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家乡的文章]关于家乡的文章14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关于家乡的文章(一):

此刻回老家

外公外婆都去世了。不必给他们带礼物,这是遗憾的事情。我那独家手工吊坠多少年也不做了,此刻也没有能够抽出彩线的枕巾,都是包住整个枕头的棉枕套。他们的坟头在小镇高速公路的一旁。我外公懂得看风水,他自己看的坟地是背山面水的―背靠着这座小镇最大的大坡,应对乡水库,好风光好地方。但是他怎样会预料到十几年后的发展,会有一条高速公路把完整的田野一劈两半呢?他和他的老伴―我的外婆,双双长眠在这条繁忙的高速公路的边上,必须不胜其吵。想到那里我就觉得不好过,于是在挂青的时候就多给他们烧点纸钱,请他们自己去购买些减噪装置。

高速公路改变的还有小镇的入口。原先的省级公路失去了唯一的显耀地位,变得落魄了―两旁的泥土和垃圾让这条记忆中宽大油亮的柏油马路窄了好多。那时候这条路有道班维修,承担着很重要的运输功能,轧出的坑洞很快就会被修好。此刻没人管了。说起道班,那又是一群多么具有活力的小伙子阿!他们那时候算是乡镇上少有的吃供应粮的国家工作人员,一个个又正当盛年,真是惹得场镇上的姑娘们都要多看两眼。我表姐何老三,那是街上有名的侠女,当年也是兴隆街上花一朵,但是这朵花是带刺的―她性格豪爽、生性大胆,个别道班上觉得条件能够够得上的小伙子就要来惹她―也许此刻还有人记得何三妖怪举着菜刀追着某小伙子砍了半条街的事件吧?那可真是当年宁静的兴隆街上不多见的景色。

很多班车都到老家所在的城市,但是都以高速公路能直达的路线来设计,能直接到乡下外婆家的车更少了。我选取包车回家。进入老家的地界的时候,最奇怪的就是两边山坡上的粑茅怎样这么深?就是小时候表哥给我做红缨枪的那种粑茅。表哥说是这几年乡村也通天然气了,没有人上山砍柴,以前这些粑茅是最好的引火材料,此刻没有人再需要了,所以就漫山遍野地恣意生长了。

进入这个小镇的时候,镇里混得好的人家修了簇新的楼房―贴瓷砖面的二三层小楼。讲究的是整栋楼都贴瓷砖,白色的瓷砖、银色的铝合金窗子,加上绿色玻璃。大部分就是房屋正面贴瓷砖,两边和后面就裸露着砖。这样的房子在中国的乡下很多,我老家也不例外,我看着就心生陌生和冰冷。原先的房子是竹泥白墙、木梁黑瓦,色彩朴素得就像从山水里自然化来的,再有个篱笆围墙,种上几棵树和大丽菊,有鸡啄地有狗护家―不单像我的外婆家,仿佛能够是所有人的外婆家。对了,外婆家门前是有棵橘子树的,橘子还没有完全熟的时候,表哥表姐就要去摘,酸的又吃不得,就扔来扔去打仗耍。外婆气得很,但是又斗但是矫健又狡猾的孙儿孙女,干脆把熟的没熟的橘子全部摘下来藏在阁楼上。今年已经35岁的表姐说,之后外婆去世的时候,收拾她的东西,在阁楼上发现这些橘子都还在,早就干成壳壳了。

回来的第一天,街上正在赶场,每三天就赶一次场―这个还是没有变。街上的人几乎都不认识了,偶尔望见面熟的人,对方是一个衣着颇为时髦的女孩,问起来原先是小时候一齐玩耍过的小伙伴。我心虚地问人家:“小时候我没有打过你吧?”对面的女孩兴高采烈地回答:“咋没有呢!你小时候最爱打人了!”……还是那个乡音,没有变。

很多景物都不同了,但是你又确定这就是自己的家乡。虽然很多年没有回来,但是在潜意识中你也默认它不会是原先的那个样貌。是什么样貌?必须是改变之后的样貌,但是仔细看,还有些许从前的痕迹。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的阿!

站在依稀还认识的坡头抽支烟吧。那里原先是舅舅家的田地,很多年前种过芦笋,长得绿油油一片,细密的枝干滴着露水,像是太绿了滴出来的绿水。一抬头,门前的一棵树杈上居然用麻绳拴着一只兔子脚!谁家送灾或者招财?毛茸茸的,吓我一跳。我饶有兴味地仔细辨认着兔子脚,突然觉得开心起来。地里种着牛皮菜,边上花边一样镶着葱和豌豆尖,冬天露水大,菜在露水里嫩得仿佛能够生吃。一只小狗脏兮兮地在土里穿梭,眼神婉转可怜。深深呼吸一口冰冷的空气,闻到了稻草燃烧和猪圈的味道,嗯,是回来了阿!

关于家乡的文章(二):

家乡有一种怡人的醉

家乡的风有一种怡人的醉,家乡的景有一种沁心的暖。那里留下我童年的欢乐,留下了我青春的梦想与浪漫。家乡有我的,亲人,朋友,同学,还有无边无际的风景,令我难忘。

我的家乡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有众多的湖泊和泉流,有河谷湿地灌丛,草甸景观,天然的温泉,四季如春的湖水,四周山环,风景秀丽,是真正的大自然景观,

我喜欢家乡那清热的夏天,落叶的秋天,也爱下雪的冬天。但我更喜欢多姿多彩的夏天,在夏天里百花盛开,山坡上开满了不知名的漂亮的野花,散发着香气,吸引了许多蜜蜂,围着花儿偏偏起舞,有的花就是名贵药材,没有事的时候,我会和同学去采自己喜欢的花,会走进树林做在树荫下,说着开心的话题,徜徉在大自然中,那会有格外亲切的感觉,明月星辰,花草树木这些美景会使我们有连绵的遐想,真的好惬意。

到了冬天,银装素裹,有厚厚的积雪,真的好冷的,零下20多度,我是十分的怕冷,可我还是最喜欢在飘雪的时候出去,觉得别有意趣,那大片的雪花,飘飘洒洒,落在脸上,拂着发热的脸庞,这时我就做深呼吸,吸那凉丝丝的寒气,侵入心脾,我闭上眼睛,觉得个性的爽,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洁白,就是此刻每当有落雪的时候,这个习惯我一向没改。

时间过的真的好快阿!一晃二十年,在这其间我回过几次家乡,都是来去匆匆,但是每次回家我都会有收获,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整排的楼房代替了平房,就是街道还有些乱,因为正在修建中,因为利用了自然资源,已对外开放,是自然景区,每年都会有大批游客来游玩,每一处景观都会让人流连忘返,我的家乡秀丽的山城,是绝美的旅游景点。

我执笔凝情:说不尽家乡自然的美景和无限的风光,最是家乡不忘的景!

关于家乡的文章(三):

曲巷深处有我的家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玉钩双语燕,宝秋甃杨花卷。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题记

每一天傍晚的时候,我总会匆匆收起满身疲惫,和着夕阳的余晖,奔回自己温暖的家。

冬日的城市,有一种冰冷而陌生的感觉。挤杂的人群,匆匆地行进在旋着北风的街道,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我走在这一单色调的背景中,仿佛一向走在一部三十年代的无声的电影里,随着道路的切割转换,我慢慢融进这重重叠叠的都市夜景。

我疲惫但坚定的走着,像是有个声音在慢慢地牵引着我,我不由自主地朝着那个熟悉的方向走去。老房子就在幽静的巷子深处,那里有我温暖的家。

我的家是一幢旧式的两层老洋房,坐落在一个很老的巷子深处。这座德式的老房子有前后两个庭院,房子前厅应对的那条街道,此刻已被改成了的购物步行街。后院厅门,打开后则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胡同街巷。每次回家,我从不愿经过前门大街,宁愿绕路也总是愿意拐到这条老巷子里。走在老巷长长的胡同,高高的灰砖砌成的墙壁上附满了爬山虎的藤,季节让这些密密麻麻的枝藤,叶落颓败,空留下细细的根抓,深深扎进斑驳的墙体,落成一片片由藤蔓构成的格子。

巷子里的路是那种青石板铺就的,从巷口一向延绵到我的家后院门口。石板铺就的小径缝隙上,在日久多年雨季的肆扰下,沉积了不少青苔,放眼望去仿佛是一条铺满绿意的路。石径的两边,紧贴着院墙载满了的槐树,槐树那粗硕的树干上,常常会落满浅褐色的山雀,山雀在枝叶间扑楞楞地飞进飞出――这一切,让整个老巷子充满了另一种不同的生机,隐藏在高楼林立、繁杂喧嚣的都市里,显得那么优雅和质朴,很有那种“苍茫古木连穷巷”的意境。每逢春天到来,巷子里槐树那巨大的树冠会开满星星点点的白花,像雨珠一样新鲜,像星星的碎片布满夜空。一阵风吹过,地上落着一片碎白的花瓣。小的时候,每当我走在巷子里,看到落花常常捡起来,藏在书里,掖在衣襟上。晚上睡觉时,把衣服叠在枕旁,整夜都是槐花那清新的香。

石径尽头就是我家老房子的院门,院门前是由青石垒成的石阶,宽矮台阶在门前泛着几丝微凉,铭记着好几代人走过的步履。台阶一侧有一棵枝叶茂盛的棠梨树,这颗有几十年树龄的棠梨树孤傲长着。探出老屋院墙的枝叶,掩映的窗子框起一汪橘黄色的馨郁,与街巷里的路灯相互映照,在重重叠叠的都市夜景里,如一幅闲情淡抹的油画。我很喜欢这棵老树,喜欢夏天的时候躲在树荫下,躺在一张老藤椅上,手拿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听知了的鸣唱。月圆的时候,喜欢沏一杯清茶,看那月亮从树隙中透过,清冷的光影斑驳、疏离,仿佛是满腹的思绪倾撒在地上。遥望明月中天,月光下渐浓的思情与太多的感触,总和这老树一样牵伴着我,而我,却在这盘根错节的老树的枝叶里渐渐沉没。喜欢这棵老树,更喜欢这棵老树的青春绽放。每逢棠梨花盛开的时候,小巷的四处就会弥散着一股郁郁的幽香,走在巷子里,似乎连衣襟都染上了清香。

生活就是这样漫步于此,在心灵之中重温自己成长所经历过的所有记忆,尽管有些往事已被岁月蚕噬的支离破碎,但人生的走过的路程仍历历在目。我守候着这种平凡而满足的情绪,这些昔日的往事,仿佛又让我回到了过去。岁月本就是一张白描画,挥挥手,只看到以前的许多情节和往事被盛载在疾驶的时间列车上,离我渐行渐远,唯有那台阶和这棵老树伴随着我,和我一路成长,潜育着我的性情、人格与尊严,启蒙我的追求和努力。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痛苦的杯具,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意味”,幸福和痛苦的回忆是能够自己选取的。一向以为,人生如歌的豁然,能够宣告我很坚强。却不曾发现,那一份温暖只但是就在身旁。

夕阳落尽,当街灯一盏盏地亮了,家的温暖和窗子里透露出的灯光,会引领我一步一步走向回家的路。我走在这一背景中,把所有感悟搁在我的双肩。在金辉浮涌的灯海里,寻找一盏属于自己的梦想。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事发生,唯一不变的是我们都有着一个幸福的家。

关于家乡的文章(四):

回望家乡

午夜子时,泡一杯香浓的咖啡,随着咖啡的氤氲,我的指尖飞快地在键盘上飞舞,我想到了我秀丽的家乡-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个秀丽的水乡小城。

宁静的海池河,古色古香的八字桥,风景秀丽的水上森林公园,风韵犹存的老沙沟无时无刻不让我泪湿罗衫,魂飞故里。回想童年,踏着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穿过一条条静幽的小巷,跟着妈妈去备战桥下去洗刷被单,和同学一齐到秀丽的垛田春游,徒步到乌巾荡放飞风筝。街头巷尾那买冰棒的一声声吆喝,轰炒米那一声巨响,塑料牙膏皮换麦芽糖的铜锣声,哥哥和邻居男孩一齐跳白果的喧闹声,一切的一切仿佛还发生在昨日。

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难免在语言上被同化,我是一个生在苏北长在苏北,地地道道的苏北人,虽然在外呆了十年,但语音里仍有浓浓的乡音。女儿自幼生活在南京,两岁时由于我调至外地工作,便托付给我婆婆照看,直至五岁才回到我身边。女儿刚来时的一口乡音此刻已经荡然无存,此刻讲的是一口标准的南普话(南京式普通话),偶尔回乡听讲快一点的苏北话还听不懂,学讲家乡话,更是怪里怪气,让我心痛不已。

和女儿一同回乡,都会带女儿到处走走。到我以前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看看。我带女儿去我小时候上的新华幼儿园(元老府),有名的元老府已重新修缮,我幼时的新华幼儿园那两扇厚重的大门居然还存在,铜门搭,一点没有改变,只是修缮后重新刷了层朱红色的油漆。我指着那高高的门槛,告诉女儿,妈妈很小的时候就是在那里上幼儿园的,一次放学脚没抬高,被门槛绊倒,整个前臂与地面摩擦,嫩生生的胳膊擦了一层皮,血肉模糊,至今还有印记。

带着女儿穿过长满青苔青石板路的儒学街,走过一路青砖瓦黛的上元巷,来到当初老家最繁华的牌楼路,那里有我们家乡最高学府,县中。我告诉女儿,妈妈当年小学毕业仅以两分之差与这个校园无缘。但妈妈小升初,初升高都是在那里考的,这是妈妈当年无限向往的校园,也是妈妈当年奋斗的目标。可惜由于城市规划县中已迁移,只留下了一些以前的痕迹。我围着老县中拆迁后留下的古树走了一圈,仰望根粗叶茂的枝干,不知大树是否还记得当年县中的林荫大道上曾有位肤色白皙,身淡薄影的女孩,行色匆匆地走在赶考的路上。

十多年前的傍晚,秀丽的海池河边经常有位长发披肩,素衣素裙的女子坐在河边或看书或对着水面凝望,看着河面泛起的一层层涟漪,看着黄昏落日渐渐西去,看着野鸭在河里戏水,那个女孩便是以前的我。经历了一场感情的波澜后,每一天清晨或傍晚都会围着海池河边走一圈,只有当我看到碧波荡漾的河面,看着潺潺的河水拍打着岸边的河堤,我的情绪才能得到片刻宁静,没有一切杂念,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落日黄昏陪伴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直至我离开老家,远走他乡。

虽然家乡的美景令我流连忘返,但生活在家乡的那些年,有太多让我纠结的记忆。当年生活在那里,我无时无刻不期望自己尽早离开那里,盼望离开所有的纷杂与繁琐,曾游走于几个城市之间,在那鞭炮齐鸣,万家团圆的日子我宁可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吃着方便面忍受着孤独和寒冷,我也不愿意回乡,我恨那里,我害怕我触景生情。但时间是疗伤最好的药剂,事隔多年,那些纠结的回忆已经淡忘,我的思乡情结越来越浓,小城的恬静,小城的惬意,让疲于奔波的我很想驻足停下来休息,每次休假回家总觉得时间太短,坐在回乡的车上,总觉得路太长,回到父母身边,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

年过古稀的父母,每次听到我回家的日子,每日都在倒计时地算日子。当我踏上家乡的土地,打电话给他们时,父亲便会直奔楼下等我,腿脚不利索的母亲会扶着门框,不停地张望。女儿远远地看到外公,必定会给外公一个大大的拥抱。一家人说说笑笑地进了门,大姐和嫂子已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晚餐为我接风。但每次假期到了,我要回南京跟父母告别时,母亲总会泪水涟涟,我强忍着泪水笑着安慰母亲。常回家看看,这是父亲每次送我走时讲的最多的话。

春天时,想的最多的是家乡的垂杨柳;夏天时,想的最多的是北水关桥上手拿蒲扇纳凉的人群;秋天时,想的最多的是牌楼路上落下的梧桐叶;冬天时,想的最多的是挂在屋檐下的冻冻钉。我秀丽的家乡,我衷心的祝愿你,粮食丰产,经济腾飞,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秀丽!

关于家乡的文章(五):

故乡情

一个人,如果没有故乡,那精神世界肯定是缺失的。因为他们的生命里,缺少一种十分美妙的情感,这种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浓厚。

回忆是那样的温馨,个性是对于一个远在异地的学子。在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看着人来人往,陌生的建筑,陌生的人,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真实。这些陌生的东西和人证明我确实已经离开我那熟悉的家乡,离开了我那温馨的家庭了,同时也证明我已不再是那个整日爱作梦的孩子了。长大了,我要自己去开创我的未来的路了,无论前方的路是多么的坎坷,也要往前走。没有了父母的关怀与管束,没有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打闹,更没有了儿时玩伴的嬉戏,一切才是我人生的真正开始。

想起离别时的场景,母亲那双含泪的眼睛,父亲那坚定的眼神。我明白,他们是十分不舍的,但他们也明白,稚鸟总有一天会长大的,会离开父母的,然后展翅高飞,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而我也清楚,我终有一天也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到外面开始我的人生新的旅程,即使我有千万个不愿意。只是,我没有想到那一刹那竟有那么多的不舍,家乡的一切扎起我心中竟然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我永久记得我是来自农村的,那个山明水秀的乡村。无论我在外面,到过多少繁华的都市,我始终记得我的根在哪里。我喜欢故乡泥土的芳香,更喜欢家乡的夜月,空旷而繁星闪闪。从我离开家乡开始,我依然想念着她。想念那里的亲人,想念那里独一无二的气息和清凌凌的河水,想念那里的一草一木。以前的亲密无比,而如今,我们的距离却是那么那么的遥远。

前面是哪方?又有谁伴我闯荡?离开家乡的我,一路孤独的前进。如果我走上又是一条窄巷,是否还是故乡那斑驳苍老的小巷呢?是否还会听到那熟悉的童谣?曾今多少天真的梦想,以前信誓旦旦少年的轻狂,如今这一切都转成心中的创伤。其实昨日的我已经改变了很多,不变的依然是那熟悉梦萦的故乡。回望昨日门前,漆落斑驳的门,苍翠的老树,古老的井,唏嘘地感慨了一次又一次。回想父亲送别时那眼神,母亲的泪光,我明白,这是为人父母独一无二的情感。

怀恋那纯朴的乡村,因为那是我的根脉。她那连成片的土地,从那土坷里一点一点地捡拾着属于自己的欢乐。无言地把忧伤和愁苦深深的埋在土里。但是,故乡,乡村,我不忍心掘开土地,因为那里有太多的愁苦。我怕把它们翻出来以后,会让我流泪,哀伤,会使我脚步迟缓,走不出这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

家园是一颗永久熄灭的恒星照亮我的心头,跟着我的脚步,夜夜入我梦乡,总是让我深深地想念。今晚,在这静静地夜晚,我又想起我那梦萦的故乡!

关于家乡的文章(六):

追忆与拥抱家乡的年味

多年前,流行在家乡的年味,如今依稀在梦里徘徊。

栽年松。在过年的头一天,二十八或者二十九,要依照月大或月小而定。我们几个发小,都要在山上放牛的过程中,选取一棵年松。年松树龄不大,要长得团团圆圆,无论东西南北方向,一律长出枝杈,向中心靠拢,蓬蓬松松,结满松果,松果越多,象征着财富越多,来年会财源滚滚,或者养猪养鸡,猪仔鸡仔成群。年松抬回家里,在院场中心,挖一个小洞,栽好。除夕,在松树上,粘贴上我自己写的“松柏长青,万年吉祥”对联,搬来八仙桌一张,正对堂屋门,摆在年松下面,桌上放一个用芭蕉树或萝卜做成的简易插香座。除夕夜,煮熟年夜饭,摆好敬茶敬酒,一桌饭菜,敬天敬地,全家轮流(按年龄、辈分)焚香叩首,祝福全家清吉平安,五谷丰登。年松一向保留到正月十五。晚上,从矮处看年松,隐隐绰绰,仿佛星星月亮都在整棵年松里运行,晶晶然如童话般富饶。

煮团圆饭或隔年饭是十分考究的。全家大小人等,或者八九人或者几十人,一个不缺,都在家里,团团圆圆。不准吵嘴,要说吉利话,叫做忌嘴或讨口风。天黑下来,煨开水,洗脚洗脸,大人说:“三十晚上不洗脚,吃什么都赶不着;三十晚上洗脚脸,吃什么都赶得着。”于是,到如今,只要你错过了人家吃饭时间,人们都会说:“你肯定,三十晚上没有洗脚。”

团员饭煮好,主要是用来敬献天地,白天煮的饭菜丰盛,仪式复杂,到吃午饭已经往往很迟了。敬献天地时,举行封门仪式。选家中八九岁的男孩和女孩做金童玉女,站在堂屋门口,男左女右,各抱一个筒子,装满米和硬币,当家男人在中间双手关门,口里说:“三十晚上,封宅门”。事先教好的金童玉女大声接话道:“金银财宝滚进门,滚进不滚出。”二十三点五十九分,举行开门仪式。不同的只是,当家男人是开门,说:“正月初一开宅门。”团圆饭,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隔年饭,代表年年有余,岁岁丰登。

正月初一“打清吉”,是一个十分富有年味的情节。在乡村,大多数地区都有龙潭。我们家乡也不例外。而且,我家身旁的龙潭还与众不同:这龙潭水,夏天清凉爽口,掬一捧,从头到脚,舒心畅快,如享天福。冬天,整个龙潭,热气腾腾,宛如东海龙宫,打一盆,洗脸洗脚,温柔可亲,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一样。更为神奇的是:据说如果谁家的孩子,调皮捣蛋,在龙潭附近或周边,拉屎撒尿,回家不消到晚,定然会生起白水疱,疼痛难忍,日渐糜烂。阅历丰富的老人就会提醒说:“你家娃娃闯着龙王爷了,还不赶紧去上。”其实上的法则,很简单。大人带着娃娃,拿起黄钱香烛,茶酒到龙潭边。焚香,敬茶敬酒,烧完黄钱,娃娃磕头,道歉就行。回到家里,不需几天,水疱痊愈。代代相传,龙潭的神秘感与威力就无限扩展了。“打清吉”仪式,是神秘兮兮的。往往在夜间四五点钟,就要举行,整个仪式过程,不准说话,完全在考验人的心灵感应。自从记事以来,直到这个仪式被我终止,我们家的打清洁仪式,多数由我和母亲一齐去完成。据说,这个习俗,是母亲从外婆家带来的。我们四五点钟起来,洗漱结束。拿起香钱纸(注意务必是黄钱,由人手工制作的那种。),提起吊箩,装几个碗几双筷,再提一个壶或者是挑两只小桶。在龙潭边,组

织完祭献龙王仪式,先把碗筷,干干净净擦洗好,再从热气腾腾的水井,舀一壶或一挑水,每舀一瓢,心中都默默许愿。直到舀满,回到家里,利用从龙王爷处打来的神水,开始做汤圆,敬天谢地,保佑全家人百病消除,清洁平安。

欢度春节,这是与众不同的。全家人严格来讲,都务必吃素,不准沾荤。汤圆分大小两种:大的根据月份安排,闰年十三个,平年十二个,小汤圆数量不限,根据一家人的数量决定,人多的,多做些,人少的少做点。初一早上,是绝对不允许睡懒觉的。否则就是对神灵的不敬,或者是自动放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也不准做任何营生。一家大小,吃过汤圆后,都到外面玩耍(除母亲而外,她还要端起留下的小汤圆,到自家的桃李果木上挂汤圆,祈求果木们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有许愿的,到远近寺庙,求香拜佛,因此,大博南山上的金光寺,就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了。不想远去的,在家门身旁的田埂或经常开会的树下,三五成群,或打纸牌,或吹牛戏耍,节日气氛热闹十分。记得八十年代,录音机刚刚走进乡村,一曲《水仙张帝》的对唱,风靡乡村,那韵律节奏,历历如昨,萦绕耳边。“水仙,我爱你,真心真意,……”

欢度春节,还有一个极其不寻常的习俗是接亲人。凡是自家给出去的闺女或儿子,不论多少,不论远近,都要安排姊妹兄弟去接回来。因为此俗,路上接亲走戚的人们络绎不绝,或者东来西去,或者走南到北,熙熙攘攘,如遇雨天,撑伞戴笠的,裹着塑料布的,往往来来,或是少妇归省,或是将成眷属的少女少男接对象,煞是情意绵绵。

远去了昔日的浓浓年味:母亲的微笑,无法再看到;青青年松,也退出了生活的舞台;“打清吉”埋入了沧桑之中;挂汤圆,也躺到冰封的记忆仓库里去了。阿,我心灵故乡中,那些爬满年味的细节,再见了。

如今,爬满年味的情节,只留下孤零零地几个碎片:贴春联(不再是自己写的原汁原味的字迹,而是五花八门的印刷品);放鞭炮或烟花,有的还不到春节,孩子们就零零落落炸过不休,令人厌烦;给压岁钱,少掉还拿不出手;在电视上看春节联欢晚会,尽管折腾央视一年半载,也往往众口难调,出力不讨好;尽管还有的地方,舞龙耍狮子,节目还不少,毕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够享受。让人不愉快的是,有的人家,亲朋团聚,高兴乐喝,或者围在一齐打麻将,熬得人样不随,病怏怏的;或者喝酒过度,就像要死一样难受;或者沉迷手机游戏或观看视频,虽父子相聚,母子相聚,却没有交流的时间。也有的人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远在他乡。父母子女分离,妻子丈夫分离,情人难聚首,在家里,几个老弱病残,孤孤单单,春节也没有带来多少生机。稍有遗憾者,就像祥林嫂一样在春节的爆竹声里悄然逝去。

当然也有许多让我们快乐高兴的,如今过年了,大多数人家里,都挂起了大红灯笼,灯笼各式各样,制作精美,充满了吉祥与太平气象。走亲接戚,有骑上摩托的,有驾着私家轿车的,来去自由快捷,或者干脆在电话里问候一下,接送取消,都自己或去或来,尽显主动,把历代延续的接亲戚,简便成自由一词。大凡有规模的寺院庙宇,有上香许愿的,有支起摊子买香钱纸火的,有贩卖特色小吃、特色纪念品的,有旅游兜风的,穿红着绿,或三五千或几十万,人头攒动,香烟缭绕,煞是繁荣昌盛。远的不说,单说我们永平县大博南山上的金光寺里,其热闹景象就让人感到欣欣向荣,俨然一个大街市,从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渐渐才趋于平淡。

 

时代在发展,年味在嬗变。我们能够在回忆往昔的年味里,心生怀旧;能够在咀嚼当下的新年味里,激发飞扬青春情思;也能够在遐想若干年后的繁华岁月的年味里,或心旷神怡或忧谗畏讥。

让我们每一个新时代里的炎黄子孙,在春节里悬挂起大红灯笼,一年四季,红红火火地拥抱属于我们民族的幸福与自由吧。渴望团结,祈求风调雨顺,盼望国运昌隆,家庭幸福美满,万事如意的文化心理,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心声。

怀念过去,只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建设未来,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无论如何,我们的年味会因为对过去的追忆,对当下的咀嚼与品味,不断丰盈起来。

关于家乡的文章(七):

故乡情思,望眼欲穿

关于故乡的回忆,是根植于每一个游子心中的柔软。那一根牵着心口的线,剪不断,理还乱。回首长安远,但是尘缘未断?!

关于一个游子的梦,梦中定会有故都北平的繁华,繁华之下条条绕不完的胡同,胡同里担货郎的声声叫卖;梦中定会有江南水边的燕子人家,后庭长满青荇的古井,还有那古井之上绽开的凌霄花;梦中定会有十里洋场,繁华旧梦,莺莺燕燕的吴侬软语,笑靥如花的穿着旗袍的女人们。

关于一个游子的梦,梦的色彩或许是绿色的:灞河两岸的依依菲柳,古城小道上的点点青苔,以及春日刚刚钻出土地的新绿嫩芽。梦的色彩或许是红色的:紫禁城斑驳脱落的王朝旧梦,翘首在房顶上的琉璃色泽,以及依稀记得的将军们飞扬的战袍。梦的色彩或许是金色的:长城上放眼北望的一片大漠,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粼粼波光,以及五尺戏台上戏子们脸上眼影的铅华金粉。

关于一个游子的梦,却必定会是凄凉的。不是每一个游子都能够寻得照人还乡的隐隐月华。故乡的景色,故乡的声音,故乡的点点滴滴,也只会在梦中才会觉得伸手可及。那海峡,是一道浅浅的乡愁,隔断了多少游子的路。而每一个铺满岁月的窗口,又承载了他乡人多少年的期盼。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遥远他乡,再美的景色,勾勒不出故乡那一幅旷世水墨;再动听的歌声,唱不出故乡人三言两语之间的浓浓乡情;再繁华的街市,寻不着童年那个担货郎的身影。一曲秦腔愁肠断,声声撕心裂肺;一行浊泪拆两行,点点落在他乡。

地平线承载着悠悠海水,阻断了那一道道望眼欲穿的目光。叹息,惆怅,漂泊的日子里一无所有,唯期望在无人的静夜,梦中再驶进故乡那熟悉的港湾。

回首长安远,应是尘缘未断。

故乡情思,望眼欲穿。

关于家乡的文章(八):

从城市到家乡

五年前,我离开已打拼多年的繁华都市,来到家乡,开始了我实而不华的婚后生活。

刚开始在县城上班的时候总怀念都市那熙来攘往的人群,因为那潮水般的涌动才能激起我对生活的向往。刺眼的霓虹灯恍恍惚惚,亦幻亦真,似乎这才是年轻人内心对梦想的那份炙热写照。总以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街道才是通往成功的路,甚至认为那些妆容精致,西装革履的人才适宜与我为群。当我开始为了自己的小日子奔波于县城与乡下老家,才发现,家乡比我想象中的可爱多了,只是我们一向以为自己追求的东西必须在繁华闹市中,殊不知,离开家的梦想领域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有家,有梦的地方才是最美的。

一年后,我深深的扎进了故乡的人文关怀中,虽然我应对的是素面朝天的乡亲,但他们朴实,憨厚,让我倍感亲切。虽然家乡的建设不够雄伟壮观,但与城市比起来却也展现它的玲珑感,体现出淳朴的乡土之情。家乡的街道没有城市闹腾的早,几乎要从天亮开始随着上班人群而躁动。下班之于,跑到河堤上看家乡水域的辽阔,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尽着一份家乡的工作职责,说着家乡话,吃着家乡菜,这是很多人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实现的梦想,与之前的梦想比起来,觉得还是此刻的自己比较实在,没有了之前的空虚感与孤寂感。

这几年,我每个月都会回去两三次,父母每次见到我都喜笑颜开,会为我准备家里最好吃的菜肴,每次吃到妈妈做的饭菜,我总会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湖南的冬天湿冷,妈妈为我让我盖到最暖和的棉被,她亲手挑选优质棉花,然后到棉被店里加工,为了防止弹被师傅偷工减料,妈妈会亲自呆在店子里,直到那雪白的被子完工,当妈妈将棉被送到我手上时,我才发现,这种幸福只有在妈妈身边才体会的到。

日子就这样年复一年,转眼,我已回家五年了,这五年来我经历着结婚生子,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看到父母伴随着辛劳逐渐老去,觉得自己当初选取回到家乡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不在乎雍容华贵,我愿陪着父母和孩子一向幸福下去。

关于家乡的文章(九):

家乡的春夏秋冬

家乡的春天似乎要比城里来的早。因为那里没有林立密集的高楼,没有噪音,没有各种粉尘,没有尾气的污染。天是那么碧那么蓝,那么清澈,很高很远,云彩象雪一样白,东一片,西一团,在无边无际的蓝天映衬下.那么柔美,那么和谐,好象茫茫草原上一群群温顺的绵羊在悠闲的漫游.春风迈着轻轻的碎碎的脚步来了,象一个秀丽娇羞的姑娘,轻轻的唤醒了一个冬天沉睡的万物.小草黄黄的,嫩嫩的透出小脑袋,一片又一片,你看着我,我望着你,好象要倾诉一个冬天的压抑,分享春天的快乐.我们家身旁那一排垂柳也是最先报告着春节的来临,枝丫又细又长从高高垂下,婀娜多姿象新娘的头发,柔柔的叶子缀满枝条,黄黄的,亮亮的,微风吹起,翩骗起舞,象可爱的孩子荡秋天.一望无边的麦田退去了干黄的叶子,经过一次春灌,碧绿碧绿,绿的逼眼.开的最早的迎春花,一大片一大片,密集的花朵,小小的花瓣,开在崖畔,开在坟地,那么不起眼却那么秀丽,秀丽的风姿向人们报告,春天,真的来了!

随着气温的日渐回升,苹果花开了,粉粉嫩嫩,花的海洋,梨花开了,洁白如雪,花儿四五个挤在一块,象亲密的姐妹说着悄悄话.淡淡的花香弥漫了空间,沁入心脾.深深的呼吸一口,好柔好爽.女人们也醒来了,有的三五成群手握小铲,臂挽花篮兴高采列去田间挖野菜,那叶子花花的尖尖的是地地菜,叶子圆圆的亮亮的卷起来的是油勺勺,女儿们边挖边笑,讥叽叽喳喳似快活的喜鹊.蓝的天绿的麦田,黄的土地,女人们五颜绿色的衣服,交相辉影,好一幅秀丽的图画,画纸是大地,画神是大自然.这个季节人们把的翻松,拢成一块一块,留意翼翼的种上种子或栽上各种蔬菜的苗子.春天,是播种,是苏醒,是萌芽,是期望,是未来,是旭日东升的太阳,是活泼可爱的孩子.春天慢慢的长大,五彩斑斓的花儿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月季,玫瑰,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如雪,淡黄的象鹅卵黄,金黄的相夕阳,还有一株兰色的象蔚兰的天际.

春去了,夏来了,各种花都开得正艳,整个村庄比高大浓密的树木笼罩,似绿色的帘洞,草木绿油油,梨,苹果,柿子,桃,杏挂满枝头,绿绿的,水润润的,饱满而光滑.知了高高的站在枝头,抬起头,挺起胸,放声歌唱,极力向人们展示着他的存在和价值.到了傍晚,孩子们快乐了.放松一天紧张的学习,有的拿着塑料袋,有的拿着碗,握着手电筒,到处可见一道到刺目的光似流星划过,孩子在捉知了猴,他们眼睛很明亮.饶树一周可捉到好几个,就是没有钻出地面的他们也能望见,树下面的地面上小小一个眼.孩子们小手一扣,果然出来一个,灰头灰脸,仓慌逃窜,说时迟,那时快,被抓俘虏,顺从的进了瓶子.夏天是一个充满活力,热情,朝气蓬勃的青年,努力着,奋斗着,为了秋的收获而孕育.秋天开风来了,没有春风那怯生而含羞,没有夏天风那炽热而浓烈,温和的,轻柔的来了.草尖缀满了颗颗籽粒,拥拥挤挤.苹果红红爬满沟沟岔岔,几乎看不到叶子.梨儿黄黄的,水嫩嫩的,柿子红彤彤,远远望去似晚霞.

秋天是一位中年妇女,是成熟,是收获.秋天冬来,万木凋零,村野寂静而安祥,人们买好多的块煤,买好多的葱白菜,土豆,粉条放在家里,家家户户生起炉子,炊烟萦萦.一场雪过后,大地一片白茫茫,草尖儿,树枝儿,房顶上到处缀洁白晶莹,似花朵,是云彩,毛绒绒的枝条,相互交错.雪地里小狗们留下的梅花,一行行,孩子们用树枝画的小兔,小猫,好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

冬天的乡野是一位慈祥,温和,的老人.经过几个季节的孕育,历经了风风雨雨的洗沥,为了来年的收获.

关于家乡的文章(十):

故乡的年味

已经好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城市的春节虽然也有节日气氛,但是缺少一点家乡的年味,因此常常想起老家的过年来。

老家的过年实际上从腊月二十三“辞灶”就拉开了序幕,这一天也叫过小年,传说是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的日子。当日傍晚,家家户户都要在锅灶旁张贴灶王像,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供桌上摆上麦芽糖、柿饼等糖瓜,然后烧香磕头,大人口中还念念有词:今年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爷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帝进好言……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忙年了,做新衣,办年货,扫屋子,摊煎饼,炸油条,蒸饽饽,包豆包,还要杀鸡、割肉、买鱼、煮下货、烤烧肉、炸丸子、熬肉冻等等。有钱没钱,家家都要做盖垫豆腐、蒸点年糕,寓意“全家都福”“年年登高”。

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对联的资料和位置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大门上贴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之类显示门第家风的对子,堂屋门上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祝福对子,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圈门上贴“六畜兴旺”“骡马成群”,其它地方就贴“福”字或“酉”字。“文革”年代,还流行过一阵革命对联,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之类的对联。

贴完对联后,还要贴过门笺,贴窗户傍,贴窗花,贴年画,房间、院落顿时焕然一新,花花绿绿的过门笺随风飘拂,很有点过年的气氛了。

太阳落山前,本族的男子就要到祖林里上坟,摆上饽饽,倒上酒,然后烧纸、放鞭、磕头,请祖先回家过年。女人们就在家做菜、包水饺,准备年夜饭。水饺分两种,一种是豆腐素馅,主要是供养祭祀用;一种是白菜肉馅自家吃,里边包上几个小银子。年夜菜必须要有“合菜”、“豆腐”和鸡、鱼,以求“全家和睦”“都有福”,“年年吉祥”和“连年有余”。

包完饺子,一家人开始守岁。守岁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小孩们不准多嘴多舌乱说话,大人们也净捡好听的话说,一夜的灯火和香烛都不能灭。约莫半夜时分,各家的男主人开始烧火煮饺子,柴火多为豆秸、芝麻秸,因为有“烧豆秸出秀才,芝麻秸出大官”之说。

正月初一这天除了拜年,什么活都不用干,所以又叫“耍日子”。往往有踩高跷的戏班子到各村巡回演出,男男女女穿得花花绿绿的,一进村就开始敲锣打鼓地扭起来,有的扮成老头、老太太,有的扮成唐僧、沙和尚,孙悟空在前边不停地转悠着金箍棒。最可爱的是猪八戒,撅着个嘴巴,挺着个大肚子,还不停地调戏新媳妇。还有骑毛驴、跑旱船和耍狮子滚绣球的,吹吹打打,扭来扭去,很是热闹,这就是那时候最精彩的文化生活了。当然也有邻村唱大戏的,惹得十里八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跑去看。

此刻的生活水平,已经像天天过年了,孩子们早已没有过年穿新衣、挣压岁钱、改善生活的那种盼头和感受了。但回老家过年,能够感受一下故乡的那种浓浓的年味和亲情。

关于家乡的文章(十一):

越大越想回家乡

自从高中毕业的时候,我离开了老家,去了外面上大学,毕竟还是在本省,放长假,一年回去一两趟。

父母常年在外面做生意,过年才回去。我放暑假也是在父母哪里。

毕业了,在外省工作,回去更少了。6、7年的时间,在外漂流,觉得很累,就想着回去。

工作累了,经常想着回老家工作。买一辆自行车,找一份简单的工作,每一天早上和晚上骑着自行车搭载着清风快乐回家,路上的风景,有着欢乐的鸟虫声,这样的伙伴在身边才惬意。

每当我在动态里看到小时候吃的食物的照片,家乡的味道,似乎能闻到。

上次我刚买的鞋子脱胶了,听说街道就有缝鞋子的。坐在老奶奶傍边看她用钩鞋底那种工具,我又想家乡了,老家有一条老街,已经淘汰了,还是有些老奶奶做这活的。

小时候在老家,每当有个拖拉机来的时候,我们都会跑到村头看看,是不是压空心糖,俗称(majitang)。然后回家从米缸里取米,去压,他们只收取加工费。那时候家里穷,压出来了,都慢慢吃。吃的时候,会一节一节掰开套在手上,每个手指都有,一点一点吃。想想以前的事,就很快乐。

前些时候,我住的小区,来了一对夫妻,爆糯米泡子,黑乎乎的铁工具,下面炭火烧着,需要人不停地转动。砰地一声,一粒粒雪白的米泡子散发出浓烈的米香味。我就在那看着很久,想着家乡很久。

去年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网上有卖南德方便面,熟悉的字,熟悉的包装,把我带回了从前。那时候家里不是很宽裕,5毛钱一袋的南德方便面,偶尔才买。买的时候,总是从小店到了家才会打开吃,把作料放在里面,揉碎,慢慢吃,不会狼吞虎咽,要是那样一会就没有了。在网上看到,就买了一箱,家里人都吃了,都很高兴,都抢着吃。熟悉的味道,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你明白吗?我老家的油炸大饺子,狮子头(小麦面做的),豆腐,糍粑等等,很好吃。过年回去,天天早上喝着茶吃着。但是此刻做的人少了,买的时候很拥挤,但是很快乐。这几年,家乡变化太大了,以前玩耍的田野转成房子和水泥路。门前的小溪没有了清澈的流水,门前有我亲手种的花,早已草木丛生,门前的毛桃树,长的太茂盛了,没有人为她修剪。还有门前一口井,以前都吃里面的水,很干净的井水,此刻枯叶落在井盖上,长满了青苔。还有……,以前已回不去,此刻就算过以前生活,也不是小时候的味了。

关于家乡的文章(十二):

你能天天回家吗

眼疾,经常夜半连疼加痒被折腾得辗转反侧。去医院,大夫嘱咐从食物到化妆品,远离一切刺激,悉数发展下去病情如何严重云云。我那么热切地爱着这活色生香的生活,所以不得不克制自己,开始过粗茶淡饭、素面朝天的日子。

周五,老爸打来电话。他问得很委婉:“周末有什么安排吗?”隔着那么长的电话线,他的语气已经刻意地漫不经心,我还是感觉到了他的期盼。我撒娇说:“您要是想我,我就回去。”电话那端的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天天想你,你能天天回吗?”这话惹得我在亮堂堂的白日里忽然情绪失控,这厌恶的泪,来得这么猝不及防。不敢说话,怕老爸听到声音里的哽咽,他却以为我是在犹豫,赶紧说:“有事情就忙你的,我和你妈都很好。”没有告诉他我在接他电话的那一刻就决定回家去,是想恶作剧地给他一个惊喜。

一刻也不能等地要回家去。老公赶在下班的第一时间接到我,快马加鞭地直奔老家去。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就进了小镇,在镜子里瞄到自己素面朝天的脸,心下一紧。过了30岁,敢于这样直面自己的真面目还真需要勇气。

想起来每次回家,老爸总喜欢在我进家门的时候紧盯着我看几眼,然之后揣测我这段时间的生活是否如意。这样一张脸,不知要让他生出怎样的心酸?我让老公停了车,用了10分钟,搽脂抹粉地细画了一遍。老公稀里哗啦一顿训:“见爹娘还这么臭美,大夫嘱咐你的话都忘了?”我把原因说给他之后,老公沉默着不再说话,只是说不许涂得那么浓。在他心里,也明白,如果这十几分钟的时间和眼睛的短暂不适能够安慰老人的心,那便是值得。

老爸正在小区门口转悠,老远地看到车就颠颠儿地跑过来。回到家,满桌都是我们爱吃的菜。诧异地问老爸,怎样明白我们回来?他一脸骄傲地说:“我从你语气里感觉到的。”母亲撇撇嘴说:“你爸都感觉了好多次了,好歹这一次是准的。”那个老头就搓着手腼腆又得意地笑了。每个周末他或许都是这样貌在小区门口假装散步,从暮霭沉沉到夜色降临,再回家来对着母亲的一桌子饭菜发呆。

我在家住了一天两夜,哪儿也没去,就守在老爸身边、黏着他,絮絮叨叨。离开的时候,老爸送我们下楼,最后一级台阶他下意识地回身,牵了我的手,这不经意的温暖,让我心里软软地酸。人刚到济南,母亲就打电话过来说:“你爸让我嘱咐你,别忘了按时用眼药水,别化妆了;还有,告诉虎爸爸,慢些开车,车身上都擦了好几道印子了,上次回来还没有。”

老妈还在絮絮叨叨,我能听见父亲在一旁不断地提点,这个老头子,总是喜欢做幕后军师。我让妈妈把电话给老爸,然后我让老公放那首婚礼上经典的歌曲,我说这歌叫做《爹地的小女儿》。老爸说:“这名字好,你是爹地永久的小女儿。”

关于家乡的文章(十三):

回忆中家乡的年味

记忆中家乡的年味是从我们寒假放假的时候,就已经步入年的味道了,大约是农历腊月十六左右吧。那时候差不多外出务工上学的壮年汉子,青年才俊都开始返乡,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大清理,打扫庭院,屋头砖瓦翻新,清洗家具,人们也三五成群的忘集市上敢去,疯狂采购正月与过年所需的物品与春节的来客人所准备的食物,和拜年所需的礼品。街上人来人往,小河边的两岸也是人潮涌动,都在清洗着鸡鸭鱼,用来做辣鱼腊肉腊肉,腊肠,实际上是保留着来年吃的,就应是古老的习俗文化……腊月24以后你要是在村里晃时不时的会传来阵阵的香味甜有糯的米酒香,也有浓郁的汤圆香,油豆腐……

最热闹的就属除夕那天了,那一天天或许没亮你就会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这是人们开始祭祀家里的祖宗逝世的亲人所燃起的鞭炮,这样噼噼啪啪的声音一向会持续到午后,因为从外婆家的已逝的亲人逐渐到自己家的亲人,所以如果全部算上一上午肯定还不够,下午就开始着手准备晚上的晚宴,一家人会围着灶台,忙个不停的,大约4-5点钟就开始贴门联,自家的大门小门一家少说也有4-5副对联。之后就去农村的大礼堂贴对联。象征性的打扫打扫。待一家人在甜蜜丰盛的年夜饭中过去的时候,大约8点左右,这时候,就开始家家串串门,我们小孩那时候最兴奋,随着一声甜蜜稚嫩却真实的新年祝福,阿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会把你拉到身旁,往你的口袋直塞东西,虽然那时候没有红包。但糖果和饼干瓜子,会装的每个口袋塞不下为止,然后在一齐道贺新年的祝福,谈起一些过往年的岁月,喝几口温暖的茶水。一齐带着新年的祝福走向另一户人家,新年夜虽然没有多么热闹的彩排,却是温馨动人的,此刻的岁月或许只是在吵闹,冰冷的棋牌桌上度过回忆中家乡的年味.

年少的记忆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