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设计]观潮教案 教学设计15篇

时间:2021-09-29 00:00:00 工作总结

观潮教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由整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那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构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状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忙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透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透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资料。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述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能够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明白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能够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资料)

3、根据具体状况进行小结

观潮教案(二):

《观潮》课文全文描述了农历八月十八观潮日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观潮》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情绪。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潜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明白是怎样回事吗

2、入文理解“观潮”

(1)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此刻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那里的“这一天”和“那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据说”怎样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潮水的长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潮水的高师:想象一下“白浪构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之后,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此刻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情绪,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那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构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个性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个性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此刻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那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构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编写广告语。

B透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观潮教案(三):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透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潜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构成鲜明比较,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情绪;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能够借鉴,不仅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带给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资料,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资料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资料、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取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资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构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带给感性材料,帮忙理解资料,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透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潜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明白,大江大海不仅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明白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资料,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够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述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述了观潮人的情绪――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透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忙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此刻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构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那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情绪?刚看到大潮的样貌时,人们是什么情绪?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情绪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好处。

③抓住主要资料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应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观潮教案(四):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述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述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齐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齐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齐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十分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但是,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这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透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潮来时-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观潮教案(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透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明白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群众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群众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状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述。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十分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能够)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群众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状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观潮教案(六):

这是一篇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为主题的课文,文章层次分明,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描述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读来使人身临其境,深受震撼。真是一篇学生喜欢的佳作美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齐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齐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情绪?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状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情绪。

选折适宜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情绪。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群众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附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江面平静出现白线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沸腾深深震撼回味、赞叹“天下奇观!”

观潮教案(七):

教学目的:

1、透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述,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述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能够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貌的?人们的情绪怎样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情绪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述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述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貌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述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11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观潮教案(八):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透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潜力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务必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务必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比较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这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状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此刻人们面前的样貌,那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齐。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透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貌。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齐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能够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情绪。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这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那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情绪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构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构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个性猛烈。

④人们的情绪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十分着急情绪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述潮水样貌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述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述样貌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貌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述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貌。“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状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构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貌。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貌“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貌,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情绪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但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那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之后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述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述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