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贵州省人民政府网_2018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时间:2021-09-29 00:00:00 自我鉴定

回顾2017年及过去五年工作

全市人民砥砺奋进 芜湖发展浓墨重彩

回顾过去五年

报告摘登:本届政府工作的这五年,是全市人民砥砺奋进的五年,是芜湖发展浓墨重彩的五年。芜湖在全省经济总量第二的地位全面巩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部省份副中心城市和沿江城市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过去五年取得六个方面主要成绩:

(一)始终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由1874亿元增加到3100亿元,年均增长10.3%,增速居全省前列。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6000亿元,利润总额超3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年均增长14.4%。财政收入由337亿元增加到558亿元,年均增长10.6%。中国驰名商标由14件增加到37件。

(二)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重由6.3∶65.9∶27.8调整为4.2∶56.4∶39.4。支柱产业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保持在6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17%提升到25.5%。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全省领先。网上零售额跃居全省首位,快递业务量稳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239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稳居全省第一。

(三)始终以改革开放为路径,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棚改货币化安置、住房金融服务、信用体系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农村公共建设管理体制等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积极成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乡三级政府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体系,率先公布涉企收费清单、企业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国务院通报表扬的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9项工作中,芜湖有4项跻身其中。上市公司由11家增加到17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1.7亿美元、对外投资17.2亿美元。

(四)始终以功能品质为核心,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我市被列入国家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大城市。市区面积由1065平方公里扩大到149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58%上升到64%。新建扩建7座公园,新增绿地1958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7.9%上升到23.2%。

(五)始终以惠民利民为宗旨,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累计脱贫11.5万人,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滚动实施55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461亿元。完成453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84%提高到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89%提高到98%。累计新增就业43.3万人。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在全省率先实施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在全国率先实施市县两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销售改革。

(六)始终以形象品牌为支撑,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市博物馆、规划馆、滨江文化艺术中心建成,93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全市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23.4%。中国动漫会、中国(芜湖)科博会、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等会展反响热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回顾2017

报告摘登:过去一年五个方面主要工作

1、抓产业、扶实体,稳住经济增长。

1、强服务促发展。

突出抓好企业降本减负,兑付支持企业发展奖补资金36亿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超百亿元。

突出抓好融资服务,全市直接融资38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300亿元、3200亿元。

突出抓好创新资源集聚,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5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6件,保持全省第一。

2、强产业促升级。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个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8.5%。。

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

服务业发展提速,重点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2%。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3.5%。

3、强投资增后劲。

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74个。实际利用外资26.9亿美元。民间投资增长5%。42家企业入选安徽省百强民营企业,居全省第一。

2、抓统筹、强功能,推进城乡建设。

1、高起点加强城市规划。

修编了《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江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无为撤县设市方案已报国务院。全市结束乡行政体制。

2、高标准优化城市交通。

长江公路二桥、北沿江高速巢无段、庐铜铁路、通江大道一级公路改建、芜合高速二坝互通、沿江高速峨山路互通、弋江路快速化改造米市口立交和马塘立交、芜申运河张镇码头等工程基本建成。火车站西站房、商合杭铁路长江公铁大桥、机场、轨道交通等加快建设。芜黄高速、宁芜高速芜湖东互通改建、皖江第一隧――城南过江隧道、全国首个大盾构基地配套码头等项目开工。我市入选公交都市创建城市。

3、高水平建设美丽家园。

完成棚改2.3万套。在全省率先开展住房租赁试点,超额完成政府投资公租房分配任务,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完成29条明渠清淤清障,31条黑臭水体、18个排涝隐患点、21个老旧小区、14个农贸市场整治。启动4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孙村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

3、抓改革、促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1、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组建市投资促进局。建成市县两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建成全国领先的政府大数据库。易政网投入试运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发出全省首张“多证合一”营业执照。各类市场主体达25.2万户,增长17.5%。

2、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完成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新增政府债券20亿元,发行置换债券129亿元,年节约资金成本6亿元。创新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贷试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推进。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改革。

3、加快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集装箱量70万标箱。肉类进境指定口岸获批。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突破13亿美元。复制推广19项自贸区经验。成立了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实际对外投资3.5亿美元。

4、抓生态、优环境,推进绿色发展。

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落实能耗和总量“双控”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1%。加强再生能源利用,牛埠50兆瓦光伏电站、石涧50兆瓦风电场等建成投产。实施重点减排项目16个。完成大气污染整治项目117个,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12台。

在增绿增效上下功夫。完成造林15万亩、森林长廊166公里,新增绿地350万平方米、绿道60公里。开展9家矿山治理。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332万亩,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3万亩。盘活工业用地4800亩,收回闲置低效土地2600亩。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评估。

在中央、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上下功夫。坚持为国护江、为民治江、为城建江,解决了二水厂水源地中石化码头搬迁、箱子拐长江岸线整治等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环境难题。完成长江干流岸线整治项目191个,释放长江干流岸线27公里、滩涂陆域面积244万平方米。

5、抓民生、兜底线,共享发展成果。

1、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安排专项扶贫资金3亿元,实现贫困村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年度减贫任务顺利完成。

2、文明创建不断深入。

开展“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启动“清洁城乡、美化家园”环境整治和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

3、民生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33项民生工程完成投入108.5亿元。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280万人次,企业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资125元。完善职工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完成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15家医疗机构纳入全国结算系统。完成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8万人。出台支持技工强市建设政策。发放低保金、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金5.9亿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发放人才购房安家补助1.7亿元。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5.3万,发放贷款26.7亿元。加强了电梯安全监管。

4、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新成立2个教育集团,14个名校长工作室,优质学校办分校(分园)3个。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开工152个,第二十七中学东方龙城校区、第二十八中学建成开学。新设立芜湖京师职业学校,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开工。成立17个医联体、8个县域医共体,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谋划未来五年工作

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

报告摘登: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完成“十三五”规划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争取“十四五”时期良好开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55%。创新动能进一步增强,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实现上述目标,要着重把握好六个方面:

1、更加注重政治方向, 彰显文明行政的正气。

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执政为民,坚守人民立场、人民中心、人民情怀,把人民满意作为政府工作标准。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彰显拥江发展的雄气。

坚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培育高价值专利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重一创”工程,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支持奇瑞、海螺进军世界500强。建设全国重要的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区域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信息消费服务中心,打造“欢乐芜湖”。通过“区、港、园、桥、隧”联动,形成一条大江育两岸、产城对拥望比邻的新格局。

3、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彰显精致繁华的秀气。

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化城市发展之路,努力在功能品质上与一二线城市等高对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成民用机场、商合杭高铁、皖赣铁路新建双线、芜合高速扩建、芜黄高速、沪汉高速无为段、芜申运河、芜湖闸、城南过江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城区快速路网体系等工程,加快芜宣高速、马芜高速等改造建设,提高国省干道等级。建设智慧城市、公交都市。推进县城建设和美丽乡村环境整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农业绿色精品强市。

4、更加注重生态环境, 彰显半城山水的灵气。

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城市肌理,整改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工程。加强岸线资源监管。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节能降碳,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打造生态文明建设芜湖样板。

5、更加注重秉持开放, 彰显中西交融的底气。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申报创建自贸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综合保税区扩区升级,建设保税港区、空港保税物流园区,推进“区港空”一体化发展。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落实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深度融入区域分工合作。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文化强市。

6、更加注重普惠共享, 彰显美好生活的福气。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打造教育名城。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棚户区改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健康芜湖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生育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区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争创国家卫生城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部署今年重点工作

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实现新作为

(一)聚焦质量效益,构建创新体系。

1、打造产业创新中心。统筹推进“全创改”“合芜蚌”示范区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3111”“百千万”人才工程。动态支持首批37个高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在芜高校合作,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企业、知名科研机构、大院大所来芜合作,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全面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加快皖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皖江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公共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国家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2、塑造新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重一创”建设, 扩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产业规模实力,培育微电子、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互联网及共享经济等产业。实施下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等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

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设计融合,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50亿元,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攻克制约产业升级难题;支持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型化发展路子。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僵尸企业”。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支持奇瑞、海螺等龙头企业发展,提升电线电缆科技水平,引领带动支柱产业迈向中高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

4、营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培育金融、现代物流、电商、文化旅游、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重点现代服务业。建设朱家桥、三山、裕溪口等物流园区,加快向现代化综合物流型港口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办好科博会、汽车展等会展活动。

(二)聚焦城乡融合,实现协调发展。

1、经济景气与文明景象等量平衡。以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完成年度脱贫任务。持续开展“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聚焦群众生产生活,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2、城市品质与东部地区等高对接。加强城市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和城市设计,划定历史街区。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完善以快速路网、轨道交通、停车场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通江大道城建工程,启动九华南路、长江南路、珩琅山路快速化改造。启动长江芜湖段综合整治,加快水网圩区联圩并圩,加速青弋江、裕溪河、漳河、西河治理,开工建设凤凰颈新站。建设市级智慧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乡村振兴与县域发展统筹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试点、“三权分置”工作。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循环农业等方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扶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继续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支持无为县、南陵县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县城建设,支持芜湖县、繁昌县按照主城区标准提升建设水平。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

(三)聚焦和谐共生,提升生态质量。

1、坚持节约优先。打造具有特色规模优势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严控“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加快非煤矿山等领域落后产能淘汰,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深化节约集约用地。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试点。实现生态经济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

2、坚持保护优先。推动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河一策”抓好突出问题整治。规划建设龙湖湿地公园。加强企业污染整治,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环境行为信用评价与信贷联动机制。

3、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加强生态资源管护,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绿量,提高植绿质量。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

(四)聚焦制度体系,深化改革开放。

1、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多证合一”、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探索“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建设安徽政务服务网芜湖分厅。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与央企的合作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2、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围绕“优进优出”目标,提升综合保税区、出口基地等平台作用,培育出口导向型企业,鼓励新兴产业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积极申建水果、冰鲜水产品进境指定口岸,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功能。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申建。深化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支持优势企业布局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对外承包工程。

3、打响最佳投资地芜湖品牌。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平台作用,促进投资项目落地。探索建立市场化平台,保持与各类企业协会商会的紧密联系,推动徽商回归。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制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减税降费等降成本政策,降低市区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持续推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3家企业上市,直接融资300亿元。

(五)聚焦民生福祉,推动共建共享。

1、打造宜居城市。

投入110余亿元,实施30余项民生工程。加大市区经营性用地供应量和公租房建设分配力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两治三改”专项行动,治理违法建设、违法用地。完善污水管网体系,新改建市区公厕143座、农贸市场33个。免除殡葬基本公共服务费用。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打造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完善体育设施,建设生态体育公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人防、气象、残疾人事业,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科普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履行职责。深化“平安芜湖”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国防教育、优抚安置和双拥共建,支持驻芜部队建设。

2、打造宜业城市。

推进精细化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加快市、县区“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创客创新创业。建设技工强市,打造皖江人力资源公共实训基地。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进工伤保险“同舟计划”。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3、打造宜游城市。

深化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出版集团的战略合作,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城东文化旅游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和芜湖古城、鸠兹古镇、松鼠小镇等项目。引导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集聚发展,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研学旅游基地。

4、打造宜学城市。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大班额”等问题。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改建5个公办幼儿园,创建260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职教联盟。加快建设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筹建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办好老年教育。

5、打造宜养城市。

深化综合医改,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推进创新城市医联体试点,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公立医院管理和技术水平,推进智慧医疗。发展中医药事业,力争开工建设中医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建设一院儿科二期项目、三山医养结合示范园区,完成市妇幼保健院搬迁。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升级改造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试点。

(六)聚焦履职担当,加强自身建设。

1、建设法治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提升执法水平。贯彻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程序规定,推进合法性审查机制全覆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大法治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开展政府工作的能力。

2、建设服务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亲切服务”。完善督查考核制度,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增强服务本领,强化责任担当,严肃查处庸懒散怠行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完善“一号认证、一窗受理、一网统办、一卡通用、一端服务”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政务公开。

3、建设廉洁政府。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规定精神,树立正确政绩观,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强化审计监督,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确保政令畅通。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针对群众身边“微腐败”现象对症下药,从严查处。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