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第三集解说词]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1

通过收看学习《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强师德、守师道、立师表、铸师魂”,才能更好的担当“教书育人”的使命。

《国无德不兴》这一集以立德为主题,通俗易懂的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国家和民族,只有将崇德向善作为主流,并持之以恒的传播教化,才能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同时身为一名党员干部更丝毫不能懈怠,要始终保持警醒意识,自觉净化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圈、交友圈。在平时工作和学习中做到平“语”近人,以德服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示范教育。要树人,先立德。”“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良好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要求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是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共产党员在工作中更应以身作则、重品行、作表率,明大德、严私德。以高尚的人格模范的言行树立榜样,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举措,换位思考、改进作风,为民干实事,勇于担当,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在生活中也要向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家长、社会、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立德是人生的必修课,重视道德的养成,堂堂正正的做人,清清白白的做事,积小德养大德,真正成为一名党性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2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角度,深入讲述了习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让人获益颇丰。青年的我们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要实现远大理想,首先从修德的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强调,要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物质财富对一个人的重要。你饿着肚子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不现实。但是追求物质财富绝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唯一的目标追求,不应该是个终极目标,因为对老百姓来说,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什么事情?对老百姓进行人伦、道德教化,提高老百姓的整体道德文明素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

道德不仅是需要学习来培养,更应当通过实践来提高。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有行才有德,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基层工作的我们正是面临的平常百姓,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帮群众解决困难、如何替群众建言献策等等工作都成为对我们的一场修炼。

修德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修身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青年人实现家国情怀的基础。我们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百姓,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3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风是五千年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政风是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外部环境,国风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家、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家风关系政风,政风影响国风。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的培养,将家庭建设好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自然就能够形成,家风正,自然政风清,国风扬。

家风之道在于传承。家庭的最基本的细胞是人,一个人的德行的成长,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细胞健康肌体才能强健,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当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家庭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太平。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从教育子女开始,总书记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讲到 “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两处用典从正反两个方面教子之道在于用道义来引导,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正确的爱。良好的家风教育,古代有仁义礼智信,当今新时代有勤孝谦和思。新时代良好的家风传承,既有宽厚仁爱,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也有艰苦朴素,克勤克俭,勤奋兴家,节约聚业,还有老实本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一心向善。良好家风之道就是要将好的道德品质,满满地正能量传递给下一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家风之道在于立志。人无志不行,国无志不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向引导才能的发挥,才能促成志向的达成。立志是成人成事的根本,好学是立志成才的途径,成才必先立于志。从小立志高远,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为己任,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无一不是从小树立起了为民报国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意识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良好的家风之道在于立志,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作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期望,祖国的未来。从小就要志存高远,自立自信自强,顽强拼搏,向着目标勇往直前,以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家风之道在于兴邦。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习总书记对家庭建设非常重视,认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好的家风就是要把小家、大家、国家的关系摆得特别地正。好的家风能够兴邦,使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把国当作自家,把集体当作自家,秉承对待权力,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对待事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对待家庭,廉洁持家、甘于清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向杨善洲、任长霞这样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正面典型学习,心怀国家,以身报国,大智兴邦。“淳朴家风育子孙,武定天下文兴邦”,自觉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家庭美德,最终形成良好的国风,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为立国兴邦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是传承给后人的理念,不死板不教条,是可以办实事,有实效的活理论。每一个人都应将良好家风传承,常思家国社稷福祉,在新时代的浪尖潮头,以良好家风为基,筑牢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墙,扬正气、促和谐,积极发挥正能量,不辱使命,立志兴邦,为复兴中华,为家国梦圆,鞠躬尽瘁,披肝沥胆!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4

最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电视节目特别火爆,特别是在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播出后就引起广大党员群众热议,“为民”作为节目的开篇之题,充分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这个舞台上,总书记引据用典背后的思想与文化,在专家学者的条分缕析之下,如清风扑面般入脑入心。

平“语”近人,是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平‘语’近人”之所以吸引广大党员群众共鸣,有着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传统文化节目内容与形式未必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既可以启发人心、发人深省,也可以轻快活泼、欢笑一堂,不仅叫好、亦能叫座。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平“语”近人》,从《马克思是对的》到《百家讲坛》,此类节目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一方面反映出传统文化不在只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高高在上”课题,平常百姓亦可探究其中,发掘其中精髓;另一方面,文化“娱乐至死”的时代已成过去式,主旋律文化、正能量节目重新占领人们的思想高地。

平“语”近人,是对治国理政、修身立德、人文情怀的经典留存。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的写照;“国无德不兴” 讲述的是立德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激励新时代奋斗者坚持不懈、扎实做人,等等这些都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阐释,是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提醒,是对广大青年的激励告诫,循序渐进、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严肃的理论思想转化为亲民的大众语言,平易近人如春风拂面。

平“语”近人,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身体力行地将传统文化完美融合于治国理政方略之中,语言接地气,讲话守正气,见人见物见故事,见心见意见真情。信手拈来的这些华章佳句与朴素的大众语言一道,彰显了一个卓越领导人的治国智慧与人文情怀。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5

《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被广大观众深深喜欢。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为切入点,对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出处、历史故事、现实意义等予以生动阐释,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习总书记渊博的知识底蕴,由衷赞叹习总书记出口成章的语言魅力,以及对习总书记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所深深吸引。教育莘莘学子要以习总书记为榜样,学好国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共同为之努力奋斗。习总书记培养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自己的祖国,忠于祖国,时刻铭记中国人民是最了不起的。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骨气、要有人格,骨气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读史可以明志,博古可以通今。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要像习总书记学习,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过去,了解当代,还可以透视未来。在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新时代,我们在读史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史为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继续创造新的辉煌而不懈努力!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习总书记强调最多的一点就是“以民为本”,党员干部要真正扑下身子,从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群众事情无小事,基层党员干部要努力提升自身本领,交换立场,站在人民立场,强化服务意识,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空口说大话,把群众看重一点,把自己看轻一点,信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员干部要始终担当为民,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第一位,以“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民生情怀、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担当精神,用“春风化雨润心田”的实干精神,叩响民心,用“莫负好时光”的凸显业绩来检验品德,时刻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我们要读懂习总书记的家国情怀,感知总书记的迫切心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带领全国人民精准脱贫,互帮互助,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6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看完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触良多。习主席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善于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纪录片中习主席热爱的传统文化典籍诗句静穆而朴素,让我不知不觉在平和的思索中得到了丝丝教育与成长。“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的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勤学是基础。学习知识文化,学习处世道理,学习“君子”准则,学习道德模范。学就是为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真正弄懂“德”的含义,并且全心全意认可它,甚至是信仰它,才能确保无悔付出与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标准,就是必须学习的“大德”,弄清它、学懂它就是打下“尚德”的基础。习总书记讲,立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常修“崇德”功,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身边有很多一生平凡,却默默奉献的人,他们身上优良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去崇尚和学习的,我们亦以焦裕禄、雷锋、黄旭华等楷模为榜样,时时以他们的力量激励着自己努力去做个好人。人无德不立,崇德,才会尚德扬德,才会助人为乐,才会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满了正能量,充满了自信,他常常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内心汹涌澎湃的家国情怀。他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导我们立德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他告诉我们,明大德的就应立志报国,守公德就应为民服务,严私德就应克己奉公。

有德行稳致远,无德寸步难行。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于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若无“尚德”,民心必将涣散,家国难以前行。只有以“德行”和正能量助推,才能达到“德立家国兴,道行天下平”的境界。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忠诚老实,襟怀坦白,干净做人,老实干事。扬清风之气,树廉洁之实,干为民之事,夯实信仰之基,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像莲花一样,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做个一身正气的人。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7

中国已步入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社会思潮,借鉴历史,吸取经验,形成了创新进步。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极大关注,并做出了强烈的反响。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一档一本正经的节目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踊跃的反馈,不仅是因为学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引人入胜,更是因为,习总书记接地气的语言让人们看到新时代的党风政风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除却了过往生硬的官方语言,在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用实实在在的话语来回应老百姓的关切,这就是所谓的平“语”近人。习总书记用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德”,一直高度重视。2004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在《求是》发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那么,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来讲,什么是德?他概括为五个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这些修养体现在为官之道上就是清、慎、勤。领导干部是否能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关乎着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德行在立人立国上都至关重要。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心得体会8

习总书记常提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德”具有强大力量,精神文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德”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无形,实则不可或缺。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就是在强调修养、品德对于国家治理、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多次提到党员干部要立政德,作为奋进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尤其应“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自觉以更高的标准约束自己,将“德”之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释放以道德为载体的精神力量。

在明大德中坚守信仰之力。“德”是一则立身之道,一片为政初心,一盏信仰明灯,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遵循的底线和原则,失去这一价值指引,便会莫衷一是,行无依归,无法前进。作为党员干部,必先守住作为内心精神指引之“德”,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发挥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强化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力。“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党员干部明大德,就是要坚守信仰,立一颗忠于人民、忠于党的衷心,立一颗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必胜的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一路前行。

在守公德中践行民生之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特有的公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真抓实干是砥砺品德、检验政德的最好方式,党员干部要始终担当为民,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第一位,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民生情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担当精神,用实干的脚步叩响民心,用过硬的实绩检验公德。

在严私德中积聚奋进之力。习总书记提出,一个人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品质与习惯。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才能固然重要,但在“人才”二字中,人在才前,如果无视道德、不守规矩、缺乏内心涵养及个人修养,那即使八斗之才,也难成真才,唯有高尚的道德,才能做好事、做成事。严私德是一个漫长的蓄力过程,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意识,不断见贤思齐、自我净化、砥砺品行,便能为成长蓄内在助力,为事业蓄精神动力,为民族蓄进步合力。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涵养崇德尚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汇聚精神力量。

其它网友正在看:

平语近人第三集集体学习心得体会12篇感悟平语近人之国无德不兴篇平语近人第三集感悟5篇平语近人第二集感悟8篇《平语近人》第二集观后感12篇感悟平语近人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