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_“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进修学习体会3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进修学习体会:1

一张蓝图如何可以干到底?

近日去红旗渠学习,颇有感触。为了破解百年缺水的困境,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建设红旗渠,攻坚克难,历经十年,终得成功。习总书记一直强调“一张蓝图干到底”。红旗渠工程绝对是这样的典范!值得钦佩,值得学习。

一张蓝图如何能一干到底?我想,至少有三个关键性因素。一是需要科学设计,一定是在不带长官个人意志的前提下广泛调研、客观论证、反复权衡、择优确定。二是需要坚韧不拔,绝不因为遇到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就绕开走、换频道,甚至偃旗息鼓。三是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一心为公,没有私心,讲求实效,不图面子,甘心做铺垫,跑好接力赛。关于这三点的论述已经有很多,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围绕“蓝图”的设计、展开和实施,我想还有另外三个关键环节也是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认真看待和考虑的。

第一,既要画大饼,也要画芝麻。任何蓝图的实现都有赖于群众,如果没有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任何蓝图都只是空中楼阁。所以,蓝图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把群众的利益摆进去。蓝图中所体现的群众利益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可量度的,而不是宏大抽象的。不能仅仅描绘单位、组织的未来将变得如何如何好,更要让群众看到自己的生活将能因此变得如何更好。必须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这张蓝图与自己息息相关,让群众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这样才能激发出群众内生的强大动力。就好像话剧《红旗渠》里的一幕――杨贵书记向拐头山的村民们绘声绘色的描述红旗渠建成后的美妙画卷:有了水,田都是水浇田;有了水,就可以种杏子、葡萄、梨,四季水果想吃啥有啥;有了水,可以修水库,能养鱼,能灌溉,能洗衣裳,能洗澡……这些都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利益,村民们听后精神振奋,二话不说,把家族挡路的祠堂给拆了。所以,设计蓝图不仅要有长远的宏大目标,更要有关于“人”的具体细节。只有细节的,才是最容易打动人的。

第二,将蓝图平顺展开得依靠思想工作。即便是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设计的蓝图,也并不会自然而然激发群众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参与。就好比这红旗渠,尽管也是为了解决群众的用水难题,但工程浩大、困难众多、难度极大,一开始的时候群众也肯定有很多的疑虑、非议甚至是反对,群众也不是一开始就自觉自愿、自发积极参与进来的。县委书记杨贵也因此被人写信告状,差点被罢官。所以,就需要有人去宣传、动员、组织。联想到最近读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提到的一些事情。习近平在梁家河组织村民打淤泥坝、建沼气池、搞铁匠铺时,也有不少的人有顾虑,有反对的声音,习近平就反复耐心的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人心顺了,思想统一了,各项工作推动也就顺利得多了。所以蓝图的顺利展开,必需要有一个营造氛围、广泛宣传、深入动员、细致解释、真诚沟通的过程。如果缺少这个环节,仅仅是以行政命令推动,蓝图只能是一张派活分工单,大家只会将其当作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看待,难以激发自下而上的活力和创造力,甚至会出现出工不出力、阳奉阴违、敷衍了事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是“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仅仅靠面上宣传造势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时候还是得依靠一对一、面对面的深入沟通,情与理相结合,才可能把思想上的问题彻底解决。

第三,不仅要有蓝图,还得有施工图。蓝图有了,经过宣传动员群众的思想也统一了,愿意干,想干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干?这对于领导者的组织管理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蓝图只是描绘了宏大愿景,要目标落地,就需要进一步地拿出结构图、流程图和工艺图,细致具体地阐述怎么干。就好比红旗渠的修建,一开始几万人的劳动大军,浩浩荡荡地开上山头,同时开工,好不热闹,甚是壮观!但是因为缺少系统的规划、布置,沟通不畅,各自为战,毫无章法,问题百出。幸好总指挥部及时开会研讨,拿出了一整套的工程实施方案,清晰的描绘出了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的布局、走线,明确规格要求、原料使用、各段分工、时间节点、质量保证等各环节要素,才使得后期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这样的“施工图”在任何一个单位的任何一项改革中都是必须的!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人都得到这张图,都理解这张图,时刻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及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果关系是怎样的。参与者只有认识清晰、了解全局、明白局部,才可能目标明确的跟着走下去。否则,就是稀里糊涂,随大流,干劲动力就无从谈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进修学习体会:2

初心引领创新发展

作为一名工科专业的教师,整日埋首书海,以求创新,一直以为只有自然科学领域才有“创新”一说。自然科学领域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的“物”,在对“物”的不断探寻中,正是创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社会,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早在自然科学研究尚未萌芽之时,讲述修身养性、 为人处世道理的《三字经》、《论语》等等早已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讲述治国安邦,政通人和道理的《吕氏春秋》、《资治通鉴》等等早被各朝政客运用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到了现代社会,只需根据时代的变迁,修改人类游戏规则而已,谈不上“创新”二字。然而,这次“xx之行”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大致可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众所周知,知识创新有如F=ma(牛顿第二定律)和微积分基本定理,它们虽然古老,但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技术创新是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创新,被人津津乐道的技术创新有如2007年横空出世的苹果手机,它在深奥的科技和芸芸众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光彩夺目的桥梁。

聆听了xx市委原副书记钱解德题为《“xx之路”发展历程及其精神内涵》的专题讲座以及上海市委党校老教授关于我党早期发展心路历程的热心讲解,我突然意识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样存在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由于闭关锁国,中国由盛而衰。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一百多个不平等条约,经受了深重灾难和屈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结果最终都化为泡影,没有找到救世良方。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就在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在沉闷和彷徨中,苏联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以《共产党宣言》问世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新的观点、全新的思想、全新的理论,有着新的发现,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当前的社会。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创新。

然而一种新的知识为世人熟悉、了解并接受还需要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的挫折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教训。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和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这一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技术创新,其成果形成了联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纽带。这一创新的初心就是要让中国人民站起来。

社会的发展远比自然科学复杂而多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错误认知依然存在,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百废待兴。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把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并进一步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邓小平理论从提出到成熟,这一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技术创新,其成果形成了联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经济建设的纽带。这一创新的初心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从xx市委原副书记钱解德的报告中,我品味出了技术创新在xx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作用。在中央批准建立深圳特区之前,1987年首先建立了蛇口工业区,它是我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惯例初创的工业区。xx县委领导班子来蛇口工业区考察了两天萌生了建立“xx新区”的想法,但摆在面前的难题是无法照搬蛇口工业区的建设方案。蛇口原来是一片海滩和荒山,只要挖山填海就可以建起工业区,但xx是农业村镇,一马平川,万顷良田。当时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毁田建厂是无人敢触及的红线,全国没有先例。针对这一步“该不该迈,怎么迈,敢不敢迈”的困境,xx县委班子没有等,没有靠,为了让xx县的老百姓尽早富裕起来,尽快摆脱苏州市经济最落后的帽子,硬是趟出了一条自费开发之路。开弓没有回头箭,可以想象,这创新的一步迈出是何等的艰辛,又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后的果敢抉择。这一幕与体现科技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又是何其相似。为了避免专利审察员的“该手段是本领域很容易想到的技术”这一无可申辩的批语,科研工作者又何尝不是皓首穷经, 苦心孤诣。

 

当今世界,唯创新者强。实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的竞争,谁抓住了创新谁就抓住了发展的机遇,谁谋好了创新谁就把握了未来。从xx的发展实践看,无论是改革深水区的一步步探路,还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之路从未停止。xx发展的十二字箴言――“抢占先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无不体现着技术创新在xx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在自然科学领域,客观规律和机制恒古存在,期待有心人去发现和发明,积极的创新必将引领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创新在这里往往既是发展的充分条件,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于静态的自然科学规律,社会的发展时移世变,不仅迅速而且千变万化。僵化和停滞意味着落后,xx县也曾为比其他县人均多一亩田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逐渐沦落为苏州市经济发展最差的县。穷则思变,创新意识开始在xx县领导们中间萌芽、发酵,然而徒有创新意识仍不足以为xx的发展保驾护航。

回看xx的成功发展之路,将创新意识变成创新的现实,还需要一把手的担当精神。社会发展的创新意味着对既有格局的突破, 其间的政治风险和发展机遇并存。在xx创改初期,敢不敢第一个吃螃蟹,突破红线,困扰着县委领导班子。正是因为他们不忘初心,心系群众,敢于担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才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xx的后继创新和发展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回顾“xx之行”的学习和走访,获益匪浅。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发展的复杂性,铸就了社会经济成功发展的多元性,创新的作用和地位与自然科学领域的不完全等同。创新是一切发展(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必要条件,但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充分条件。要让创新意识成为创新现实,请勿忘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进修学习体会:3

感受初心 立德树人

此次昆山之行,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没有离开“初心”这个关键词。昆山之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初心在于摆脱落后面貌,为百姓谋幸福;冯梦龙垂暮之年出仕任福建寿宁县县令,其初心在于为官立功、为民请命;苏州工业园区的初心在于发展生产力,勇立时代潮头;昆山杜克大学的初心在于以学生为本,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上海自贸区的初心在于先行先试、始终走在开放前沿。一路上,我们沿着追寻初心之旅不断地叩问、思考,当走进97年前我们党成立的“摇篮”,在此驻足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呢?开宗明义,我们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当代大学的根本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事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大学的职能如何拓展,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地位必须坚守。可以说,人才培养就是学院的“初心”。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坚持立德树人就是“不忘初心”。我理解,大学或者学院的四大职能是一个同心圆结构,而非并列结构、也非线性结构,四大职能是有时间的先后和权重的主次的。这个同心圆结构的圆心就是人才培养,向外围拓展到科学研究等,但其核心仍然是人才培养、立德树人。

应该说,坚持立德树人已经广为人知,围绕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也方兴未艾。北京有的高校专门设立了“立德奖”“树人奖”。去年年底。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明确,“立德树人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实现这个初心,结合这几天的参观交流讨论,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思考与体会。

一、思想认识层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从昆山之路我们看到,昆山人不忘初心、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发展经验在于先行先试,为全国经济的发展趟地雷、树样板,从而形成了上海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尤为重要,敢于吃螃蟹,敢于闯雷区,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束缚。“三个敢于”的核心在于担当作为,认识要不断提高、心中要装着百姓、肩头要扛着责任。

近期,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本科教学工作会,发表了“成都宣言”,提出了“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这次会议正是教育部门思想再解放的体现,应该用这些最新成果指导我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勿庸讳言,我们的教育思想认识需要不断的解放和突破。上半年,叶培建院士受聘航天学院院长。在第一次办院研讨会上,出人意料地,叶院士重点谈的不是科研,而恰恰把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问题: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如何为工业部门、为国家输送人才?重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是否应从增加教师的职称评审、聘期考核中教学和育人的权重入手?美国学者博耶将学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创造知识、发现真理的学术,如原始创新、发明创造等;二是使用知识的学术,如产学研用、工程实践等;三是传播知识的学术,如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等。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更强调将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的学术,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产学研用,重视了创造知识、使用知识的学术,而忽视了传播知识的学术。我们是不是对“学术”的认识产生了误区?我们会不会忽视了“立德树人”这个初心?在新形势下亟待我们探讨这一现象,亟待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二、体制机制层面

昆山之路,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短短三十多年就经历了五个转换,平均大约7年一转换。每次的转换都把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可见昆山政府、社会运转效率之高、转换方向之准。昆山实现“五个转”,离不开思想认识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政策制度的转变和服务群体的转变,最为核心的是体制机制的转变。

转变就面临着变化震荡,面临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会遇到阻力。对我校而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深入推进,各学院都在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综合改革,在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责权利如何匹配,学院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适应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培训讨论的重点是教工党支部“双带头人”建设的问题,总体而言,我们的支部书记在以往的工作中体现出了思想觉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新形势赋予了支部书记们更多、更大的职责。要完成时代的答卷,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教工党支部书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我们需要完善院系党组织中党的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三者的耦合机制。

三、物质空间层面

物质是承载精神的基础,空间布局影响着意识、思维和行为。参观昆山杜克大学,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就是校园建筑的空间设计处处体现着以生为本的意识与亲和力,从教学楼里大量的公共空间、到小班授课的交流空间,再到会议室的座位布局,都从有利于师生自由交流出发,把以生为本生动地体现在物质文化中。昆山紧靠上海,走在发展前列,城市干净、整洁,各项设施建设均较为现代、完善,在与昆山人短暂的几天接触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昆山人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在一大会址参观时,我翻阅了《城市·空间与中共建党》,该书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诞生的原因及其对建党精神的影响,这些都说明物质、空间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力。

立德树人,落实到工作中也需要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氛围方面提供有效保障。我校正处于“一校两地四区”大力建设和现有校区功能完善升级的重要阶段,应注重从物质空间层面助力人才培养,从而实现环境育人。我们也期待溧阳校区建设中能够更多的以生为本,给师生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重视高起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氛围营造,让探索的活力更多释放,让思想的火花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