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有感】读梁家河心得体会10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1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

我们要服务农村,要心系农民,不怕苦,不怕累,到农民群众中去,要多向农民学习,拜农民为师,要注意倾听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做到在老百姓家里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大事小事谈得拢,要把自己当成农民看,把农民当成亲人看。当我们做好了本职工作,我们也就了解了村情、民情,变成了村里的一份子,就要为村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服务农村,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是我们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最终目的。

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增长才干,学习国家政策方针,提高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学习农业农村知识,提高服务基层水平;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好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农民与基层党组织、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2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梁家河是习近平的根,习近平回来了,一身惊呼,村民都向村口跑去,看到这段令我感动万分,时隔40年再次回来,可见乡亲们难忘在这里挥洒青春、带领群众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的习近平。

习近平回到了梁家河――这个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踏上这片曾经劳动、生活过七年的土地,习近平始终难忘这里的乡亲,虽然很多年不见,虽然乡亲们的样貌变了,但习近平还是能一口叫出乡亲们的小名,亲切的与乡亲们握手,寒暄,有力的大手传递着深情,句句问候传递着温暖。

记得两家河中写的吕侯生换了骨髓炎,在医院治疗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不见好转,习近平给他寄了500元生活费请他到福州治病,几乎每天都去看望他,还对他说“侯生,给你治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还有村民梁耀才单位妻子病重,习近平得知后寄来1000元。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习近平说这是他该做的。习大大为梁家河,为乡亲们做的桩桩件件事传递这正能量,真正的做到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我作为一名乡镇干部,一位人民的公仆,怀着无比崇敬之情读了梁家河,看到习大大当年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缺吃少穿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激情,怀揣为人服务的初心,令我自惭形秽,如今生活在这样的美好时代,怎么能消极怠慢,怎么能不在自己的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3

近期读完《梁家河》一书,感受颇深,该书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知青到党支部书记的成长经历,同时也通过梁家河几十年来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读后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是什么时候都不忘记学习。在艰苦的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除了劳动之外,融入群众、找书和看书是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能在劳动之余坚持找书看书,并将读书、修身作为习惯一直坚持下去,并不是常人能做到的,可以想象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尤其是上山放羊时看书、晚上借助窑洞洒进来的灯光看书、田间地里劳动休息之余看书和点着煤油灯看书的故事更是令人钦佩。习总书记将阅读、思考、借鉴、批评的阅读和求知方式,当做一种爱好和生活方式始终坚持下去,促使自身不断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书中梁家河老乡的回忆可以发现习总书记的求知模式,前提是阅读大量的书籍,并且善于思考和分析,继而借鉴或批判,其中蕴涵的这种哲学的方法论的思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是服务群众和为人民做事实是一名党员永恒的宗旨。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习总书记还不忘实践,坚持做行动上的巨人,在生产劳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量,做到知行合一。从带领乡亲们打井、打坝造田、开荒种地、建沼气池、开铁业社等等一系列服务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实,反映了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事实,服务群众。

三是不忘初心,知恩图报,心系梁家河。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党的根本宗旨,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其中梁家河人民在习总书记插队期间对他的帮助和保护更是让他终生难忘,为了报答老百姓对他的这份恩情,总书记在后来离开梁家河后数次重返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并在后来多次帮助梁家河有困难的乡亲们,在升任国家领导人后还多次回信关心梁家河的发展情况和乡亲们的生活情况。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事实!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想这段话很好的表达了习总书记梁家河知青岁月为他人生留下的深刻影响的一种最真实感受和诚挚感情。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4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作为一名服务基层的青年干部,就要把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作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践行为民的初心、苦干的作风、担当的勇气和筑 梦的情怀。

一是要始终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核心竞争力。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作“追赶超越”的铁军,毫不动摇、只争朝夕地坚定地朝着“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幸福未央”的目标奋斗;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努力让个人奋斗与“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二是要时刻不忘初心。总书记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服务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是要不忘保持朝气。我们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诚然,目前的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使有些干部看不到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但我要说,温水煮得了青蛙,但煮不了理想。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才能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四是要实时坚持学习。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这给我很大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书中提到的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人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要将感知感悟到的精神情怀融入思想认知,带入工作实践,努力谱写无愧于赶超大局、无愧于人民嘱托、无愧于人生价值的精彩篇章。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5

《梁家河》是一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带领村民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办铁业社和代销社的为民情怀,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读完《梁家河》,我有四点感受:

一、始终坚持原则,树立良好作风。

习近平在梁家河处理事情时,既重情重义,又坚持原则,让我深受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群众诉求不一、意见分歧、利益分配、决策决断等需要我们去裁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讲原则,葫芦僧判葫芦案,那么什么都会变成一锅粥,良好工作作风更难以树立。这样,群众也看不起我们,我们在村里做工作也站不住脚,工作起来站在人前矮三分,说起话来低三度,较起真来怯三分。现在正是脱贫攻坚关键期,单位联有贫困村,本人包联了5户贫困户,我一定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办事。行得端、做得正,始终树立良好工作作风,不能办的事情坚决不办,不能开的口子坚决不开,始终坚持原则,该坚持的坚持,该关爱的关爱,争取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工作中以习重原则、重情义为榜样,做既当坚持原则的铁面包公,又当群众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二、始终以身作则,坚定理想信念。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关键是领头人。在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当年在那片黄土地上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征山治水的赤子情怀。习总书记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如此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村官,我更应该学习习总书记严于律己,在自己心中立下投身到农村基层发展事业中去的志向和目标,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一个亲民爱民、有情有义的人。我作为机关支委一员,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不怕艰苦、敢于拼搏、扎实工作。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在实干中锤炼党性、提升修养。

三、始终以民为本,密切联系群众。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从群众的立场出发,带领群众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等,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说明工作必须站在群众角度,真心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他在梁家河的七年与群众一起吃住和群众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离开梁家河的时候,家家户户与其话别。只有自己真正的投入感情与群众交往,才能融入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只有干部对群众有感情,群众才会把干部当做“自家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这句话,特别是梁家河的经历让他对这句话深有感触。换句话说,就是要多接地气。作为党员干部,心中要有一本账,村民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干什么。比如,我们要对包联的汉王镇农安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民风建设进行逐项逐条梳理,结合实际规划好,积极争资项目资金,同时把自身造血与输血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梁家河带起来,千万个梁家河跟上来。”要认真向梁家河学习,立下愚公志,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始不忘学习,敢于追求理。

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习总书记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要把学习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6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作为一名服务基层的青年干部,就要把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作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践行为民的初心、苦干的作风、担当的勇气和筑梦的情怀。

一是要始终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核心竞争力。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作“追赶超越”的铁军,毫不动摇、只争朝夕地坚定地朝着“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幸福未央”的目标奋斗;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努力让个人奋斗与“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二是要时刻不忘初心。总书记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服务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是要不忘保持朝气。我们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诚然,目前的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使有些干部看不到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但我要说,温水煮得了青蛙,但煮不了理想。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才能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四是要实时坚持学习。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这给我很大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书中提到的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人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要将感知感悟到的精神情怀融入思想认知,带入工作实践,努力谱写无愧于赶超大局、无愧于人民嘱托、无愧于人生价值的精彩篇章。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7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细细品读了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幅幅真实的照片,让我身临其境,我仿佛看到了总书记当年在艰苦的岁月里,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坚持学习的一幕幕。 而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被习近平称为“根”的地方,瞬间成为我向往的精神高地。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他的吃苦耐劳精神让人敬佩。他什么活儿都干,砍柴、耕地、挑麦、磨面,还要洗衣做饭,乡亲们评价他干活从不“撒奸儿”。习总书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他为村里做了许多的事情,带头建大坝,挖井,解决了梁家河村民的吃水问题,修建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还为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习总书记今天的成就就是靠自己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的。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应该从总书记的身上汲取精神食粮,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多一份爱心、多一点付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能起到润物无声的的效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为

在梁家河的7年时间里,习总书记白天要干活,晚上,他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都坚持挤出时间来读书。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习近平,除了劳动之外,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作为教师,应从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入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

三、脚踏实地,教好书育好人

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的工作就是实实在在,就是默默无闻,就是不求索取。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只有静下心来,心中才会有学生,才能集中精力研究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正如习总书记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最终成就了在梁家河的一番事业。我们教师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意识,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关爱每一位学生,服务于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要做到尽职尽责,用踏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

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所树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出发点。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从习总书记当年的知青岁月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向前,兢兢业业,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8

梁家河去年11月份我去过一次,当时是省上组织我们去了梁家河、文安驿。从延安市内出发坐车大概1个多小时到梁家河村,参观了梁家村支部的展览馆,展览馆主要收藏的是与习近平同志以及北京知青相关的劳动、生活的档案资料,参观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生活过的窑洞、看过的书籍、带领群众打的水井,还见到了书封皮上左手第二个人,他现在开了个土特产的小卖部,卖小米等土特产。

看完《梁家河》这本书以后,再结合当时去参观的场景,有几点体会和感受。这本书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述习近平同志2015年回到梁家河时候的情景;第二部分讲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7年的劳动、学习、生活的经历;第三部分主要写梁家河以及梁家河的群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民生活在不断的提高。

下面,我主要从群众观点来谈谈对这本书的认识:一是心中要有群众。习近平2015年专门回到梁家河看望群众,包括1993年他当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也回到过梁家河、1994年专门接吕侯生到福州住院看病,村民梁耀才妻子病重,他专门寄来了钱,以及在2015年回到梁家河村见到很多人时,他一口都能叫得上名字,也反映出习近平同志饮水思源不忘本,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二是只要真心实意向群众靠拢,就能够融入群众。书中写到习近平最开始去梁家河时,因为把发霉的面包扔给狗吃,被群众误解。当时,他的感受是“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但是,后来通过团结、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比如“他把自己的鞋子送给家境贫困的伙伴,有时还会当起理发师,给村里的青年人理发”,干活不偷懒等等,身上没有了“城市味”,群众就接纳了他,把青年习近平当成了自己一份子,与群众打成一片,最终融入到群众当中。三是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就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担任村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打水坠坝,发展沼气、打水井,成立铁业社、缝纫社,办起了磨房,为群众办实事,被夸奖为“近平是个好后生”,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牢固树立为群众做事的理念,以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作为目标,努力在实际工作中,扎扎实实做一些能够帮助群众的实事,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接待来访群众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9

梁家河,地处陕北高原腹地的小村庄,这里沟壑纵横、土窑成排。《梁家河》这本书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情节,让我们体会到习总书记与同伴同甘共苦的友谊,还原了40多年前的梁家河,这个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生活了7年的地方,给了总书记最初信念并注定了他的人生轨迹。书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通过阅读《梁家河》了解到习总书记的实干经历,我不由得心生佩服,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吃不饱、穿不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办实事的心。先后带领群众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忘初心、扎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巧干实干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书中“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修身”章节叙述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的故事,“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讨书”的情节使人记忆犹新,感触颇多。十分艰辛的生活没有让他消沉下去,白天一整天的高强度劳动,吃的是糠窝头,吃饭时看,放羊时看,始终没有忘记读书和思考,他不像其他知青读书用来打发枯燥、单调的生活,而是通读深学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国内国外、文学军事、期刊杂志都是他渴求知识的源泉,爱读书、勤思考的求知精神值得我们当代青年人学习。

梁家河铸就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一颗立志为民、勇于担当的初心,延安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10

万籁俱静,夜已深沉。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品读新出版发行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如饥似渴认真品读起来。捧着这本沉甸甸的“精神夜宵”,逐字逐句、一页一页细细品味。通过阅读,受益匪浅,精神愉悦。《梁家河》一书扉页上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话让我最为深刻:“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了有理想信念,并立志要为人民做点实事的青年。梁家河是三秦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子,但它却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习近平,更锤炼、成就了一位为民谋福祉的杰出领袖!

实事求是,为老百姓做实事知青下乡,当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离开北京,经过三天的旅途,来到了黄土高原偏僻的延川县梁家河村。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插队落户,他就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事实也正是如此,黄土高坡不仅接纳了习近平,磨砺了他坚定的意志品质,更养成了他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打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办代销店、缝纫社、办磨坊、种烤烟、建菜园,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每件事他都自己谋划,自己动手,埋头苦干,遇到困难不气馁,千方百计要为乡亲们办成事,因此,村民们都相信他,啥事都愿意跟着他干。七年的时间里他为梁家河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使梁家河村大变样。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持学习,从未放弃理想。“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习总书记始终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常常因为天黑夜深在煤油灯下看书,为凑近那点光亮而熏黑了脸和鼻子。“胸无江海心难阔,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心灵经常得到知识的滋养,就能在保持好心态中激发好状态,在好状态下更好地前行。正是如此,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们青年一代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找到了青春的答案,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心怀感恩、看中感情。王志平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当年在窑洞里,习近平有一次跟他拉话时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他真的是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可以说,近平不仅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而且对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梁家河人以宽广的胸怀迎接并容纳了这些来自首都包括近平在内的知青,把他们当成自家人。在那个粮食紧缺,家家生活困难的窘迫状况下,有一个叫李印堂的后生,跟近习近平总书记系很好。李印堂在铜川当工人,有一次回家,带回來一兩斤大米。当时在陕北,大米是很稀罕的东西,逢年过节都吃不上。李印堂让他母亲蒸了米饭,趁热亲自给习近平端过去一碗尝尝。过了几天,习近平还特意把这件事告诉了前来看他的好伙伴黑子,那碗喷香的、珍贵的白米饭让他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是一份真挚的感情、一份朴实的感情、一份值得用一生回忆的感情。

不管在哪里,他都记得在梁家河跟亲人度过的美好日子,尽管生活苦,但是他的心是热的,为人民谋福祉,渴望亲人生活幸福的心是不变的。在他下乡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他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实情,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发生着变化。1994年、1999年、2007年、2009年、2008年等等40年间,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40年间只要乡亲们有任何需求,他都尽量满足,给乡亲们寄钱、照顾看病、给村里通电、修学校、修桥……在懂得了“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时,他开始热爱这片土地,他用他的智慧、勤劳、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敢于实践的行动力为我们谱写了一名基层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党员《梁家河》读后感梁家河心得体会党员梁家河学习心得精选5篇学习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3篇梁家河心得体会9篇品读《梁家河》有感5篇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