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70周年征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自我鉴定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篇

四十春秋人生巨变

清晨推开窗棂,一缕明媚的春光照射进来,直抵心田;放眼望去,楼后的草坪绿意葱葱,几株桃树上已有艳丽的桃花盈满枝头;那棵玉兰树上满是圣洁的玉兰花,一股股别样的馨香扑鼻而来。走进公园,映入眼帘的尽是五彩缤纷的花的海洋;特别是那宛如星辰的迎春花,以弱小的身躯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让人顿生怜爱。

一纸素笺,一笔凝香,穿越悠悠岁月,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回想四十年的过往,总有几多感慨涌上心头。春风吹绿了杨柳,阳光里饱含着思念,一季韶光妖娆了锦瑟流年。满含诗意的春天,犹抱琵琶半遮面,羞涩里流露着无限的兴致,温柔里饱含着奔放。拾几枚春天的花朵,裹进我久远的故事,轻轻地放进飞翔的春风里,飘向遥远。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春天,与如今的春天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就拿“衣着”来说,那时的人们还生活在贫困线上,每个人衣服的颜色、式样几乎都是中山装和蓝、灰、黑色及军装,女人们很少穿裙子,即使有着裙装的,也都是些布料做的格子或花色裙子,除非在大城市里,可以见到旗袍或其他高档面料的裙子。在那个贫瘠的年代里,做衣服要拿着布票去买布,虽然布很便宜,但老百姓普遍生活拮据,一般都在过年前才去买些布料给孩子做新衣裳。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衣裤和鞋子,几乎都是依靠母亲的双手做成的。那时的每家每户都是五六个孩子,甚至七八个孩子,大都靠父亲一人工作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可想而知其生活的艰难。加上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大部分紧俏商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什么粮票、布票、肉票、副食票,就连买个自行车也要凭票。

在那个年代里,有一句流行语叫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是人们的衣着。在平常人家,一件衣服要轮流让几个孩子去穿,到了最后就是补丁摞补丁了。我的青少年时期,身上的衣服常常是紧绷的,那是为了节省布料,在做衣服时严格按照量衣的尺寸进行裁剪和缝制的。在“文革”时期,学生们是清一色的军装、黄胶鞋、黄挎包和军帽;成年女人很少化妆、烫发和穿裙子,如果有人烫了发,化了妆,又穿着鲜艳的裙子,则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情调,是要受到批评教育的。自改革开放以后,受港台的影响,喇叭裤、牛仔裤、西服、高跟鞋等新潮的事物随风而起,铺天盖地而来。在八十年代初期,我与两位朋友到北京旅游,遍访名胜古迹和繁华闹市,大开眼界。回来后不久,我就烫了发,身着西服,去某大城市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盛会,很是出了一回风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解放,生活得以改善,服饰从禁锢走向开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到了八十年代,时髦的男青年一边跳着霹雳舞,一边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成为那个年代的时尚。后来,连体裤、哈伦裤、健美裤、蕾丝裙、中性套装、露脐装……犹如清风一样,一股一股地席卷着华夏大地。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超短裙超短裤,在九十年代也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如今的人们,几乎每家都有好几个衣橱,大人的、小孩的四季衣服应有尽有,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清理出来一些衣服放进捐衣箱,然后再去买新的衣裳。

民以食为天。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在三四十年前,家里拥有冰箱的人家是很少的,大部分人家都在自家院子里挖一口窖,用来储存过冬的白菜、土豆和萝卜。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住的是两间平房,一间是卧室,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另一间是厨房兼储物室,在房头的空地上挖了一个地窖,里面放的就是萝卜、土豆等过冬的蔬菜。远不如现在,反季节的蔬菜随时都可以吃到,南方的水果也同样可以买到。

在我的少年时代,常常与母亲一起去粮店买粮油,有时还要走很远的路去古城的粮店购买。那时每个人每月只有二十八斤粮和三两油,我和母亲推着自行车,带上粮油本,到粮店排队开票;然后持票领取白面、玉米面、小米、豆子,分别装进不同的袋子里;再用两个酒瓶子装上菜籽油。那时细粮少、粗粮多,经常是百分之七十的粗粮,有时还有红薯干、高粱米等。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县城的一所中学度过的。每天清晨去,晚上回来,中午在学校的灶上把自己带来的馍热一下,就着开水吃。下乡时,我们几个知青住在两孔土窑洞里,几个人自己生火做饭,粮食由镇上的粮站供应,半年后由生产队分配。山里的农村特别穷,基本上没有什么副业收入,农民完全是靠天吃饭,山里的地大多是坡地,一块一块地散落在各个山沟里和山坡上,几乎没有水浇地。因为我们的工分低,分粮时自然分得少,每人只分到几十斤小麦和一些玉米、红薯等。到了冬天,要上工地干活,每个人带上两个窝窝头,中午休息时在火堆上烤一烤,就那么啃着填进肚里。后来参加工作后,在单位的食堂里就餐,生活才慢慢得到改善。进入公司机关后,在机关食堂就餐,每天的饭菜花样都不一样,有时有红烧肉,有饺子、米饭、炒菜等等。那几年,我每隔一两周都要去一趟县城,或去新华书店转转,或去邮局发稿件,或去文化馆拜访老师,或去图书馆看书。到了中午就去街上的小饭馆花上几毛钱吃上一顿饭。

说到如今饮食的变化,那真是天壤之别。走在每一条街上,放眼望去,小饭店、大酒楼、主题餐馆几乎一家挨着一家,能容纳数百人、上千人的大酒店就有十余家,什么川菜、湘菜、鲁菜、粤菜、陕菜、西餐等等,以及当地名小吃,是应有尽有,就连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也不断有连锁店开张。不论谁家,不想做饭了,就去外面的饭店吃上一顿,或者叫上三五朋友小聚,或者干脆叫外卖送到家中享用。

提及住房,我先后住过窑洞、单身楼宿舍和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旧楼房;直到九十年代末期,才有了一套60平米的房子。十年后又换了一套新居,如今我住的是近140平米的单元房。说到交通,韩城这个地方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通的火车,那时去西安需要七八个小时。县城里也没有公共汽车,人们进城坐的是蹦蹦车(三轮车)。如今的韩城,高速路穿境而过,沿黄公路直通陕北;铁路始发去往北京,这在全国仅此一列。大巴车每半小时一趟通向西安等地。韩合机场正在建设之中,蒙华铁路途经韩城境内。有了车有了钱的人们,几乎每年都要外出旅游,到全国各地看名胜古迹,看风景,享人生,乐在其中。

有关改革开放的文章: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观后感4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文字全文实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学习体会《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观后感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7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2篇

建宁路上故事多

我在南京已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从改革开放之初,我就参与了南京的一些重大项目的论证立项,对建宁路的变迁也是历历在目。借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机会,讲几段与建宁路有关的往事。

一、改革开放之初的“建宁精神”

建宁路过去只是一条紧邻铁路的小路,因长江大桥通车、火车站东移,1968年进行了初步拓建,仍不适应城北交通的需求。1984年,为了解决南京长江大桥南口至玄武湖新火车站的交通阻塞困难,市政府决定采取“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以区政府为主,组成了建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实行“包拆迁安置、包工程质量、包建设工期、包工程投资”的承包责任制,从1984年3月开工,仅用9个多月时间就全线建成通车。共完成沥青路面65900平方米。路基采用了厚30-40厘米石灰土,路面采用了厚15厘米黑色混合料,总厚度45到55厘米,人行道面积达到了22450平方米,路幅拓宽达到40米,地下管线6120米,筑路质量有了大的提升。这种当年拆迁、当年开工、当年建成通车、“开出一条路来”,并建成了当时最大的立体交通枢纽----中央门立交桥的空前速度和改造举措,被誉为“建宁精神”,被广大人民群众久久传颂。

二、九十年代的“抗洪精神”

从1991年到1998年,长江流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金川河、城河路直至沿江,年年成为防汛重点。为了彻底解决汛期险情,1997年2月,我和林连宝副区长、张克勤主任率队赴京,多次到铁道部求助。在商谈过程中,我方一再说明建宁路沿线多系铁路系统的单位和宿舍区,铁道部给予资金支持,在武汉等市也有先例。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时任铁道部领导韩抒滨、傅志寰、盛光祖、王昭成等同志的支持,拨付资金2400多万元,与省、市、区三级财政拨付的资金共计4300多万元,用一年半的时间,建成了金川河防洪墙,长江下关段防洪墙,成功抵御了1998年特大洪水。温家宝、邹家华、周小川等中央和省市领导多次来视察防汛工程,1998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通讯《铜墙铁壁锁龙王》,高度评价南京的防洪工程,称之为“新时代的抗洪精神”,我也被省委省政府评选为“防汛抗洪先进个人”,受到通报表彰。

在建造金川河防洪墙时,还发生了“如何坚持设计标准”的事。长江南京段最高水位是1954年的10.22米历史最高记录,1998年的最高水位达到10.14米,当时金川河防洪墙为了“保险”起见,西堤砌得比金川河长平桥栏杆还要高20厘米。我早晨7点从桥上路过,见到这种不科学的做法,立即与防汛指挥部商量,将西堤刚扎成的钢筋毛坯,降低了20厘米,达到了“能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标准。20年过去了,这一防洪工程每年都发挥了作用,对环境也没有带来负面影响,改变了“堤高桥低”的不合理建筑结构。

三、市场建设的金光大道

从1995年起,建宁路建成了“市场一条街”,东头有金桥市场、玉桥市场、钢材市场、电子产品市场,中段有鑫桥市场、装饰市场、灯具市场、厨具市场、鞋类市场,西头有惠民桥市场、白云亭市场、粮油市场等,“市场兴区”发挥了振兴地方经济的作用。惠民桥市场的澳洲大龙虾、江苏大闸蟹、福建海鲜、盱眙小龙虾生意兴隆,向西辐射到马鞍山、芜湖、合肥等地。仅大闸蟹一项,旺季每天销售近百吨。建宁路东头的金桥市场、玉桥市场虽然受到中央门长途汽车站搬迁的影响,至今仍每天人头攒动,买卖兴隆,成为南京市场建设的一个标杆。

四、文化旅游的历史文化长廊

在建宁路西端,自1997年起,先后建成了近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标志――天妃宫,展示出海上丝绸之路最高规格的文物――明成祖朱棣撰写的天妃宫碑。建成了新的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铸成了迎庆1997年香港回归的“警世钟”,上面的500多字铭文是由我撰写后经省市批准铸在钟上的。2001年,又建成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阅江楼,后又复建了仪凤门城墙和城楼。如今,这一楼、一碑、一寺、一宫、一门,已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历史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包括免购门票的参观者),每年毛收入数千万元(有两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购门票),为海上丝绸之路增加了一处可供研究考察的实地,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最长古城墙――南京明代都城城墙,增加了“水包城、城包山、山包楼”的胜景。所以,建宁路也是文化历史旅游的一大名胜,外国朋友也都纷至沓来。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3篇

城市更美好 百姓更幸福

初夏的鼓楼,满城绿意。清凉山、狮子山山峦含翠,虎踞路、中山北路梧桐树郁郁葱葱,滨江风光带、明城墙风光带、外秦淮河风光带景色怡人。一边是公馆林立、蔷薇盛开,仿佛置身民国的颐和路,一边是挺拔秀美、500强企业云集的世界第七高楼紫峰大厦,一边是记忆斑驳、风韵犹存的明代城墙、石城景象,一边是锣鼓喧天、激情澎湃的龙舟比赛,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完美交融。

早年即到鼓楼工作,与鼓楼结下不解之缘。每次重回鼓楼,都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触。鼓楼的历史美景、人文底蕴始终那么让人陶醉和品味,鼓楼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的巨大变化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几年前,凤凰西街周边还遍布老旧小区,道路狭窄,沿街店家招牌凌乱。不足两公里长的凤凰西街,藏了百处违建,平均每20米就有一处违建,被沿线居民“诟病”多年。南京青奥会期间,鼓楼大力推进河西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汉中门大街等道路重点打造,改造出新住宅楼宇。如今,街道拓宽、违建拆除,中海凤凰熙岸、龙凤玫瑰园等高档小区入驻,沿街特色小吃林立,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市民休闲美食的绝佳去处。

几年前,外秦淮河鼓楼段还因累年河道淤积造成汛期淤泥上翻,环境设施与苗木品种老化陈旧,滨河景观与城市环境和商业空间脱节,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大为降低。如今,通过外秦淮沿岸风光带改造工程,沿岸老旧建筑全部焕然一新,沿河步道贯通,沿岸绿意盎然,水质得到改善,搭配河道夜景亮化,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成为周围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场所。

几年前,原下关棚户区还以集中了全市40%的危旧房而闻名。到处是低矮密集的棚户,互相紧挨,都能听得见邻居家的咳嗽、吃喝、吞咽声。新鼓楼不但将原来两区民生政策全部拉平,更是大力推动滨江商区建设,如今,华能南京滨江总部基地、深业滨江创新总部基地、等项目如火如荼建设,中冶、恒大、世茂等国内名企业齐聚,未来这里将成为国内一流的国际化航运服务聚集区和高端航运物流服务产业核心发展区。

几年前,鼓楼沿江岸线还工业、码头、仓储、船坞聚集,杂乱无序。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留下“城不见江,江不见城”的世纪遗憾。两区融合后,鼓楼滨江风光带建设进入快速通道,如今通过实施江堤改造、园林景观建设、道路桥梁和码头整治等工程,滨江鼓楼段已华丽变身长江岸线的特色长廊。串联中山码头、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海军医院、和记洋行等修旧如旧的建筑,3公里岸线处处皆风景。

这些变化,根源于所有鼓楼人对首善幸福的执着追求。1998年鼓楼区提出以服务为核心的“首善之区”定位,确定“三服务一争创”的工作目标,即“为全区老百姓服务,为省委、省政府、省市机关服务,为驻区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服务,争创全省首善之区”。2011年区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把“争创首善之区、建设幸福鼓楼”作为新时期鼓楼发展主题,并制定富强鼓楼、创新鼓楼、品质鼓楼、和谐鼓楼四大战略。从首善到幸福,始终体现的是把为人民谋福祉、造福百姓作为核心目标的发展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历届鼓楼领导集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负重攀登、敢为人先,接力传承“首善之区、幸福鼓楼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各项工程建设,让鼓楼街巷、道路、小区院落的面貌和环境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我们的居民才能够更好的亲近、观赏和感受城市的历史和美景,才能够享有更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最近,市委常委会集体调研鼓楼,要求鼓楼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在推动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建设“首善之区、幸福鼓楼”上迈出新的时代步伐。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期盼,也是全体鼓楼人的共同期盼和责任。相信鼓楼一定能够更好抓住这一轮南京发展的机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项建设上续写辉煌、再攀高峰,为全区人民幸福生活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4篇

四十年沧桑,四十年回望

西边的天际,夕阳刚刚抹下一片彩霞,惋惜地消逝在人们的视线里;东边的地平线,一轮明月已悄无声息地爬上了静谧的夜空。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978年,妈妈28岁,如花的年华,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社会变革。那年冬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开创未来,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次会议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妈妈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党中央开辟了一条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发家致富的道路,全村的人都欢呼雀跃。”老家的剧团里组织文艺活动庆祝,妈妈饰演《红灯记》里的铁梅,继承父志,坚贞不屈,智勇歼敌,欢庆胜利。

皓月,尽人畅想;夜色,让人忘情。

1988年,改革开放十年期。妈妈38岁,完全可以一副相夫教子的生活状态,可妈妈骨子里的那股积极上进哪甘于这样平庸一生!于是毅然辞掉厂里的工作,找大舅资助了一万五千元钱,在自己相中的那块地皮上大展拳脚。一幢如同现代复式般的二层小楼崛地而起,此后,这里便成为妈妈自主创业的根据地,在八十年代开起周边唯一一家个体商店。利用爸爸休班的时间,两人一起去供销社进货,一辆自行车,批发回各种烟酒糖茶、副食百货,挂满车把,缀满后座。那年我已经7岁,朦胧之中的些许记忆时常浮现在眼前。只记得妈妈每天都睡得很晚,我一觉醒来时,妈妈仍在盘点着当日的经营状况,清理货架的卫生,并针对销售情况做好第二天的营销计划,把小本经营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复一日,妈妈的勤快、干净在周围邻居及所有顾客那里已经是小有名气、有口皆碑,因而买东西的顾客也越来越多。

妈妈说:“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社会,给了我这么好的平台,我岂能肆意挥霍!抓住好时机,即使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作为,也要在自己尚为年轻的时候闯出一片天地!”或许正是这种不服输的拼劲感动了上苍,小生意越做越红火。很快,父母怀着感恩的心还清了所有欠款,并置办了一个在八十年代象征着家庭进步的小家当――刚刚上市的,一辆小型人力三轮车。有了它,再去采购回来的时候,不只可以拉货,随行的人也可以坐在上面,不用步行了,那种喜悦简直无以言表。

后来的几年里,温饱已经不成问题,文化生活也要上升一个档次。印象中那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伴我成长多年,最期待睡前躺在被窝里看一段电视连续剧,《渴望》、《射雕英雄传》是那个年代的代表作品,其中不乏精彩片段。兴致正浓,最怕到晚上九点,屏幕上立刻会出现圆盘式的电视信号测试图,因为电视台要下班了,好像每周二的下午电视也会停播,所以八十年代的星期二在孩子们眼中是黑色的。关电视的工具是爸爸自己制作的一根约两米长的竹竿,顶端对准电视按钮,只听“啪”的一声,不用下床,电视关闭,全家一阵哈哈大笑,赞美爸爸的聪明才智,而后美美地进入梦乡。

皓月,使人陶醉;夜色,令人浑然。

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年。妈妈48岁,快退休的年纪了。爸爸厂里盖家属楼,对关于家里是不是要添置一幢新房子的计划正犹豫不决,我和姐姐担心的是钱的问题,妈妈的态度倒是很坚决:“买!”理由有二,一个是离爸爸工作单位近,上下班方便;另一个是可以给我和姐姐每人一个独立的卧室。资金不成问题,这十多年来省吃俭用的生活习惯积攒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现在可以派上用场。我和姐姐都讶于妈妈这种平日毫不张扬、关键时刻斩钉截铁的性格,而更多的竟是佩服!

妈妈说:“改革开放这20年,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惠及到每个小家庭,咱们家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但是人不能忘本,共产党打天下所受的艰难与困苦,我们现在不及他们的万分之一,我们必须要感谢党、感谢国家带给我们的好日子。我始终记得你们的外婆和我讲过的那句古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没事的时候不乱花钱,有事的时候才能花出大钱!”辈辈相传的哲理,我和姐姐也同样继承了妈妈的这种美德。

那年秋天,父母带着我们搬进了一套100㎡的三室两厅的楼房,附属的标配是全套崭新的家电。家里安上了座机电话;爸爸买了方便联系的Bp机;那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光荣下岗,取而代之的是一台29寸王牌彩色电视机,遥控器取代了竹竿,再也没有了休台时间,电视节目全天24小时不停播;DVD、功放机以及所有的音响设备是全家都休息的时候用来嗨歌消遣的好东西;而且家里第一次装上了一台挂式空调......

“辛苦了半辈子,该享享福了,我一个人上班,往后你只管舒服过日子!”爸爸提议把生意交给表哥打理,今后让妈妈好好休息,反复劝说之下,妈妈终于同意了。全职太太的小生活的确是滋润,可时间一久,妈妈又按捺不住了“这个年纪告老,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家、更对不起给我们幸福生活的共产党!”

租房,进货,按照爸爸钟爱一生的老本行,成立了纸张印刷店――九十年代颇受欢迎的行业,靠着诚信经营、薄利多销的理念吸引了众多顾客,爸爸妈妈再次把生意做到同行最红火。然后,拥有了属于我们家的第一部小型翻盖式波导手机。

皓月当空,当云蒸霞蔚的夜色融入其中,我感叹于妈妈那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感叹于我们的祖国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带给我们的好生活。

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妈妈58岁,向上奔的那股劲却并未因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些许,一点儿不亚于年轻的时候。家里住房的面积从100㎡增长到176㎡,29寸电视升级到55寸,空调从一台增加到四台,从挂式变为立式……怎可能对这一切视而不见?此时或许只有翩翩起舞,才能释放发自心底那喷涌的激情。

2018年,时光回到现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父母步入老年,国家提供的养老机制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而也增强了全社会的安全感。这所有的一切,我们都要感恩国家,感恩党,感恩改革开放带来的好生活。

灯光亮起来,音乐响起来,歌儿唱起来。曾记否,太多太多的回忆,都在今夜无眠中唤起。

四十年,该如何衡量的一个概念?

四十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四十年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十年来,中国人民与时俱进,一往无前,为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中华儿女秀。蛟龙号潜艇打破世界深潜记录,和谐号列车高速迈进新时代,神舟系列飞船凸显中国实力,长征运载火箭彰显大国风范,中国工程已享誉世界,第二艘航母出海试验……一项项荣誉,一次次进步,让我们的民族越发耀眼。

如此,我可以坚定地说:“四十年,是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时间;四十年,是一个稚子成为国家栋梁的时间;四十年,是一个国家完成辉煌蜕变的时间。”

眺望苍穹,浩瀚星空。未来,还有更多的四十年,需要我们去拼搏,去奋斗,去开拓;还有更多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去构想,去描绘,去践行;还有更多的美丽梦想,需要我们去憧憬,去追逐,去实现。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渤海新区人民定会为建设“沿海强区、壮美港城”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定能够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5篇

透视差距的醒悟

度过五年多的大学读书生活,我和同学们一样高兴地奔赴工作岗位,我来到了陕西一个军工厂。先做了两年的政工宣传 后分配做生产管理,干了就是七八年。工厂加强教育,到学校又工作了几年。85年调入省总工会,先搞电化教育, 后做物价监督执法,直至退休。回顾几十年工作,调动改行频繁, 为了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工作,不断努力学习、 探索 ,虽没有多少成绩 ,但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干好一行,没有什么失误。整体来说一直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忙忙碌碌、高高兴兴,最终成绩平平、两袖空空、身无长物。看看同学,大都是硕果累累功成名就的作家、 高级记者、教授。和同学一比, 汗颜不已,曾在同学作品的读后感中写到:‘’恭贺学友均大器,自愧津门枉寒窗‘’。我常想:同班同学,一样多的知识,为何如此大的差距?

儿子是改革开放时期读的大学,因为在校是党员和学生干部,学习成绩较好,毕业后择业选择机会较多,因所学文物保护专业,就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了。在认真做好工作同时,努力进修,读研读博,几年前被评聘为研究馆员,著书两部,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纳入了故宫专家行列。我也常想:一样努力上进,为何儿子比我强的多?

闲暇时,我反复透视反复思索与同学横向差距和与儿子纵向差距,寻觅自己的不足,以总结教训。现在我觉得差距根基就在于所学非所用和所学所用问题上。我和同学工作时,还没有改革开放,干什么工作都由领导决定 ,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利,更不能换岗跳槽,工作与原掌握的知识联系紧密,学以实用 ,自然工作就得心应手,学以致用继续专攻, 成效必定显著。我和同学们是学语言文学的,他们用以所学并学以致用,就在同范畴中越练越精得以不断提高,于是就创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而我基本上是所用非所学,即使在工作中重新学了知识,但而后又变动另一个工作 ,还得再从头学 ,仍然是所学非所用。不能说变动工作不对,工作需要是大局,任何时候都必须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但钢用在刀刃上,事半功倍,少浪费所学是最合宜的选择。儿子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所学所用,学以实用,加上努力钻研积极进取,自然在没有弯路的径直路上行进就顺利得多 ,快得多。

差距的透视,道理的醒悟,我认识到: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择业双向选择符合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法则,有益于充分调动发挥人的积极性和智慧,有益于工作效力的提高与事业的发展,我由衷赞赏改革开放,确信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伟大祖国继续奋勇前进,赢取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辉煌。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6篇

四代人四十年生活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家四代人生活、工作变化情况,平时不甚想,也觉得一般般。但要叫写篇征文反思这四十年,叫我感慨不已,由此我情由事出,领悟到我应对我们党的伟大、国家的日益强盛,带给我们百姓的恩惠,实应当知恩、感恩、报恩。

扼要的讲,一九七八年前,我父辈那一代人,家中七口人,住四十平米住房,拥挤不堪,还要业余时间拉架子车,寻活挣钱,下苦力。维持生计。那是吃饭靠粮本、穿衣要布票、吃肉拿肉票,紧紧巴巴过日子。我这一代人进入九十年代,家中四口人,已住上单位分配的一百二十平米的住房,月收入几千元,外出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不愁穿衣吃饭,生活医疗有保障,还用上了电视、冰箱、天然气。我知足之心盎然。

到了2010年前后,两个孩子先后参加工作,有了各自的家庭,住上了一百六十平米的房子,家庭收入在万元以上,家家有汽车、电脑等,生活诗意幸福。到了2015年前后,第四代人两个外孙,一个当了飞行员,买了房、车,准备今年国庆结婚。小外孙已考上了名牌大学。回顾四代人四十年的工作生活变化,和我年龄相仿的人,也都不差上下,有的更好一些,有些差一点,但都衣食范文,生活安逸。想起这些变化,我心情十分激动,发自肺腑的感激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更加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我已是古稀之人,党龄五十多年了。经历了解放前、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深深领悟到,我们共产党经历了多么艰辛才摸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创造业绩又是多么辉煌,所经历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是多么曲折复杂,中华民族生存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这些是多么不容易,是多么令人欢喜鼓舞。所以,我特别珍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退休后给自己写的座右铭是“平心静气严律己、理智处事宽待人。”并教育好子女,坚决拥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做一个听党话、跟党走的优秀共产党员。

其它网友正在看: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选10篇小学2018“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老少摄影作品展活动方案2018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方案学院纪念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青年强”系列竞赛活动实施方案2018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迎国庆系列庆祝活动方案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