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传播真爱,收获幸福----关爱留守儿童之工作体验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摘要:由于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和现有的教育资源的有限,造成现在农村正在上中学的青少年学生和爷爷奶奶或者自己独自生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出现了这些青少年学生内在情感和外在关怀的缺失,产生许多不利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如何关爱和教育这支“特殊”的群体是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自己在担任农村中学班主任所遇到的有关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谈出自己的感想和对教育教学的一些反思,希望通过自己这些平时工作中遇到的教育问题和产生的反思,在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岗位上不断鞭策自己,也与各位同仁交流经验,共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班主任教学班级学生学习

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我想作为农村基层教育留守青少年的班主任就是穿梭其中爱的播种者,守望留守青少年的心灵家园。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他们的身后留下却是和他们一样庞大的留守学生。这是一群需要爱渴求爱的情感匮乏的重灾区。面对这些学生。班主任只有满腔热情地热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朋友,把爱的种子播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才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收获幸福的果实。我在实践中尝试践行爱的教育,点滴体验如下:

一、用心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刚接任班主任兼数学教学工作的时候,我感到这个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基础不扎实,自尊心却很强。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意识弱。怎么能让他们自己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学,给班主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学,怎样让学生的高涨学习精神状态保持下去,贯穿高中生活的从始至终,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他们身心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在和学生平时的接触中,我了解到班级之所以学习气氛不浓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对他们的人生并没有多大意义,大不了以后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出去打工,照样可以穿名牌、比阔气。他们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班主任就是学生的精神领袖。人以志立,我决定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来改变他们的人生观。我在平时经常讲一些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穿插在我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教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使之与当前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仅有对知识意义的认识,有时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学生为了某种实际任务而进行科学探讨时却能有效地激发其求知欲和认识兴趣。我鼓励学生们勤学好问,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中的难题。在问与被问的探讨过程中,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传授和感情交流的最佳状态。当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找到我的时候,我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心悦诚服。当然,别的科目我也有疑难,可是我从来没有拒绝,我愿意像他们一样作为一个求知者去请教别的代课老师,充实自我的同时,更容易去了解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接触。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你,亲近你,和你做朋友,愿意敞开心扉和你谈学习谈生活。因为在求知和解答中,学生和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信任,而这种信任和感情在的留守青少年中尤为珍贵,在离开父母的日子,对于欠缺交流的留守青少年,老师的关爱会让他们倍感温暖。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获得了学生尊敬和爱戴,相信这种感情同样会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班主任要直面的是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如果学生是一个只会学习而对生活态度是冷漠的,那么,我们的教育也是非常失败的。为什么现在留守的孩子会出现早恋的现象,我认为那不是早恋,或者说我们把它定位成早恋是不确切的和不负责人任的。我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留守青少年的情感危机。是学生在没有成年前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父母的远离,隔代之间无法逾越难以沟通的代沟,把孩子想找人倾诉的心理需求造成一种障碍。这个障碍只有一个深爱学生的老师才可以逾越,只需要持久的耐心和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和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可笑的。”我的方法是学生可以随时给我写小纸条给我提意见或者写成长日记。让学生的内心“物化”出来,帮助我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写成长日记是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我的心理辅导有的放矢,对于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引导。有的性格内向的男生父母出去打工了,自己在家做饭,把手割破了。我看了后同情之余也很心疼,课后问他的手消毒吗,给他买来创可贴。鼓励他父母不在,要勇敢的面对生活,要自立自强。生活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找我。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力求他们心理由脆弱变坚强。孩子的情感是丰富而细腻的,你感动了他们,他们也会感动你。让他们觉得做你的学生是幸福的,同时你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班主任。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雪,路滑我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午请假没有上班。正在家休息。下午学生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有的给我发短信,让我百感交集。虽然外面下着雪,但我的心里倍感温暖。有时孩子们一句嘘寒问暖,对一个班主任来说,没有比这更珍贵的,如果你真心付出了,孩子会用比成人更纯真更细腻的感情去温暖你。

二、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幸福成长

留守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单纯只有老师的爱是不够的,在离开父母的怀抱,除了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他们没有被遗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成长中怎样去爱别人,学会互助,学会感恩,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学会独立自主自强,这样才是完美的教育。

无论什么样的班级,制定严谨有序灵活有效地班级规章制度是学生良好的学习秩序的保障。在新学期开始,结合学生养成教育在民主合作自主中让学生自己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班级制度。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总是采取和学生商量的办法。若学生同意,则立即采纳同学们的意见,这一民主性的管理方法深受学生欢迎。我在开班会课的时候,让学生用发言写纸条的形式收集了学生对管理班级的看法建议。最后汇总就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自己。我带的班一共分为9个小组,除了让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还必须让学生在竞争中产生合作意识,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形成互帮互助的浓厚的学习气氛。

对于个别的个性独特的孩子,对于他们的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班有个男生叫张旭日,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学生,他的学习很有潜力,精力旺盛。上课的知识一点就通,数学成绩尤其好。另一个学生叫韩伟,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我从教数年来他是我见到的男孩子英语最棒的。聪明在他们身上既体现出了优势,又不可避免的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们出现了上网,上课看课外书成绩下滑的情况。于是我经常找他们谈心,并且用欣赏的眼光激励他看到自己的优点,让他自己充满自信。然后把他们过剩的精力调动起来,让他们带头成立一个学习兴趣小组,辅导后进生学习。而且他还制定一个非常严密的学习小组的制度,非常贴切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拿来给我看,我心里很高兴。他把我们班的学生作息时间,对具体同学做了详尽的安排,甚至都超越我这个班主任。每周他把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他解决不了的,反映给我。我再给他讲解,然后他到班级里分组解决。形成班级“一帮一”的模式,提高了班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班级学习气氛浓厚。一段时间后他们不但自己保持在班级成绩前列,带到整个一个班的成绩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学习互助中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学期末同学们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班级的互助之星,这对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是一种嘉奖,同时让他们也感到自己的自身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三、用真爱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留守青少年是一群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正值年少懵懂的豆蔻年华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爱,稚嫩而脆弱的心灵总是找不到可以停靠的温暖港湾,没有依托的他们大多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由于生活在农村,生活环境比较闭塞,缺乏情感交流,长期以来,心灵上多多少少有些障碍,表现为或自卑或孤僻。通过学生的成长日记,我了解到学校学生家庭情况,及时进行家访,解决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我认为学生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追求升学率,课改班的留守青少年应该更会玩。而且我也鼓励他们玩,我给他们买来羽毛球,篮球,踺子,等器材让他们玩的开心,劳逸结合才会学的更踏实。办一些班级的朗诵比赛、联欢会、公益活动和助人活动,我发现学生们总是很积极、很自信,平时在学校也会主动关心老师和同学,对生活有热情,对现实有正确认识,意志力较强,学生由于和人合作机会较多,使他们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社交能力强,心理素质高。

我认为班级的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即所谓团体动力。在这种团体的辅导过程中,每个成员认知的矫正或重建,情感的体验或迁移,行为方式的改变或强化,都依赖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班级社会环境的互动强化作用比个别的辅导帮助更有成效。为此,我定期在班级里让学生进行成长交流,互提意见。我因势利导,对全班学生进行辅导。为了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我特别利用班会时间组织班级学生自编自画班报,设立留守青少年板块,让学生写一些关于离开父母的时间里心里话,关心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父母。写的好的同学,有父母地址的我可以把他们的大作寄给他们的父母。也可以奖励他们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汇报自己的生活情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绘画和写作才能,让我近距离的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扩展学生的视野和兴趣,把学生重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形成内驱力,达到品德内化。如:开展“两会”(晨会、班会)一话(国旗下的讲话)。让雄壮的国歌、庄严的场面、时刻激励孩子们奋进,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树立起热爱社会主义、坚信党的信念,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要求学生能节约用钱,不吃零食。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基本做到不乱花钱了,可这仅仅是出于对教师要求的服从,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里心甘情愿地接受。那么,不妨让学生在假期里去和爸爸妈妈干农活,或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班,使他们亲身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和挣钱的不容易,从而形成自愿不向父母要钱买零食的习惯。再如:开展“我是幸福青少年”评比活动。在学校是个好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勤俭自强,孝敬长辈;在社区是个好公民——诚实守信,遵守公德。并以表格的形式通过自律、他律、互律,由家长、邻居、同学、老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比、监督,日积月累那些最基本的良好行为就深深的烙在孩子的脑子里,形成习惯。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到道德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后,就会自觉、积极地接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断纠正不良行为。同时在旧的自我中不断创新,养成了好的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

四、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成功的途径.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况且中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低,自制力弱,易受不良风气的侵蚀,产生不道德行为。对中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他们的认知出发,我们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同学宣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再根据班级实际规定具体要求,指导具体做法,步步落实,层层推进。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如:教育学生爱护课桌椅,教师不仅要讲清爱护课桌椅的道理,经常表扬爱护课桌椅做得好的同学,而且要具体指导行为。即不能用刀刻、不能用笔画,不随便摇动椅子,要经常用抹布给课桌椅洗脸,保持干净等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使学生把爱护课桌椅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结合晨会课、班级和学生会活动、思想政治课及其他学科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学习规范、社会公德、生活卫生、交通安全、意志品格等教育,并进行具体的行为训练。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指导、熟悉校纪班规。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一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会是一个充满着活力、充满着阳光的集体。

在当今农村基层教育中,尤其是留守青少年教育中,教师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上的关爱和呵护。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塑造人的灵魂,只用知识去塑造,是空洞而苍白的。必须教师用满腔的热情投入教育事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关爱去感动学生,在教育的春天里,播下真爱的种子,才能收获幸福的果实。

传播真爱,收获幸福----关爱留守儿童之工作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