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特产光饼400字

时间:2021-11-03 14:50:29 400字

家乡的特产光饼400字(一)

家乡的特产——光饼

提起光饼,那可是我们家乡――福清的特产。大人小孩都爱吃。 听老一辈说,福清光饼是大有来历的。它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明嘉靖年间,海患不断,戚继光就把煤工和渔民组织起来,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抗击倭寇。为了及时歼灭敌人,军中常常无法生火做饭。于是,他就命厨子按山东老家制作烧饼的方法烤制面食小饼,中间打一小孔,用麻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当干粮,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后来,这种小饼流入民间,光饼从此就流传开来。 光饼圆圆的,有巴掌那么大,表面金黄,后来人们发现光饼虽然可以充饥,但常吃易上火、便秘,不易消化。就在制作的过程中加碱以助消化,拍上芝麻以润肠胃,去燥火,调加食盐促口感,再用当年新采的松枝烧烤以提香。

如今,福清人吃光饼可讲究了:有夹糟肉笋片的,豆腐干的;有夹海苔的,蛎饼的;还有的在面团里加入熬好的猪油制成又香又酥的猪油酥,入口即化;甚至在里面加入肉、紫菜做成的馅饼,让人一见,垂涎三尺,越吃越爱吃。

要是你有机会到福清来,就会看到大街上到处都有卖光饼的小摊。每当我放学的时候,闻到那诱人的香味,就会情不自禁地买上几块,边走边吃,那香味让我回味无穷。

现在光饼不光是一道特色小吃,还成为祭祀祖先必备的供品。

家乡的特产光饼400字(二)

福清:传承500年的特殊做饼方法

——转自可心的博客

如果有人在福清的街头问:福清的特产是什么?答案绝对有今天的主角:光饼!!!

福清光饼,粗糙,简单,朴实,不起眼,却是每个福清人记忆中不可少的一道风景~所以我特地做了这个光饼特辑,向大家介绍家乡的光饼文化,同时也重温记忆中那股家乡情~当然,希望看过的你们,能有所收获----里面有我满满的用心噢~呵呵~

在暑期实践周时,就萌发了做这个特辑的念头;只是当时还在学校,手边的图片有限,只能耐着性子等回家再弄;也因为这样,我7月29号回家,31号就去福清街头时,拍缺少的图片;图片是拍到了,可不巧的是,那个周末一结束我就去实习了----时间少了好多;而这个专辑想写的信息量不仅很大,同时还要琢磨琢磨该怎么入手;所以就只能偶然想到哪个点,就先写下来,到最后再整理拼凑起来;所以也就拖到今天,才把这个光饼特辑给完成了~呵呵~

1

福清光饼也叫继光饼,拥有近500年的历史~

相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进驻福清平定倭患。为了袭击敌军,歼灭倭寇,军中常常不举火烧饭,而由戚家军士兵自制北方烧饼当作干粮----这烧饼便是福清光饼的原型~后来兵士们发现烧饼虽可充饥,但多食易上火,常发生便秘;于是就在面团中加食盐来增加口味,加碱来助消化,拍上芝麻来润胃肠、去燥火~这经过改良的烤饼成了戚家军喜爱的干粮,为戚家军全歼牛田据点的倭寇立一大功;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平倭的业绩,就把这烤饼称之为光饼(继光饼)~ 据说只有在福清才能烤制出酥脆喷香的福清饼,一旦离开福清,饼就不那么香,那么酥了~也有人说这跟福清的水质有关,但我觉得这跟乡情有关----福清饼自然是在福清吃才够味~同个东西,在不同的地方,尝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不是吗?呵呵~

福清光饼的制作方法特殊----以精面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适当的食盐和碱,加水揉成面团,捏成饼状,拍上芝麻醒会,放入事先烤红的特制的饼炉内,烘烤到酥脆后铲下~

以下是光饼的传统做法: 2

面粉加适量盐和碱,加水揉均后制作成圆饼状,放箩中醒会~

在光饼上撒上芝麻,并在表面喷点水,增加粘性,等会贴炉壁时才贴得牢~

把光饼贴到炉中的侧壁,饼贴完后用刷子沾上水均匀地洒向缸内,然后盖上缸口烘烤~

现在看到的光饼的背面;而正面此刻是朝下的,压着芝麻~

这是烘烤光饼用的碳----据说最初的福清光饼是用从福清山地里采集到的松针当燃料的~

光饼烘烤中……

烤好的光饼就可以分散着拿去贩卖了~

家乡的特产光饼400字(三)

家乡特产调查报告

我们福建是一个特产丰富的地区,每个特产都有它们独自风味。下面,我根据我们调查,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特产有那些。我想,大家了解了,一定会回味无穷的。那,我们就走进我们家乡的特产吧。

光饼

芝城光饼大约流传于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由浙率部入闽抗倭之时。芝城光饼独具特色。色美、味香、咸、脆嚼后又觉得有甜味。有的长期离乡的邑人,每次回乡探亲后,再外出总要携带些家乡的光饼以饱口福或分给外地的亲友共同品尝

其做法是:先把面粉发酵,和好面(10斤面粉约加三斤水),每10斤面粉放盐三至四两、小苏打一两。然后做成直径约7.5 公分,厚度约一公分的园形饼坯,在坯中间戳一个小洞,一般每个光饼戳一个洞,似瓜子模形。饼面加葱、肉的光饼每个戳两个洞,再把饼坯贴在火炉上壁四周,在炭火里放一些硫磺,这样烤出的光饼是白色微黄,饼面有光泽,表示金面、银边、瓜子咀。后衍生出肉饼、芝麻饼等。南雅镇房村光饼远近闻名并形成产业。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等领导都曾考察过房村光饼业。

豆浆粉

建瓯人对豆浆粉情有独钟,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豆浆粉是百吃不厌的。外地朋友到了建瓯,开始对豆浆粉不以为然。看见街头粉店人进人出,熙熙攘攘的,禁不住也去尝一碗。这一尝便尝出了滋味,也尝出了缘分。再访建瓯时,他便会说:“早餐吃豆浆粉去。”一种美食,一种创意。不知谁人的杰作,把寻常之物豆浆与粉条这般配成对,成就了一方美食。豆浆粉风味独特,在于选料、制作方面很是考究。米粉是当天制作的“生粉”,粉条粗细要适中,制作豆浆要选上好的豆子,浸透磨细。开水冲浆,滤去豆渣,下锅煮沸。豆浆的浓淡最紧要,水多味淡,便失去了甘甜和清香。先烫米粉,再冲豆浆,后加调料。粉条要烫透,豆浆要热够。这些都是疏漏不得的。

建瓯板鸭

产于福建建瓯市,此鸭历史之悠久远超其他板鸭,有志载:后晋五代十国闽王延政称帝时即为贡品,宋孝宗赵昚时,建瓯盛记饭店的板鸭出名,并因宋孝宗赵昚曾被封建王,领地就在建安(今建瓯),他对建瓯板鸭情有独钟而将其带入宋庭,列为“汉席珍品”。至清朝建瓯板鸭更是早已久负盛名,深受南北消费者的青睐,为福建传统名优土特产品,素有“八闽佳肴”之美称。此菜在福建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它形如龟体,色泽白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

建瓯板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制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盘。其中尤以霜风天制作的板鸭最佳。建瓯板鸭烹饪简便,经清洗切块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红烧,风味独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游客喜爱购买的物品之一。建瓯板鸭的制作极为考究,用来制作板鸭的鸭源必须是在田野溪流中放养的,以吃稻谷为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鸭”。这类鸭子需喂养百日方能上市,因其肉质好,有韧性,在腌制过程中不易变形,制成后肉厚质嫩,肥而不腻。

建瓯扁肉

扁肉(也称“扁食”)在北方称为“馄沌”,西南巴蜀一带称“抄手”,广州谓之“云吞”。皮薄馅大,味道鲜美,为各地群众所喜爱。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广泛流传,但制作方式略有不同。如福鼎带海鲜味,莆田、闽侯尚干等地以剁馅为主。至于名闻天下的“沙县扁肉”乃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根源亦出

自建瓯,在制作方式与建瓯扁肉一致,由于选料没有达到精细的要求,所以今天我们在街面上吃的“沙县扁肉”少有正宗。在闽北的建阳市其扁肉以水吉最为出名,而水吉是在解放前从建瓯分离出去的,同样在靠近建瓯的政和其扁肉制作工艺亦与建瓯扁肉一致。在建瓯(特别是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扁肉,在逢年过节一定要做扁肉吃,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传统,从地理上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凡是在靠近建瓯周边的一些县市那里出来的人都会觉得本地的扁肉很好吃,从沙县、建阳、到政和、屏南、周宁,除了周宁不与建瓯直接接壤之外,其余全部都有交界,这些地方的制作手法惊人的一致!福鼎扁肉属于北方馄沌制法,肉馅偏涩。 锅底

以鲜镜头笋烹制的锅底是建瓯风味的第一名菜,不但深受民间喜爱,也受到各地客人的青睐。

锅底也称抄底,选用鲜冬笋为主料,佐以五花肉、龙口粉丝、金针菜、发紫菜等。 制作:冬笋去头剥净剖开入锅燋熟,捞起切成细丝,再入锅文火焖成棕黄色。五花肉切成箸头粗细的小条,粉丝、金针、紫菜等水发待用。

烹调:五花肉入油锅炒熟,以肉条透明为度,再入笋丝加味煸透,后入粉丝、金针菜翻炒,加少许食糖等调味薄粉勾芡起锅,装缸碗,再撒些发紫菜,染红的蛋丝,葱花。

特点:色泽鲜黄,配以紫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