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报告

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中,由于难以找到最佳汉语译文,该项赛事不仅一等奖空缺,而且唯一的二等奖竟然由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华人获得。由此语言学界的专家们不禁忧心忡忡地发问:身为中国人,不能熟练地使用母语进行思想、文化和生活上的交流,不懂得珍惜母语蕴含的丰富文化和历史价值,难道不是很悲哀吗?而这个事例恰恰是近年来汉语在本土的地位和处境的一个写照,同时也再一次引发了大家对汉语危机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百年中文,内忧外患

汉语的危机首先来自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无疑,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在经济全球化的强劲推动下,文化的全球化、国际化浪潮也是波涌浪激。在这一进程中,西方文化以强势的姿态同化和改写着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语言的冲击下,汉语表达日益被“西化”,汉语传统日益被割裂。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被“欧化”的现代汉语与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批评界和理论界的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更是浓重,搬演命题,袭用概念,衍生术语,狂欢在对西文的追随和迷信中,却迷失在对传统和古典文化资源的舍弃和漠视中。

回顾历史,在过去的100年里,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等等,可谓命运多舛。作家白先勇在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外患,指来自西方语言的冲击,汉语严重欧化;内忧,则是我们媚外的文化心态和日渐衰微的母语自信心和自觉意识。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文革”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这更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汉语的危机也来自我们自身的放任和苟且。近年来,一些写作者对大众文化一味地妥协和迎合,大量充满淫秽、色情、暴力等恶果的语言文字被制造出来,恶化了文学的生态,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文学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梦想,一些写作者却放弃了精神操守和职业道德,漠视崇高,戏谑神圣,既淡漠了对文学诗性的追求,也忽视了对汉语典雅和诗意品质的发掘,使自己处于“失语”的状态。

汉语的危机还来自网络语言的冲击。近年来,随着网络不断改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习惯,网络语言开始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扩张开来,各种搞笑、轻浮的网络语言大规模地侵入了传统汉语的领地,攻城略地,影响大有不断壮大之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和追捧网络语言,开口闭口“酱紫”(这样子)、“MM”(美媚)、“GG”(哥哥)的,虽然对待网络语言,学界和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可以肯定的是,对此如果缺乏及时合理的鉴别和引导,任其自流,无疑将会消解传统汉语的诗意和韵味,割裂汉语的文化传承脉络,同时也将使国家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挑战,陷入游戏和随意改写的危机之中。

汉语是一条长河,它的存在关乎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身份的确立。一个殷切的声音在呼喊:关爱母语,拯救母语

一方面,在汉语的故乡,她沦为一种弱势语言,一种需要保护的语言。而另一方面,世界汉语热却正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到3000万,法国巴黎的街头就矗立着这样的广告牌:“学汉语吧,那将是你未来20年的机遇和饭碗。”两相对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汉语,被唐诗、宋词、元曲等典雅的文学样式不断擦拭,温润过我们诗意心灵,照亮过我们文化期待的古老而优美的语言;汉语,带领我们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的母语,承载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如今却正在经历着一场关乎自身命运的危机。保卫汉语,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心声和呼声。

《汉语的危机》一书囊括了近年来关于汉语命运的各种观点,像一个集束炸弹,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这部书由朱竞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收录了几十篇论述当代汉语危机和保持汉语纯洁性的文章,荟萃了学院派理论家、作家、诗人以及自由撰稿人对汉语危机的精思深议,不仅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学人对汉语危机的直面反思,而且正面展示了一代学人热忱的汉语文化使命感。面对汉语的现实处境,他们用娴熟自如的母语表达了同一个殷切的声音:带汉语回家。

谁来带汉语回家?用什么带汉语回家?书中的作者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答。作家、中南大学教授阎真说,今天,汉语面临的仍是民族性和现代性的交锋和冲突。现在,历史也许提供了一种机遇,使我们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民族性,使我们不但是人种意义上的中国人,同时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在这种理念中,汉语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文化身份证。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指出,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将来的中国没有人使用汉字、讲汉语,而是将来的汉字和汉语不再能够保存汉语的精神和魅力,是中国文化生命之花果的飘零。这是我们正面临着的无家可归的文化命运。我们必须修复和重建汉语传统,才能建设一条文化还乡之路。

批评家贺绍俊强调,对汉语所作出的维护姿态并不意味着拒绝新旧交替、新陈代谢的历史趋势。汉语并不仅仅属于汉民族和中国人,汉语是全人类的汉语,汉语是人类文明历史最伟大的、最独特的结晶。汉语的危机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危机。同时,他指出,这本书也向人们证明了汉语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而且至今还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今天,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试图消弥文化的差异,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为文化霸权提供了肆虐的平台,汉语必然要应对一次更大的挑战,汉语在这场挑战中将会获得新生。

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存在之家”。作为华夏子孙的存在之家,汉语历史性地保存着民族文化的踪迹和自我存在的历史本质,即汉语言的诗意。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独特思维,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作家韩少功说:“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惟有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汉语是一条长河,它的存在关乎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身份的确立,关乎我们能否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一条同宗同源的文化之根,让我们像恪守心灵的秘密一样,由内而外,关爱母语,拯救母语,带她回家。(吴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