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木白】沈木《夜起》鉴赏阅读试题答案欣赏及赏析

时间:2021-09-29 00:00:00 自我鉴定

沈木《夜起》鉴赏阅读试题答案欣赏及赏析

夜起

沈木

暑夜不成寐,起步中庭中。残月忽随水,明河犹在空。

篱根滴清露,树杪生微风。坐爱新凉好,先秋有侯虫。

(1)、好的诗歌都有“诗眼”。细读这首诗,找出诗眼,并作简要说明。(4分)

(2)、古人评价这首诗“具臻佳境”,全诗的警策则在颔联,与唐代温庭筠《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各入神妙。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4分)

(1)答案:忽、犹。(1分)“忽”字显示出了诗人从困倦恍惚到骤然清查的精神状态;(1分)“犹”字刻画出诗人举目仰望,发现竟然还是繁星满天的意外的神情。(1分)虽然是两个虚词,却把情与景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诗歌兴味无穷。(1分)(两个虚词不可或缺,只从一方面赏析的,最高得2分)

(2)答案:赞同。(1分)两者都起到了点题的作用。(1分)沈诗以“残月”与“明河”两个意象突出“夜”的特点。(1分)温诗则以“鸡声”与“人迹”突出“早”的特点。(1分)(允许考生有不同意见,言之成理即可,但最多不能超过3分)

补充资料

诗词的精练语言

任何文体的语言都必须写得精炼,但在诗词里,精炼还有其特殊的含义。这是因为:

1、古诗词篇幅有限,每句字数限定。例如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没有回旋余地,不容多作说明。因此每个字都应该发挥最大作用,不应有闲字,更不应有闲话。

2、古诗词用语由于有平、仄声的要求,限制了创作过程中的用语范围,不攫取精练的用语,就无法表达作者所要表达思想境界。

3、由于近体诗、词和曲等文体有押韵的需要,也迫使作者在有限的韵词中,寻觅能够表达作者思想的精练的词语。

要表达诗词中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丰富的感情。诗词用语就必须精炼。有的诗人在诗词中常常用典故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典故胜出了要说的许许多多的话;典故就是精练语言。

修改能使用语精练。宋朝曾几“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后人将它改为“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中”换成“深”,“里”换成冷,就使两句的意境大不相同。“中”,和“里”是闲字,从内容上说可有可无。换成“深”和“冷”,有两个好处(1)改后比改前内容丰富了;(2)“深”和“白玉堂”呼应,“冷”和“水晶宫”呼应,配合得好。这也就是说后者比前者精炼。

我们看到一些作者自己修改自己诗词的情况。修改的原因很多,有些是从思想观点方面考虑的,但也有些是从语言精炼与否来考虑的。我们看看以下毛主席《贺新郎·读史》的例子: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洒遍了,郊原血。”

后改“洒遍了”为“流遍了”,“流”不但包括“洒”,且比“洒”内容丰富。

鲁迅也曾将“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两字之改,使作品的内容更丰富,也更表达了对当局的愤怒之情。

古人以诗词用语的精炼与否修改的例子就更多了,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绿”字曾经改过十几次,有“到”“过”“入”“满”等。最后定为“绿”,因为不仅“绿”的内容最丰富,且更形象、生动、活泼、优美。

也有人将前人的诗改后更胜一筹的,白居易改杜甫诗“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为“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在杜甫的诗句前加上了地名,改“逆水”为“逆浪”,更显出了春天天气的多变。

当然,即使是名家的诗词,也不容易使每首,每句、每字都作到精炼。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无伴”和“独”的同义重复;“同辇随君侍君侧”,“同”、“辇”、“随”三个动作重复;“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无数”和“满”重复。孟浩然“枫呜两岸叶,月照一孤舟”。“一”和“孤”没有新意;刘采春的“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经岁”和“经年”毫无区别,是为了押韵和凑成五字句;令狐楚“等闲飞鞚控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最后一个“声”字在这里无义,只为押韵。林景熙“霜增孤月白,江截乱峰青”,“孤”字多余;元淮的“倒把凤翘搔鬓影,一双蝴蝶过东墙”“影”字非但多余,且不合理;沈木的《夜起》“暑夜不成寐,起步中庭中”两个“中”字重复了。名家尚如此,吾辈怎能免?我们强调的是要加强学习,认真修改,力求精练。

沈木《夜起》鉴赏阅读试题答案欣赏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