题的文学类文本主观阅读题的设题和答案特点,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试题作一些梳理和总结工作,并对考场解题提出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建议,以期我们考场答题更加有的放矢。

一、从“写什么”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概念把握、句意理解、主题概括、形象说明等方面设题;少数题目和“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题。题目突出写作的“内容和情感”。

(一)概念类

1.真题归类:

⑴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2005年18题)

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迫求结果的人。(或:指“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侯那极小的一个点”的人。)

⑵“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009年16题)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⑶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006年18题第1小题)

童话。

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⑷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2010年16题)

(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

⑸“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2010年18题)

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注:题目和答案括号内的内容另作归类和分析。后面同)

⑹“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2008年16题)

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2.考纲对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

3.设问角度:考查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4.答案特点:因设问角度是“写什么”,答案回答“是什么”即可,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的内容。(笔者认为06年考题理解“童话”含义答案中“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一句有添足之嫌)

5.相关知识链接:

①明确“概念”的特点。是指该概念在上下文中产生的语境意义,这个意义是临时性的,而非它在词典中的规范意义,因此理解概念应紧扣语境。

②分清“概念”的类型。分清是褒义还是贬义,是比喻义、引申义还是指代义等;要考虑是否包含了表层义和深层义。如“童话”即为比喻义;“汨罗江”既有表层义“屈原殉国之处”,也有深层义“(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从“嵇康的汨罗江,是……李白的汨罗江,是……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段可揣摩概括)。

③把握“概念”的位置。文中的概念一般包括局部性概念和全文性概念,前者重点结合概念前后文内容概括,(如“童话”、“渔翁”等)后者则须紧扣全文内容提炼,往往涉及到文中的主旨。(如“匆忙走路的人”“木车的激情”等)

文章来自:爱师网

(二)句意类

1.真题归类:

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006年18题第2小题)

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2.考纲对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设问角度: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4.答案特点:类似“概念”类答案,围绕“是什么”、而非“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来组成答案。

5.相关知识链接:

①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虽是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但并非句中的每个词语都是“重要”的,应抓住其中最关键的词语揣摩。如“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一句,其中关键词语是指示代词“那”和形容词“滑稽”,这两个词语意思把握了,答题就能迎刃而解。

②明确句意的类型。一般分为表层义和深层义,表层义即句子的基本义,不难把握。深层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概括义,即对某些文段或全文内容的概括;(2)比喻义,即采用比喻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意,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3)哲理义,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含意;(4)象征义,即象征的本体意义,通过分析象征本体的特征去探求其背后隐藏的作者本意;(5)双关义,即包含表面义和隐藏义的句子,隐藏义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三)主题类

1.真题归类:

⑴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2009年18题)

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⑵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2007年16题)

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2.考纲对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3.设问角度:通过分析结构分析来概括文章的主题或主要内容。

4.答案特点:概括主旨类答案,一般可采用“通过……,抒发了(表达了)……”的模式;主要内容类答案,语言要简洁,层次要清晰。

5.相关知识链接:

概括作品的主题,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对段意的概括,即通常说的段落大意。概括段意须抓住主要语句、提取关键词语概括。二是对层意的概括,即由若干段组成的“层”(有时一段即为一层,有时若干段组成一层)。概括层意须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意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进行归纳概括。三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对全文核心内容和思想感情作总体把握。概括主题一般包含两方面内容,即文章通过“写了什么”(主要内容)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形象类

1.真题归类:

⑴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010年17题)

(1)愤世嫉俗(愤怒)(2)惆怅(3)索然(失望)

⑵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2011年17题)

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⑶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2005年20题)

忧虑、焦灼、焦虑、忧虑。(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主题。)

2.考纲对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设问角度:通过欣赏作品的形象来揣摩人物的情感特征和心理表现。

4.答案特点:选用形容词或动词(或短语)等最能表现情感和心理的词语(或短语);如果题干没有要求分析或说明,宜用最简洁的词语作出概括。

5.相关知识链接:

①散文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因此往往是考查的重点;记人叙事类散文设题常常也会涉及到人物形象的欣赏。

②散文中人物形象的考查重点通常是要求考生透过形象来把握蕴含其中的情感,其情感表现往往体现在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中;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欣赏则主要通过分析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来完成。

二、从“怎么写”角度设题。

主要从文章的结构安排(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角度设题,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置。题目突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文章来自:爱师网

(一)结构类

1.真题归类:

⑴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2008年17题)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⑵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2006年19题)

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⑶“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07年17题)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2.考纲对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3.设问角度: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一、单纯分析文章结构,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如第⑴题)二、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概括文章的主题;(如第⑵题)三、说明某句话或某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如第⑶题)(第三种属“怎么写 为何这样写”的综合设问方式)

4.答案特点:①分析文章结构方式:总说(简要概括)→分说(具体说明层次大意)。②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概括文章的主题:类似于概括层次大意,须特别强调文中起点睛作用的议论和抒情句;答案突出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③说明结构上的作用:总说(怎么写)→结合句子或段落前后内容分析说明(为何这样写)。

5.相关知识链接:

①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一是并列式,文章的各部分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二是总分式,可分为总—分,总—分—总,分—总;三是对照式,文章两部分内容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部分内容;四是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②说明某句话或某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须结合该句或该段在文中的具体位置来分析:如果是在开头,一般是开篇点题;或提示下文;或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或渲染气氛,为下文内容作铺垫等。如果在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或承上,或启下等。如果在末尾,一般是照应前文,或深化主题,或卒章显志等。

(二)手法类

1.真题归类: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008年18题)

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2.考纲对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设问角度:要求指出文章的表现手法并作分析说明。

4.答案特点:说出表现手法,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明手法的具体体现。

5.相关知识链接:

散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较为复杂,我们只能选择某个角度大致把握:(1)表达方式:记叙(倒叙和插叙)、抒情(直接和间接)、议论、说明和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景物描写等);(2)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3)其他:象征、抑扬、白描、衬托(正衬和反衬)、对比、铺垫、伏笔、设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等。(注:“其他”表现手法有的是表达方式的“细化”)

三、从“为何这样写”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语句的品味,形象的欣赏和艺术的效果方面设题,有时会和“写什么”综合设题。题目突出文章写作的“作用和效果”。

文章来自:爱师网

(一)品味语句类

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2007年18题)

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2.考纲对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3.设问角度:体会文章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

4.答案特点: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侧重说明该句子的表达效果。

5.相关知识链接:

①“重要语句”一般有两种:一是在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二是内涵丰富包含作者情感或思辨的语句。(如“泰山是一面镜子”)对于有深层含意如哲理义、比喻义、双关义的句子,应在纵览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双关义还须根据语境和话者的用意来揣摩)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中的“句意类”题目考查重点是句子的内容,即“写什么”;“品味语句类”的设问重点则在“为何这样写”,表述重点在写作效果方面,如上面题目在回答该句基本意思后,须着重说明“镜子”的作用。

(二)欣赏形象类

1.真题归类:

⑴(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2005年20题)

(忧虑、焦灼、焦虑、忧虑。)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主题。

⑵(“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2010年18题)

(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2.考纲对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设问角度:(往往跟“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问结合,如上面题目括号中的问题)作品中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4.答案特点:在把握形象特点的基础上,体会其艺术魅力。

5.相关知识链接:

①形象包括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形象等;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安排以及表达技巧的使用方面所展现出来的能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一般来说,这种魅力需通过欣赏形象、把握作品的内涵才能获得。

②“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形象“是什么”,即形象的特点;“为何这样写”中“形象欣赏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为什么”,即这样塑造形象的效果。

(三)表现手法类

1.真题归类:

⑴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2009年17题)

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⑵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2006年16题)

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⑶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2005年19题)

①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②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③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的表达文章的主旨。

⑷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2011年16题)

①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②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⑸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2006年17题)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2.考纲对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设问角度:明问:告知表现手法的名称或范围,要求说明或分析其作用,如第⑷⑸题。暗问:揣摩写法 分析说明,如第⑴⑵⑶题。

4.答案特点:分析说明表现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暗问须说出何种手法)

5.相关知识链接:

①跟“怎么写”中“手法类”相比,该类型设题的侧重回答“为何这样写”,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如上述题目中的“突出……”“表达了……”。

②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对比: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使形象鲜明。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夸张: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本体的特征。抑扬:突出强调事物或人物的特征。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照应:使文章整体感强,突出主题。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倒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使文章产生悬念,更引人入胜。插叙: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